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成了一种新配合物1(R),2(R)-二(2-苯并咪唑)乙二醇四核铜(Ⅱ[Cu4(bbmed)4Cl2L2].Cl2(CH3OH)5(H2O)2(L=MeOH或H2O,Hbbmed=1(R),2(R)-二(2-苯并咪唑)乙二醇,bbmed表示去质子后的配体)简称Cu( Ⅱ)-bbmed)。该晶体经X-射线衍射确定为正交晶系,空间群C221(20),晶胞参数a=1.7424(5),b=2.4942(7),c=3.8887(11)nm,V=16.900(8)nm^3,Z=4,Dc=1.427g.cm^-3,F(000)=7472,并对它进行了元素分析、IR、^1H NMR及ESR表征。  相似文献   

2.
焉翠蔚  李延团等 《应用化学》2001,18(10):806-809
以N,N'-双(3-氨基-2,2-二甲基丙基)草酰胺根阴离子(Me2oxpn)为桥联配体,分别端接N,N,N',N'-四甲基乙二胺(tmen)和2,9-二甲基-1,10-邻菲甲啉(Me2-phen);合成和表征了3种新的异双核配合和物[Cu(Me2oxpn)Fe(tmen)2]SO4(a),[Cu(Me2oxpn)Zn(tmen)2]SO4(b)和[Cu(Me2oxpn)Zn(Me2-phen)2]SO4(c)。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光谱、电导及磁性测量等方法推定了这些配合物的结构。测定并研究了(a)的变温磁化率(4-300K),求得交换参数J=-12.96cm^-1,表明双核配合物中Cu(Ⅱ)-Fe(Ⅱ)离子间存在反铁磁超交换作用。测试了3个双核配合物的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3.
四苯基卟啉锌[ZnTPP(H_2O)]的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阮文娟 《结构化学》1998,17(3):159-164
用X射线衍射法确定了四苯基卟啉锌(Ⅱ)水合物ZnC44H28N4(H2O)的晶体结构。晶体属于单斜晶系,C2空间群,a=18903(4),b=9.672(2),c=13.379(3)A,β=134.92(3)°,V=1732(1)A3,Z=2,Dx=1.335g/cm3,Mr=696.13,μ(MoKa)=0.764mm-1,F(000)=720。最终偏离因子R=0.055,Rw=0.050(1076、个I≥3σ(I)衍射点)。配合物分子中Zn(Ⅱ)离子落入卟啉空腔内与4个吡咯氮原子共平面,在垂直该平面上与H对H2O分子呈轴向配位,其分子结构呈四方锥型。用电子吸收光谱和1HNMR波港以及循环伏安法对其性质进行表征,并对其轴向配位反应的热力学性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合成了标题配合物[Pb(TLA)·NO3]·NO3(TLA=三(2-(6-甲基吡啶基)甲基)胺,对其红外光谱及晶体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晶体属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如下:a=10.234(2),b=15.347(3),c=15.395(3),β=99.93(2)°,V=2382(2)3,Z=4,DC=1.85kg/m3。晶体采用直接方法和Fourier合成解出,经全矩陈最小二乘法对原子参数进行结构修正,最后的偏差因子R=0.043,RW=0.054。单晶结构表明:中心铅离子是处于四方单锥配位环境,由三(2-(6-甲基吡啶基)甲基)胺的四个氮原子和一个硝酸根的氧原子形成了五配位的几何构型。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两个N,N′-亚乙基双(1-苯基-3-亚氨基-1-丁酮)(简写为H2bzacen)的锰配合物Mn(bzacen).(NO2)EtOH)(1)和Mn(bzacen)(NO2)MeOH)(2)。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晶体属正交晶系,空间群Pbca,晶胞参数a=2.8173(6)nm,b=2.1946(4)nm,c=0.7683(6)nm,V=4.750(5)nm^3,Z=8, μ=5.71cm^-1,R=0.0540.配合物2晶体属正交晶系,空间君Pbca晶胞参数a=27641(6)nm,b=2,1832(4)jnm,c=0.7705(2)nm,V=4.650(3)nm^3,Z-8, μ=5.81cm^-1,R=0.0564。在这两个配合物中,Mn( Ⅲ)原子均具有畸变的N2O4八面体配位构型,整个晶体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形成一维的无限链, 红外光谱表明,配体在形成配合物后,VC=N和VC=O和VC-=C谱带移向低频,NO^-2以一个O原子与Mn(Ⅲ)配位,电子光谱表明存在d-d^*,π-π^*和d-π的跃迁。  相似文献   

