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SnO2-TiO2复合颗粒的形态结构及其光催化活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气溶胶反应器中,利用TiCl4高温氧化反应制备超细TiO2,采用均匀沉淀法在TiO2表面沉积SnO2制备SnO2-TiO2复合颗粒,应用TEM、EEDS、SRD、BET比表面积测试等手段对粒子进行表征。以活性艳红X-3B复合颗粒,应用TEM、EDS、XRD、BET比表面积测试等手段对粒子进行表征。以活性艳红X-3B溶液为处理对象考察复合颗粒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SnO2-TiO2复合颗粒的光催化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行MCP超薄防离子反馈膜的性能评价研究,并使这种膜层具有良好离子阻挡能力,利用电子束蒸发方法,在微通道板(MCP)输入面上制备一种超薄Al2O3防离子反馈膜,其膜层厚度为2 nm时仍连续致密。通过对Al2O3防离子反馈膜的电子透过特性测试,给出2 nm及4 nm厚防离子反馈膜对应的死区电压分别约为150 V及200 V;利用Monte-Carlo法模拟分析了Al2O3防离子反馈膜的离子阻挡特性,2 nm及4 nm厚Al2O3防离子反馈膜对碳离子等的阻挡率分别高于40%及86%,另外对有无膜的MCP电特性进行测试,可以看出镀2 nm及4 nm厚的膜后,MCP电子增益分别降低了51%及81%。  相似文献   

3.
掺杂SnO2气敏特性的量子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CNDO/2方法讨论了经Sb,Pd,Ag掺杂杂后的SnO2对CO,H2,CH4的可能吸附方式,并讨论了SnO2的表面吸附以及掺杂剂对气敏电子输运过程的作用,表明Sb,Pd,Ag的作用在于提供或接收载流子,并以5S,5p轨道为主要的输运通道。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电化学现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SERS)技术研究了MTU在HClO4、H2SO4和HNO3介质中分别与一种或两种无机阴离子的共吸附行为,发现ClO-4、SO2-4和NO-3等弱吸附无机阴离子均能被MTU诱导物理吸附在其质子化了的氨基(NH+3)上,这三种无机阴离子被MTU诱导物理吸附的强弱顺序是:在电极电位位于-0.2V~-0.7V区间时,SO2-4>ClO-4>NO-3,在电位位于-0.8V~-1.2V区间时,ClO-4>SO2-4>NO-3。  相似文献   

5.
P538萃取锰(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5±0.5℃,用P538的环己烷溶液从NaClO4-HClO4介质中萃取Mn(Ⅱ)的反应机理为离子交换机理,萃取焓△H=-196kJ.mol^-1并用Cl^-离子水合作用和Mn^2+与Cl^-形成配合物的竞争解释了萃取分配比与水相中NaCl浓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532nm激光气化MnCl2.4H2O固体产生气相团簇,(MnCl2)nMn^+,(MnCl2)nMnCl^+(MnCl2)nCl^-(n=1~12),以及溶剂化的团簇MnCl^+(MnCl2)n(H2O)m(n=1~7,m〈6)的机理,通过用飞行时间质谱考察团簇物尺寸大小与激光能量,激光与脉冲加速电场之间延迟的等关系,认为这些团簇是通过气相化学反应逐步生长的,并提出了正负团族离子产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物理》1997,(7)
化学溶液法生长单晶薄膜据报道SantaBarbara加州大学材料系F.F.Lange介绍了一种新颖的、经济的(不需要大型汽相沉积设备)生长无机单晶膜的方法.制备成的单晶膜有蓝宝石Al2O2(0001)单晶上的LiNbO3;中间有Fe2O3缓冲层的Li...  相似文献   

8.
采用尿素溶胶法合成(Y0.95Eu0.05)2O3纳米粉,用超临界干燥技术制备了n-(Y0.95Eu0.05)2O3/SiO2气凝胶介孔组装体。结果表明,当Y^3+:Eu^3+=20:1,均相反应时间为4h,且经680℃、4h灼烧热处理后得到的n-(Y0.95Eu0.05)2O3中,光致发光强度最大(发光峰位于612nm),以Si与2Y摩尔比为1:7的n-(Y0.95Eu0.05)2O3/SiO2气凝胶介孔组装体,经同样条件热616nm)。对产生上述发光强度减弱和峰位红移现象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防离子反馈Al2O3膜污染对三代微光管GaAs光电阴极灵敏度的影响,用四级质谱计对制管超高真空室残气、无膜微通道板(MCP)和带Al2O3膜MCP在电子轰击时的放气成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带Al2O3膜MCP放出有对阴极光电发射有害的C、CO、CO2、NO、H2O2和CXHY化合物,它们来源于Al2O3膜制备过程的质量污染。经过对制膜工艺质量进行改进,制备出了放气量小于210-9 Pa且无CXHY化合物气体的Al2O3膜。  相似文献   

