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板式单重态氧发生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验研究了转板式O2(1Δ)发生器Cl2利用率,O2(1Δ)产率依赖于其他工作参数变化的规律,并进行了综合分析,给出了发生器中Cl2的最佳工作分压约为 2.13kPa.  相似文献   

2.
自发喇曼成像法在线测量流场组分浓度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介绍了自发喇曼成像技术实时监测流场组分浓度的方法,利用Nd:YAG脉冲激光器以及ICCD和光谱仪对大气进行了不同实验条件的测试,得到了影响谱线强度及测试精度的几个因素;得到了大气流场各主要成分的自发喇曼散射光谱和绝对浓度,测量误差小于8%。该技术可望在氧碘化学激光器单重态氧发生器物种浓度测定时得以应用以改善O2(1Δ)浓度测试精度较低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利用自发拉曼光谱法测量O2(1Δ)产率的过程中发现O2(1Δ)和O2(3∑)拉曼光谱上叠加有氯气荧光光谱, 严重影响了O2(1Δ)产率的测量. 为此,利用气体分子的拉曼光谱具有偏振特性,而荧光光谱没有偏振特性的特点对测量O2(1Δ)产率的自发拉曼光谱法进行了改进. 实验结果表明,这一改进可有效消除氯气荧光干扰,使单重态氧发生器在氯气利用率为88%时的O2(1Δ)产率可很容易地被确定为(42.4±7.4)%.  相似文献   

4.
氧碘化学激光器中转盘式单重态氧发生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单重态氧发生器(SOG)内的传质、传热及化学动力学过程的研究,提出高效SOG的设计原则,并研制出一台可用于高功率超音速氧碘化学激光器(COIL)的SOG, 其Cl2流量在0.6~1mol/s时,O2(1Δ)分压可达333.3~519.9Pa; O2(1Δ)浓度达到50%~68%;Cl2利用率大于90%;混合气中水蒸汽含量小于10%。  相似文献   

5.
 通过考察各种放电状态及气流条件下发生器内外物种的自发辐射谱,发现光谱峰值强度与对应物种浓度成正比。分析了主要的等离子体动力学过程,了解了单重态氧及其它物种的浓度变化规律。考察了α放电和γ放电两种不同的放电方式。发现在α放电状态下,体系中有较少氧原子等淬灭性粒子,更有利于O2(1Δ)产生。加入He,有效地降低了气体体系的离子化阈能和约化场强,约化场强最小时,产生的O2(1Δ)浓度最大,相较于纯氧放电,O2(1Δ)浓度提高一倍以上。考察了腔外各物种浓度的变化,O2(1Δ)离开放电腔后浓度稳定,沿距离减少较慢,有益于出光。优化了本系统的放电极间距,极间距太大或太小,都不利于单重态氧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作为化学氧碘激光器能源的转板式O2(1Δ)发生器非金属化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 采用玻璃钢转板代替不锈钢转板是可行的, 有助于COIL小型化和实用化。  相似文献   

7.
 O2(1Δ)绝对浓度的测量,一直是SOG和COIL研究中的重要参数之一。体光源模拟标定法测O2(1Δ)绝对浓度,是把发光气体以某一流速引入一已知体积的流动光池中,再通过具有低象差失真的光学系统,把该体光源成象在探测器的有效表面上。探测器和测量仪器组成的测量系统,要经过标准光源和电学标定。本方法可测出O2(1Δ绝对浓度和其分压,O2(1Δ)产率等参数。其中O2(1Δ)浓度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为20%。  相似文献   

8.
 在均匀液滴O2(1Δ)发生器的研制过程中,发生器中液流受到外界扰动后,扰动沿着液流表面呈指数增长,最终导致液流破段成液滴。在液滴的形成过程中,各种参数的改变都将对液流的状态产生影响,最终影响O2(1Δ)发生器的总体性能。分别从理论和实验两部分对液滴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理论部分论述了液滴形成的理论依据及在发生器中,外界扰动频率、液流喷射流速的改变对扰动增长率的影响及影响趋势;实验部分以成像的方式着重分析了在相同条件下,分别改变扰动频率、液流喷射流速,液滴流的状态及趋势。实验结合理论,寻求可控参数范围,为均匀液滴发生器的液流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化学氧碘激光器的BHP配制及稳定操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化学氧碘激光器(COIL)的能量来源,O2(1Δ)发生器(SOG)工作状态直接影响COIL的工作性能,而碱性过氧化氢溶液的稳定与否又影响SOG的工作状态。通过对转盘式SOG实验中BHP配制及稳定操作的系统研究,提出了造成BHP溶液不稳定的几种原因及相关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采用列管型射流式O2(1Δ)发生器在COIL装置上做了一系列出光实验,对该发生器的性能、参数及相关技术等做了实验研究。实验获得化学效率最高达22.2% 。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采用离心泵与换热器进行的换热系统设计,缩短了溶液预混时间,增强了O2(1Δ)发生器的反应换热效率,同时使发生器在反应中具备了动态传质性能,改善了氧碘化学激光器的输出功率。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一套流动装置测量单重态氧O2(1Δg)在O2分子吸附的金属Cu、Cr、Ni和Ag表面的猝灭几率. 随实验时间和O2(1Δg)浓度增加,猝灭几率增加. 当上述金属样品在几帕斯卡的真空度下暴露数小时后猝灭几率会回到原先水平. 提出了一种基于表面吸附位上弱化学吸附的表面吸附氧分子O2(1g相似文献   

