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7-羟基香豆素为原料,与硝酸在乙醇中反应得到了其硝化产物,发现硝化后的香豆素不能通过传统的Atherton-Todd反应实现磷酰化,通过改进反应条件即加入少量碳酸钾,顺利得到其相应的磷酰化产物.利用核磁共振(NMR)技术,确认得到的磷酰化产物是6-硝基-7-二异丙基香豆素磷酸酯.通过2D NMR对目标化合物的1H和13C NMR数据进行了全归属和较详细的解析,其结构进一步被X-ray晶体结构所证实.  相似文献   

2.
2-(二硝基亚甲基)-4,5-咪唑烷二酮(1)是1998年首次报道的一个新化合物,是Latypov等在探索合成低感高能炸药1,1-二氨基-2,2-二硝基乙烯(FOX-7)的过程中得到的一个重要中间体,它去掉羰基开环即得FOX-7,  相似文献   

3.
室温下由2,3-二甲氧基苯甲醛、4-硝基苯胺缩合反应制成了N-(2,3-二甲氧基苯基亚甲基)-4-硝基苯胺(1)。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1)的晶体结构,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41919(14)nm,b=1.39745(12)nm,c=0.69710(7)nm,α=90°,β=102.365(1)°,γ=90°,V=1.3505(2)nm3,F(000)=600,Mr=286.28,Dc=1.408 g/cm3,μ=0.104 mm-1,R1=0.1138,ωR2=0.2621。  相似文献   

4.
在酸性条件下,用高锰酸钾氧化1,1-二氨基-2,2-二硝基乙烯(FOX-7)时,得到一种非预期的新化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核磁和质谱等波谱分析数据,鉴定样品的结构为1-氯-1,1-二硝基-2-(N-氯脒基)乙烷,并对其裂解途径进行了推断。  相似文献   

5.
多硝基氮杂环丁烷3,3-二硝基氮杂环丁烷(DNAZ),除用做目前最具有应用前景的含能材料之一1,3,3-三硝基氮杂环丁烷(TNAZ)的合成中间体之外,利用其呈碱性的特点与许多酸性物质反应得到含能盐。能与DNAZ形成盐的含能阴离子非常普遍,尤其以硝基取代的五元芳香杂环最为重要,主要包括3,5-二硝基-1,2,4-三唑阴离子、4,4’,5,5,-四硝基双咪唑阴离子、2,4-二硝基咪唑阴离子及3-硝基-5-羟基三唑阴离子等。这些含能盐可作为火箭推进剂的氧化剂成分。  相似文献   

6.
以对硝基甲苯、3, 4-二甲氧基苯甲醛为起始原料,经过缩合,还原,重氮化水解,亲核取代反应,最终合成了新的化合物4-[(E)-2-(3, 4-二甲氧基苯基)乙烯基]苯氧基乙酸乙酯,用1H 和13C NMR及多种二维核磁共振谱确定了该化合物的结构,完成了1H 和13C NMR的归属,给出了分子中各氢,碳原子的准确化学位移.  相似文献   

7.
在无水乙醇和KOH 存在下,将2-苯氧甲基苯并咪唑-1-乙酰肼(1)与CS2反应,合成出了中间体5-(2-苯氧甲基苯并咪唑-1-亚甲基)-2-巯基-1,3,4-噁二唑(2),此中间体再与氯乙酰苯胺反应,得到一种新化合物-N-苯基-2-[5-(2-苯氧甲基苯并咪唑-1-亚甲基)-1,3,4-噁二唑-2-硫基]乙酰胺(3). 采用元素分析、IR及NMR技术确定了新化合物3的结构,并利用2D NMR技术对其trans和cis两种异构体的1H和13C NMR谱带进行了全归属,给出了相应的偶合常数J值以及异构体所占的比例. 实验表明,新化合物3在DMSO中存在着trans和cis两种异构体的互变,并且trans异构体占主导,含量为64.5%, 而cis异构体的含量为35.5%.  相似文献   

8.
立体选择性地合成了1, 2∶4, 5-二-O-异亚丙基-3-C-硝基甲基-β-D-核-己-2-吡喃酮糖,确证了其绝对构型. 并用gCOSY、gHSQC、gHMBC、ROESY等2D NMR技术对它的1H和13C NMR谱峰进行了全归属.  相似文献   

9.
在温和条件下手性薄荷酮腙(1)与NO在痕量O2存在下发生偶氮-硝化反应,高选择性的生成α-硝基偶氮化合物. 通过DEPT谱、1D NOE差谱和1H- 1H COSY,HSQC等2D NMR技术对目标化合物2(2,4-二硝基苯基-1-硝基-(2-异丙基-5-甲基)环己基-二氮烯)的1H,13C NMR 谱的信号进行了全归属和较详细的解析,确定了目标化合物2的结构.  相似文献   

