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2010年11月15日,是我们的恩师李国平院士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我们师从李先生凡数十年,每聆教诲,获益良多,春风化雨,受用终身.今距李先生仙逝,又过去了十四年,先生的音容笑貌与人格魅力仍时时浮现于眼前.值此先生百年诞辰之际,谨以此文深切缅怀敬爱的李老师.  相似文献   

2.
今年11月15日是我们的恩师李国平院士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1940年在四川乐山,李先生接受武汉大学王星拱校长和曾昭安教务长聘请来武汉大学任教授直至1996年逝世,在武大工作超过半个世纪。其间先后担任副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数学系主任、数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为武汉大学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1948年,我有幸考进武汉大学。入学不久,就听说武大数学系有两位著名的教授,一位是李国平,一位是李华宗。可惜我没有机会见到李华宗先生。那时正值解放前夕,学生活动很多,但还能上课。1949年以后,政治运动接连不断:欢迎解放军进城;镇压反革命;拒用银元;下乡宣传爱国公约和土改;三反五反;抗美援朝参军;思想改造等等。同学们政治热情高涨,业务学习很不安心,形式上每学期只上二三门课。张延昌、吴亲仁先生教微积分,张远达、曾宪昌先生教高等代数,路见可先生教点集拓扑学与常微分方程,曾昭安、余家荣  相似文献   

4.
沉痛悼念著名数学家李国平院士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数学家、教育家、诗人、书法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数学学会和武汉数学学会名誉理事长,《数学杂志》名誉主编李国平院士,因病于1996年2月8日晨7点10分逝世,享年86岁。李国平院士1...  相似文献   

5.
2010年11月15日,是李国平院士诞辰100周年纪念日。距离李老师逝世,已经过去了十四年,李老师的音容笑貌与人格魅力仍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作为李老师的学生,大学期间曾经跟随李老师在中科院的研究所学习过,后来从武大研究生毕业又分配到中科院工作,耳闻目睹了李老师在中科院工作的情况。值此纪念李国平院士百年诞辰之际,抚今追昔,深切缅怀敬爱的李老师。  相似文献   

6.
李国平先生是中科院资深院士、著名数学家。先生曾是我的老师,当时是武汉大学的著名教授,我们文革后第一批高考进入武汉大学的学子,在刘道玉校长首倡高校学分制的当时,积极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所以听过先生的高等数学授课。先生授课数学为经物理为纬,深入浅出、清晰流畅,且语言诙谐,听先生讲课确是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7.
在纪念著名数学家李国平院士百年诞辰之际,11月11日上午8时,李国平院士铜像揭幕仪式在武汉大学隆重举行。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教授、校长顾海良教授出席铜像揭幕仪式。仪式由武汉大学常务副校长李清泉教授主持,李健书记和顾海良校长共同为李国平院士铜像揭幕,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陈化教授、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副所长邱衍军研究员、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9所所长王小非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  相似文献   

8.
李国平教授自1940年来到武汉大学数学系任教授以来,执教60年,桃李遍天涯,其中有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丁夏畦、王梓坤、陈希孺、沈绪榜与张明高等,数学、计算机、系统工程、自动控制、数学物理等学科领域专家数以百计,以"育天下英才为乐",兹列一二。  相似文献   

9.
李俨先生研究中国数学史已四十年,四十年来他写了近百篇有关中国数学史的论文,最近把其中主要的选辑为中算史论丛共五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李先生四十年来的辛勤劳动果实,我们应该十分重视它和很好的进行学习.中算史论丛第一至五集,自1954年11月起至1955年7月陆续出版,第一集已在  相似文献   

10.
写我父亲李国平的文章太多了。作为1955年中国科学院的首批学部委员(院士)、一级教授,这位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数学家离开我们已经11年了。今天,我想写的是一位平凡的父亲,一位慈父,一位在儿女心中灵魂的乐师与生命的哲人。父亲的伟大就在于他在儿女心目中是这个家庭的精神支柱。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父亲总是里穿一套浅灰色的西装,外披一件深蓝色的灯芯线披风,左手拿着烟斗,右臂挎着阳伞,  相似文献   

11.
陈希孺院士已经逝世一年多了,但他的风范永远存留在我们心中.陈希孺先生是著名数理统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我们《经济数学》的编委.陈希孺院士求真务实,为人坦诚,作风正派,淡薄名利.他多年来一直参与学术界的领导工作.1980年他参与创建了中国概率统计学会,并被推选为第一届理事长.他曾任中国现场统计学会理事长,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等职,而且一直是《中科院研究生院学报》主编和《应用概率统计》主编,还是《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数学年刊》等8种学术刊物的编委.陈希孺院士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二十多年来一直关心经济数学的发…  相似文献   

