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表面活性剂敏化稀土荧光探针对环丙沙星药物的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稀土铽离子能与环丙沙星形成络合物,并发射铽离子的特征荧光,加入表面活性剂SDBS能大大增强体系的荧光强度,由此建立了表面活性剂敏化的铽离子荧光探针测定环丙沙星的方法。用1 cm 石英比色池在激发波长为300 nm, 发射波长为545 nm处测定其荧光强度。在最佳测试条件为pH=8.0~8.5, Tb3+ 浓度为5.0×10-5 mol·L-1, SDBS浓度为8.0×10-4 mol·L-1时,环丙沙星的浓度与体系的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2.0×10-8 mol·L-1~2.5×10-6 mol·L-1, 相关系数为0.999 6,检出限为4.0×10-9 mol·L-1。该法可用于不同剂型环丙沙星药物的测定。  相似文献   

2.
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硫代乙酰胺(TAA)存在下,Ag 和S2-反应生成较稳定的Ag2S纳米微粒。它在470nm处产生1个较强的荧光峰,在470nm处产生1个共振散射峰。TAA和Ag 浓度对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与此两种物质浓度对共振散射强度的影响一致,随着Ag 浓度(0~8·0×10-5mol·L-1)增大荧光和共振散射光强度均线性增大。实验结果表明,荧光与共振散射之间存在相关性。此荧光为液相Ag2S纳米微粒产生的固液界面荧光。  相似文献   

3.
以铽离子为荧光探针测定尿样中痕量环丙氟哌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详细研究了环丙氟哌酸同稀土离子铽形成的配合物体系的荧光光谱特性及实验条件对荧光强度的影响。在pH为6.0的条件下,配合物荧光体系可发射铽离子强的特征荧光,其最大激发和发射波长为328和545nm。以稀土离子铽为荧光探针,测定尿样中痕量的环丙氟派酸可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4.
稀土离子增敏的恩诺沙星荧光体系及其分析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稀土Y3 离子与恩诺沙星配合物体系的荧光特性,Y3 离子可使体系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由此建立了灵敏测定恩诺沙星药物的分析方法。用1 cm石英比色池在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274和424 nm处测定其荧光强度;恩诺沙星在1.0×10-9~5.0×10-6mol.L-1浓度范围内与体系的荧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 1,检测限为2.3×10-10mol.L-1(S/N=3);同时试验了常见金属离子与配伍药对其测定的干扰,进行了在配伍药中的回收试验,回收率在98.0%~107.0%之间,RSD在0.9%~4.5%之间以及对动物专用的恩诺沙星注射液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与用铽离子荧光探针法测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令人满意。此外,对该荧光体系的发光机理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环丙沙星-铽络合物的荧光特性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性条件下,铽(Ⅲ)与环丙沙星反应极易形成络合物。该络合物与小牛胸腺DNA分子作用后荧光强度显著增强,据此建立了简单、快速、灵敏的DNA测定方法,并优选出反应的最佳条件为:25 ℃,λex/λem =325/545 nm,Tb3+浓度5.0×10-5 mol·L-1,环丙沙星浓度1.0×10-6 mol·L-1,Tris-HCl缓冲溶液,pH 7.0。结果表明,在4.3×10-7~3.0×10-5 mol·L-1浓度范围内DNA与其荧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方程为F1-F0=107c+48.00(r=0.998 8, n=8),检出限为2.8×10-9 mol·L-1。此法同时用于临床近20例全血DNA提取样本的检测,经t检验,两组在545 nm所得的荧光强度有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
间接荧光法测定维生素C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实验发现,抗坏血酸在水溶液中能将无荧光的铈(Ⅳ)离子还原成能发射特征荧光的铈(Ⅲ)离子,加入六偏磷酸钠溶液,可使体系的荧光强度大大增强,由此建立了灵敏间接测定抗坏血酸的新方法。用1 cm石英比色池在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03和340 nm处测定其荧光强度;抗坏血酸在1.0×10-7~8.0×10-6 mol·L-1浓度范围内与体系的荧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7,检出限为1.6×10-8 mol·L-1(S/N=3)。  相似文献   

