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香格里拉产小叶杜鹃花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讨香格里拉县小叶杜鹃花的挥发油化学成分,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其药用资源提供试验依据。利用水蒸汽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小叶杜鹃花的挥发性化学成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各个色谱峰定性,并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获得各个化合物的相对含量。从小叶杜鹃花挥发油中共分离鉴定了73个色谱峰,占挥发油总量的85.53%。小叶杜鹃花挥发油主要成分有α-蒎烯(14.00%)、正二十三烷(9.51%)、7-甲氧基-2,2-二甲基-3-色烯(6.26%)、正二十烷(6.11%)、苯乙醇(5.10%)、1-Heneicosyl formate(4.60%)等。  相似文献   

2.
中间锦鸡儿中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孙智华  张甦  施蛟  胡昌奇 《有机化学》2004,24(7):806-810,J004
从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地上部分分离得到二个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即桉烷-4(15)-烯-1β,8α-二醇(1)和反式-八氢茚-7β-异丙基-4-亚甲基-9β-甲基-1β-醇(2),其中化合物2为桉烷类化合物中一种新的碳架;四个已知化合物,即异香木兰烷-3β,9β-二醇(3),( )-3α,9β-香木兰烷二醇(4),( )-spathulenol(5)和( )-lariciresinol(6).制备了以及化合物5的衍生物( )-10α-溴-spathulenol(7).其中化合物1,2,3,4,5,7分别在38,10,25,18,9,35 μg/mL浓度时对稻瘟霉P-2b有完全抑制作用.以上分得的化合物及衍生物通过1D,2D核磁共振、高分辨质谱、红外等光谱方法确定结构,其中化合物4通过X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确证.  相似文献   

3.
香樟树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和气相色谱-质谱连用技术(GC-MS)对香樟树叶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离分析,共鉴定出98种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为樟脑与β-芳樟醇(24.099%)、桉油醇(15.723%)、α-松油醇(11.204%)、石竹烯(4.957%)、蛇床-6-烯-4-醇(5.724%)、β-水芹烯(3.394%)等。  相似文献   

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方法对艾叶中易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影响HS-SPME的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HS-SPME的最优参数为:50/30μm DVB/CAR/PDMS固相微萃取头、样品用量0.8g、萃取温度75℃、萃取时间50min、平衡时间30min、解吸4min。经GC/MS分析,共检出196种化合物,利用质谱解析结合保留指数定性确定结构132种,占易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4.01%。其中主要易挥发性成分是3-氨基吡唑、桉油精、β-杜松烯、顺-β-松油醇、3-甲基-2-丁烯酸-4-硝基苯基酯、3,6,6-三甲基-1,5-庚二烯-4-醇、6-甲基-3-(1-异丙基)-2-环己烯-1-酮、3-甲基-2-丁烯酸环丁酯。本文结果为艾叶易挥发性成分及其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生物活性指导下,从一株来源于药用红树尖瓣海莲的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J41221)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包括4个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和2个甾醇类化合物,结构分别为:11-羰基-12α-乙酰氧基-4,4-二甲基-24-甲烯基-5α-胆甾-8,14-二烯-2α,3β-二醇(1),12α-乙酰氧基-4,4-二甲基-24-甲烯基-5α-胆甾-8-单烯-3β,11β-二醇(2),12α-乙酰氧基-4,4-二甲基-24-甲烯基-5α-胆甾-8,14-二烯-3β,11β-二醇(3),12α-乙酰氧基-4,4-二甲基-24-甲烯基-5α-胆甾-8,14-二烯-2α,3β,11β-三醇(4),啤酒甾醇(5)和(3β,5α,6β,22E)-6-甲氧基麦角甾-7,22-二烯-3,5-二醇(6).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生物中获得,且1和2的波谱数据迄今未见任何报道.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2和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四联球菌均显示一定的抑制活性,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5和4.86μmol/L.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及毛细管色谱-质谱-计算机体系对蒙古蒿精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30个单萜和含氧单萜化合物为2-甲基丁烯-[2]、甲叉环戊烷、7,7-二甲基-3-次甲基-双环(3,1,1)庚烷、α-(艹守)烯、α-蒎烯、莰烯、1-辛烯辛醇-3、β-(艹守)烯、β-蒎烯、α-菲兰烯、冰片烯、对甲基异丙基苯、松油烯醇-[1]、蒿属酮、γ-松油烯、β-松油醇、3,7,7-三甲基-双环(3,1,1)-2-庚醇、α-松油烯、马鞭烯酮、里哪醇、异(艹守)酮、(艹守)酮、樟脑、异胡薄荷酮、异龙脑、松油烯醇-[4]、α-松油醇、香桃木烯醇、反香芹烯醇和顺香芹烯醇.  相似文献   