6.
单核Mn(III)-Shiff碱配合物的晶体结构与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导了两个Schiff碱配体的单核Mn(Ⅲ)配合物([Mn(Ⅲ)(L1)(H2O)]4CIO。·ZH。O(1)和[Mn(ffi)(LZ)厂Ic。·ZH。O(2》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反X一衍射晶体结构分析证实:配合物1的晶体属于正交晶系,Pna21空间群.其晶胞参数为α=10.932(7)A,b=22.393(5)A,c=8.960(3)A,V=2193(1)A3,Z=4.2的晶体属于正交晶系,P212121空间群,α=17.345(3)A,b=17.905(2)A,c=7.789(1)A,V=2418.9(6)A3,Z=4.电化学研究结果显示:配合2是稳定的电化学产物,而1在电场作用下容易歧化.由此说明配位环境是影响化合物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将抗癌活性化合物cis-[RuCl2(Me2SO)4]与L-组氨酸在乙醇溶液中或在溶剂热条件下反应,均得到了配合物[RuCl(Me2SO)2(L-His)](1).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的晶体属变形八面体,空间群P3121,a=b=14.0575(16)A,c=15.637(3)A,分子中含一个结晶水.该配合物中L-组氨酸配体分别通过氨基氮、咪唑氮、羧基氧与中心原子钌(Ⅱ)配位.  相似文献   

8.
李淑兰  杨兆荷 《结构化学》1997,16(2):159-163
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深蓝色的水杨醛-L-缬氨酸二吡啶合铜(Ⅱ)配合物晶体-C22H23CuN3O3属单斜晶系,空间群对1114可观测衍射最终一致性因子为R=0.066,该配合物中心离子是5配位的,其中希夫碱配体提供3个配位原子:N(1)、O(1)、0(2);另外2个配位原子为2个吹吹分子提供的N(2),N(3)。N(1),N(2),N(3)组成三角形平面与O(1),O(2)构成三角双锥,Cu的配住为畸变三角双锥构型。其中,N(1),N(2),N(3)为赤道配位原子,而O(1)-Cu-O(2)为配合物的轴。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了镍(Ⅱ)/2,4,6-吡啶三酸(H3L=2,4,6-pyridinetricarboxylic acid)的配合物(1);利用红外光谱和单晶X射线衍射表征了其晶体结构.配合物1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020 27(15)nm,b=1.112 93(17)nm,c=1.461 6(2)nm,α=75.026(3)°,β=78.291(2)°,γ=65.384(2)°,V=1.449 0(4)nm3,Z=2.配合物中的镍(Ⅱ)离子处于两种不同的配位环境.其中部分镍(Ⅱ)离子与配体中的两个羧基及氮原子配位,其余的镍(Ⅱ)离子与六个水分子配位;而配体吡啶环上的4-位羧基未与Ni(Ⅱ)离子配位.与此同时,配合物中形成复杂的氢键,通过氢键连接形成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10.
在甲醇和水的混合溶剂中用呋喃甲酸、4,4'-联吡啶和碳酸钴合成了一种新型配位聚合物[Co(α-Furoic acid)2(4,4'-bipy)2 (H2O)2]. 该配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 1,晶胞参数a=1.138 4(4),b=1.138 4(4),c=1.302 9(9) nm;γ=120.0°,V=1.462 3(12) nm3,Dc=1.612 g/cm3,Z=3,F(000)=729. 最终偏离因子R1=0.049 0,wR2=0.143 6. 晶体中钴原子与2个bipy的2个N原子及2个呋喃甲酸根的2个氧原子配位及2个水分子的2个氧原子配位,形成六配位的变形八面体结构,结合晶体结构进行了电化学性质研究. 结果表明,电极反应中电子转移是准可逆的,配合物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1.
应用一个简单新方法,在锌粉存在和常温常压下,(Ph2PPy)2NiCl2与CO得到新配合物(Ph2PPy)2Ni(CO)2。对后者经X衍射测定了晶体及分子结构。该晶体属正交晶系Pcab。晶胞参数为:α=12.044(3)°/A,b=21.322(5)°/A,c=24.925(5)°/A,Z=8.R=0.051和Rw=0.055。该分子中的镍原子配位为四面体构型。  相似文献   

