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化学吸附-IR,化学吸附-TPD和微反技术研究了超细Fe-Al-P-O催化剂的化学吸附性能及对乙烷部分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乙烷能够以-CH3中的H原子吸附于催化剂表面P=O键的端氧上形成分子吸附态,并且随着吸附温度的升高,对乙烷的吸附强度逐渐增大;乙烯则主要是以C=C双键吸附在催化剂的Lewis酸位:Fe3 上.乙烷部分氧化反应的主要产物为乙烯和COx,但在反应物中引入氢的条件下,乙烷部分氧化反应的性能大为改善,并可生成乙醇和乙醛等含氧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乙烷部分氧化超细Fe-Mo-O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Fe-Mo-O催化剂,用XRD、TEM、BET、IR、TPR、TPD和微反等技术研究了催化剂晶体结构、表面构造、晶格氧活泼性、化学吸附和乙烷部分氧化反应性能。Fe-Mo-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是由超细微粒组成,微粒粒径约10 nm~20 nm,比表面积为48.1 m2/g。催化剂表面由Lewis碱位(Mo=O键的端氧和Fe-O-Mo键中的桥氧)及Lewis酸位构成。乙烷能以甲基中的H原子吸附在催化剂表面Lewis碱位Mo=O的端氧上形成分子吸附态,其部分氧化产物主要是C2H4和少量的CH3CHO。  相似文献   

3.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超细Fe-Al-P-O催化剂,并用DTA-TG,BET,TEM,XRD,TPR和IR等技术研究了催化剂的微观组成和结构及其晶格氧活性,探讨了催化剂的制备工艺,考察了溶胶-凝胶的形成机理、凝胶干燥及焙烧条件对催化剂微观组成和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Fe-Al-P-O催化剂呈非晶态,是具有均匀分布的超细粒子(10nm),其比表面积大(238m2/g),晶格氧活性高.FePO4和AlPO4间隔分布在催化剂表面,形成Lewis碱位(P=O,P-O-Fe)和Lewis酸位(Fe3+,Al3+).  相似文献   

4.
耿云峰  钟顺和 《催化学报》2001,22(6):563-566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浸渍法制备了V2O5/SiO2催化剂,并用XRD,IR,TPD和活性评价等手段对催化剂的表面构造、化学吸附性能和异丁烷选择氧化反应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表面由Lewis碱位V=O双键的端氧和Lewis酸位V5+构成,异丁烷分子主要通过甲基中的H双位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Lewis碱位上,异丁烯分子可通过甲基的H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Lewis碱位,也可通过C=C双键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Lewis酸位上.在常压条件下,异丁烷选择氧化产物主要有异丁烯、甲基丙烯醛和甲基丙烯酸,其中深度氧化产物CO2主要由通过C=C吸附的异丁烯继续反应生成.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助剂促进的负载型Pd-Se/H4SiW12O40/SiO2催化剂对乙烯直接氧化制乙酸反应的影响.采用固定床微反装置评价了催化剂的性能,并采用C2H4和O2吸附量测定、吸附C2H4的TPD-MS和TPSR-MS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以SiO2为载体,以硅钨酸为助剂,Pd-Se-Na-Ru组成的催化剂体系其催化性能比文献报道的结果明显提高.在原料气配比n(C2H4)∶n(N2)∶n(O2)∶n(H2O)=55∶14∶9∶22,反应物空速GHSV=3844h-1,反应压力p=1.4MPa,反应温度θ=155℃条件下,乙烯的转化率和乙酸的选择性分别为8.0%和87.4%,乙酸的单程时空产率达372.0g/(L·h).吸附量测定表明,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上的C2H4/O2比值高对于提高乙酸的选择性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6.
合成气制低碳烯烃用Fe/AC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研究了以活性炭(AC)作为载体制备的铁基催化剂,通过对不同铁盐、活性炭和助剂的筛选,研制出对合成气转化为低碳烯烃具有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催化剂.对反应前及反应过程中催化剂体相结构的XRD测试结果表明,Fe-Cu-K/AC催化剂在反应前主要由α-Fe,Fe3O4和Cu0组成,经合成气反应后主要由α-Fe,Fe5C2,Fe7C3,Cu0和K2O组成.Fe-Mn-K/AC催化剂的晶体结构主要以Fe嵌入MnO中形成的(Fe,Mn)O结构存在.实验中得出的α-Fe,FexCy及(Fe,Mn)O与激光热解法制备的催化剂的的晶体结构相似.对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进行了筛选,考察了不同助剂Cu,Mn,Si和K等元素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草酸铁为铁源,椰壳炭为载体制备的Fe-Mn-K/AC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最佳,在空速600h-1,压力1.5MPa和温度320℃条件下,CO转化率可达97.4%,C=2~C=4选择性可达68.0%.  相似文献   

