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合成了2个钯(Ⅱ)化合物Pd(L121)和Pd(L222),(L1=(Z)-4-((对甲苯胺基)亚甲基)-2,2,5,5-四甲基二氢呋喃-3(2H)-酮,L2=(Z)-4-((邻甲苯胺基)亚甲基)-2,2,5,5-四甲基二氢呋喃-3(2H)-酮),并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紫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化合物12中包含多种弱相互作用。在化合物1中,呋喃环上氧原子和苯环上的甲基氢原子之间形成氢键,氢键桥联分子形成了一条平行于c轴方向的一维链结构,一维链之间通过C-H…H-C和C-H…C弱相互作用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结构。在化合物2中,分子之间通过C-H…H-C和C-H…C弱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二维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2个钯(Ⅱ)化合物Pd(L1)2(1)和Pd(L2)2(2),(L1=(Z)-4-((对甲苯胺基)亚甲基)-2,2,5,5-四甲基二氢呋喃-3(2H)-酮,L2=(Z)-4-((邻甲苯胺基)亚甲基)-2,2,5,5-四甲基二氢呋喃-3(2H)-酮),并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紫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化合物1和2中包含多种弱相互作用。在化合物1中,呋喃环上氧原子和苯环上的甲基氢原子之间形成氢键,氢键桥联分子形成了一条平行于c轴方向的一维链结构,一维链之间通过C-H…H-C和C-H…C弱相互作用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结构。在化合物2中,分子之间通过C-H…H-C和C-H…C弱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二维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2个2-氨基-3-羟基-吡啶Schiff碱双核Ni(Ⅱ)和Zn(Ⅱ)配合物,[Ni(L1)(DMF)]21)(H2L1=4-羟基-3-((3-羟基-吡啶-2-亚氨基))-苯并吡喃-2-酮)和[Zn(L2)(H2O)]2·2DMF(2)(H2L2=2-((3,5-二溴-2-羟基)-氨基)-吡啶-3-醇),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等手段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2均具有双核结构,均由2个金属离子和2个配体单元以及2个配位的溶剂分子组成,不同的是配合物2含有2个溶剂分子。配合物12都是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且中心金属Ni(Ⅱ)和Zn(Ⅱ)离子的空间构型均为五配位的扭曲的四方锥。此外,配合物12通过分子间氢键、C-H…πππ作用形成3D超分子结构。此外,讨论了H2L1,H2L2及其相应的Ni(Ⅱ)和Zn(Ⅱ)配合物的荧光性质。配体H2L1和H2L2呈现蓝色发射,最大发射波长λem分别为457和473 nm,而配合物12显示绿色发射,λem分别为543和538 nm。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2个2-氨基-3-羟基-吡啶Schiff碱双核Ni(Ⅱ)和Zn(Ⅱ)配合物,[Ni(L1)(DMF)]21)(H2L1=4-羟基-3-((3-羟基-吡啶-2-亚氨基))-苯并吡喃-2-酮)和[Zn(L2)(H2O)]2·2DMF(2)(H2L2=2-((3,5-二溴-2-羟基)-氨基)-吡啶-3-醇),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等手段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2均具有双核结构,均由2个金属离子和2个配体单元以及2个配位的溶剂分子组成,不同的是配合物2含有2个溶剂分子。配合物12都是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且中心金属Ni(Ⅱ)和Zn(Ⅱ)离子的空间构型均为五配位的扭曲的四方锥。此外,配合物12通过分子间氢键、C-H…πππ作用形成3D超分子结构。此外,讨论了H2L1,H2L2及其相应的Ni(Ⅱ)和Zn(Ⅱ)配合物的荧光性质。配体H2L1和H2L2呈现蓝色发射,最大发射波长λem分别为457和473 nm,而配合物12显示绿色发射,λem分别为543和538 nm。  相似文献   

5.