12.
1956年9月,我怀着"向科学进军"的理想考进了武汉大学数学系。在系里召开的新生入学教育报告会上,李国平院士的学术成就、还有他的开拓精神和革命激情深深地感染了我。1958年,在轰轰烈烈的教育革命运动中,以李国平教授为首的广大师生率先举起了"数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红旗。广大师生满腔热情地探索着数学理论联系实际的道路。我带领几个同学请李老师讲了一堂函数论课,用他的录音做了一台自动讲课机,在系里的教育革命成果展览会上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国志研究员于2001年12月17日因病去世,他生前非常关心期刊《系统科学与数学》的发展.为了怀念先生,他过去的一些同事和不少受到他指导过的学生给《系统科学与数学》寄来了一批有关运筹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本辑收集了其中的14篇论文. 先生是中国运筹学、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他长期致力于运筹学、系统科学、系统工程的科研、教学以及学术领导工作,发表了一系列纲领性的文献,与钱学森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一起创建了我国运筹学、系统科学、系统工程领域的第一批研究机构、教育机构、学会和学术刊物.他指导了几代科研人员的成长,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人才;积极参加、倡导、支持和推动了运筹学和系统工程在中国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为这两个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冯康先生是我的老师,他去世至今已有12年了.由于他对科学事业、特别对计算数学与科学计算事业的杰出的历史性贡献,我们至今还经常提到他的名字并深切怀念他.近年来我曾先后应邀在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湖南等省市的十几所高等院校为研究生、本科生及青年教师做专题报告,介绍冯康先生及其学术贡献,很受欢迎.在去年和今年我还曾应邀到美国、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的一些大学访问讲学,  相似文献   

15.
<正>丁夏畦先生1928年5月出生于湖南益阳,195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系统所、应用数学所、武汉数学与物理所研究员,武汉数学物理所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的研究工作涉及偏微分方程、函数空间、数论、数理统计、调和分析和数值分析等,特别是在偏微分方  相似文献   

16.
我们敬爱的老师李国平教授自1933年起在大学任教,致力于科学与教育事业,至今已整整五十周年了。 李老师1910年生于广东丰顺县,青少年时代即已萌发献身科学的炽烈热情,他193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天文学系,同年任广西大学数学系讲师,1934-1936年期间,他东渡日本为东京帝国大学数学科研究生,系统地开始  相似文献   

17.
“数学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新知识出版社出版)1955年第2期上,有李锐夫先生作的一篇通论“近代数学的发展”(为方便以下简称“通论”)我觉得李先生在这篇“通论”里,对于数学发展的观点是反映了一些形而上学的方法论点的.我想有必要在此提出我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该文基于马氏链的概念和技巧, 给出了BA无标度网络模型稳态度分布存在性的严格证明, 并且从数学上重新推导了度分布的精确解析表达式. 此处所用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适用于更一般的无标度型复杂网络模型.  相似文献   

19.
该文融合遍历论、粗粒化方法和信息论的观点研究数据流的非平稳性度量问题. 引入了数据流的非平稳性度量的概念, 给出了数据流非平稳性度量的有效的近似算法. 数据流的非平稳性度量为该文融合遍历论、粗粒化方法和信息论的观点研究数据流的非平稳性度量问题. 引入了数据流的非平稳性度量的概念, 给出了数据流非平稳性度量的有效的近似算法. 数据流的非平稳性度量为该文融合遍历论、粗粒化方法和信息论的观点研究数据流的非平稳性度量问题. 引入了数据流的非平稳性度量的概念, 给出了数据流非平稳性度量的有效的近似算法. 数据流的非平稳性度量为$0$和$1$之间的实数,平稳性较好的数据流的非平稳性度量较小. 作者将数据流的非平稳性度量应用到模型选择问题中,提出残差序列非平稳性度量最小化的模型选择标准. 作者用数值试验检验了该文提出的数据流非平稳性度量的近似算法, 并检验了其作为模型选择标准的能力.数值试验的结果表明, 非平稳性度量是衡量数据流非平稳程度的一个合理指标, 可以很好地区分趋势平稳数据和差分平稳数据, 区分独立同分布序列、白噪声序列和鞅差序列.  相似文献   

20.
很早就读过张景中先生的文章和书,尤其是他以“井中”为笔名写的文字.但第一次认识张先生是在1989年,当时应四川省数学会之邀到峨眉山为数学奥林匹克教师培训班授课.空余时间听了张先生的一节课,他给小学教师讲“鸡兔同笼”,印象很深,确有“啊哈,灵机一动!”之感,处理方法通俗、绝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