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室温固相反应制备Keggin结构杂多酸铵盐纳米粒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纳米材料由于其量子尺寸效应及表面效应而在磁、光、电等方面显示出许多常规粒子所不具有的特性[1] .纳米材料成功应用的实例及潜在应用前景推动了各种纳米粉末的合成及合成方法的发展 [2~ 4 ] .利用低温固相反应制备纳米粒子尚不多见 ,但已有报道 [5,6] .多金属氧酸盐因其独特的结构而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导电性、磁性、光电致变色性以及抗病毒活性 ,因而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这些方面的研究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 [7~ 10 ] .本文采用室温固相反应首次制备了多金属氧酸盐纳米粒子 (NH4 ) 3PMo12 O4 0 · 9H2 O(1 )和 (NH4 ) 3PW12…  相似文献   

2.
ZnO纳米粒子结构对光电量子限域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Zn O作为一种宽禁带 (3 .3 6e V)高激子结合能 (60 me V)的半导体材料已引起人们的关注 .Zn O纳米粒子的比表面积较大 ,表面活性较高 ,对周围环境敏感 ,使其成为传感器制作中最有前途的材料[1] ,还在太阳能转换[2 ] 、发光材料[3] 、半导体表面修饰与敏化[4 ] 、纳米电子学以及分子电子学器件[5] 等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制约这些应用的关键是 Zn O纳米粒子表面和界面的电子结构和电荷转移行为 ,但有关此方面的报道较少 .本文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了不同粒径的 Zn O纳米粒子 ,应用表面光电压谱 (SPS)和场诱导表面光电压谱 (FISPS…  相似文献   

3.
纳米银的电化学合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纳米颗粒因具有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不同于晶态体材料和单个分子的固有特性 ,显示出体材料不具备的导电特性、光电特性、光催化能力及随粒径变化的吸收或发射光谱 ,已被用于各种发光与显示装置[1] .其制备的化学方法主要有溶胶 -凝胶法、微乳法、化学沉淀法和醇解法等 [2 ] .近年来 ,新发展出一种电化学合成纳米粒子的方法 ,如 Braun等 [3]利用 DNA模板电化学合成了银纳米线 ,Yu等[4 ] 用电化学合成了金纳米棒 ,Zhu等[5] 利用超声电化学合成了半导体 Pb Se纳米粒子 ,Amigo等 [6 ]用电化学方法合成了 Fe-Sr氧化…  相似文献   

4.
利用水相合成的量子点标记木瓜蛋白酶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利用半导体纳米粒子 (也称半导体量子点 ,Quantum Dots,以下简称 QDs)和表面修饰技术制备的半导体荧光探针具有极其优良的光谱特征和光化学稳定性 [1] .自 1 997年以来 ,随着量子点制备技术的不断提高 ,量子点在生物医学方面已有应用 . 1 998年 ,Alivisatos[1] 和 Nie[2 ] 两个研究小组分别将结合了生物分子的 QDs作为荧光探针应用于生物体系 ,开创了纳米粒子应用的新领域 .最近 Nie等 [3 ]在利用量子点编码生物分子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目前 ,纳米粒子与生物分子的连接以共价键方式相结合最为常见 [1,2 ,4 ,5] ,而且在这些应用中…  相似文献   

5.
纳米碳酸钙粒子在硅酮密封胶中的增强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纳米复合材料以其优异的性能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 [1~ 4 ] .硅酮胶广泛应用于建筑玻璃件的粘接 .粘接的强度取决于胶的化学组分、配方、增强剂的种类和用量等 .碳酸钙纳米粒子以其独有的特性被用作硅酮胶的增强剂 ,极大提高了胶的拉伸强度、模量和硬度 .深入研究纳米碳酸钙粒子的增强机理与基体的界面作用 ,对于进一步提高硅酮胶的性能 ,从分子和界面的角度设计硅酮胶的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5,6 ] .本文选用不同粒径的 3种活性纳米碳酸钙 ,研究粒径大小和用量对硅酮胶力学性能和分子运动的影响 ,探索纳米碳酸钙粒子的增强作用机…  相似文献   