分别以3-(2-吡啶基)-4-(4-甲基苯基)-5-(2-喹啉基)-1,2,4-三氮唑(L1)和3-(2-吡啶基)-4-(4-氟苯基)-5-(2-喹啉基)-1,2,4-三氮唑(L2)作为配体,合成了2个新的单核铜配合物:trans-[Cu(L12(NO3)(H2O)]NO3·H2O(1)和trans-[Cu(L22(NO3)(H2O)]NO3·H2O(2),对其进行了红外、元素分析和单晶结构表征。2个配合物都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单晶结构表明,配合物12中的铜离子均处于一个扭曲的八面体配位环境[CuN4O2],轴向上各有一个水分子和一个硝酸根配位。配体的吡啶氮原子和三氮唑的一个氮原子参与配位,而喹啉的氮原子不配位。配合物晶体中存在O-H…O、C-H…O、C-H…N氢键和C-H…π相互作用,从而连接单核配合物形成三维网络。  相似文献   

6.
在水热条件下,利用2,5-二甲基苯-1,4-二亚甲基二膦酸(H4L)与CoCl2·6H2O或NiSO4·6H2O反应得到2个同构的过渡金属有机膦酸化合物,[Co(H2O)4(H2L)]n1),[Ni(H2O)4(H2L)]n2),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粉末及单晶X-射线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12都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化合物1的晶胞参数为a=0.4970(2)nm,b=0.7113(3)nm,c=1.1778(5)nm,α=97.779(7)°,β=92.103(7)°,γ=107.217(6)°,V=0.3927(3)nm3,Z=2;化合物2的晶胞参数为a=0.49435(19)nm,b=0.7089(3)nm,c=1.1726(5)nm,α=97.919(6)°,β=92.130(6)°,γ=107.441(5)°,V=0.3870(3)nm3,Z=2。金属离子采取了八面体构型,6个配位氧原子分别来自2个反式构型的H2L配体和4个配位水分子。每1个金属离子与2个反式构型的H2L配体配位形成了一维线型链状结构。这2个化合物最终通过O-H…O氢键作用形成了三维结构。此外,对2个化合物的热稳定性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3个新型配位聚合物:[Cu(Hdppa)(H2O)]n1)、{[Cu2(dppa)(μ2-OH)(H2O)]·H2O}n2)和{[Mn3(dppa)2(H2O)4]·2H2O}n3),(H3dppa=3-(2,5-二羧基苯基)-吡啶羧酸),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和热重分析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化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a=1.371(2)nm,b=0.805(11)nm,c=1.266(19)nm,β=112.74(3)°,Z=4;化合物2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a=0.839(4)nm,b=1.039(5)nm,c=1.110(5)nm,α=98.31°,β=110.630(3)°,γ=111.90(3)°,Z=2;化合物3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a=0.881(6)nm,b=0.939(6)nm,c=1.038(7)nm,α=100.29°,β=97.990(10)°,γ=111.13(7)°,Z=1。化合物1以配体Hdppa2-桥联Cu(Ⅱ)形成一维链状结构;化合物23以配体dppa3-分别桥联Cu(Ⅱ)和Mn(Ⅱ)形成二维层状结构,并进一步通过氢键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变温磁化率研究表明在化合物1和化合物2中存在较强的铁磁耦合作用,其磁交换常数分别为4.44和8.94 cm-1;而化合物3中Mn(Ⅱ)离子之间存在反铁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不同反应条件下反应得到了两种1,2,3-三唑衍生物的配合物[Co(H2O)6][Co(L13]2·4H2O(1)和Cu(L222)(HL1=5-methyl-1-phenyl-1H-1,2,3-triazole-4-carboxylic acid;HL2=1-(4-iodophenyl)-5-methyl-1H-1,2,3-triazole-4-carboxylic acid)。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和红外光谱确定了晶体结构,同时对配合物12进行了表面作用分析(Hirshfeld surface analysis),在二维指纹图谱中可以清楚的看到配合物中的主要分子间作用。  相似文献   

9.
