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偶氮聚电解质的聚集和纳米聚集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两种具有不同化学结构的阴离子型偶氮聚电解质在四氢呋喃 /水混合溶剂中的聚集行为 .利用紫外 可见光谱和透射电镜等研究了偶氮聚电解质的聚集过程以及相应聚集体的形貌以及介质pH对聚集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四氢呋喃 /水混合溶剂中 ,随着水含量的增加 ,偶氮生色团逐渐聚集 ,其紫外光谱上最大吸收峰位置逐渐蓝移 ,而强度逐渐下降 .在较高浓度条件下 ,形成的聚集体可以用透射电镜直接观察到 ,呈现直径为 80nm左右的球形超分子结构 .与相应的偶氮两亲性小分子相比 ,这两种偶氮聚电解质形成的聚集体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由于羧酸基团和偶氮生色团相互连接的方式不同 ,溶液pH对这两种聚集体具有完全相反的影响 .偶氮生色团的聚集会严重影响偶氮生色团反式至顺式的异构化效率 .  相似文献   

2.
用光谱法研究了光敏剂血卟啉在水溶液中的聚集状态,并以胶束作为生物膜模型,探讨了血卟啉在胶束介质中的聚集状态状态变化,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血卟啉聚集状态的微观结构及其在胶束介质中的聚集状态。  相似文献   

3.
南海军  刘忠芳  刘绍璞 《化学学报》2006,64(12):1253-1259
研究了牛磺胆酸钠、甘牛胆酸钠、胆酸钠和脱氧胆酸钠等四种胆酸盐在酸性介质中的聚集作用对共振瑞利散射光谱的影响及其分析应用. 结果表明: 在一定浓度的HCl, H2SO4或HNO3溶液中, 四种胆酸盐均能自聚集形成粒径增大的聚集体. 该聚集体能导致溶液RRS显著增强, 并产生了新的RRS光谱. 不同胆酸盐在同种介质中的反应产物具有相似的光谱特征, 最大RRS波长分别位于349 (HNO3介质), 359 (H2SO4介质)和369 nm (HCl介质). 在一定范围内, 胆酸盐的浓度与散射强度(ΔIRRS)成正比. 对于不同的体系其检出限在12.0~21.8 ng/mL之间. 方法灵敏度高, 选择性较好, 而且十分简便快速. 可用于市售蛇胆川贝液和血清样品中胆酸盐的测定.  相似文献   

4.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下卟啉聚集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报导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MAB)存在下mcso-四(对-磺基苯基)卟啉(TPPS_4)发生聚集的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共振光散射光谱特性.结果表明:CTMAB低于1.0×10~(-5)mol·L~(-1)时TPPS_4发生J-型聚集,形成一种交错卡迭式二聚体。在1.0×10~(-5)~1.0×10~(-4)mol·L~(-1)时,J-型聚集产物仍然存在,但TPPS_4的Soret蜂蓝移.如果CTMAB浓度高于1.0×10~(-4)mol·L~(-1),J-型聚集产物消失,出现游离碱卟啉的D_(2h)。吸收特征.相对于水介质,游离碱卟啉的Soret带在CTMAB胶束中红移.  相似文献   