7.
苏运来  刘云  郭益群  刘中民 《催化学报》2003,24(10):799-803
 采用N2吸咐,TPR和XRD等表征手段对高温熔融法制备的Fe-Cu-Zn-K-Al催化剂中氧化铝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比表面积低于4.0m2/g时,催化剂性能受比表面积的影响非常明显.少量的Al2O3即可有效地增加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提高醇的收率和C2+OH的选择性;大量的Al2O3虽然能使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有所增加,但醇的收率和C2+OH选择性却显著降低.这是Fe-Cu-Zn-K-Al催化剂中Al2O3同时具有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所致.物理作用能有效地增加还原后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提高金属利用率,分散催化剂的活性组分,使其更容易还原,进而提高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化学作用影响到催化剂的电子性质,从而导致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降低.TPR和XRD结果表明,在Fe-Cu-Zn-K-Al催化剂中,助剂Al2O3的作用随着其含量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当Al2O3含量较低时,其物理作用是主要的;随着Al2O3含量的增加,其化学作用更为明显,甚至导致新物相AlFeO3生成,进而影响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8.
CO2部分氧化乙烷制乙烯Pd—Cu/MoO3—SiO2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青  钟顺和 《应用化学》1998,15(6):49-52
用化学吸附-红外光谱、化学吸附-程序升温脱附(TPD)和微型反应技术研究了Pd-Cu/MoO3-SiO2(MoSO)催化剂对CO2和乙烷的吸附活化和部分氧化反应性能.结果表明,乙烷以C—H键中的H吸附于MoSO载体表面MoO键的端基氧上;Pd-Cu/MoSO催化剂对CO2有良好的化学吸附活化性能,CO2的吸附除有线式吸附态和剪式吸附态外,还有一种新的卧式吸附态;Pd-Cu/MoSO催化剂的晶格氧参与了化学反应.探讨了在Pd-Cu/MoSO催化剂上CO2的部分氧化乙烷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9.
纳米Cr2O3系列催化剂上CO2氧化乙烷脱氢制乙烯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邓双  李会泉  张懿 《催化学报》2003,24(10):744-750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共沸蒸馏法耦合技术制备了纳米Cr2O3催化剂,并采用共沉淀法和共沸蒸馏法耦合技术制备了纳米Cr2O3/Al2O3,Cr2O3/ZrO2和Cr2O3/MgO复合催化剂.应用BET,XRD,XPS,TPR和TEM等物理化学方法对催化剂的结构和物化性质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该系列催化剂上CO2氧化乙烷脱氢制乙烯的反应性能.结果表明,纳米Cr2O3催化剂上乙烷和CO2的转化率均明显高于常规Cr2O3催化剂,但乙烯的选择性低于常规Cr2O3催化剂;纳米复合催化剂中的复合成分显著影响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其中,10%Cr2O3/MgO纳米复合催化剂在温度为973K时,乙烷转化率和乙烯选择性分别可达到61.54%和94.79%.纳米催化剂表面Cr的还原性以及Cr6+/Cr3+比值是影响乙烷转化率和乙烯选择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Mo/La-Co-O催化剂上甲烷选择氧化制甲醇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制备了一系列Mo/La-Co-O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对甲烷选择氧化制甲醇反应的催化性能,并用BET,XRD,LRS,H2-TPR和XPS等技术研究了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质.结果表明,在n(CH4)∶n(O2)∶n(N2)=10∶1∶1,SV=14.4L/(g·h),p=4.2MPa和θ=420℃的反应条件下,7%Mo/La-Co-O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性能,甲醇选择性为60%,甲醇收率为6.7%.Mo负载于La-Co-O上以后,Mo-O物种以无定形的状态存在于La-Co-O表面,并与La-Co-O发生相互作用.Mo的负载量影响Mo-O物种的结构及催化剂的性质.催化剂的还原性和表面O-/O2-比影响催化剂上甲烷选择氧化制甲醇反应的性能.  相似文献   