10.
YBa2Cu3O7-δ高温超导织构体中含Sn氧化物的稳定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YBa2Cu3O7-δ超导体中加入各种含Sn氧化物,如SnO2和Y2Sn2O7等,生长织构样品,并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等手段分析其相组成,研究织构体中含Sn氧化物的稳定相。发现φ相(Ba2Sn[Sn1/3-xCuxY2/3]O6)可能是其中的一个稳定相,这与参考文献[3]的报道相符。但我们仍不能排除BaSnO3和Ba2SnO4作为稳定相存在的可能性。结果有利于帮助分析含Sn氧化物在织  相似文献   

11.
Ba,Sr,Ca在Co/γ—Al2O3催化剂上CO氧化的作用机制(II)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硝酸盐水溶液等量共浸法制备了分别在750℃和900℃焙烧的系列催化剂Co-M/γ-Al2O3(M=Ca,Sr,Ba,Co3O4/Al2O3=8wt%,M/Co=15mol%)测定了CO氧化转化率,用BET表面,XRD,XPS,DTA和TPR等手段研究了助剂Ba,Sr,Ca的作用,结果表明,加入助剂后,CO完全转化温度下降了20~60℃左右,助剂的作用顺序为Ca>Sr>Ba,实验表明,750℃和9  相似文献   

12.
利用脉冲激光法研究了在(100)SrTiO3(STO)、(100)LaAlO3(LAO)和(100)Y-ZrO2(YSZ)衬底上外延生长LaCuO4(LCO),La1.85Sr0.15CuO4(LSCO),Nd1.85Ce0.15CuO4(NCCO)和Pr2CuO4(PCO)薄膜的工艺技术。利用X光衍射仪检测了不同条件下制备的薄膜样品结构和取向。X射线衍结果表明,在事适的制膜条件下可以在这三种衬底  相似文献   

13.
用1H、13C、95MoNMR技术研究了一系列Mo(W)—CO—S一dtc原子簇化合物,并用动态95MoNMR技术跟踪了MoOnS4(n=0,2),CuCl,R2dtc(R2=Me2,Et2)几个反应,在此基础上推导了该系列化合物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直流溅射法在(100)LaAlO3单晶基片上制备了LSMO/PCMO/LSMO三层膜,并研究了三层膜的电,磁特性。在零磁下,三层膜的电阻率随中间层Pr0.7Ca0.3MnO3+δ厚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转变温度向高温区移动。中间层PCMO的作用相当于提供了一个内磁场。  相似文献   

15.
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分解CH19Si2N-N2混合气体,采用溅射共混、气相液相共混沉积技术,制备四元素SiCNB膜,由XPS分析了膜的成份及生成的键结构,发现溅射共混、气液共混沉积过程中聚合成了C-N、C-B、N-B、Si-C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全色等离子体平板显示器目前水平,对真空紫外辐射激发荧光粉的要求,迄今使用的两种红色荧光粉BO:Eu和Y2O3:Eu,两种绿色荧光粉Zn2SiO4:Mn和BaAl12O19:Mn,及蓝色荧光粉BaMgAl14O23:Eu^2-的晶体结构和发光特性。  相似文献   

17.
等离子体辅助沉积HfO_2/SiO_2减反、高反光学薄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导了用等离子体辅助(Plasma-IAD)沉积技术沉积HfO2/SiO2减反及高反光学薄膜。在波长1064nm处,HfO2/SiO2减反膜透过率大于99.5%,HfO2/SiO2高反膜反射率大于99.5%。  相似文献   

18.
掺铒SiOx1.54μm强的室温光致发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等离子化学汽相溶积方法,改变SiH4和N2O的流量比制备含有不同氧浓度的SiOx,用离子注入方法将铒掺入SiOX,C 300-935℃快速热退火。  相似文献   

19.
利用电学测量方法结合二次离子质谱(SIMS)技术对金属Ag和Al与YBa2Cu3O(7-x)(YBCO)超导薄膜接触界面电学性质和互扩散特征进行了测试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由于Ag和Al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二者与YBCO界面的互扩散特性有明显不同.这些不同影响到接触界面的电学性质和接触窗口下YBCO的超导性能.在Ag/YBCO样品中,在高于350℃以上的温度下氧气氛中退火将引起Ag和O的界面互扩散,但对YBCO体内O的分布及YBCO的超导性能影响不大,且有利于在界面形成好的电学接触;在Al/YBCO样品中,在高于350℃以上的温度下氧气氛中退火后,界面则主要发生O向Al膜体内的扩散,并在Al和YBCO界面生成一不导电的氧化层,这些将影响到YBCO体内O的分布和接触窗口下的YBCO的超导性能.在合适的退火条件(约500℃氧气氛中)下退火,Ag与YBCO将形成小的接触电阻,利用剥离工艺制备的样品,其界面接触电阻率ρ(ρc=R×A)高于是10(-6)Ωcm2.  相似文献   

20.
氢吸附对掺杂SnO2薄膜电子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XPS技术研究了掺杂SnO2薄膜吸附H2前后电子结构的变化,观测到掺杂到Sb和Pd化学状态明显改变,发现掺杂剂Sb对SnO2薄膜Femi能级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掺杂Sb和Pd对SnO2薄膜气敏特性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