5.
《高分子学报》2021,52(9):1100-1117
分子聚集行为与细胞内多种代谢过程息息相关,如细胞衰老过程中色斑形成,Aβ肽在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脑中聚集行为等.定量化的研究分子聚集效应对于研究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分子聚集成核过程至关重要.目前,针对聚集效应初期分子寡聚体形成过程的研究仍然处于初期阶段.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为研究分子聚集行为提供了一种直观、便捷的策略.但是,由于聚集过程的难以精细控制,定量化描述聚集分子数目与发光行为的关系仍然是巨大的挑战.本综述对近期制备聚集诱导发光分子寡聚体的工作进行汇总.根据形成分子寡聚体的作用力的不同,将目前构建荧光分子寡聚体方法分为以下4类:化学成键作用、主客体相互作用、DNA限域作用和微纳空间限域作用.进一步地,还讨论了分子聚集体的发光行为.通过本综述,有望推动AIE分子寡聚体发光性质的量化研究并为研究分子聚集成核过程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五芳基取代环戊二烯衍生物是一类具有聚集诱导荧光性质的化合物,但相应的研究比较少.为了研究不同推拉电子能力的取代基以及取代位置对聚集诱导荧光性质的影响和拓展其在化学传感器、生物探针等方面的应用,我们合成了不同芳香取代基的五芳基取代环戊二烯及其衍生物,并对其进行了紫外吸收、荧光光谱、荧光量子产率、单晶分析等方面的测试表征,重点研究了其聚集诱导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7.
利用硼氢化钠还原法制备了金纳米粒子, 通过在其表面修饰链长不同的巯基羧酸, 得到了功能化纳米粒子. 利用荧光发射、紫外吸收和圆二色谱等手段研究了功能化金纳米粒子与蜂毒素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所诱导的蛋白质分子的构象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 功能化修饰的金纳米粒子可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吸附蜂毒素(Melittin)并诱导其α-螺旋结构的形成, 且这种效应与巯基羧酸分子的链长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8.
偶氮聚电解质在水性介质中的聚集行为和光响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一种侧链型偶氮聚电解质(PPAPE)在水溶液和水/四氢呋喃混合溶液中的缔合及聚集行为.利用紫外光谱检测了缔合体的形成过程.通过测定不同浓度下溶液的表面张力确定PPAPE在水溶液中的临界聚集浓度,并利用透射电镜对PPAPE聚集体直接进行观察.研究表明,PPAPE的疏水性偶氮生色团在适当的条件下会发生缔合,并进一步聚集成具有纳米尺寸的微球.伴随缔合体的形成,PPAPE的紫外最大吸收峰位置明显蓝移,而且这种缔合行为使PPAPE的光色效应明显减弱.尽管溶液pH值对PPAPE的光色效应也有明显的影响,但作用机理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采用TEM和AFM研究了PS(聚苯乙烯)43-b-PEO(聚氧乙烯)45-b-PS43和PS39-b-P4VP(聚4-乙烯基吡啶)98-b-PS39三嵌段共聚物在水介质中的球形胶束、囊泡和蠕虫状胶束之间的二次聚集行为.实验发现,初级聚集体的二次聚集具有不同的复杂程度.对称性的初级聚集体,如球形胶束和囊泡,其二次聚集表现出球形对称性;而非对称性初级聚集体(如蠕虫状胶束)二次聚集开始倾向于非对称性.BAB型的嵌段设计有利于初级聚集体的二次聚集发生.  相似文献   

10.
唐海云  曾毅  李迎迎  陈金平  李嫕 《化学学报》2011,69(19):2241-2247
设计合成了具有4个苯基取代的α-吡喃酮衍生物,研究了该化合物在溶液中的稳态光物理过程,以及在四氢呋喃/水混合溶剂中的聚集行为和发光性质.该化合物在良溶剂中几乎没有发光,而形成聚集体后发出明亮的蓝绿色荧光,荧光量子产率达17%,比溶液中增强了253倍.根据化合物的结构和低温荧光实验结果推断,聚集荧光增强主要是聚集体中分子...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两个结构新颖的几丁寡糖结构类似物: β-1,3连接的乙酰氨基葡聚二糖和β-1,3连接的乙酰氨基葡聚三糖, 并通过核磁共振和质谱分析确证了其化学结构. 与天然的几丁寡糖不同, 本文所合成的葡聚二糖和葡聚三糖均采取了1→3糖苷键的连接方式, 为研究几丁寡糖诱导植物抗病活性与寡糖区域异构体之间的关系提供有用材料.  相似文献   

12.
在化脓性链球菌致热外毒素B(SpeB)活性阳性菌株对数生长末期的细胞培养液中发现1个分子量约为50000的蛋白, 该蛋白随后消失;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 串联质谱(MS/MS)分析确认该蛋白为链球菌烯醇化酶(Enolase, Eno); 通过基因敲除方法构建eno基因缺失突变株, 研究了Eno蛋白对SpeB活性形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 eno基因的缺失推迟SpeB成熟的时间; 通过Far-Western blot 分析显示, Eno与SpeB之间能发生相互作用. 考虑到化脓性链球菌胞外蛋白通过同一通道分泌, 推测Eno可能参与了SpeB酶原分泌到胞外的过程, 为新发现的SpeB蛋白分子伴侣.  相似文献   