6.
王悦辉  王婷  周济 《物理化学学报》2010,26(6):1607-1616
研究了[Ru(bpy)3]2+溶液中引入纳米银粒子的光谱学性质变化规律以及[Ru(bpy)3]2+与纳米银粒子所构成的溶液体系([Ru(bpy)3]2+-Ag)的电解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Ru(bpy)3]2+吸附在纳米银粒子表面使纳米银粒子相互桥连形成规则的类链状网络聚集体.纳米银粒子造成[Ru(bpy)3]2+溶液荧光猝灭,且大尺寸的纳米银粒子引起的荧光猝灭程度较大.在[Ru(bpy)3]2+-Ag体系中引入电解质造成纳米银粒子不同程度的聚集和生长.电解质对纳米银聚集影响为:CaCl2MgCl2Ca(NO3)2KClKNO3.随着[Ru(bpy)3]2+-Ag体系中引入电解质含量的增加,溶液的荧光强度先降低而后又逐渐增强,直至达到定值,表明一定量的电解质可产生荧光猝灭释放效应.电解质对荧光强度影响顺序为:Ca(NO3)2CaCl2MgCl2KClKNO3.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光光度计等手段从分子间相互作用和能量传输等方面初步探讨了纳米银粒子对表面吸附[Ru(bpy)3]2+溶液光谱学性质的影响机制以及电解质效应.  相似文献   

7.
在纳米尺度下构建有序的磁性模板和图形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1,2 ] .这种模板在生物样品的分离[1] 、磁电子学研究和信息存储 [2 ] 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 ,光刻 [3] 、微触点印刷 [4 ] 和自组装 [5] 等多项技术已被用来构建各种纳米模板 .1 999年 ,美国西北大学 Mirkin小组 [6 ]发明的 Dip- pen纳米刻蚀技术 (简称 DPN技术 )更在可控组装方面显示出巨大优越性 .这项技术是在一定驱动力作用下 ,使吸附在原子力显微镜 ( AFM)针尖上的分子“墨水”逐渐转移到基底表面上 ,实现纳米模板的可控构建 .与传统技术相比 ,DPN技术可在纳米尺…  相似文献   

8.
钯纳米粒子在电极表面的制备及其对氧的催化还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纳米微粒的体积效应使其成为表面纳米工程及功能化纳米结构材料制备的理想研究对象 [1~ 3] .纳米粒子具有独特的电子、催化及光学特性[4 ] ,近年来关于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材料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受到研究者的极大关注 .而贵金属纳米粒子由于其在催化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而成为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5,6 ] .电催化氧还原是一直为化学家瞩目的研究领域[7~ 9] .研究主要目的之一是寻找合适的氧电极反应催化剂 ,并使之能够应用于燃料电池中 .其中催化氧电极材料研究得最多的是贵金属 Pt[10 ,11] .贵金属 Pd对氧催化还原的研究工作很少 .我们首次…  相似文献   

9.
Au/Ag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SERS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大量有关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SERS)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的开展 ,金属纳米粒子作为一类重要的 SERS增强介质 ,已引起了人们浓厚的研究兴趣 [1] .而 Au和 Ag作为最常用的活性基底物质 ,更是研究的热点 [2 ,3 ] .最近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的 Nie等 [4 ] 在单个银纳米粒子上 ,观察到高达 1 0 14 ~ 1 0 15的SERS因子 .同时 ,他们的另外一项工作表明银纳米粒子的形状和大小对 SERS活性有很大影响 [5] .但是 ,由于 Ag溶胶制备的重复性较差 ,且粒度分布不均匀 ,通过控制银颗粒大小而调控 SERS活性是相当困难的[6] .与 Ag相比 ,Au在可见光…  相似文献   

