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类α衰变模型计算了235U热中子诱发裂变碎块的质量、动能分布。势垒中除了库仑能和核相互作用外,还考虑了碎块变形能和内部激发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Elikonal近似的框架下, 用K±N散射分波相移和40—48Ca的三参数Fermi型密度分布函数计算了K±40—48Ca的弹性散射微分截面; 在比较由各家提供的基本参数所得到的理论计算值与实验符合程度的基础上, 通过调整中子分布函数的参数, 改善了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的符合. 结果表明, 40Ca的中子分布比较其质子的分布有较小的均方根半径(约小0.15fm)和较薄的表面厚度. 这是与H.F. 计算相容的, 并与其他作者对中能质子与钙的弹性散射分析的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用形变的Skyrme-Hartree-Fock计算讨论了11Be的晕结构. 通过引入绝热堵塞计算, 得到了11Be的1/2+态有很大的形变, 得到的密度分布和实验值很好地符合. 还讨论了出现形变晕态的波函数密度分布和角动量大小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把Ayik等人关于重离子核反应的非平衡统计理论运用于核裂变过程,证明了冯氏裂变统计理论是Fokker-Planck方程的稳定解情形,平衡时质量分布的峰值位于位能曲面的极小值处。本文还通过用Suzuki标度极限近似法解一个简化的数学模型,表明裂变过程中核子输运趋向平衡的时间约为10-21秒的数量级,估计出235U(n,f)从鞍点到断点的时间应大于1.6×10-21秒。  相似文献   

5.
刘渊  李扬国 《中国物理 C》1985,9(3):283-290
在Glauber理论基础上, 在刚性炮弹近似下, 给出了核-核非弹性散射振幅. 具体计算了1.37GeV的α+C12非弹性散射2+(4.44MeV)和3(9.64MeV)的微分截面, 并讨论了炮弹核α的不同密度分布对散射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元  庄勤 《中国物理 C》1985,9(5):618-621
本文采用中心力加两体自旋轨道耦合力作剩余相互作用, 用纯组态壳模型计算了1f7/2壳层不同种核子组态原子核43Sc,44Ti,52Fe,53Fe,53Co等能谱. 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符合程度令人满意. 从而表明两体自旋轨道耦合作用对于1f7/2壳层不同种核子组态原子核能谱的影响也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廖继志 《中国物理 C》1986,10(4):486-489
在本文中,s.d.g IBM被用于计算44,46,48Ti核的能谱, 并与纯组态壳模型能谱和实验能谱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裂变核的核子输运的理论,用福克-普朗克方程计算了U235的热中子裂变的质量分布。在计算中我们也给出了动能分布和其它物理量。我们的结果半定量地符合现存的实验值。  相似文献   

9.
用相干结构核模型和格劳伯多次散射理论,计算了16O和18O的π-核双电荷交换反应截面。结果表明,由于核子的成对结构,同位旋非相似态之间的双核子跃迁显著增大。理论计算的18O(π+-18Ne与16O(π+-16Ne反应截面的比值,在16O基态不需含有太大的两个粒子-两个空穴组态成份时,便能很好符合实验。多步过程中间激发态的贡献也被估计了,表明贡献是小的。  相似文献   

10.
利用能量为165MeV的32S束流, 通过熔合蒸发反应118Sn(32S, 1p4n), 布居了145Tb的高自旋态. 基于标准在束核谱学实验测量结果, 首次建立了145Tb的高自旋态能级纲图. 根据邻近N=80同中子素能级结构的系统性, 用弱耦合模型对145Tb的低位能级结构进行了解释. 本工作在多粒子壳模型组态基础上对145Tb的更高激发态进行了深入讨论. 为了使实验能级的组态指定更为直接方便, 采用了参数无关的半经验壳模型计算. 其结果清楚地揭示了球形核多准粒子的激发特性.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程函扭曲的DWIA框架下,用跃迁密度方法计算了180MeV和230MeV的π在18O上的非弹性散射到2+(1.98MeV)激发态的微分截面,分析了π-对π+的截面比,研究了中子分布半径对微分截面的影响,我们的结果与实验定性符合。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程函扭曲的DWIA框架下,用跃迁密度方法计算了230MeV的π到18O的2+(1.98MeV)激发态上的非弹性散射微分截面,分析了π-和π+截面比,研究了中子半径的变化对微分截面的影响。我们的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40Ca调试了一套与能量无关的Woods-Saxon型的定域势的势参数, 用这套只包含少数几个参数的核势进行单粒子壳模型计算, 所得到的单粒子能量和实验值相比不仅顺序是一致的, 而且除去中子的1s态与质子的1s态和1p态理论值比实验值明显偏小以外, 其它态的理论值和实验值都比较接近, 同时计算的电荷分布和电荷均方根半径, 都和由电子弹性散射和μ原子X射线数据所确定的实验值符合得很好.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计算了40Ca的核密度、动能密度和自旋密度, 给出了它们的形状和数值.  相似文献   