7.
以对苯二甲酸(p-PA)、苯甲酸(BA)、邻(间、对)甲基苯甲酸[o(m、p)-MBA]和1,10-邻菲啰啉(phen)为配体,合成了4种Eu(Ⅲ)和4种Tb(Ⅲ)的四元配合物。通过EDTA配位滴定分析和元素分析,确定了各配合物的组成。利用红外光谱分析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初步表征,在配合物中羧基氧原子和1,10-邻菲啰啉中的氮原子均参与了配位。在室温条件下,测定了各固体配合物的激发和发射光谱,结果表明:4种铕的四元配合物中,苯甲酸配合物在614 nm最强发射峰的荧光强度强于3种甲基取代苯甲酸配合物的荧光强度;4种铽的四元配合物中,以对甲基苯甲酸为配体的配合物在545 nm最佳发射峰和490 nm次强发射峰的荧光强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一个检测痕量汞离子的鱼精DNA修饰纳米金共振散射光谱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pH 7.0 Tris-HCl缓冲溶液及0.017 mol.L-1NaCl介质中,鲱鱼精DNA与10 nm的金纳米粒子形成较稳定的结合物使得金纳米粒子不聚集,体系的散射信号较弱。当有Hg2+存在时,DNA与Hg2+形成更稳定的DNA-Hg2+结合物,金纳米粒子聚集导致572 nm处的共振散射峰增强。在3.87μg.mL-1金纳米粒子-11.7μg.mL-1DNA-pH 7.0~17 mmol.L-1NaCl条件下,Hg2+浓度c在3.3~3 333.3 nmol.L-1范围内与572 nm处的共振散射强度增强值ΔI572 nm成良好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相关系数、检出限分别为ΔI572 nm=0.019c+5.0,0.999 1,2.5 nmol.L-1。该法用于水样分析,结果与冷原子吸收光谱法一致,相对标准偏差为5.1%。  相似文献   

9.
采用荧光光谱分析法,探索了N-N’-乙烯-二[2-(2羟基苯基)甘氨酸](EHPG)测定铽离子的最佳条件,建立了稀土铽的分析方法,在室温条件下,pH在7~9,最大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296和547 nm,EHPG浓度为2.5×10-5 mol·L-1,反应3 min后在75 min内测定。结果表明:铽离子的测定范围为1.0×10-8~1.0×10-5 mol·L-1,检出限为1.18×10-9 mol·L-1,在稀土干扰离子存在下,回收率达98%以上,相对标准偏差为3.02%。供试稀土氧化物样品测试值与其含量吻合。  相似文献   

10.
用OPO激光为激发光源,对两种新型三元固态配合物氯化稀土(Eu3+,Tb3+)乙酰丙氨酸咪唑进行了荧光光谱测试,发现激光激发波长为487 nm时,铽配合物在545 nm处产生较强的铽(Ⅲ)离子特征绿色荧光谱线,激发波长为465 nm和525 nm时,铕配合物均在613 nm和618 nm处产生强的铕(Ⅲ)离子特征红色荧光谱线;并且这两种稀土配合物的荧光均比相应稀土盐的强.分析了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讨论了配体对中心离子发光性能的影响.同时还测试了标题配合物的FTIR和UV/VIS光谱.  相似文献   

11.
在pH=5.00的HAc-NaAc介质中,铽(Ⅲ)与甲苯磺酸妥舒沙星发生络合,产生稀土敏化荧光现象,使铽(Ⅲ)的λem=545nm处荧光增强最为显著,当适量叶酸加入时,铽(Ⅲ)的荧光强度明显下降,以此建立了简单、快速、灵敏的测定叶酸的荧光分析方法。叶酸溶液在7.3×10-5—5.6×10-8mol/L浓度范围内符合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为8.1×10-9mol/L。该法用于叶酸片剂中叶酸含量的测定,其回收率为98.4%—102.9%。  相似文献   