10.
聚合物-纳米金复合物既具有金纳米粒子的光、电及催化性能,又具有聚合物的可加工性及对外界的刺激响应性,因此已成为高分子科学及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介绍了我们实验室在聚合物-纳米金在油水界面的自组装及有序结构的构筑研究方面的相关工作:(1)利用界面聚合的方法制备侧链接枝亲水性金纳米粒子的聚苯乙烯及杂化聚合物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2)亲水性金纳米粒子及疏水性聚合物(或疏水性磁性纳米粒子)在油水界面的自组装研究;(3)利用金纳米粒子为交联点制备具有温度响应性聚合物微凝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碳纳米微粒的共振散射光谱研究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液相碳纳米微粒的共振散射光谱实验表明,当碳浓度小于360mg/L时,它在400、470、510和940nm产生4个共振散射峰;浓度大于900mg/L时无共振散射、碳微粒浓度在0.45-45mg/L范围内与共振散射光强度I470nm成良好的性关系,研究了光源和扫描速度对液相碳纳米微粒共振散射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光源的发射强度分布不一是产生共振散射光谱峰的一个重要因素,并结合已有的实验结果提出了界面共振吸收和黑白纳米微粒共振散射概念,解释了碳纳米微粒体系的共振散射光谱。  相似文献   

12.
四苯硼钠-甲苯胺蓝缔合物纳米微粒体系减色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PH4.0醋酸-醋酸钠介质中,甲苯胺蓝在600nm处有一个吸收峰,随着四苯硼钠浓度的增大甲苯胺蓝在600nm处吸收峰降低,颜色减弱,这是由于甲苯胺蓝-四苯硼钠缔合物分子间存在较强的疏水作用及分子间作用力,聚集形成纳米微粒所致,甲苯胺蓝-四苯硼钠纳米微粒体系亦在600mm处有1个吸收峰,在400mm、470mm和580mm处产生3共振散射峰,其中400mm和580mm为甲苯胺蓝-四苯硼钠复合纳米微粒产生的特征共振散射峰,这也表明有纳米微粒存在,丙酮浓度的影响实验结果等表明,纳米微粒的形成是产生其减色效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0.02mol/L HCl介质中,罗丹明6G(RDG)分别在530nm和550nm处有一个吸收峰和荧光峰,PtI6^2-与RDG^ 主要通过静电引力形成疏水性的PtI6-2RDG缔合物分子。PtI6-2RDG分子间存在较强的分子和和疏水作用力而生成(PtI6-2RDG)n缔合纳米微粒,其粒径为40nm,在400nm、470nm和590nm产生3个共振散射,其中400nm和590nm处的2个峰为其特征共振散射峰,550nm荧光峰和530nm吸收峰的降低是由于纳米微粒形成后,只有裹露在(PtI6-2RDG)n纳米微粒界面的RDG荧光分子才能吸收激发光子跃迁到激发态,进而返回基态产生荧光,而体体相的RDG荧光分子无法与激发光作用产生荧光,即与激发光作用的RDG分子数大为降低。当该纳米微粒体系加入乙醇后,由于乙醇致使(PtI6-2RDG)n纳米微粒分解为PtI6-2RDG分子,体系的红紫色和共振散射峰消失,吸收峰和荧光峰恢复,研究结果表明,红紫色(PtI6-2RDG)n纳米微粒的形成是其共振散射增强、荧光猝灭、减色效应和产生特征共振散射峰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蒋治良  刘凤志  刘绍璞  卢欣 《分析化学》2003,31(11):1364-1368
在0.2mol/L HCl介质中,罗丹明S(RDS)分别在520nm和550nm处有一个吸收峰和荧光峰。当有Au(Ⅲ)存在时,Au(Ⅲ)与Cl^-形成AuCl4^-,AuCl^-与RDS^ 借助于静电引力形成疏水性的AuCl4-RDS缔合物分子。AuCl4-RDS分子间存在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而生成(AuCl4-RDS)。缔合纳米微粒,粒径为45nm。在360nm产生瑞利散射峰,在600nm产生共振散射峰。由于纳米微粒形成后,只有裹露在(AuCl4-RDS)n纳米微粒界面的RDS荧光分子才能吸收激发光子跃迁到激发态,进而返回基态产生荧光。而体相的RDS荧光分子无法与激发光作用产生荧光,即受激RDS分子数大为降低,故550nm荧光峰和520nm吸收峰的降低。当缔合纳米微粒体系加入乙醇后,体系的红紫色和共振散射峰消失,吸收峰和荧光峰恢复,由于乙醇致使(AuCl4-RDS)。纳米微粒分解为AuCl4-RDS分子。结果表明:红紫色(AuCl4-RDS)n纳米粒子的形成是其共振散射增强、荧光猝灭和产生共振散射峰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There is a fluorescence peak at 570 nm, and a maximum absorption peak at 560 nm for phloxine (PHLO) in a pH 7 water solution. Under these conditions, the ciprofloxacin cation (CPFX+) and PHLO- combine into hydrophobic CPFX-PHLO association molecule by means of static gravitation. There are stronger van der Waals forces and hydrophobic forces among the CPFX-PHLO molecules. Thus, they aggregate automatically to the (CPFX-PHLO)n association nanoparticle in red-violet color. That was characterized by scan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hyperfiltration and dialysis tests. In 0.04 M HCl, the red-violet nanoparticles exhibited a Rayleigh scattering peak at 470 nm, a resonance scattering peak at 580 nm, a maximum absorption wavelength at 565 nm, and a fluorescence peak at 450 nm. The fluorescence analytical conditions of CPFX have been considered. The CPFX concentration in the range of 1.0 x 10(-6)-4.0 x 10(-5) M is linear to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F450nm. The detection limit was achieved at 4.0 x 10(-7) M CPFX. The CPFX in real samples was determined with satisfactory results.  相似文献   