10.
新型含噁二唑环双元席夫碱的合成与光谱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硝基苯甲酸与硫酸联氨在H3PO4/P2O5作用下脱水环化生成2, 5-二(4-硝基苯基)-1,3, 4-噁二唑(1),(1)被Zn/CaCl2还原为2, 5-二(4-氨基苯基)1,3, 4-噁二唑(2),(2)与芳香醛反应合成8个含噁二唑环的新型双元席夫碱,产率为65%~81%,用1H NMR,FTIR,MS对其结构进行了验证。研究了它们的UV-Vis光谱和荧光光谱,并用循环伏安法测定了其电化学性能。UV-Vis光谱表明:标题化合物没出现噁二唑环和席夫碱单元所对应的特征吸收峰,共轭效应使两个结构的能带发生了部分杂化而形成新的能带结构,在345~357 nm出现最大吸收峰。荧光光谱表明:目标化合物发射强的紫蓝色荧光,在390~407 nm出现最大发射峰。电化学性能表明:电子亲合势为2.36~3.04 eV,离子势为5.35~6.06 eV,除了3a,3h外,它们的电子传输性比常用的电子传输材料PBD(EA=2.82 eV)优越。此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其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甲苯、乙苯、异丙苯、间二甲苯和均三甲苯为原料,在由路易斯酸、有机酸和无机酸所组成的新型复合催化剂协同催化下,经多氯甲基化反应制备了2,4,6-三(氯甲基)甲苯、2,4,6-三(氯甲基)乙苯、2,4,6-三(氯甲基)异丙苯、2,4,6-三(氯甲基)间二甲苯和2,4,6-三(氯甲基)均三甲苯.利用IR、1H NMR、13C NMR等手段对所合成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在优化反应条件下,5种产物的收率分别可达 24.5%、31.7%、15.3%、78.1%和89.6%.  相似文献   

12.
利用1H NMR,13C NMR,2DNMR及IR,MS等技术对β-苯甲酰基-γ-取代苯基-γ-丁酸内酯的结构及空间构型进行确证,讨论了该结构的NMR谱学行为,提出了生成该化合物的可能的化学反应历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多种液体核磁共振(NMR)技术,综合分析了在三个不同反应条件下蒽催化加氢反应获得的产物混合物.利用二维扩散排序谱(DOSY)和一维选择性激发谱(selTOCSY)确定了产物中含有的二氢蒽、四氢蒽、对称八氢蒽和非对称八氢蒽;利用1H NMR、13C NMR、DEPT135、1H-1H COSY、1H-13C HSQC实验对二氢蒽、四氢蒽和对称八氢蒽的1H和13C NMR信号进行了详细归属;利用定量核磁共振氢谱(QNMR)计算得到了蒽的转化率和产物的选择性.本研究可用于指导优化催化反应条件,提高产物对称八氢蒽的选择性,同时为稠环类芳烃催化加氢产物的分析提供系统的NMR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4.
本文测定了α-溴代丙烯酰胺与丙氨酸反应产物的1H,13C-NMR谱,采用NMR的各种技术对其谱线进行归属,鉴定出该产物的化学结构,是氮丙啶化合物的一对等量的非对映异构体的混合物,并讨论了1H,13C-NMR谱与立体化学的关联。本文测定的氮丙啶化合物的非对映异构体的13CNMR谱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5.
配合物PdCl2[(PPh2)2CHCl]的合成、结构及反应机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合成了新配合物PdCl2[(PPh2)2CHCl],用核磁、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等表征了其结构,X-rax衍射确定了单晶结构.应用电子顺磁共振-自旋捕获(EPR-ST)对技术研究了其反应的机理.捕获到PPh2及含碳自由基中间体,提出了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6.
以邻苯二胺和丙炔酸酯为原料,Ga(OTf)3催化一锅法合成了一类新型的1,5-苯并二氮杂卓衍生物,超声波辅助加快了反应的进行,该反应条件温和,反应时间短. 利用1H NMR、13C NMR 确定了该产物的结构,并通过DEPT、1H-1H COSY、HMQC、HMBC等2D NMR谱,对化合物的1H NMR和13C NMR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归属,讨论了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进一步确证了该化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17.
以3-氧化木糖为原料,通过Henry反应与硝基甲烷加成,得到两种硝基糖化合物1,2-O-异丙叉基-3-C-硝甲基-5-对甲苯磺酰基-α-D-呋喃核糖(1)和1,2-O-异丙叉基-3-C-硝甲基-4-甲烯基-α-D-呋喃核糖(2),其中化合物2为新型的硝基糖化合物.通过应用1D NMR和2D NMR测试了化合物2的1H NMR、13C NMR、1H-1H COSY、gHSQC和gHMBC,对化合物2的1H和13C进行了全归属.  相似文献   

18.
用FT-NMR的动态31P NMR谱及动态1H NMR谱对用三苯膦(TPP)和三甲基氯硅烷(TMCS)直接引发丙烯酸乙酯(EA)的基团转移聚合(GTP)进行了动力学跟踪,初探了该GTP反应的引发阶段、链增长阶段、链终止阶段的基础反应;三苯膦对丙烯酸乙酯的共轭加成的动力学行为;溴化锌在该反应体系的催化作用等,提出了在这种新的引发体系内的GTP反应历程。  相似文献   

19.
1H、13C、95Mo NMR技术研究了一系列Mo(W)-CO-S一dtc原子簇化合物,并用动态95Mo NMR技术跟踪了MoOnS4-n2→(n=0,2), CuCl, R2dtc(R2=Me2,Et2)几个反应,在此基础上推导了该系列化合物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