郭亚宁 《无机化学学报》2011,27(9):1875-1880
以5-氯水杨醛和邻溴苯胺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的Schiff碱配体2-[(2-溴苯胺基)甲基]-4-氯苯酚(1)(C13H9BrClNO,H2L),继而与过渡金属铜离子配合,得到其配合物2 ([Cu(C13H8BrClNO)2],CuL2)。通过X-射线衍射法对配体及其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化合物1属正交晶系,Pbca空间群,晶胞参数a=0.710 19(12) nm,b=1.308 2(2) nm,c=2.533 3(5) nm,Mr=310.57,V=2.353 6(7) nm3,Dc=1.753 g·cm-3,Z=8,μ=3.700 mm-1,Z=8,F(000)=1 232,R=0.025 0,wR=0.055 5;化合物1依靠分子间的C-H…N,C-H…O,C-H…Cl 氢键及π-π堆积作用进一步联结成二维网状结构。化合物2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0.956 8(2) nm,b= 1.085 3(3) nm,c=1.204 7(3) nm,β=105.965(7)°,Mr=682.67,V=1.202 8(6) nm3,Dc=1.885 g·cm-3,Z=2,μ=4.481 mm-1,F(000)=670,R=0.045 0,wR=0.122 5。2依靠分子间C-H…π作用及卤素…卤素作用进一步联结成三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0.
以羧酸配体2,2''-(1,4-亚苯基双(亚甲基))双(硫二基)二苯甲酸(H2L1)和2,2''-(2,3,5,6-四甲基-1,4-亚苯基)双(亚甲基)双(硫二基)二苯甲酸(H2L2)分别与金属盐反应,通过溶剂热方法合成了3个配位聚合物:{[Ni(L1)(H2O)4]·2H2O}n1)、[Zn(L1)(DMA)2]n2)和[Co(L2)(DMF)2]n3),其中DMA=N,N-二甲基乙酰胺,DMF=N,N-二甲基甲酰胺。对配合物1~3进行了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粉末X射线衍射和固体紫外可见光谱测试和表征。单晶X射线衍射表明:3个配合物均为一维锯齿形链状结构,并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三维骨架,且配体均表现为反式构象。此外,对配合物2固态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甲醇中氧化双[三(2-甲基-2-苯基)丙基锡]分别与吡嗪-2-甲酸、吲唑-3-甲酸反应,合成了2个三(2-甲基-2-苯基丙基)锡含N杂环羧酸酯(PhCMe2CH23Sn[O2C(C4N2H3)](1)和(PhCMe2CH23Sn[O2C(C7N2H5)](2)。经IR、1H和13CNMR、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结构。配合物1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n,晶体学参数:a=1.20931(7)nm,b=1.81815(11)nm,c=1.49139(9)nm,β=93.567(3)°,Z=4,V=3.2728(3)nm3,Dc=1.302Mg·m-3,μ(Mo)=0.812mm-1,F(000)=1328,R1=0.0275,wR2=0.0670。配合物2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体学参数:a=1.15310(7)nm,b=1.81973(11)nm,c=2.62040(16)nm,α=86.866(2)°,β=87.063(2)°,γ=73.332(2)°,Z=6,V=5.2559(6)nm3,Dc=1.288Mg·m-3,μ(Mo)=0.762mm-1,F(000)=2112,R1=0.0374,wR2=0.0925。12的中心锡原子均为畸变四面体构型。通过分子间C-H…O和N-H…N氢键作用,配合物2形成环状三聚体结构;两相邻三聚体间,经C-H…π作用进一步扩展成为六聚体。热重分析结果表明,12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分别在210、240℃以下可以稳定存在。毒性测试的初步结果表明,配合物12对石螺急性毒性较小,具有较好的环境相容性,且1的毒性低于2和苯丁锡。  相似文献   

12.
以5-((萘-1-基甲基)氨基)间苯二甲酸(H2L)与Cd2+通过溶剂热法合成出二维层状金属有机骨架[Cd (L)(H2O)]·H2O (1)。结构分析显示层与层之间通过π-π和C—H…π相互作用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结构。值得注意的是,1在酸性条件下发光会显著增强,这可用于选择性的检测酸性氨基酸,1对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的检测限分别为3.88和5.43 μmol·L-1。  相似文献   

13.