13.
以S-苹果酸作为手性诱导试剂, 通过Staudinger反应, 合成了8个具有光学活性的新型的β-内酰胺衍生物, 通过1H NMR, IR谱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用1H NMR, 2D NMR谱和单晶X射线衍射法研究了该反应的立体选择性. 结果表明, S-苹果酰亚胺乙酰氯(三乙胺存在下)与Schiff碱的反应具有高度的顺反异构选择性, 反式β-内酰胺是唯一产物; 该反应的非对应异构选择性较好, d.e.值在28%~70%之间.  相似文献   

14.
麦芽糖基(α-1→6)β-环糊精的酶法合成和结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地衣芽孢杆菌普鲁蓝酶合成Mal-β-CD, 反应产物体系成分简单, 易于分离, Mal-β-CD的转化率可达到56%.  相似文献   

15.
β-榄香烯含S, Se糖苷衍生物的设计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β-榄香烯(1)为先导化合物, 经由其13位氯代物(2), 依据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将具有相似共价半径的杂原子S和Se分别引入到β-榄香烯的骨架中, 得到一对相应的类似物3和6; 进而通过多种方法与系列糖供体对接, 立体选择性地合成了相应的乙酰化1,2-反式糖苷类衍生物11a~11c和12a~12c, 经水解脱去保护基团, 得到目标产物β-榄香烯含S糖苷13a~13c及其类似物β-榄香烯含Se糖苷14a~14c.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IR, 1H NMR, 13C NMR, 77Se NMR, HRMS等方法确证.  相似文献   

16.
银纳米粒子的绿色合成及其对荧光素室温磷光的增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β-环糊精(β-CD)作为稳定剂, 葡萄糖为还原剂, 银氨溶液为前驱体, 实现了绿色化学方法合成银纳米粒子. 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红外光谱法(FTIR)对产物进行了表征. 将银纳米粒子引入滤纸表面增强室温磷光(RTP)的研究, 发现银纳米粒子对醋酸铅诱导荧光素(FL)所得的RTP具有明显的增强效应, 并且随着银纳米粒子加入量的增加具有先增强后猝灭的趋势. 对β-CD与银纳米粒子的相互作用机理及银纳米粒子对FL RTP增强效应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7.
利用滴定量热技术并结合适当的热力学循环测定了乙腈溶液中7个取代的N-亚硝基吲哚化合物中N—NO键的异裂能和均裂能, 能量范围分别为206.1~246.2 kJ/mol和119.1~124.6 kJ/mol. 表明N-亚硝基吲哚均裂释放NO自由基(NO·)比异裂释放NO正离子(NO+)要容易得多, 通过热力学循环得到的相应自由基负离子中N—NO键的异裂能和均裂能的能量范围分别为25.5~34.4和5.0~40.5 kJ/mol, 表明所研究化合物的自由基负离子在室温下很不稳定.  相似文献   

18.
以β-二酮锆为唯一主催化剂, 以AlEt2Cl和MAO为助催化剂, 使之分别与主催化剂作用形成两种不同功能的催化活性中心, 考察乙烯原位共聚合成支化聚乙烯.  相似文献   

19.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两种壳层悬挂β-环糊精单元的两亲性超支化聚合物在缓冲溶液(25 ℃, pH=11)中的分子包合与识别行为. 结果表明, 两种聚合物具有来自环糊精单元和两亲性超支化聚合物的双重包合能力, 可分别与水溶性染料分子酚酞(PP)、甲基橙(MO)、有机小分子对硝基苯酚(p-NP)等3种客体分子发生单客体包合效应, 而且其包合能力强于单一的环糊精或两亲性超支化聚合物; 通过客体分子PP和MO证实了这两种聚合物还具有双重识别能力, 可以与PP和MO发生双客体包合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