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施洪涛 《物理》1993,22(12):715-719
近两年来,多孔硅发光特性已经成为国际半导体界的研究热点,介绍了多孔硅器件电致发光方面的研究进展,给出了多孔硅器件的基本结构以及相应的光谱响应,阐述了多孔硅固态的电致发光在硅光电集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以及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展示了它们在技术领域中的潜在应用。  相似文献   

2.
最近,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实验室在多孔硅发光研究方面又取得两项新的进展,现介绍如下:1.电致发光的功耗低于文献报道的水平 目前,我们所制成的多孔硅电致发光样品,其发光的阈值电压和电流已减小到 6V,30mA/cm2,比国际上迄今所报道的功耗值都要低.从表1的比较可以看出,我们所获得的电致发光特性达到了文献报道的最好水平.2.光致发光获得迄今所报道的最短波长 由于多孔硅发光的波长与硅柱直径有关,当发光波长进入绿光范围时,硅柱孔径已很细,极易坍塌,使得更细的量子线结构很难实现.迄今国外文献所发表的光致发光谱其中心波长最短约为530nm(…  相似文献   

3.
硅锗量子阱发光器件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迅  杨宇 《物理》1994,23(11):658-663
介绍了提高硅发光效率的一些途径,关阐述硅锗合金的发光的基础上,分析了硅锗量子阱的光致发光机理及特性,并介绍了硅锗量子阱电致发光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以陶瓷厚膜为绝缘层的红色ZnS:Sm,Cl电致发光器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报道采用高介电常数的陶瓷厚膜作绝缘层、ZnS:Sm,Cl作为发光层的红色薄膜电致发光器件。测量了器件的电致发光光谱和亮度电压曲线,研究了发光机理和效率电压等特性。制备的器件在电驱动下16V启亮,最大亮度为18.4cd/m^2,最大效率为0.061m/W。  相似文献   

5.
有机及聚合物材料的电致发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彭俊彪  刘行仁 《物理》1994,23(8):461-467
有机和聚合物材料电致发光是近几年来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倍受关注的新兴研究领域。它们的电致发光薄膜器件激发电压低,易得到彩色显示,发光效率高,而且器件薄易实现大屏幕平板化,综述这类薄膜电致发光的发光原理、发光材料、器件的制备方法及在发光机理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利用探针层实验方法来测量激发效率在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中分布的机理,并利用这种实验方法测量了激光发效率在低压驱动薄膜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中的分布特性和器件的激光发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这种低压驱动电致发光器的发光层中激光发效率是不均匀的,其分布与器件被激发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有机电致发光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式墉  赵毅  李峰  冯晶 《物理》2003,32(5):315-318
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有机电致发光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具有许多优点,例如:自发光、视角宽、响应快、发光效率高、温度适应性好、生产工艺简单、驱动电压低、能耗低、成本低等.因此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代的平板显示终端.文章介绍了最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及应用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多孔硅(PS)吸附有机溶剂分子后对多孔硅荧光谱的淬灭效应。结果表明:淬灭多孔硅发光的有机溶剂分子是极性分子,有机溶剂分子的极性不同对多孔硅发光的淬灭程度也不同,且有些有机溶剂分子吸附氧化多孔硅比吸附多孔硅引起的发光淬灭具有更好的可逆性和选择性;用含有胺基的正丁胺(CH3CH2CH2CH2-NH2)作碳源,用射频辉光放电等离子系统在多孔硅表面沉积c n膜对多孔硅进行钝化处理后发现:其电致发光强度明显增强,发光峰位兰移,且在大气中存放60天后,其电致发光谱强度基本不衰减,峰位不再移动。经钝化处理的器件较未经处理的器件具有小的串联电阻Rs和低的驱动电压。这为提高多孔硅的传感特性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低压驱动薄膜电致发光特性及其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家雨  顾培夫 《光学学报》1996,16(4):51-555
采用低电阻率为Ta2O5/SiO2,Ta2O5/Al2O3复合层制备了出低压驱动Zns:Mn薄膜电致发光器件,它的阈值电压在40V以下,当驱动电压为60V,频率为50Hz,发光亮度在200cd/m^2以上,这种器件具有其独特的亮度-电压特性和电荷存储量-电压特性,利用空间电荷限制电流模型分析了发光层中空间电荷,电场强度在这种低压驱动电致发光器件发光层中的分布特性,并对低压驱动薄膜电致发光机理,亮度  相似文献   

10.
在有机及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中 ,三重态发光 (磷光 )可以获得较高的量子效率 ,已在有机发光二极管平板显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能量传输的角度分析了提高磷光聚合物发光二极管器件发光效率的主要方法 ,综述了高效磷光聚合物发光二极管的实现途径与进展。  相似文献   

11.
多孔硅的形成与发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容川  李清山 《发光学报》1993,14(2):107-118
本文综述了有关多孔硅(Porous Silicon,简称PS)某些新近的研究成果,包括多孔硅的形成、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着重介绍多孔硅的形成和发光过程的量子尺寸效应.  相似文献   