通过筛选合成路线和方法制备了3种桥联芴基-芳胺基化合物Me2Si[(Flu)H]NH-2,6-iPr2C6H3(L1)、Me2Si[2,7-tBu2Flu(H)]NH-2,6-iPr2C6H3(L2)和Me2Si[2,7-tBu2Flu(H)]NH-2,4,6-Me3C6H2)(L3),分别与第四族金属氯化物MCl4反应制备了4种受限几何结构的茂金属化合物[Me2Si(Flu)(N-2,6-iPr2C6H3)]ZrCl2(THF)21)、[Me2Si(2,7-tBu2Flu)(N-2,6-iPr2C6H3)]TiMe22)、[Me2Si(2,7-tBu2Flu)(N-2,4,6-Me3C6H2)]TiMe23)和[Me2Si(2,7-tBu2Flu)(N-2,6-iPr2C6H3)]HfMe24)。化合物L1~L31~4都经过谱学和元素分析表征,其中1~3还经过X射线衍射单晶结构确认。在AliBu3和(Ph3C)+[B(C6F54]-双助剂作用下研究了1~4分别催化乙烯/1-辛烯聚合性能,结果显示茂金属单活性中心作用特点以及1-辛烯的共聚效果。考察和比较了其它3种受限几何钛化合物[Me2Si(C5Me4)(NtBu)]TiCl2、[Me2Si(Ind)(NtBu)]TiCl2和[Me2Si(Flu)(NtBu)]TiMe2的催化性能;讨论了1~4的结构和催化作用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4.
2-(苯亚胺基次甲基)吲哚铕-胺基配合物[η1η1-2-(C6H5NH=CH)C8H5N]2Eu[N(SiMe22](1)与二芳基取代甲脒(2,6-R2C6H3N=CHNH(C6H3R2-2,6)(R=iPr(2),Me(3))经过配体交换反应,分别得到了含吲哚基脒基铕配合物[η1η1-2-(C6H5NH=CH)C8H5N]Eu[(η3-2,6-iPr2C6H3)N=CHN(C6H3iPr2-2,6)][N(SiMe22](4)和含脒基的稀土铕配合物[(η3-2,6-Me2C6H3)N=CHN(C6H3Me2-2,6)]2Eu[N(SiMe22](5)。结果表明,脒基的位阻显著影响了吲哚基稀土金属胺基配合物与二芳基取代甲脒的配体交换反应。配合物45通过IR、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5.
水热条件下,合成了2个三维配位聚合物{[Zn4(L)2o-bix)2]·2H2O}n1),{[Co4(L)2o-bix)2]·2H2O}n2)(H4L=5,5’-亚甲基二间苯二甲酸,o-bix=1,2-双(咪唑基-1-甲基)-苯),并通过红外、热重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这2个化合物具有相似的结构。在1个不对称单元中,化合物包含2个不同配位环境的金属离子,1个L4-配体,1个o-bix分子以及1个游离的溶剂水分子。中心金属离子分别采用畸变的四面体和四方锥构型,形成两类双核单元,然后通过全部脱质子的L4-形成3D孔洞结构,o-bix配体通过连接两类双核金属原子填充于孔洞之中,形成3D紧密堆积结构。对化合物的红外和热重性质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6.
利用水热反应制备了2个配合物{[Ni (HIPA)(2,5-DPBI)1.5(H2O)]·2.25H2O}n1)和[Ni (HIPA)(2,5-DPBMI)(H2O)]n2)(H2HIPA=5-(羟甲基)间苯二甲酸,2,5-DPBI=1,1''-(2,5-二甲基-1,4-亚苯基)双(1H-咪唑),2,5-DPBMI=1,1''-(2,5-二甲基-1,4-亚苯基)双(4-甲基-1H-咪唑))。结构分析揭示在不同咪唑配体存在下,配合物的Ni(Ⅱ)中心具有不同的配位环境。配合物1具有拓扑符号为(42.66.82)的五连接三维框架,而配合物2则是dia型的四连接网络。粉末X射线衍射证实配合物12在有机溶剂和紫外可见光照射的水中均非常稳定。此外,紫外可见吸收谱、Mott-Schottky和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显示配合物12都是典型的n型半导体材料,具有较低的电荷传输阻抗。在光催化实验中,配合物12对染料亚甲基蓝的降解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7.
