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4篇
化学   16篇
综合类   1篇
物理学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在电极表面强化学吸附的氯化亚锡与被测有机/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可以有效消除被测分子的碳化和氧化现象,还可以获得特别的增强信号,可应用于反应活性强的有机/生物分子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分析。还报道了肌肽的电化学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光谱的研究结果,重点考察了加入氯化亚锡前后和改变电极电势对肌肽吸附SERS光谱的影响。无氯化亚锡时,肌肽的SERS光谱存在严重的碳化信号的干扰;氯化亚锡存在下,调控电极电势可引起吸附的氯化亚锡与肌肽在电极表面发生配位作用,借助这种表面相互作用,可将肌肽固载于基底表面,从而获得L-肌肽的高质量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完全消除碳化现象的干扰。  相似文献   
2.
The kinetic model of induced codeposition of nickel-molybdenum alloys from ammoniun citrate solution was studied on rotating disk electrodes to predict the behavior of the electrode-position. The molybdate (MoO42-) could be firstly electro-chemically reduced to MoO2, and subsequently undergoes a chemical reduction with atomic hydrogen previously adsorbed on the inducing metal nickel to form molybdenum in alloys. The kinetic equations were derived, and the kinetic parameters were obtained from a comparison of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the kinetic equations. The electrochemical rate constants for discharge of nickel, molybdenum and water could been expressed as k1(E) = 1. 23 × 109 CNi exp( - 0.198FE/RT) mol/(dm2·s), k2(E) =3.28× 10-10 CMoexp( - 0. 208FE/ RT) mol/(dm2·s) and k3(E) = 1.27 × 10-6exp( - 0.062FE/ RT) mol/(dm2 · s), where CNi and CMo are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nickel ion and molybdate, respectively, and E is the applied potential vs. saturated calomel electrode (SCE). The codeposition p  相似文献   
3.
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6-31++G(d,p)水平研究了次磷酸根(H2PO2-) 在Ni(111)和Ag(111)表面吸附的表面结构和电子特性。最稳定的结构是H2PO2-中的两个P-O键朝向基底表面。Mulliken布居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电子构型的微小差别,导致了H2PO2- 在Ni(111)表面上的吸附能远大于在Ag(111)表面上吸附能,Ni(111)表面上的电子给予与反馈数量远大于在Ag(111)表面上的电子给予与反馈数量。与吸附在Ag(111)表面上相比较,当H2PO2- 吸附在Ni(111)表面上时有更多的负电荷转移到基底,且P原子上有更多的正电荷。这意味着吸附在Ni(111)表面上的H2PO2-更容易被像OH-一样的亲核试剂进攻。因此,吸附在Ni(111)表面上的H2PO2-比吸附在Ag(111)表面上的H2PO2-更容易被氧化。这些结果表明对于H2PO2-的氧化,银表面不具有活化作用而镍表面则具有活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氢气泡模板法电沉积制备三维多孔铜薄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阴极析氢气泡模板法电沉积制备三维多孔铜薄膜,基础电解液组成为0.2 mol.dm-3CuSO4和1.5 mol.dm-3H2SO4.研究了电流密度(0.5~8.0 A.cm-2)、温度(20~70℃)、支持电解质(Na2SO4)以及添加剂HC l和聚乙二醇(PEG)等对薄膜的孔径大小和孔壁结构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表明,降低镀液温度和添加Na2SO4、PEG都可降低孔径的大小,但对孔壁结构无影响.加入微量的氯离子可显著改变薄膜的孔壁结构,得到孔壁结构较为致密的三维多孔铜电极.循环伏安(CV)测试结果显示三维多孔铜薄膜电极在碱性条件下电氧化甲醇的电流密度比光滑铜电极提高了近20倍.  相似文献   
5.
6.
化学镀镍-高磷合金晶化行为的现场XRD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柠檬酸-酒石酸-乳酸-EDTA混合体系中得到含P 12%(质量比)的化学镀高磷Ni-P合金,其差热曲线显示,在350和420 ℃出现两个放热过程.现场XRD分析结果显示,镀层在300 ℃以下保持非晶态结构,在320 ℃之后开始晶化,首先析出介稳的Ni5P2和Ni12P5相,在360 ℃后开始有稳定的Ni3P和Ni相的衍射峰出现, 400 ℃以上只有Ni3P和Ni相. 325 ℃恒温时,镀层在4 min内保持非晶态的衍射特征,随即析出Ni5P2和Ni12P5相, 并在2 h内基本保持不变. 350 ℃恒温时,析出的Ni5P2和Ni12P5介稳相只存在40 min.实验结果表明, DTA曲线上350 ℃的放热峰不仅有非晶相转变为介稳相的过程,也包含部分介稳相转化为稳定相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表面氧浓度对负载型金属催化剂活化甲烷反应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脉冲-质谱在线分析技术考察了无气相氧条件下负载型金属催化剂上脉冲CH4的反应结果表明,对于Rh/SiO2催化剂,不管是氧化态还是还原态,除第1次脉冲生成较多的CO2外,从第2次脉冲开始,只有CO生成;对于Ru/SiO2催化剂,无论是氧化态还是还原态,每次脉冲均有一定量的CO2生成.这可能是由于Rh和Ru两种金属对氧的亲合力不同所致.甲烷在负载型催化剂表面的活化以及产物的选择性主要受催化剂表面活性氧物种覆盖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乙醇在Ni-Mo合金电极上氧化的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循环伏安以及稳态极化曲线等方法研究了在1mol.L^-1KOH溶液中,乙醇在电沉积Ni-Mo合金电极上氧化的电化学特性,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来预计乙醇在电沉积Ni-Mo合金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在碱性溶液中,Ni(OH)2/NiOOH电对的氧化还原过程是乙醇氧化的前期步骤,Ni(OH)2/NiOOH)电对相应的速度常数(即k1和k-1)是电极电位的函数,乙醇氧化是通过一个速度常数为kc1的化学反应来完成,推导出了各个动力学方程并将实验数据与方程进行比较而获得各个动力学参数,电化学速度常数k1(E)=1.41*10^7exp(0.5FE/RT)mmol.cm^-2.s^-1以及k-1(E)=0.711exp(0.5FE/RT)mmol.cm^-2.s^-1,E是相对饱和甘汞电极(SCE)的电极电位,而化学反应的速  相似文献   
9.
电沉积三维多孔Pt/SnO2薄膜及其对甲醇的电催化氧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电流密度下以阴极析出的氢气泡为"模板"电沉积三维多孔Sn薄膜,经在200℃2h和400℃2h热处理氧化后电沉积金属Pt,制得三维多孔的Pt/SnO2(3D-Pt/SnO2)薄膜.通过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薄膜的形貌和结构.结果显示Pt主要沉积在SnO2枝晶上,形成Ptshell/SnO2core结构的枝晶.在0.5mol·dm-3H2SO4 1.0mol·dm-3CH3OH溶液中的循环伏安结果表明,3D-Pt/SnO2薄膜电极在酸性溶液中电催化氧化甲醇的性能优于电沉积的纯铂电极,而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用电化学质谱(EMS)和动力学模型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次亚磷酸根在镍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机理和动力学.研究表明,次亚磷酸根的电化学氧化是通过从P-H键脱离一个原子H,形成磷中心自由基(PHO2-•),而磷中心自由基(PHO2-•)进一步进行电化学反应形成最终产物亚磷酸。利用该模型,推导出相关动力学方程并通过与实验数据拟合获得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模拟次亚磷酸根在镍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