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1篇
化学   20篇
物理学   1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α,β-不饱和醇是一类重要的精细化学品,主要通过α,β-不饱和醛选择性加氢获得.由于α,β-不饱和醛分子中含有共轭的C=C键和C=O键,且后者键能更大,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均不利于C=O键的选择性加氢生成α,β-不饱和醇.因此,提高α,β-不饱和醛中C=O的加氢选择性是催化领域中一项挑战性的课题.巴豆醛属于典型的α,β-不饱和醛,研究其选择性加氢生成巴豆醇具有广泛的代表意义;Ir负载在具有还原性载体(如TiO2)上时,表现出很好的C=O加氢选择性,因此,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由于暴露不同晶面的TiO2具有不同的形貌和电子结构,因此研究Ir-TiO2相互作用的晶面依赖性及其对巴豆醛选择性加氢反应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分别暴露{101}、{100}和{001}晶面的锐钛矿TiO2纳米晶为载体,制备了负载型Ir/TiO2催化剂,系统研究了催化剂经过不同的预处理过程(在不同温度下H2还原和O2再氧化)后对巴豆醛的气相选择性加氢的性能.利用高分辨透射电镜、原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及氨程序升温脱附等技术研究发现,预处理条件显著改变了Ir-TiOx的相互作用,包括Ir金属的几何、电子性质及催化剂表面酸性.这种相互作用与TiO2的暴露晶面密切相关,从而改变了不同Ir/TiO2催化剂上不同加氢反应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经300℃预还原的Ir/TiO2-{101}催化剂催化性能最好,在80℃下初始反应速率为166.1 μmol g-Ir-1 s-1,巴豆醇的生成转化频率为0.022 s-1.与其他催化剂相比,Ir/TiO2-{101}催化剂表面Ir0浓度最高,表面酸度适中,因此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性能.同时Ir-TiOx界面在反应中的协同作用,对H2和巴豆醛分子中C=O键的吸附和活化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当催化剂经过400℃的H2预还原后,由于产生了强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使得TiOx对Ir粒子进行了包裹从而导致Ir-TiOx界面缺失,因而催化剂催化巴豆醛加氢性能降低.本文为理解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对巴豆醛选择性加氢反应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为设计高性能α,β-不饱和醛选择性加氢催化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俄歇电子能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热脱附谱研究了室温下NO在Ag/Pt(110)-(1×2)双金属表面的吸附. 在该双金属表面上观察到了可能的亚硝酸盐/硝酸盐表面物种,其在更高温度下分解生成N2. 然而,室温下NO在清洁Pt(110)表面和Ag-Pt合金表面上并不会生成这种亚硝酸盐/硝酸盐表面物种. 亚硝酸盐/硝酸盐表面物种的形成归因于高度配位不饱和Ag粒子的高活性及其与Pt基底之间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俄歇电子能谱(AES)和程序升温脱附谱(TDS)研究了NO2在Ag/Pt(110)双金属表面的吸附和分解.室温下NO2 在Ag/Pt(110)双金属表面发生解离吸附, 生成NO(ads)和O(ads)表面吸附物种. 在升温过程中NO(ads)物种发生脱附或者进一步分解. 500 K时NO2在Ag/Pt(110)双金属表面发生解离吸附生成O(ads)表面吸附物种. Pt 向Ag传递电子, 从而削弱Pt-O键的强度, 降低O(ads)从Pt 表面的并合脱附温度. 发现能够形成具有稳定组成的Ag/Pt(110)合金结构, 其表现出与Pt(110)-(1×2)相似的解离吸附NO2能力, 但与O(ads)的结合明显弱于Pt(110)-(1×2). 该AgPt(110)合金结构是可能的低温催化直接分解氮氧化物活性结构.  相似文献   
4.
