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紫罗兰花挥发油的挥发性成分及其卷烟加香效果。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紫罗兰花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个组分相对含量,并将其加入卷烟中进行感官评吸。共鉴定了66个化合物,占检出化合物总量的79.03%,主要成分为2-β-蒎烯(13.28%)、3-蒈烯(10.16%)、(-)-异喇叭烯(4.80%)、β-波旁烯(4.53%)、斯巴醇(3.39%)和β-杜松烯(3.29%)等;评吸结果发现:适量浓度的紫罗兰挥发油能提高卷烟整体的协调性,提升卷烟的香气质和香气量,降低对口腔、鼻腔的刺激性,减少杂气,回味甜香,余味清爽。紫罗兰挥发油中化学成分丰富,主要为萜类及其含氧衍生物,其中,许多化合物具有芳香性和药用活性。  相似文献   

2.
应用在线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研究了紫苏葶、β-紫罗兰酮、香紫苏内酯、异丁香酚、苯甲醛、2-乙酰基吡嗪、2-乙酰基噻唑、3-乙酰基吡啶、山楂酊、树兰净油在氦气氛围中分别于300、600、800℃下的裂解产物,通过对裂解产物中芳香烃类化合物的分析,讨论了裂解温度和香料组分化学结构对芳香族物质产生量的影响,并以有机结构理论总结了香料成分的结构与高温裂解产生芳烃物质含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β-紫罗兰酮、香紫苏内酯、异丁香酚、树兰净油等在800℃时均裂解生成芳香烃类化合物(苯系物、茚系物和萘系物),其中裂解物中芳香烃类物质含量最高者为β-紫罗兰酮,达到16.290%,树兰净油为5.376%;而2-乙酰基吡嗪、2-乙酰基噻唑、3-乙酰基吡啶的裂解产物中未检测到上述芳香烃类物质,香料成分的结构是高温裂解产生芳烃物质的重要因素;随着裂解温度的升高,裂解产物中芳香烃类化合物的含量呈上升趋势;其中2-乙酰基吡嗪、2-乙酰基噻唑和3-乙酰基吡啶适宜用作卷烟香料。  相似文献   

3.
樊改仙  徐元源  李莹  李英  相宏伟  李永旺 《色谱》2007,25(6):893-897
在柱色谱柱中填充100~200目的硅胶,以二甲亚砜为洗脱剂,将F-T合成油产物分离为烃类及有机含氧化合物两部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有机含氧化合物部分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有机含氧化合物139种,并对其出峰规律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采用循环吹气吸附法捕集合欢鲜花头香,经溶剂冼脱后用GC/MS/DS联用技术和气相色谱双柱程序升温保留指数辅助定性分析鉴定出其中的25种成份,它们是单萜烯3种、芳烃1种、烯烃1种、含氮化合物2种、含氧化合物18种(其中醇8种、醛酮3种、酯5种、脂肪酸1种、环醚1种)。主要成份为反-氧化芳樟醇(呋喃型)、α-罗勒烯、顺-氧化芳樟醇(吡喃型)、芳樟醇、异戊醇和4-戊烯-2-酮。嗅觉鉴定的结果表明,合欢鲜花的主要赋香成份为反-氧化芳樟醇(呋喃型)、芳樟醇、异戊醇、α-罗勒烯和2,2,4-三甲基恶丁烷。  相似文献   

5.
阔叶箬竹叶和箬竹叶中挥发油的提取及成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水芳  文瑞芝  曾栋  李忠海 《色谱》2007,25(1):53-57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阔叶箬竹叶和箬竹叶中的挥发油,用乙醚作溶剂进行多次萃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分析二者的化学成分并进行比较。从阔叶箬竹叶提取的挥发油中共鉴定出37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叶醇、1-己醇、苯甲醇、己醛、2-乙基呋喃、β-紫罗兰酮等。从箬竹叶提取的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9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叶醇、苯甲醇、β-紫罗兰酮、2-己烯醛、苯乙醇、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2-乙基呋喃等。两种箬叶挥发油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成分都为叶醇,都含有酮、醛、醇、酚、酯类化合物,且酮、醛、醇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成分。  相似文献   