12.
苯甲酸根为桥的双核Eu(Ⅲ)配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EtOH:H2O=2:1的溶剂中,以Eu(NO3)3·6H2O、C6H5COONa和Phen(邻菲哈啉)为原料,合成了四桥双核配合物[Eu2(Phen)2(C6H5COO)6].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a=1.08156(7)nm,b=1.19331(7)nm,c=1.24401(8)nm,a=104.972(5)°,β=93.661(5)°γ=113.297(5)°,Z=1.R=0.0437.晶体中2个Eu原子处于晶体学等效位置,配位数为9,Eu-Eu间距离为0.4052nm.讨论了标题化合物的UV-Vis谱与其它Eu3+离子谱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两个异亚硝基乙酰丙酮-n-芳基亚胺的Pd(Ⅱ)配合物,PdCl(C6H5一IAI)(C6H5NH2)(1)和PdCl(P-CH3C6H4-IAI)(P-CH3C6HtNH2)(2),并测定了配合物1的晶体结构.配合物1晶体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ca2l,晶胞参数a一1.858 7(4)nm,b=0.938 0(2)nm,c一2.123 7(4)nm,2=8,F(000)一1 760,μ=1.160 mm-1,R1=O.027 二齿Schiff碱配体的异亚硝基(肟基)的N原子和亚胺的N原子,苯胺基N原子和CL-离子与Pd(Ⅱ)配位,形成PdN3Cl平面正方形配位构型.红外和喇曼光谱表明,形成配合物后νC=O和νc=N 移向低频,而vN-.o则移向高频.电子光谱说明存在π-π*和d-π*跃迁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次报道标题化合物的合成和分子结构。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a=1.634(2)nm,b=0.807(1)nm,c=2.223(2)nm;β=120.38(5)。R=0.0257,wR2=0.0671。结构测定表明,Pd(Ⅱ)与硫和氯形成四方平面形配合物。硫原子采取不等性sp3杂化。在该配合物中未形成Pd(Ⅱ)-酰胺氮配键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铜(Ⅱ)与丙烯酸根和乙酰胺及铜(Ⅱ)与α-甲基丙烯酸根和乙酰胺两种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光谱、ESR谱和变温磁化等研究,确定配合物的组成为Cu~2A~4(C~2H~5NO)~2,其中A=CH~2=CHCOO^-,CH~2=C(CH~3)COO^-;C~2H~5NO=乙酰胺,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Cu~2(CH~2=CHCOO)~4(C~2H~5NO)~2(1)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群;晶胞参数:a=1.5333(5)nm,b=1.0044(3)nm,c=1.6184(7)nm,β=115.28(3)°;Z=4;最终偏离因子R=0.0701。Cu~2[CH~2=C(CH~3)COO]~4(C~2H~5NO)~2(2)晶体属三斜晶系,P1群;晶胞参数:a=0.93327(11)nm,b=1.12484(11)nm,c=1.3740(6)nm,α=94.90(2)°,β=108.409(14)°,γ=110.556(5)°;Z=2;最终偏离因子R=0.0351。配合物中Cu(Ⅱ)具有畸变的四角锥形配位环境,两个Cu(Ⅱ)由四个α,β-不饱和酸根桥联,在Cu(Ⅱ)的端位各有一个乙酰胺分子以O原子配位。Cu(Ⅱ)-Cu(Ⅱ)间具有一对称中心。配合物1中Cu(Ⅱ)-Cu(Ⅱ)间距离为0.26302(13)nm,配合物2中Cu(Ⅱ)-Cu(Ⅱ)间距离为0.26383(4)nm。变温磁化率研究表明,两种配合物中Cu(Ⅱ)-Cu(Ⅱ)间具有强烈的反铁磁性偶合作用。  相似文献   