7.
万寿菊不同部位挥发性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不同部位万寿菊挥发性化学成分,为万寿菊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不同部位万寿菊挥发油,气相色谱法分离,质谱法鉴定结构.结果表明万寿菊花、叶、茎挥发油的含量分别为3.7%、3.5%和2.9%.在花、叶和茎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40、33和35种化学成分.万寿菊不同部位挥发油的含量及其化学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万寿菊花挥发油的含量最高,万寿菊花、叶、茎挥发油中柠檬烯、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1-环己基-2.甲基-丙烯-2-酮和3-甲基-6-(1-甲乙基)-2-环己烯-1-酮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8.
对稀有植物四川金粟兰(Chloranthus sessilifolius)全草甲醇提取物开展进一步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2个二萜类、1个苯丙素类、1个黄酮类和1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利用多种波谱和光谱技术(如红外、紫外、1D/2D NMR、ECD、HR-ESIMS)结合相关文献中的理化数据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3R,5S,6S,9S,10S,13S)-3,6,13-三羟基-对映松香烷-8(14)-烯-7-酮(1)、3α,15-二羟基-13α-甲氧基-对映松香烷-8(14)-烯-7-酮(2)、p-香豆酰-β-苯乙胺(3)、柚皮素三甲基醚(4)和(3R,4R,3'R,4'R)-6,6'-二甲氧基-3,4,3',4'-四氢-2H,2H'-[3,3']-双色原烯-4,4'-二醇(5).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对映松香烷型二萜,而3~5则均为首次从金粟兰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魏垠  张秀  黄爱今 《分析化学》2001,29(2):195-198
利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五灵中的挥发性组分。SE-54柱和PEG-20M柱上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别检出122个和96个峰。其中有51种峰质谱检索结果相同,它们占总峰面积的56.3%。进一步用程序升温保留指数确认了其中33种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35.7%。含量较高的组分有:十二酸(7.00%),α-雪松醇(4.41%),四甲基吡嗪(4.10%),寸上酸(3.37%),1-(3-甲苯基)乙酮(2.53%),苯甲醛(2.42%),2-甲氧基苯酚(2.11%)。从化合物的种类来看,主要为醇类(10种),酮类(8种),醛类(8种),醛类(6种)、烯类(5种)、酸类(4种),酚类(4种)。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全二维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GC×GC-QTOFMS)比较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和同时蒸馏法对砂仁中挥发性成分的提取效果。将样品四分法缩分、过筛后,分别用同时蒸馏法和HS-SPME(平衡温度设置为50℃,平衡、萃取时间分别设置为5,50 min)提取,用GC×GC-QTOFMS测定,用SIMCA 14.1和SPSS17.0软件进行主成分-判别分析(PCA-D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以确认两种方法的产地和批次鉴别能力以及区分两种方法的差异性成分。结果显示:HS-SPME和同时蒸馏法检出成分分别有162,178种,HS-SPME检出萜类化合物和烯烃类化合物含量明显高于同时蒸馏法的。检出的相对含量大于1.00%(以面积归一化法计算)的成分基本一致。PCA-DA结果显示,HS-SPME的产地和批次鉴别能力更强。OPLS-DA结果显示,可筛选出22种差异性成分用于区分两种方法,其中α-松油醇、α-没药醇和α-香柠檬醇为极显著差异性成分。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低温冷冻液液萃取(LTF-LLE)/GC-MS结合保留指数对香蕉果肉及果皮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的方法,采用低温冷冻液液萃取对香蕉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分别鉴定出香蕉果肉及果皮中含有39种和32种挥发性成分,其主要成分为酯类物质。果肉果皮所含的挥发性成分在种类及相对含量上有一定差异,果肉中含量较高的组分为丙酸乙酯(11.88%)、乙酸异戊酯(9.45%)、棕榈酸(8.71%)、丁酸异戊酯(7.79%)、乙酸仲戊酯(5.29%),果皮中含量较高的组分为丁酸异戊酯(22.85%)、棕榈酸(15.91%)、硬脂酸(6.86%)、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酚(6.83%)、亚麻酸(6.34%),果肉果皮所共有的成分有异戊醇、乙酸异丁酯、丁酸、异戊酸、乙酸仲戊酯等19种物质。  相似文献   

12.
佩兰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固相微萃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佩兰中挥发性化学成分,共分离出84个组分,并鉴定了67个组分,用归一化法测定其质量分数,占总挥发性组分峰面积的98.05%。主要成分是对-伞花烃(5.19%)、芳樟醇(3.72%)、β-石竹烯(12.35%)、α-律草烯(13.39%)、α-姜黄烯(2.11%)、(-)-石竹烯氧化物(8.25%)、. /-.-4-乙酰基-1-甲基环己烯(8.91%)。  相似文献   