13.
 方列管型射流式O2(1Δ)发生器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氧碘化学激光器(COIL)化学能源供给装置。描述了采用该发生器在COIL上所做的一系列出光实验,这些实验着重于考察该发生器的性能参数及相应的COIL化学效率。结果在Cl2流量为0.25mol/s、无冷阱、稳定腔条件下获得化学效率高达26% 。  相似文献   

14.
从室温至180℃测量了BaTiO3和Ce:BaTiO3单晶的偏振喇曼谱,在X(ZZ)Y几何配置下发现了三条频率分别为986,1204和1480cm-1的新谱线.根据喇曼散射截面的温度依赖关系,确认这些新谱线对应二阶喇曼散射,而A1(TO)谱中位于275和514cm-1处的非对称宽峰则属于一阶喇曼散射.在此基础上,对立方相BaTiO3的喇曼谱和结构相变机制进行了讨论.通过比较B  相似文献   

15.
电激励O2(1△g)发生器的理论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基于分子反应动力学的氧等离子体化学反应模型,该模型包括了电子与氧分子,以及氧原子与氧分子的碰撞反应过程。利用反应动力学理论计算并讨论了电激励O2(1△)发生器的放电参数,发现电子能量应小于2.5eV。电子浓度对O2(1△)产率的影响不大,当放电压力与气体线流速一定时,存在最佳的电子平均能量。  相似文献   

16.
以氮气为载气的千瓦级COIL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次在氯气流量为110mmol/s、采用方列管型射流式O2(1Δ)发生器(SPJSOG)以及列阵式超音速氧碘混合喷管的COIL装置上,以氮气替代氦气作为载气进行出光实验研究。初步实验获得1.8kw的激光输出功率以及18%的化学效率。  相似文献   

17.
电激励O2(a1Δg)发生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纯氧,及氧气和氩气的混合气体情况下,对射频放电产生O2(a1Δg)进行了实验研究。射频频率为13.56MHz,额定功率500W,放电压力133.0~399.0Pa, 氧气流量最大为1.4mmol/s, 氩气流量为2.1mmol/s。研究了O2(a1Δg)产率随气体流量、放电气压以及混合气体放电条件的变化。O2(a1Δg)产率最大值约为17.5%。  相似文献   

18.
自发喇曼成像法在线测量流场组分浓度(II)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利用自发Raman散射光谱测量低压气流组分绝对浓度的方法,在流动状态下得到了不同压力下的自发喇曼散射光谱,检测最低压力为133帕;对于含N2氧气流在已知N2浓度时实时标定检测了O2的绝对浓度,测量误差小于8%。  相似文献   

19.
以传统的浸渍法,在不同焙烧温度下制备了用于CO氧化反应的Co3O4/SiO2催化剂.通过激光拉曼光谱(Raman)、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程序升温还原(TPR)和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XAFS)表征了该系列催化剂的结构.在所有的催化剂中,XRD和Raman光谱都只检测到了Co3O4晶相的存在.与Co3O4体相相比,XPS结果表明在200 oC焙烧的(Co3O4(200)/SiO2)催化剂中Co3O4表面上存在着过量的Co2+.与XPS的结果一致,TPR结果表明Co3O4(200)/SiO2催化剂中Co3O4表面上存在氧缺陷, 并且XAFS结果也表明Co3O4(200)/SiO2催化剂中Co3O4具有更多的Co2+.提高焙烧温度使得过量的Co2+进一步氧化为Co3+,同时降低了表面氧缺陷浓度,从而得到计量比的Co3O44/SiO2催化剂.在所有的负载催化剂中Co3O4(200)/SiO2催化剂表现出了最好的CO氧化催化性能,表明过量Co2+和表面氧缺陷的存在能够促进Co3O4催化CO氧化反应的活性.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一种新的产生单重态氧(O21△g)的气固化学反应体系,即在固定床式反应器中采用固体过氧化钠粉末与氯气(Na2O2/Cl2)进行反应的气固化学反应体系。实验分别通过用对近红外敏感的光谱仪和锗探头监测了反应产生的(O21△g)的发射光谱和1 270 nm的光信号,同时通过数据采集系统监测了反应池固体反应层和测试池中气体的温度的变化曲线。实验测得了(O21△g)在1 270 nm附近的特征发射光谱,此光谱表明该体系是一个很好的产生(O21△g)的体系,同时,实验现象表明该反应是强放热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