11.
用阶跃过渡应答技术研究了乙烷氧化脱氢反应的反应物C2H6,O2,产物C2H4和主要副产物CO2在MoO3-V2O5/Al2O3催化剂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C2H6和C2H4在该催化剂上不吸附;氧为慢吸附、不可逆吸附;CO2为可逆吸附,吸附量较小。并发现在无氧的条件下,乙烷能与催化剂表面上的晶格氧反应生成乙烯。这些结果对乙烷氧化脱氢反应机理的探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NO在Au/Al2O3催化剂上还原反应的TPD-MS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了沉积-沉淀法制备的Au/Al2O3催化剂在O2存在下催化C3H6还原NO的反应,并用程序升温脱附-质谱(TPD-MS)手段研究了吸附于催化剂上的NO或NO-O2的脱附性能.结果表明:在O2存在的条件下,对于C3H6还原NO的反应,1%Au/Al2O3的催化活性最高,可于375℃左右使NO生成N2,转化率达60%.这与催化剂对所吸附NO的脱附性能密切相关,N2O可能是C3H6还原NO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比较稳定的中间体.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一系列应答实验,证实了氧在MoO3-V2O5/Al2O3催化剂上的吸附和吸附态氧转变为晶格氧的过程是慢过程,是乙烷氧化脱氢反应的速度控制步骤;乙烯的深度氧化是乙烯与催化剂表面上吸附态氧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与催化剂上晶格氧作用的结果。结合第Ⅰ部分的实验结果,提出了乙烷氧化脱氢制乙烯反应的机理,并用Treanor法和DFP法求取了各基元步骤的速率常数、活化能和指前因子等动力学参数。用计算所得的结果进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Fe-P-O催化剂对甲烷氧化偶联(OCM)的低温催化活性,考察了催化剂组分的优化,最适宜的反应温区,反应过程参数,助催化剂组分,催化剂的晶型结构和活性相以及F:元素键合状态的XPS谱.确定了8%LiNO3-0.8Fe/P催化剂在650℃,CH4:O2:Ar=2:1:2及GHSV=3000h-1条件下,可获得甲烷转化率为11.90%和C2烃选择性为69.81%的结果.添加LiNO3为助催成分,可有效改善催化剂表面酸活性中心的分布,防止OCM中深度氧化和表面积炭,提高C2和C2烃选择性.该催化剂为可变价型,是六方形和料方形两种晶型结构的复合磷酸铁,活性相为斜方形FePO4物相.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专利方法制备出一种新型的γ-Al2O3,并以其为载体,制备出加氢处理催化剂MoNiP/Al2O3.用PAS-CA,XPS,DRS,TPR和微型反应色谱等技术对γ-Al2O3和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Ni和P两种助剂的作用.结果表明,γ-Al2O3具有较大的孔径,集中的孔分布和较高的机械强度;活性金属Mo在γ-Al2O3表面上的化学分散量(分散阈值)可达5.04~5.82μmol/m2.因而特别适合用作高活性加氢处理催化剂的载体.引入的Ni主要是同Mo/Al2O3催化剂表面上较稳定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复合物反应,并生成类NiMoO4化合物;在MoNi/Al2O3催化剂中引入P,有利于抑制四面体配位结构的物种Mo[T],增加八面体配位结构的物种Mo[O],改善催化剂的还原性能,从而提高催化剂的加氢处理活性.助剂Ni和P的最佳含量分别为w(Ni)=4.0%和w(P)=2.6%.  相似文献   