方钧  石富城  包蕙质  千坤  姜志全  黄伟新 《催化学报》2013,34(11):2075-2083
利用X射线衍射、N2吸附等温线、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吸收谱、H2-程序升温还原、甲基橙选择化学吸附和等电点测定等方法研究了共沉淀方法制备的一系列CexTi1-xO2复合氧化物的结构. 成功发展了甲基橙选择化学吸附和等电点方法研究CexTi1-xO2复合氧化物的最外层表面结构, 并定义了“等价CeO2表面覆盖度”来描述CexTi1-xO2复合氧化物的最外层表面结构. CexTi1-xO2复合氧化物 (x ≥ 0.7)形成立方萤石相固溶体, Ce0.3Ti0.7O2表现出纯的单斜相, 而其它复合氧化物表现出混合相. CexTi1-xO2复合氧化物最外层表面结构的演变行为不同于其体相结构.Ce0.7Ti0.3O2立方萤石相固溶体最外层表面已经部分形成了单斜相Ce0.3Ti0.7O2, 随Ce含量的降低, 单斜相Ce0.3Ti0.7O2从最外层表面向体相生长. CexTi1-xO2复合氧化物立方萤石相固溶体和单斜相Ce0.3Ti0.7O2分别在相对较低和较高的温度表现出好的还原性能. 上述结果提供了全面和深层次的CexTi1-xO2复合氧化物结构信息.  相似文献   
5.
用水热法得到的钛酸纳米纤维前体,通过不同后处理方法合成了多种纳米结构的TiO2.采用N2等温吸附和BET比表面、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和能量分散X射线分析表征了TiO2及负载Ru催化剂的微结构,包括比表面、晶相结构和形貌以及Ru纳米颗粒尺寸分布等.对负载Ru催化剂在富氢条件下CO选择甲烷化反应活性测试表明:金红石相TiO2和TiO2-B为载体负载的Ru催化剂比锐钛矿相TiO2负载的Ru催化剂表现出更高的反应性能.其活性区别说明了不同晶相结构和形貌TiO2载体与Ru纳米颗粒的相互作用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热法合成MnOOH一维纳米线,通过MnOOH在不同气氛和温度中煅烧得到尺寸和形貌相似的不同锰氧化物,并用于以O2为氧源的苯甲醇液相氧化反应. 结果表明,MnO2对苯甲醇氧化反应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通过XPS、SEM、TEM和H2-TPR等手段对催化剂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讨论了可能影响反应活性的一些因素. MnO2的良好催化性能可能与其晶格氧具有较高的迁移率以及氧化还原能力有关. 通过简单的焙烧处理,可以使MnO2催化剂在苯甲醇氧化反应中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硫酸氧钛铵的热分解控制制备了氮和硫共同掺杂的TiO2双功能光催化剂. TiO2双功能光催化剂同时具备光催化性能和较强的Br?nsted酸性,因此能够在太阳光照射和不外加酸下有效光催化还原Cr(VI)离子. 其光催化还原Cr(VI)离子的活性要优于通过外加硫酸调节到等同pH值和太阳光照射下P25光催化剂光催化还原Cr(VI)离子的活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对比研究Mo(CO)6在清洁的、预吸附氧的和深度氧化的Si(111)表面上的吸附行为. 吸附Mo(CO)6的C-O伸缩振动模式向低频方向移动,说明Mo(CO)6与清洁Si(111)和SiO2/Si(111)表面发生了不同的相互作用,前者较弱而后者较强. 与SiO2/Si(111)表面的强相互作用可能引起Mo(CO)6部分解离,形成部分分解的羰基钼物种.  相似文献   
9.
Ag对Pd/CeO2催化剂上氧迁移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ctive migration and spillover of surface species on catalyst surface can be cri tical effects in catalytic processes. As a typical instance, the storage and rel ease of oxygen in the Pt-modified CeO2 catalysts were proposed to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catalytic elimination of noxious pollutants[1]. It ha 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the active oxygen species transfer between Pt and CeO 2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2,3]. Numerous investigations on the proper ty of Pd in the catalysts have been carried out recently[4]. Compared wi th Pt, Pd has a strong interaction with CeO2 support. Silver is a unique eleme nt whose oxide can decompose thermally  相似文献   
10.
采用超声处理辅助浸渍法制备了多壁碳纳米管负载的Cu-C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 利用XRD、TEM、H2-TPR、XPS和Raman光谱等表征了催化剂的结构性质. 在Cu和Co氧化物以及金属氧化物与碳纳米管载体间存在强相互作用. 催化剂在富氢气氛中CO催化消除反应中,与单一Cu或Co催化剂相比,Cu-C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表现出独特的反应特性,特别是在较高反应温度下可同时结合CO优先氧化和CO甲烷化的反应途径来实现高效CO消除. 当Cu/Co比为1/8时活性最优,可以实现在150~250 o和高反应空速 (120 L/(h·g))富氢气氛中CO的完全消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