12.
基于AgI2-缔合微粒共振散射效应测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pH 3.5 NaAc-HCl介质中,Ag 与过量的I-形成可溶性AgOI2-;当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与AgI2-共存时形成粒径为700 nm的(CTMA-AgI2)n缔合微粒,在360 nm处产生一个共振散射峰,在470 m处产生一同步散射峰.CTMAB浓度cCTMAB在2.0~50.0×10-7mol·L-1范围内与散射光强度I360nm呈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I360nm=2.03×107 cCTMAB 0.48,相关系数r为0.998 5,检出限为8.0×10-8mol·L-1.据此建立了一个测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含量的共振散射光谱法,用于水样分析,结果满意.共振散射光谱和激光散射研究表明,CTMAB 与AgI2-可通过静电力形成疏水性的CTMA-AgI2缔合物分子,该缔合物分子自动聚集形成稳定的(CTMA-AgI2)n缔合微粒.由于该缔合微粒仅在360 nm处产生共振散射效应,故体系呈乳白色.  相似文献   

13.
在 0 0 2mol·L-1HCl介质中 ,红色 [PtI6]2 -配合物离子与奎宁作用生成紫红色PtI6 奎宁缔合微粒 ,在 310 ,4 0 0 ,4 70 ,6 10nm处产生 4个瑞利散射峰 ;在 35 0~ 70 0nm波长范围的吸光度值均增大 ,4 5 0nm荧光峰猝灭。在选定条件下 ,奎宁浓度在 0~ 4 0× 10 -6mol·L-1范围内与A62 0nm成正比 ,摩尔吸光系数ε62 0nm为 1 31× 10 4L·mol-1·cm-1。实验结果表明 ,奎宁缔合微粒的形成是导致瑞利散射信号增强和荧光猝灭的根本原因 ,而缔合微粒的颜色是共振散射所致。  相似文献   

14.
选择荧光效应强的稀土元素铽,以磺基水杨酸作为第一配体,以聚乙烯醇、聚乙二醇2000等为协配体,对乙醇溶液和水溶液两个体系中形成的配合物荧光进行了研究。试验确定了铽、磺基水杨酸以及聚乙烯醇、聚乙二醇2000为优良协配体的最佳用量。进一步研究发现,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对不同配合物的荧光均会产生增强效果,十二烷基磺酸钠效果最好;同时探索了酸度对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对于获得的铽-磺基水杨酸-聚乙烯醇配合物,其荧光激发波长为342 nm,而荧光发射波长为545 nm,将该配合物以适当比例掺加到农用塑料薄膜中,制备出可以使太阳光的紫外部分转换为作物光合作用需要的绿光的稀土光转换膜。  相似文献   

15.
罗丹明6G缔合微粒共振散射光谱法测定过氧化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0.020mol.L-1HCl-4.0×10-4mol.L-1KI-1.6×10-5mol.L-1Mo(Ⅵ)介质中,罗丹明6G(RhG)在540nm处有1个荧光峰,在540nm处有1个同步荧光峰。当有H2O2存在时,H2O2与过量的I-反应生成I3-,I3-与RhG形成缔合微粒,在320,400,595nm处产生3个共振散射(RS)峰;而在540nm处荧光峰猝灭。H2O2浓度在0.068~34μg.mL-1范围内与400nm波长处的共振散射光强度呈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一个测定水中H2O2的共振散射光谱分析法。光谱研究结果表明,(RhG-I3)n缔合微粒和界面的形成是导致体系RS增强和荧光猝灭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在0.008 mol·L-1HCl介质中, Au(Ⅲ)与I-形成[AuI4]-; [AuI4]-和小檗碱(BB)通过静电引力作用形成疏水性的(AuI4-BB)缔合物分子. 由于(AuI4-BB)缔合物分子间存在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而生成橙黄色(AuI4-BB)n缔合纳米微粒, 在520 nm处产生一个共振散射峰; 其吸收峰仍位于[AuI4]-的吸收峰350 nm处, 但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吸光度增大. 在选定条件下, BB浓度在0.8×10-6~20×10-6 mol·L-1范围内与A450 nm呈线性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 (AuI4-BB)n缔合纳米微粒的形成是产生共振散射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锌(Ⅱ)-氟罗沙星光化学荧光法测定药物制剂中的氟罗沙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氟罗沙星在紫外光的照射下易发生光解作用。依据氟罗沙星的光解产物与Zn2+离子形成配合物,能显著地增敏氟罗沙星的荧光强度,建立了敏化荧光分析氟罗沙星的新方法。探讨了酸度、[Zn2+]/[PHFLRX]浓度比和光照等对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0×10-8~5.0×10-6 mol·L-1,检出限为4.2×10-8 mol·L-1。对浓度为5.0×10-7 mol·L-1的氟罗沙星平行测定20次,计算其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7%。对针剂、片剂和尿样中的氟罗沙星分别进行了测定,其回收率为95.0%~105.0%。并在实验的基础上,对其机理进行了合理的推测。  相似文献   