16.
液相卤化银纳米微粒的界面荧光和共振散射光谱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治良  翟好英  章表明  刘庆业  李廷盛 《化学学报》2004,62(14):1272-1276,J001
液相卤化银纳米微粒的共振散射光谱和发射光谱表明,AgCl和AgBr纳米微粒均在330,400,470和680nm处产生4个共振散射峰,在340,400和470nm处产生三个荧光峰.Ad纳米微粒在340,400,437,470和680nm处产生5个共振散射峰;除在340,400和470nm处产生3个荧光峰外,在434nm处有一最强的荧光峰.卤化银纳米微粒体系的浓度对共振散射信号的影响与浓度对荧光强度的影响一致,Aga,AgBr和AgI体系的共振散射光信号强度分别约为荧光信号的110,130和80倍,即荧光与共振散射之间存在相关性.提出了液相AgX纳米微粒荧光产生机理,解释了荧光与共振散射之间存在相关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A novel resonance scattering spectral method has been propo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ce amounts of chlorides in the range of 2 x 10(-7)-8 x 10(-6) mol/l. It was based on the photochemical reaction system of AgNO3-NaCl-sodium oxalic to form the (AgCl)nucleus (n)(Ag)shell (s) nanoparticle. There is a strongest resonance scattering peak at 470 nm and a maximum absorption peak at 425 nm. The concentration of chlorides is proportional to the intensity of resonance scattering at 470 nm. The nonlinear resonance scattering peaks of the nanoparticle system have been also considered,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urface electron of nanoparticle and the incidence photon.  相似文献   

18.
Resonance scattering spectroscopy of gold nanoparticle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The gold nanoparticles in diameter of 10-95 nm have been prepared by Frens procedure, all of which exhibit a resonance scattering peak at 580 nm. The mechanism of resonance scattering for gold nanoparticle has been considered according to the wave motion theory of nanoparticle in liquid. The principle of superamolecular interface energy band(SIEB) has been set up and utilized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ameter and colors for gold nanoparticle in liquid. A novel spectrophotometric ruler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diameter has been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maximum absorption wavelength and diameter.  相似文献   

19.
罗丹明B-PdI2-4缔合纳米粒子体系的极谱猝灭效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缔合纳米微粒;共振散射;罗丹明B-PdI2-4缔合纳米粒子体系的极谱猝灭效应  相似文献   

20.
金纳米粒子的非线性共振散射及光强度函数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液相金纳米粒子在320nm、470nm、580nm720nm处产生四个共振散射峰。它是一种非线性光学介质,当入射光的频率v不同时可获得金纳米粒子的2v倍频、v/2分频、v/3分频、2v/3 分频、3v/2分频散射峰。探讨了影响液相金纳米粒子散射光信号强度I(λ)的主要因素即散射光能量分布、粒径d、△λ(λem-λex)和散射光辐射度Rλex。给出了共振散射光强度与△λ之间的高斯分布函数。建立了一个合理的金纳米粒子的共振散射光强度函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