以3,5-二(吡啶-4-甲氧基)苯甲酸(HL)与芳香二羧酸为配体,在水热条件下与Zn(Ⅱ)或Cd(Ⅱ)盐反应得到4个具有3,4-连接多重穿插结构的配位聚合物:[Zn2L2(tdc)]n (1),{[Zn4L4(Hhdc)2]·H2O}n (2),{[Zn2L2(Hhdc)]·H2O}n (3),{[Cd2L2(bdtc)(H2O)]·0.5H2O}n (4)(H2tdc=2,5-噻吩二甲酸,H3hdc=5-羟基间苯二甲酸,H2bdtc=1,4-苯二硫乙酸).晶体结构分析表明,聚合物1~3具有3,4-连接四重穿插的三维网络结构,拓扑符号分别为(4.82)(4.85) (1)、(63)(65.8) (2)和(63)(65.8) (3).4为3,4-连接三重穿插的二维平面结构,拓扑符号为(63)(66).测定了配位聚合物1、34的热稳定性和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8.
LAlH2(L=(Z)-4-[(2,6-二异丙基苯基)氨基]戊-3-烯-2-亚基-2,6-二异丙基苯胺)分别与2-噻吩苯硼酸和2-苯并噻吩硼酸反应,合成含铝氧硼六元环的化合物LAl[OB(2-thiophen)]2μ-O)(2)和LAl[OB(2-benzo[b]thiophen)]2μ-O)(3)。LAlH2与2,6-二甲基苯硼酸反应生成了LAl[OB(2,6-CH3C6H4)OH]24)。化合物4是化合物23的中间体。所有化合物都进行了IR、1H NMR和元素分析等表征。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化合物24的单晶结构。  相似文献   

19.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2个配位聚合物:[Cu(H2dpcp)2]n (1)和[Mn2(Hdpcp)2(H2O)2·2H2O]n (2)[H3dpcp=5-(2,4-二羧基苯基)-2-羧基吡啶],H3dpcp由3-(2,4-二羧基苯基)-2,6-二羧基吡啶(H4dpdp)原位脱羧生成.X-射线单晶衍射测得2个化合物都属于单斜晶系,化合物1结晶在P21/c空间群,a=0.639(13) nm,b=1.835(4) nm,c=1.115(2) nm,β=102.29(3)°,Z=2;化合物2结晶在C2/c空间群,a=3.126(6) nm,b=1.004(2) nm,c=1.080(2) nm,β=93.73(3)°,Z=4.化合物1以配体H2dpcp-桥连Cu(Ⅱ)形成一维链状结构.化合物2通过Hdpcp2-桥连Mn(Ⅱ)形成二维层状结构,并进一步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负的Weiss常数θ表明化合物2存在反铁磁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分别以3-(2-吡啶基)-4-苯基-5-(2-呋喃基)-1,2,4-三氮唑(L1)和3-(2-吡啶基)-4-(对氟苯基)-5-(2-呋喃基)-1,2,4-三氮唑(L2)作为配体,合成了2个新的单核铜配合物:trans-[Cu (L12(NO32]0.5[Cu (L12(H2O)2]0.5(NO3)(1)和trans-[Cu (L22(NO32]0.5[Cu (L22(H2O)2]0.5(NO3)·2CH3OH (2)。对它们进行了红外、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单晶结构和粉末X射线衍射表征。2个配合物都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单晶结构表明,配合物12中均有2个不同的铜离子,且都处于一个扭曲的八面体[CuN4O2]配位环境,但在轴向上一个铜离子与2个水分子配位,另一个铜离子则与2个硝酸根配位。配体的吡啶氮原子和三氮唑的一个氮原子参与配位,而呋喃的氧原子不配位。配合物晶体中存在C—H…N、C—H…O、O—H…O氢键和C—H…π相互作用,从而连接单核配合物形成二维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