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用改进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在严格挑选初始核考虑弹靶结构效应的基础上,研究了近垒和垒上融合反应40,48Ca+90,96Zr. 研究表明: 4个反应的理论计算截面与实验值很好符合; 丰中子反应40Ca+96Zr的垒下融合截面比其他3个反应有明显增强的现象.为了理解丰中子反应40Ca+96Zr与40Ca+90Zr相比垒下融合截面增强,而Ca+96Zr垒下融合截面没有明显增强的原因, 进一步分析了484个反应的融合位垒,中子转移与融合位垒的关系、中子转移与Q值的关系,结果表明: 正反应Q值会引起核子(特别是中子)转移的增强,从而导致动力学融合位垒的下降和垒下融合截面增强.  相似文献   

2.
使用离线γ测量技术在实验室系28.3MeV至45.7MeV的能区首次测量了12C+93Nb反应产生的8个核素及同质异能态的激发函数.使用包括非弹性激发和α转移道的简单耦合道模型,结合统计蒸发程序对实验结果进行拟合.计算结果能较好地重现强截面的中子蒸发道(xn)的激发函数.而对于弱的质子(xpyn)特别是α粒子(xαyn)蒸发道的截面,实验测量明显高于模型计算结果.α转移道与入射道耦合作为熔合反应的门庭态使垒下能区重离子熔合截面有很大的加强,实验测量与理论计算的比较表明对于12C+93Nb反应系统在垒下能区可能存在着很强的α转移截面.  相似文献   

3.
本工作采用固体核径迹探测器(天然白云母)和金硅面垒型半导体探测器测量了12C+209Bi和14N+Pb裂变反应的碎片角分布和激发函数.由碎片角分布各向异性提取的鞍点有效转动惯量J0/Jeff与转动有限力程模型(RFRM)做了比较.用统计蒸发模型计算的裂变激发函数拟合实验数据,研究了裂变位垒的角动量效应.  相似文献   

4.
精确测量了32S+90,96Zr两系统的背角准弹散射激发函数, 总体误差小于1%, 从中分别抽取了它们的势垒分布, 对比观测到32S+96Zr的势垒结构扁平且向低能区展宽, 这种 势垒可导致在垒下能区该体系的熔合截面的大大增强. 32S+96Zr与32S+90Zr相比 存在较强的中子转移反应, 且转移Q值为正. 32S+96Zr势垒的扁平结构可能是中子转移道耦合所致, 这会导致32S+96Zr垒下熔合截面大的增强.  相似文献   

5.
用电离室△E-E望远镜测量了19F+208Pb体系在88、91.93、96.98、102MeV6个能量点的准弹反应角分布,用ECIS程序拟合弹性散射角分布,得到该体系的光学势参数,观察到明显的“阈异常”现象,对转移反应角分布作了分析,得到了产物为C、N、O的转移反应的激发函数,此外,导出了3个主要转移反应道208Pb(19F、18O、15N、14C)的转移几率和最趋近距离的关系,得到斜率因子κ. 在单核子转移的情况下,κ值与半经典计算基本符合;而对于两核子以上转移的情况,k值小于理论值,存在着“斜率反常”的现象. 同时发现k值明显与能量相关,这无法用半经典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6.
用裂变碎片折叠角技术测得50MeV/A12C轰击197Au和209Bi靶的线性动量转移分布,得到每个12C核核子线动量转移的最可几值与靶核相关,其值分别为184和173MeV/c.在线动量转移分布中,0.3附近有一小的突起,似乎可以认为是相应于弹核的α集团转移.  相似文献   

7.
王宁  李祝霞 《中国物理 C》2001,25(5):399-404
通过用QMD模型研究晕核11Be+208Pb的近垒熔合反应,发现晕核引起的熔合反应中,并存着两种相互竞争的机制:一方面当入射晕核11Be靠近靶核时,由于11Be是弱束缚体系,与靶核的相互作用可使其很容易破裂或少数核子被靶核俘获形成核子转移反应,从而对于熔合表现出压制;另一方面当11Be的少数中子进入靶核并与靶核相互作用而使得靶核有些激发,而使局部半径增大,导致熔合势垒降低,熔合截面增强.用QMD模型计算出的熔合截面与实验值基本符合,垒附近表现出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8.
利用裂变碎片的折叠角分布,从实验上实现了全熔合裂变和转移跟随裂变两种成份的区分.在此基础上测量了质心系能量72.61至80.11MeV 16O+232Th全熔合裂变截面和碎片角分布.包含靶核静态形变效应的耦合道模型计算与实验激发曲线一致.然而,裂变统计理论无法解释实验上观察到的全熔合裂变碎片角分布.而鞍点模型与断点模型的理论预言有较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19F+93Nb重离子耗散碰撞中截面测量的不可重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成了19F+93Nb重离子耗散碰撞激发函数的两次独立测量.束流19F8+的入射能量100—108MeV,能量步长250keV;两次测量中分别使用了厚度为70和71μg/cm293Nb靶,其它宏观实验条件(例如,入射能量及能量步长,探测器及其探测角度,加速器、电子学以及数据获取系统的参数选取等等)则保持完全相同.实验结果表明,两次测量所得到的耗散产物截面的激发函数的不平滑结构具有不可重复性.这一实验结果支持了最近提出的理论预言:“在复杂量子碰撞中存在对初始条件的极端敏感性与混沌运动.”  相似文献   