16.
Rh/SiO2催化剂上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程序升温脱附、程序升温还原、程序升温表面反应、程序升温反应和化学捕获反应等手段,对Rh/SiO2催化剂上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Rh/SiO2催化剂上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机理属于热解-氧化反应机理.甲烷首先在催化剂上发生解离吸附,产生具有不同H/C比的化学吸附物种CHx(x=1~3).其中,具有较高H/C比的CHx可能是甲烷部分氧化反应的活性物种,而具有较低H/C比的CHx可能是催化剂上积碳并导致催化剂失活的来源.活性物种CHx在活性氧物种的作用下,生成含氧中间体物种CHxO或继续脱氢.含氧中间体物种进一步分解,即生成CO和H2;CO2也可由CHx或CHxO物种进一步氧 化生成.  相似文献   

17.
富氢条件下Au/γ-Al2O3催化剂上CO的选择氧化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脉冲反应考察了富氢条件下Au/γ-Al2O3催化剂上CO的选择氧化反应.结果表明,CO和O2在Au/γ-Al2O3催化剂表面同时发生吸附,其吸附活性中心都在催化剂的活性组分表面,CO的吸附强度大于O2的吸附强度,吸附态的CO和吸附态的O2之间反应生成CO2.提高反应温度和增加原料中氧的含量都能提高CO的转化率.在所考察的实验条件下,O2的反应选择性基本上为100%.  相似文献   

18.
张秀丽  贺泓  余运波 《催化学报》2007,28(2):117-123
 添加H2对Ag/Al2O3和Cu/Al2O3催化剂选择性催化C3H6还原NOx反应具有不同的影响. 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在Ag/Al2O3催化剂上, H2的存在促进了C3H6部分氧化产物烯醇式物种(RCH=CH-O-)和乙酸盐等的形成,烯醇式物种和硝酸盐为主要反应中间体,二者间的相互反应性能很强,能形成高浓度的反应关键中间体异氰酸酯(-NCO)表面吸附物种,因此NOx的去除活性提高; 而在Cu/Al2O3催化剂上, H2的存在并没有促进C3H6部分氧化产物的形成,而且抑制了硝酸盐的形成,进而抑制了C3H6部分氧化产物与硝酸盐反应形成表面-NCO 物种,导致NOx的去除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9.
助剂CeO2对Co/Al2O3催化剂上F-T合成反应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用于F-T合成的Co/Al2O3催化剂中加入少量助剂,能够提高CO转化率和C5+烃选择性.主要考察了助剂CeO2添加量和催化剂焙烧温度等因素对F-T合成反应的影响,并通过程序升温还原、程序升温氧化及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Co/Al2O3催化剂中加入少量CeO2(n(Ce)/n(Co)=0.1~0.14),能够有效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C5+烃选择性;焙烧温度则以相反的趋势控制F-T反应活性和链增长几率;助剂的加入降低了催化剂的起始还原温度,改善了催化剂的还原性能.但是,催化剂的积碳量有所增加,经10h反应后,催化剂上存在两种类型的积碳.  相似文献   

20.
王希涛  钟顺和 《分子催化》2003,17(3):173-177
分别采用共沉淀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了Fe-V-O催化剂,用DTA-TG、TEM、XRD、IR和TPR等方法对微粒的组成、表面结构及晶格氧活性进行了表征.用化学吸附-IR和TPD方法考察了乙烷在Fe-V-O催化剂表面上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Fe-V-O催化剂为超细微粒,粒子大小为10-20nm,其比表面、晶格氧的活泼性均大于共沉法制备的Fe-V-O催化剂.乙烷能够以-CH3中的H原子吸附于催化剂表面Lewis碱位V=O链的端氧上形成两种分子吸附态,随吸附温度的升高,乙烷的吸附强度逐渐增大,其乙烷吸附量远大于共沉法制备的Fe-V-O催化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