14.
在Glauber理论基础上,采用刚性炮弹近似, 计算了高能α+α,α+Ca40弹性散射微分截面. 讨论了α核单粒子密度不同分布对散射的影响. 计算结果表明: 炮弹核内的关联对散射的影响和以这种关联核作靶对散射的影响一样重要.  相似文献   

15.
我们测量了69.5MeV 12C轰击12C,27Al,natCa反应中出射的α粒子的能谱和角分布. 用快粒子激子模型理论计算了包含平衡和前平衡出射的α粒子成份. 在这三个反应中它们构成α产额的绝大部分, 其中前平衡发射的α粒子估计分别占11%、14%、16%. 尚有一部分来自其它反应机制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陆景贤 《中国物理 C》1985,9(6):697-702
本文利用矢量为主模型, 假定ρ0介子内的价夸克分布函数可以用π0介子内的价夸克分布函数描述, 并且利用我们已经给出的在带头对数近似下π介子价夸克分布函数的解析表达式[13], 加上类点分量的贡献, 讨论并计算了光子结构函数的行为, 和现有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 本文的理论结果和实验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17.
确定裂变核的断点构形是裂变物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给出一个对一有缩颈的裂变核形状判断其是否会立即断裂的能量判据:在保持裂变核体积守恒和形状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如果核的形变能随其颈部变细而增加,则认为裂变核暂时不会断裂;反之,如果形变能随颈部变细而单调下降,则认为裂变核立即发生断裂.并采用适于描写颈部消失过程的形状参数化方法对235U(n,f)体系的几种质量分配的断后现象进行了统计模型的计算(入射中子能量从0—14Mev),这包括碎片的平均动能;电荷分布和质量分布.计算结果均与实验符合较好,证明了所提断点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假定8Be是由两个在组态空间相邻的α粒子组成的, 因而获得在余核中8Be集团的谱密度正比于核表面α粒子预形成几率Pα的平方. 利用改进了的EFRDWBA重叠积分的参数化方法[1—2], 我们计算了209Bi(12C, α)217Fr反应中出射的α粒子的角分布和双微分能谱, 而且通过拟合实验数据提取了在217Fr核表面的α粒子的预形成几率, 结果与由α衰变数据提取的预形成几率在计算误差范围内一致. 这个事实说明, 209Bi(12C, α)217Fr可能是双α直接转移反应.  相似文献   

19.
12C离子引起的209Bi和238U的裂变中,用放射化学方法分别测量了15个和17个裂变产物的产额.根据这些数据,用三种电荷分布假设计算了裂变碎片的质量分布.计算表明,等电荷位移假设得到的结果一般和裂变碎片高斯质量分布曲线拟合得最好.比较了209Bi(12C,f),238U(12C,f)以及我们较早测量得到的(197Au(12C,f)的质量分布曲线,指出当裂变参数Z2/A>37时,质量分布宽度随Z2/A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20.
中子能量为14.8±0.4MeV, 用直接测定产物核活性的方法, 测定了45Sc(n, 2n) 44Sc反应和86Sr(n,2n)85Sr反应中产生的44mSc, 44gSc, 85mSr和85gSr的绝对截面, 总截面及其比值. 用Huizenga和Vandenbosch[1]统计模型的方法进行理论计算, 从而得到产物核的自旋切割因子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