10.
在294MeV 20Ne轰击159Tb靶的反应中,用△E—E望远镜测量了10°—150°发射的中等质量碎片(290°)这些能谱是钟罩型,峰位接近于出射道的库仑位垒.用运动源模型分析了这些能谱,结果说明这些碎片来自于共同的源—非完全熔合所形成的复合核.用统计模型GEMINI程序拟合了碎片的电荷分布和角分布,计算值和实验值很好的符合证实了中等质量碎片来源于复合核非对称的两体衰变.  相似文献   

11.
19F+93Nb耗散反应产物激发函数中截面测量的不重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成了19F+93Nb重离子耗散碰撞激发函数的两次独立测量.束流的入射能量为100—108MeV,步长250keV.两次测量的宏观条件几乎完全一样,惟一的差别是使用了厚度分别为70和71μg/cm2的两块93Nb同位素靶.实验结果表明:(1)两次测量所得到的耗散反应产物激发函数的涨落具有不可平滑的结构;(2)这种不平滑的涨落截面有不重复的迹象.着重从实验的角度对这一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在45—96MeV 16O和65Cu反应中,用放射化学技术测量了反应余核的激发函数、角分布和微分射程分布.将实验数据和基于复合核统计蒸发模型的Monte-Carlo模拟计算进行了比较,指出重余核来自全熔合形成的复合核的衰变.提取了该系统的全熔合截面,得到的激发函数与理论计算结果相符合.非完全熔合或大质量转移是生成质量数接近靶质量余核的主要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3.
利用活化方法测量了1?4MeV中子引起的185Re(n,2n)184gRe,185Re(n,2n)184mRe和191Ir(n,2n)190Ir核反应的截面.中子能量En=(14.7±0.2)MeV时的实验结果分别为:(1817±85)mb,(390±18)mb和(2038±82)mb.并利用HFTT程序计算了中子能量在7—18MeV范围内的截面值,给出了其中两个核反应的激发函数曲线.  相似文献   

14.
使用离线y能谱法和厚靶──厚收集箔技术测量了40MeV/u 40Ar和Cu相互作用中靶余核的生成截面和前向平均反冲射程FW值.根据电荷分布假设得到了靶余核的质量产额分布.从FW值导出了重离子碰撞中的线性动量转移.与12C+Cu和20Ne+Cu的类似结果比较指出,在相同的弹核速度下,相应于中心碰撞的相对线性动量转移随弹核质量增加而减小,但是在40Ar离子和Cu的中心碰撞中产生的复合系统的激发能比12C和20Ne离子碰撞情况下更高,达到每核子5.3MeV.  相似文献   

15.
利用420MeV82Se轰击139La引起的深部非弹反应和在束γ谱学方法研究了142Ce的中高自旋激发态.识别出了激发能为2625,2995和3834keV的3个新能级,自旋、宇称分别被指定为8+,9(-)和11(-).发现这些能级非常好地符合N=84偶偶核转晕能级的系统性.利用经验壳模型计算了142Ce的中高自旋激发态的激发能,计算结果比较好地重现了实验值.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讨论,表明在142Ce的中高自旋激发态中以单粒子激发为主  相似文献   

16.
用能量为95MeV的13C束流,轰击天然厚Ba靶,对146Sm的高自旋态进行了实验研究,观测到17条γ射线和11条新能级,能级纲图延伸到了激发能为103MeV处,在此高激发能区,能级结构仍呈现粒子组态的特性,没有发现长寿命的同质异能态.  相似文献   

17.
利用能量为164—180MeV的35Cl束流,通过重离子核反应149Sm(35Cl,5n)研究了179Au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实验进行了γ射线的激发函数、X-γ和γ-γ-t符合测量.基于对实验测量结果的分析,首次建立了179Au的1/2[660](πi13/2)转动带.结合已有的实验数据,着重讨论了奇AAu核中1/2[660](πi13/2)转动带的带头激发能随中子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HI-13串列静电加速器上完成了114MeV和118.75MeV的19F+27Al耗散反应产物B, C, N, O, F, Ne, Na和Mg的微分截面测量. 条形27Al同位素靶的大小尺寸为10mm×50mm, 平均 厚度约67μg/cm2. 固定入射束流19F的能量, 通过移动靶位, 先后轰击了靶上20个不同的位置.实验结果表明, 在弹靶系统、入射能量以及探测系统都相同的多次独立的微分截面测量中, 截面的涨落不呈现高斯型几率分布. 截面测量的这种不重复现象难以用有限计数率的统计性质来解释.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在12C(46.7MeV/u)+58Ni实验中利用9单元CsI(Tl)阵列探测轻带电粒子关联函数的实验结果,详细讨论了关联函数的定义及从实验上提取关联函数的方法.本文还讨论了非稳态粒子衰变在关联粒子测量中的表现,并给出了对于58Ni靶得到的各种粒子组合的关联函数.  相似文献   

20.
双奇核176Ir转动带的旋称反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49Sm(31P,4nγ)反应,通过γ射线的激发函数测量、X-γ和γ-γ符合测量研究了双奇核176Ir的高自旋态.首次建立了双奇核176Ir由4个转动带构成的能级纲图.依据从实验数据中提取出的带内B(M1)/B(E2)值与理论计算值的比较,以及相邻双奇核的带结构特征,给出了转动带的准粒子组态.基于本实验建立起的带间跃迁和在I=18h处观测到的旋称交叉,指出176Ir核基于πh9/2⊙νi13/2和πi13/2⊙νi13/2组态的两个转动带在低自旋时出现旋称反转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