18.
硼是一种生命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过量的硼对人体以及动植物有害。建立一种高灵敏度,高选择性以及简便的硼检测方法,对于环境和人类健康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一种简便,灵敏,选择性测定硼的金纳米棒等离子体共振瑞利散射能量转移光谱新方法。直径为12 nm, 长度为37 nm的金纳米棒采用种子生长法制备。在pH 5.6的NH4Ac-HAc的缓冲溶液中和甲亚胺-H存在下,金纳米棒在404 nm处产生较强的共振瑞利散射峰。当体系中存在硼酸时,硼酸与甲亚胺-H形成硼酸-甲亚胺-H配合物。作为散射受体的配合物与散射共振能量转移的给体纳金米棒靠近时,发生瑞利散射共振能量转移,导致瑞利散射信号猝灭。随着硼酸浓度的增加,形成的配合物增加,金纳米棒转移给黄色配合物的散射光能量增大,导致体系404 nm处的瑞利散射强度线性降低。其降低值ΔI404 nm与硼的浓度在10~750 n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考察了共存物质对该法测定2.3×10-7 mol·L-1 B的干扰情况。结果表明该法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即4×10-4 mol·L-1的Mn2+,Cd2+,Zn2+,Bi3+,Na+,Al3+,葡萄糖,Hg2+,IO-3,F-,SO2-4,SiO2-3,NO-3,ClO-4,过氧化氢等对硼的测定无干扰。据此建立了一个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简便快速检测硼的瑞利散射共振能量转移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功能性硫化镉纳米粒子荧光增敏法测定诺氟沙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温条件下在水溶液中以硫代乙酰胺和硝酸镉为原料,采用微波法合成了粒度分布均匀、分散性好的CdS纳米粒子,在pH 7.4时,CdS纳米粒子的荧光强度能够被诺氟沙星增敏,且CdS纳米粒子的荧光光谱显示其带边发射位于495 nm,缺陷发射位于565 nm而且不明显,所以表明合成的CdS纳米粒子的光学性质较好,同时紫外吸收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也证明了此推论。同时考察了缓冲液、pH值、离子强度、反应时间和温度等条件因素对CdS纳米粒子-诺氟沙星复合体系荧光光谱特性的影响。探讨了在最佳实验条件下,CdS纳米粒子与诺氟沙星之间的可能作用机理,荧光光谱法显示CdS纳米粒子的增加强度与诺氟沙星浓度成正比, 其浓度范围为1.25~11.25 μg·mL-1或11.25~100.0 μg·mL-1,检测限为1.5×10-3 μg·mL-1。该方法为研究诺氟沙星含量测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同时为研究其在体内代谢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荧光素汞在碱性条件下具有很强的荧光,H2S能与荧光素汞结合,使其荧光猝灭,据此建立了一种荧光法测定大鼠肠灌流液中H2S含量的方法。在0.1mol·L-1 NaOH溶液中,以Na2S作为H2S供体,荧光素汞浓度为5.0×10-5 mol·L-1,Na2S浓度为1.0×10-5 mol·L-1时,以498nm为激发波长,在522nm处测定此二元体系的荧光强度。结果表明,在4.0×10-7~2.0×10-6 mol·L-1范围内,H2S浓度与荧光强度的下降程度呈良好的负相关性,r=0.998 0,精密度实验RSD=4.59%(n=7),检出限3.5×10-8 mol·L-1,样品中H2S含量分别为1.01×10-6和1.15×10-6 mol·L-1,加标回收率为95.8%~101.0%。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可准确测定肠灌流液中H2S含量,为内源性H2S的测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