6.
苦丁茶冬青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乙醚超声萃取-水蒸气蒸馏方法提取苦丁茶冬青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鉴定了挥发油中的57个成分,其中主要成分是醇、醛、酮、醚、脂肪酸、脂肪酸酯及含氧萜类等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嗅闻(HS-SPME/GC-MS/O)技术,对滇绿茶的香气物质进行定性、相对定量以及感官分析。将26个茶样根据产地分为四组,通过绿茶传统感官审评和香气定量描述性分析(QDA)筛选出3个品质突出的滇绿茶样品。HS-SPME/GC-MS/O分析结果表明:在上述3个样品中共鉴定出83种挥发性成分,总相对含量为10.694%,主要为醛、酮和芳香族化合物,对应的主要香气物质有22种。综合仪器分析和感官评价结果得出,香气强度最高的化合物有2,3-辛二酮(奶香)、月桂烯(柑橘香/花香)、(E,E)-2,4-庚二烯醛(花香)、苯甲醛(杏仁味)、芳樟醇(柑橘香/花香)、二氢芳樟醇(柠檬味/甜香)、香叶醇(玫瑰香/柑橘味)、柠檬烯(柑橘味)、香叶基丙酮(青草味)、二甲基硫醚(玉米香)、3-甲基丁醛(麦芽香)、6-甲基-5-庚烯-2-酮(爆米花香/烘烤香)、别罗勒烯(罗勒草香)、己醇(青草味/杏仁味)、水杨酸甲酯(清凉/薄荷味)、β-大马士酮(煮苹果味)、茉莉酮(花香)和β-紫罗兰酮(花香),上述化合物为滇绿茶特征香气成分。该研究为滇绿茶香气品质提升和工艺改进提供了理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循环吹气吸附法采集依兰鲜花头香。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双柱保留指数和GC/MS/DS联用方法分析了依兰鲜花头香及其净油并进行了比较。从头香中完全和初步鉴定了28种组分,占总峰面积的99.51%,其中含氧化合物占92.65%;从净油中完全和初步鉴定了31种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84.68%,其中含氧化合物占41.76%,倍半萜类化合物占42.92%。头香的组分主要分布在保留温度90℃以下,占总峰面积的80.80%,而净油的组分主要分布在140℃以上,占总峰面积的76.91%。头香中有13个组分在净油中没有检出。用嗅觉鉴定给出了两种样品的主要赋香成分。  相似文献   

9.
田文卿  李继文  王川 《色谱》2017,35(11):1204-1209
采用纯硅胶柱固相萃取技术对甲醇制烯烃副产汽油或甲醇制汽油产物进行预处理,将产物中的含氧化合物与烃类进行色谱分离,采用质谱鉴定产物中的含氧化合物。使用标准溶液优化纯硅胶小柱的洗脱条件,比较预处理方法的回收率,考察预处理方法的重复性。结果表明,标准溶液的各含氧化合物组分回收率为87.7%~95.3%。采用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FID)通过内标法对实际样品中除甲醇和乙醇外的含氧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使用丁酮、叔戊醇、戊酮和己酮的响应因子作为同碳数醛、酮、醇的FID响应因子,定量甲醇制烯烃副产汽油和甲醇制汽油产物中的含氧化合物。对于甲醇和乙醇,采用GC-MS分析提取特征离子用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甲醇制烯烃副产汽油和甲醇制汽油产物中的含氧化合物以酮类、醛类为主,并有少量的醇类。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及毛细管色谱-质谱-计算机体系对蒙古蒿精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30个单萜和含氧单萜化合物为2-甲基丁烯-[2]、甲叉环戊烷、7,7-二甲基-3-次甲基-双环(3,1,1)庚烷、α-(艹守)烯、α-蒎烯、莰烯、1-辛烯辛醇-3、β-(艹守)烯、β-蒎烯、α-菲兰烯、冰片烯、对甲基异丙基苯、松油烯醇-[1]、蒿属酮、γ-松油烯、β-松油醇、3,7,7-三甲基-双环(3,1,1)-2-庚醇、α-松油烯、马鞭烯酮、里哪醇、异(艹守)酮、(艹守)酮、樟脑、异胡薄荷酮、异龙脑、松油烯醇-[4]、α-松油醇、香桃木烯醇、反香芹烯醇和顺香芹烯醇.  相似文献   

11.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艾叶挥发油中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艾叶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离和鉴定挥发油成分,并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共分离出76个组分,鉴定出59种化合物。其含量占总挥发油组分峰面积的94.3%。贵州遵义产艾叶主要挥发油成分及其含量为1,8-桉叶油素(22.19%)、樟脑(10.39%)、绿花白千层醇(6.57%)、蒿醇(4.95%)、L-龙脑(4.88%)、α-松油烯(3.98%)、蒿酮(3.44%)、顺式桧烯水合物(3.36%)、4-松油醇(2.68%)、菊油环酮(2.51%)、β-崖柏酮(2.41%)、1-松油醇(2.32%)和丁香酚(2.26%)等。  相似文献   

12.
刘俊彦  田文卿  李继文  王川  顾松园 《色谱》2014,32(11):1280-1285
采用C18固相萃取技术对合成气制烯烃(SGTO)的产物进行预处理,将产物分离为含氧化合物与烃类,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考察分离效果并鉴定产物中的含氧化合物,使用氢焰离子化检测(FID)定量实际样品中的含氧化合物,使用其正构2-酮、正构醇的响应因子作为同碳数酮、醇的FID响应因子。优化C18小柱洗脱条件,使用标准样品比较预处理前后的方法回收率。醇类标准品回收率为88%~98%,酮类标准品回收率为64%~87%。在197~4785 mg/L范围内,标准品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定性并定量测定了SGTO产物中的67种含氧化合物,发现正构醇、正构2-酮为SGTO产物中的主要含氧化合物,同时存在少量其他异构体。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样品需求量小,并能够在10 min内完成样品的预处理。分析结果为SGTO工艺催化剂、动力学深入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烟叶中酸性化合物(挥发性、 半挥发性羧酸类和酚类)组成研究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MS)分析方法, 并用此方法对香料烟中的酸性化合物进行了表征. 用同时蒸馏萃取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采用TOFMS谱图库检索结合全二维特有的包含结构信息的二维谱图, 通过族分离和结构谱图, 鉴定出了香料烟中143种挥发性及半挥发性酸性组分, 包括10种酸酐和呋喃二酮, 43种有机酸和90种酚类化合物. 同时对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在二维气相色谱上的分布模式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的高分辨率非常适合于烟叶这类复杂体系的分离分析.  相似文献   