12.
首次报道了射频磁控溅射CaS:TmF3薄膜的蓝色交流电致发光,电致发光谱包含位于480、653、703和803nm的四组发光峰,分别对应着三价Tm^3+离子的G4→^3H6、G4→^3H4、^3F3→^3H6和^3F4→^3H6的电子跃迁发光。通过对CaS:TmF3粉末的激发光谱的研究,我们发现由于蓝峰和红外峰的激发峰的能量不同导致没能量的光子激发下的光的研究,谱的红外/蓝峰的哟度比有较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磷光发光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研制了一种以铕钇络合物(Eu0.1Cd0.9)(TTA)3(TPPO)2为发光材料的新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观察到了三重态的磷光发光现象,分析表明此电致磷发光是Gd^3 对络合物配体电子自旋轨道强烈扰动引起的三重态发光。同时用积分球方法测定了该器件在不同温度下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效率,结果表明此磷发光效地提高了器件的电致发光效率。  相似文献   

14.
用光伏效应研究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中的接触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发现了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的光生伏特效应,通过对器件的光电流响应谱的详细研究,分析了不同结构的有机发光器件中的有机半导体之间,以及有机半导体与电极材料之间的半导体接触性质,发现有机发光材料Alq3,有机空穴传输材料daimine与金属铝电极之间形成阻挡接触,是电致发光器件发光和产生光电效应的根本原因;而双层器件中有机层Alq3与diamine之间的结是双层器件产生高发光效率的原因,正是这种结在双层器件中起了局限载流子和激子的作用,使发光亮度大为提高,结合分区掺杂实验结果,给出了较完善的能带模型.  相似文献   

15.
有机电致发光白光器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雷钢铁  段炼  王立铎  邱勇 《发光学报》2004,25(3):221-230
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s)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具有许多优点,例如:自发光、视角宽、响应快、发光效率高、温度适应性好、生产工艺简单、驱动电压低、能耗低、成本低等,因此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代的平板显示终端。有机电致发光白光器件因为可以用于全彩色显示和照明,已成为OLED研究中的热点。介绍了有机电致发光白光器件的研究进展,按发光的性质将白光器件分为荧光器件和磷光器件两类,按发光层数将白光器件分为单层和多层器件,对相关材料、器件结构、发光机理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多孔硅-导电聚酯材料复合发光器的光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oly-4-dicyanomethylene-4H-cyclopenta[2,1-b:3,4-b]dithiophene monolayer(PCDM)是一种导电,低导带聚酯材料。如果在多孔硅纳米结构中附上一层以自组方式生成的PCDM单分子层,就可以制成能够产生稳定电致发光的器件。发光器的结构是金/PCDM/多孔硅/硅/铝,发光器的电致发光,在白天可用肉眼观察到。有很宽的发光波长,几乎覆盖了整个可见光区域且峰值位于650nm,发光器的面积为1cm^2,启动正向电压在14-30V,电流约300mA。经长时间测试,发光器的稳定性很好,在空气中放置3个月,在输入功率不变的情况下,发光强度也不发生变化,当施以反向电压时,样品仍可以发光而且稳定性较高,在250h内I-V未发生明显变化,扫描电镜图像显示PCDM覆盖的表面要比多孔硅表面平整,而PCDM分子有可能进入到多孔硅纳米孔径当中去,起到了提高发光器稳定性和延长其寿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明  衣立新  滕枫  徐征  徐叙镕 《物理学报》2003,52(4):1013-1018
用夹在两层SiO2之间的发光聚合物C9-PPV作成器件,在交流电激发下得到了超出有机电致发光黄绿色发光的蓝色发光.通过对器件光学特性的研究,发现这种发光源于SiO2中加速电子直接碰撞激发有机发光层而引起的类阴极射线发光.使用非对称结构,得到了类阴极射线发光与有机电致发光相互增强的混合发光. 关键词: 混合发光 类阴极射线发光 有机电致发光  相似文献   

18.
娄志东  陈立春 《发光学报》1996,17(4):322-327
根据发光层中电子能量分布的不均匀性,在分层优化薄膜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中插入SiO2层,即级联分层优化薄膜电致发光器件。结果表明:由于SiO2的加速作用,这种方法确实可以提高过热电子的能量。但发光强度及发光效率的提高还受发光层的结晶状态的影响。插入一层SiO2后,样品的绿光强度提高了60%,发光效率也有所增加。插入两层SiO2后,由于发光层结晶状态变差,绿光强度及发光效率都降低了。  相似文献   

19.
从荧光-磷光复合结构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入手,采用OXD-7作为蓝色荧光发光层,Ir(MDQ)2acac掺杂在母体材料作为红橙磷光发光层,设计制备了双波段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中发现,OXD-7,Alq3和NPB的三组分协同作用可以导致电致激基复合物的产生,以及由此导致的光谱红移,并使得器件发光效率降低。通过插入TDAF中间层可以有效地抑制激基复合物的产生,同时,通过控制载流子传输的平衡,以及磷光材料的掺杂浓度,可以获得器件发光亮度、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侯林涛  侯琼  彭俊彪  曹镛 《物理学报》2005,54(11):5377-5381
研究了高分子电致发光器件中阳极和阴极对三元共聚物饱和红色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二元共聚基础上,引入空穴载流子传输基团可以改善器件的发光效率,对PFO-5Cz-15DB T三元共聚物,在6.5V电压下,外量子效率达到1.49%,亮度为448cd/m2,EL光 谱峰值位于657nm,色度坐标x=0.69,y=0.30. 关键词: 阴极材料 电致发光 发光二极管 聚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