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化学   30篇
物理学   4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镧对镝-磺基水杨酸配合物荧光增强效应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发现,三价稀土离子La3+的存在对二元配合物Dy3+-磺基水杨酸(SSA)体系具有强烈的荧光增强效应。在常温条件下,研究了La3+参与下Dy3+-SSA体系的荧光特性、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La3+可使Dy3+-SSA体系荧光增强100倍。在最佳条件下,Dy的浓度在3.0×10-7~1.0×10-5mol/dm3范围内与荧光强度成线性关系,检测限达到8.0×10-8mol/dm3。利用该体系测定了合成稀土样品和包头稀土标准样品,结果满意,回收实验的回收率为99.3%±0.1%。  相似文献   
2.
微波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口红中芳香胺类化合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微波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口红中芳香胺类化合物.先将口红涂于玻璃片上,然后用微波萃取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萃取液中的芳香胺类化合物.研究了3种市售口红并得到了芳香胺类化合物的定量测定结果.考察了微波萃取的条件,并将薄层色谱等萃取分离方法和微波萃取法进行了比较,证明微波萃取法在萃取膏状物和蜡状物中的组分时,具有比其它方法更加方便、快速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研究应用双波长K系数—标准加入吸光光度法同时测定锰和锌二组分混合物.试验确定了锰和锌测定中K_(Mn)与K_(Zn)的回归方程.对合成试样、人发试样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选择荧光效应强的稀土元素铽,以磺基水杨酸作为第一配体,以聚乙烯醇、聚乙二醇2000等为协配体,对乙醇溶液和水溶液两个体系中形成的配合物荧光进行了研究。试验确定了铽、磺基水杨酸以及聚乙烯醇、聚乙二醇2000为优良协配体的最佳用量。进一步研究发现,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对不同配合物的荧光均会产生增强效果,十二烷基磺酸钠效果最好;同时探索了酸度对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对于获得的铽-磺基水杨酸-聚乙烯醇配合物,其荧光激发波长为342nm,而荧光发射波长为545nm,将该配合物以适当比例掺加到农用塑料薄膜中,制备出可以使太阳光的紫外部分转换为作物光合作用需要的绿光的稀土光转换膜。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傅里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FT-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FT-SPR)检测食品色素柠檬黄的方法。利用柠檬黄与柠檬黄小鼠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将碳酰二亚胺盐酸盐法制备出的柠檬黄-牛血清白蛋白偶联物成功结合到传感器芯片上,通过溶液竞争法检测柠檬黄。建立了标准曲线,获得检出限13μg/L;研究了pH值对检测的影响,得到pH 7.4为适宜的体系酸度;回收实验、实际样品检测及干扰实验的结果表明,本方法对柠檬黄有高选择性。与紫外检测方法相比较,FT-SPR传感器检测柠檬黄方法表现出了选择性高和检出限低等优势。  相似文献   
6.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生物传感器在检测生物分子特异性结合方面具有的高灵敏度、免标记及检测快速等优点,使其在过去的20年中在生命科学、医药科学、食品安全等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本文对SPR生物传感器进行了简要介绍,并着重对其在生命科学、医药学、环境分析、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最后对该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银纳米粒子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葡萄球菌杀灭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银纳米粒子的杀菌活性和杀菌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表明,400 μL的0.2 mmol·L-1银纳米粒子加入到1 mL自制的大肠杆菌溶液(600个/毫升)中,就具有明显的杀菌效果.银纳米粒子浓度增加,杀菌时间延长,杀菌效果明显增强;温度对杀菌效果有明显的影响,在温度达到3℃以后,杀菌效果显著,在低于这个温度时,银...  相似文献   
8.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在B3LYP/6-31G(d)理论水平上,构建高岭石的层间团簇模型Si6Al6O42H42(层间距为0.844 0和1.000 0nm),并对高岭石层间及其与n(n=1~3)个水分子相互作用的团簇的各种性质进行研究,如优化的几何构型、电子密度、氢键、能量、NBO电荷分布、振动频率等.结果表明,随着水分子个数n(n=1~3)的增加,体系的能量逐渐降低.水分子通过多种类型的氢键插层于高岭石层间,其中水分子间的氢键强度最强,其次是水分子与铝氧层之间形成的氢键,再次是水分子与硅氧层之间的氢键;层间距随着插层分子的增多而增大,但高岭石层间的活性位点依然存在,且位置较插层前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
利用水热法将CdSeTe纳米片组装到TiO2纳米管阵列上,制得CdSeTe NSs/TiO2 NTs催化剂.由扫描电子显微镜图(SEM)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图(HRTEM)可知,CdSeTe呈片状均匀平行生长于TiO2 NTs上.X射线衍射(XRD)数据表明片状CdSeTe主要沿着(100)、(002)晶面生长.由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得到材料的能隙为1.48 eV,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数据得到价带位置为1.02 eV.对材料的光电催化还原性能测试发现,CdSeTe NSs/TiO2 NTs与基底TiO2 NTs相比,光照时对CO2的电流密度明显提高.利用气相色谱检测发现光电催化还原CO2的主产物为甲醇,并对其还原机理从能带匹配理论、电子传输高效性和材料的稳定性三方面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0.
一维金纳米粒子链的制备及其光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没有模板存在的条件下, 只用表面活性剂为稳定剂, 制备了一维的金纳米粒子链, 详细考察了链状结构形成时各种试剂浓度、种类及其它外部条件对纳米粒子链形成的影响. 实验发现, 在HAuCl4 浓度1~5 mmol•L-1、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浓度在2~8 mmol•L-1 (小于其CMC)范围内, 温度由60 ℃ 0.5 h内升高到100 ℃, 并在升温时间内分次将还原剂加完, 反应完成后不老化立即冷却到室温, 可以获得一维金纳米粒子链.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同步光散射光谱和发射光谱等手段对金纳米粒子链的光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研究了金纳米粒子的外观和粒径分布, 结果表明制备的金纳米粒子链是错落有致的链状结构, 结节处可以观察到金原子的排列晶格, 说明金纳米粒子的链状连接不是外部分子作用的结果;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出现红移现象, 且随着链长的增加红移越明显; 具有非常强的光散射特性, 散射光强度比浓度相同的金纳米粒子高8倍; 发射光谱中明显观察到其三级散射, 表明其具有很好的非线性光学特性. 对金纳米粒子链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 认为表面活性剂烷基亲油作用和金原子的聚集作用相互竞争是链状结构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