14.
江文辉  周亚平  唐瑞仁  李菲 《应用化学》2009,26(11):1305-1309
以分子氧(O2)为氧化剂,在无溶剂条件下,研究了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乙酰丙酮亚钴(Ⅱ)体系对α-紫罗兰酮的催化氧化反应,分析了氧化产物,主要得到α-紫罗兰酮的烯丙位氧化产物5-氧代-α-紫罗兰酮,同时生成少量环氧α-紫罗兰酮及重排产物4-氧代-β-紫罗兰酮和环氧β-紫罗兰酮,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化合物的结构经IR, 1H NMR, MS和EA等手段得以表征;为了提高5-氧代-α-紫罗兰酮的选择性和催化氧化反应的转化率,优化了催化氧化反应的工艺条件:当反应温度为70 ℃,氧气压力为1.0 MPa,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和乙酰丙酮亚钴(Ⅱ)用量分别为α-紫罗兰酮的25%和1.0%,反应10 h,5-氧代-α-紫罗兰酮的产率达53.4%,反应转化率达95.0%以上,平行实验表明,实验重复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用精密分馏、制备色谱、气液色谱、物理常数(比重、折光率、分子量和元素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等方法定性鉴定了烯醛一步法制异戊二烯油相样品(60—100℃馏分)中13个烃类单体和10个含氧化合物单体以及族分析出7个烯烃和3个含氧化合物。建立了蒸馏、液固色谱和气液色谱相结合的常规定量分析60—100℃馏分油相样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以分子氧(O_2)为氧化剂,在无溶剂条件下,研究了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乙酰丙酮亚钴(Ⅱ)体系对α-紫罗兰酮的催化氧化反应,分析了氧化产物,主要得到α-紫罗兰酮的烯丙位氧化产物5-氧代-α-紫罗兰酮,同时生成少量环氧α-紫罗兰酮及重排产物4-氧代-β-紫罗兰酮和环氧β-紫罗兰酮,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化合物的结构经IR、~1H NMR、MS和EA等测试技术得以表征;为了提高5-氧代-α-紫罗兰酮的选择性和催化氧化反应的转化率,优化了催化氧化反应的工艺条件:当反应温度为70 ℃,氧气压力为1.0 Mpa,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和乙酰丙酮亚钴(Ⅱ)用量分别为α-紫罗兰酮的25%和1.0%,反应10 h,5-氧代-α-紫罗兰酮的产率达53.4%,反应转化率达95.0%以上,平行实验表明,实验重复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烟草中β-胡萝卜素的热裂解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杨伟祖  谢刚  王保兴  侯英  杨勇  徐济仓  杨燕  王玉 《色谱》2006,24(6):611-614
为了研究烟草中β-胡萝卜素的高温裂解产物对卷烟抽吸品质的影响,利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在不同裂解氛围(空气、氮气中含10%O2及N2)和不同温度(300,600和900 ℃)下对β-胡萝卜素进行裂解,裂解产物用固相微萃取装置进行吸附,然后将吸附到的裂解产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β-胡萝卜素在不同裂解条件下主要的裂解产物是甲苯、对二甲苯、1,2,3,4-四氢-1,1,6-三甲基萘和2,7-二甲基萘等化合物,另外还生成异佛尔酮、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二氢猕猴桃内酯等香味化合物,这些物质随裂解温度和裂解氛围的不同其含量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8.
贵阳石菖蒲精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GC/MS对贵阳石菖蒲精油进行了研究,共分离鉴定出39个组分,占总含量的90.8%,对其中4个化合物又做了分离制备,用FTIR,1HNMR和MS鉴定为2,2,3,5-四甲基-苯并吡喃-4-酮,白菖酮,2-异丙烯基-8,10-二甲基-双环[.4.0]癸酮-1和-细辛醚。  相似文献   

19.
七里香蔷薇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离七里香蔷薇花精油中的各种组份,用GC/MS和Kvoats指数对各种组份进行鉴定,共定性出31种化合物,其中以正十一烷、正十九烷、十九烷-1、正二十三烷为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20.
利用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对垂穗石松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其全株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用MS和NMR等多种现代波谱技术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经鉴定分别为3β,14α,15α,21β-四羟基-15-(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酰)-千层塔烷(1)和16-酮基-3β,21α-二羟基-14-千层塔烯(2).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2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小石松属植物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