13.
山腊梅中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山腊梅(Chimonanthus nitensO liv.)除了具有较大的观赏价值,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如中国药典记载山腊梅叶可用于防治感冒和流行性感冒[1],中药腊梅解毒汤能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目前临床上已开发出了腊梅止咳露、山腊梅滴丸等产品。山腊梅具有浓郁的香味,据报道山腊梅叶的精  相似文献   

14.
柽柳实中挥发油和脂肪酸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次研究了维药细穗柽柳(Tamarix leptostachys Bunge)实中挥发油和脂肪酸的化学成分。 分别采用药典中的挥发油提取法和索式取提法提取柽柳实中的挥发油和脂肪酸,使用气质联用技术获取总离子流图,各色谱峰相应的质谱图经过NIST2011标准谱库检索定性,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 两种方法分别鉴定出48种挥发油和19种脂肪酸。 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芳香类化合物(43.71%)、芳香性醛酮类(20.58%)、脂肪酸类(13.03%)、酯类(17.36%)和醇类(4.19%)等。 脂肪酸主要成分为棕榈酸(35.61%)、亚油酸(27.26%)和油酸(11.33%)等,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38.65%。 维药细穗柽柳实中富含丰富的挥发油和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曼陀罗果实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水蒸汽蒸馏法从曼陀罗果实中提取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确定了68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2.83%,其主要成分为6-戊基-5,6-二氢化吡喃-2-酮(9.13%)、3,7,11,15-四甲基-2-十六碳烯-1-醇(6.71%)、二苯酮(6.16%)和1-己醇(6.10%)等。  相似文献   

16.
青蒿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同时蒸馏-萃取装置(SDE)提取了青蒿的挥发性物质,用GC-MS法分析鉴定出50种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为醛类(18.16%)、酮类(8.24%)、醇类(17.36%)、酯类(11.02%)、酸类(7.31%)、烃及萜类(25.58%)、杂环类(10.38%),占总检出量的98.05%。  相似文献   

17.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烟叶中的挥发性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离测定,通过谱库检索和匹配度定性结合色谱保留指数方法鉴定烟叶中挥发性成分,并引入离子阱二级质谱对谱库检索匹配度差距小、含量低,背景干扰大的物质准确定性.采用谱图检索结合二级质谱定性共鉴定144个化合物,其中104个化合物在烟草挥发性成分的文献中已有报道,报道中有9个化合物是通过二级质谱定性,其余40个化合物还未见报道.结果表明,离子阱二级质谱定性的引入提高了对未知化合物定性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适合于烟叶这类复杂植物体系的化学组分研究.  相似文献   

18.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离和鉴定香樟籽的挥发性成分,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共分离出76种组分,鉴定出47种化合物,其含量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7.4%。主要挥发成分为樟脑(57.89%)、柠檬烯(12.68%)、α-蒎烯(4.42%)、莰烯(2.69%)、香橙烯(2.34%)、伞花烃(2.26%)及β-蒎烯(2.12%)。  相似文献   

19.
郭方遒  黄兰芳  周邵云 《色谱》2007,25(1):43-47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分离鉴定了白术中的挥发性成分,并与采用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法(SD)提取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比较。实验中筛选了固相微萃取纤维头,优化了SPME的操作条件。样品在70 ℃下平衡30 min后,用65 μm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基苯(PDMS-DVB)纤维头对白术样品顶空吸附30 min,于250 ℃下解吸4 min, 然后采用GC-MS对解吸物进行分离鉴定;采用HS-SPME-GC-MS鉴定出41种组分,占总峰面积的90.81%;采用SD-GC-MS鉴定出31个组分,占总峰面积的88.19%,且采用SD所提取的组分基本上都被固相微萃取所提取。结果表明, HS-SPME可取代耗时的SD用于白术中挥发性物质的提取。  相似文献   

20.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槐花的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操作,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槐花挥发性成分进行了鉴定,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共鉴定出化合物31种,包括酮、醇、酸、甾醇、酚、醛、酯、烷烃、烯烃及杂环等10类化合物,其中酮类化合物占总色谱馏出峰面积的21.15%;醇类化合物占13.78%;酸类占9.15%.其主要化合物有:1,9,12三氧-4,6-二氨基环十四烷-5-硫酮(20.58%),棕榈酸(9.05%),9,12,15-十八三烯醇(7.05%),(Z,Z)-9,12-十八碳二烯酸(6.85%),β-谷甾醇(6.11%).该技术可以简便快捷准确地进行槐花挥发性成分的分析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