16.
4,4′-联吡啶锌(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苦味酸锌与4,4'-联吡啶反应,得到一种新型配合物[Zn(4,4′-bpy)2(H2O)2](pic)2@2H2O(4,4′-bpy4,4′-联吡啶,pic-苦昧酸根),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进行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问群Cc,晶胞参数a=1.4390(2),b=1.1418(1),c=2.2908(3)nm,β=95.08(1)°,V=3.749(1)nm3,Z=4该配合物由4,4′-联吡啶与金属配位形成多孔的二维网,二维网再由未配位的水分子及苦味酸根离子通过氢键作用沿a轴方向堆积得三维网状结构,且未配位的水分子、苦味酸根离子被包合在网络之中,展示出一定的包合现象.  相似文献   

17.
冯云龙  刘世雄 《化学学报》2002,60(5):947-949
合成了两个异亚硝基乙酰丙酮亚胺Pd(II)配合物,Pd(o-BrC_6H_4-IAI)_2 (1) 和Pd(C_6H_5CH_2-IAI)_2 (2)(IAI = isonitrosoacetylacetoneimino),用IR和 Raman光谱对两个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配合物1的晶体结构。配合物1晶体 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_1/c,晶胞参数:a = 0.8013(2) nm,b = 1.8775(4) nm,c = 0.7905(2) nm,β = 98.22(3)°,V = 1.1770(5) nm~3,Z = 2,D_c = 1.892 g·cm~(-3),F(000) = 656,R = 0.0663。在这两个配合物中,二齿 Schiff碱配体的异亚硝基(肟基)的N原子和亚胺的N原子与Pd(II)配位,形成反式 的PdN_4平面正方形配位构型。  相似文献   

18.
冯云龙  刘世雄 《化学学报》2002,60(5):947-949
合成了两个异亚硝基乙酰丙酮亚胺Pd(II)配合物,Pd(o-BrC_6H_4-IAI)_2 (1) 和Pd(C_6H_5CH_2-IAI)_2 (2)(IAI = isonitrosoacetylacetoneimino),用IR和 Raman光谱对两个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配合物1的晶体结构。配合物1晶体 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_1/c,晶胞参数:a = 0.8013(2) nm,b = 1.8775(4) nm,c = 0.7905(2) nm,β = 98.22(3)°,V = 1.1770(5) nm~3,Z = 2,D_c = 1.892 g·cm~(-3),F(000) = 656,R = 0.0663。在这两个配合物中,二齿 Schiff碱配体的异亚硝基(肟基)的N原子和亚胺的N原子与Pd(II)配位,形成反式 的PdN_4平面正方形配位构型。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链型五齿配体N-(2-羟乙基)-N”-(2-羟基苄基)-二乙烯三胺(HL),通过元素分析、IR和1H NMR 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用 pH电位滴定法,在 25 ± 0. 1℃, I= 0. 10(KNO3)条件下,测定了配体的质子化常数以及 配体与Cu(Ⅱ)和Zn(Ⅱ)配位反应平衡常数。讨论了配体与金属离子的配位情况,得到了配位酚羟基和水的离解 常数。运用分光光度法,在 pH= 7. 0- 9. 0范围内,研究了配合物催化对硝基苯酚乙酸酯(NA)水解动力学,得到 了 NA酯水解的配合物催化速率常数 kc。结果表明,Cu(Ⅱ)与配体的氨基和酚羟基配位,生成四配位配合物,配 位酚羟基的 p Ka值为 4. 79,对 NA酯水解基本上没有催化效果;而 Zn(Ⅱ)则可以分别与配体的三个氨基,一个 酚羟基和一个溶剂水分子配位,形成五配位配合物,配位酚羟基和水的 p Ka分别为 5. 99和 9. 17,催化 NA酯 水解时,存在 Zn(Ⅱ)…-OH和酸羟基的协同作用,有很好的催化效果,pH为 9. 0时, kc可达 8. 50 × 10-2 mol-1· L· s- 1。  相似文献   

20.
配合物Cu(phen)2 (dca)2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合成了配合物Cu(phen)2 (dca)2(phen=C12H8N2为1,10-邻菲啰啉,dca-为二氰基氨基阴离子),用IR对其结构进行了初步表征,并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该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a=0.8869(2)nm,b=1.4691(2)nm,c=1.9298(2)nm,β=100.90(1)°;V=2.4691(8)nm3,Z=4,F(000)=1132.00,Dc=1.496g/cm3,R=0.051,RW=0.068.中心铜(Ⅱ)离子分别与两个phen中的四个N原子和两个dca-的两个N原子配位,形成六配位的变形八面体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