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磷脂是细胞膜双层脂膜的基本结构单元,在许多生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磷脂的合成关键在于:(1)手性合成子甘油衍生物的合成;(2)C1和C2上不同的饱和或不饱和酰基的引入;(3)磷脂头基的偶联。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出发,介绍了近年来光学活性磷脂的合成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多巴胺作为脑组织内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细胞膜内外需要做合适的迁移,发挥其功能.多巴胺在细胞膜中扩散和透过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涉及到多巴胺分子保护通道的畅通,与精神分裂症等病症有关.本文采用1-棕榈酰-2-油酰-卵磷脂(POPC)双层膜模拟细胞膜,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获得多巴胺分子在细胞膜中和透过细胞膜运动自由能变化,探讨多巴胺在细胞膜中扩散和透过过程的分子动力学.多巴胺分子在POPC磷脂双层膜中间层做扩散运动的自由能变化为10-54 kJ mol-1(310 K),显示多巴胺分子在细胞膜中间层很容易横向和纵向扩散,保持多巴胺保护通道的畅通.多巴胺分子不容易透过POPC磷脂双层膜,因为透过过程自由能能垒为117-125 kJ mol-1(310 K).因此,人脑组织神经细胞里生产的多巴胺分子可以储藏在生物细胞膜空间.而过量的多巴胺则可以通过保护通道进入磷脂双层膜结构中间,做横向和纵向扩散运动,并且透过细胞膜,避免精神分裂症的发生.生物细胞膜的正常功能对于保持多巴胺保护通道的畅通和避免精神分裂症的出现都是重要的.研究结果与其它实验观察和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肝过氧化物酶体膜磷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秋芬  骆子生  李兴发  姜玲玲 《色谱》2000,18(2):142-144
 用 HPL C测定了过氧化物酶体膜磷脂的含量。用 Folch法提取膜脂质 ,以 μ-Porasil Si60为固定相 ,以乙腈-甲醇 -磷酸为流动相 ,采用梯度洗脱 ,紫外检测波长 2 0 5 nm。标准回收率 :心磷脂 (C)为 (1 0 3 .97± 1 2 .5 7) % ,磷脂酰肌醇 (PI)为 (88.2 3± 5 .42 ) % ,磷脂酰丝氨酸 (PS)为 (90 .3 3± 6.84) % ,磷脂酰乙醇胺 (PE)为 (84.41±1 0 .2 2 ) % ,磷脂酰胆碱 (PC)为 (89.78± 8.70 ) % ,鞘磷脂 (SM)为 (84.0 4± 1 2 .0 6) %。最小检出限分别为 :C1 2ng,PI 8ng,PS 2 3 ng,PE 4ng,PC 2 3 ng,SM 7ng。线性关系与回收率较好 ,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聂扬扬  杨观涛  王海燕  乔晓强 《色谱》2023,(10):921-928
磷脂是重要的信号分子,磷脂的代谢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因此,开展磷脂的分离分析研究至关重要。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作为一种新型两亲性交替共聚物可以插入生物膜的磷脂双分子层中,形成以膜蛋白质为中心的脂质纳米盘,对膜蛋白质和磷脂具有良好的增溶作用。本文基于“点击”反应和自由基聚合反应,将对磷脂具有良好增溶性能的SMA接枝到硅胶表面,然后以蛋氨酸甲酯盐酸盐(MME·HCl)为开环试剂,通过亲核开环反应对SMA进行修饰,制备了新型的改性SMA修饰色谱固定相(Sil-SMA-MME)。结合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利用酰胺类和核苷/核酸碱基类以及苯酚类3类小分子物质对填充Sil-SMA-MME色谱柱的保留机制和分离性能进行了系统评价,Sil-SMA-MME色谱柱具有典型的亲水作用保留机制,其柱效最高可达90900 N/m,并显示了良好的分离选择性。进一步结合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考察了Sil-SMA-MME色谱柱对磷脂样品的分离性能。二棕榈酰磷脂酰丝氨酸钠(DPPS)、二油酰磷脂酰胆碱(DOPC)、二棕榈酰磷脂酰乙醇胺(DPPE)和4种磷脂酰胆碱(PC)类标准品溶血卵磷脂(LysoPC)、二肉豆蔻酰磷脂酰胆碱(DMPC)、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DSPC)、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均可实现基线分离,并且成功地实现了南极磷虾油和人血清磷脂提取物的分离分析。以上结果表明,所制备的Sil-SMA-MME色谱柱在磷脂类物质分离分析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贾春华 Hain.  AH 《化学通报》1995,(3):37-38,24
制备磷脂酰胆碱衍生物的改进方法贾春华A.H.Haines(南京林业大学,南京210037)(TheUniversityofEastAnglia,U.K.)磷脂酰胆碱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之一,人们对磷脂酰胆碱的结构类似物在可能治疗爱滋病方面有较大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多巴胺作为脑组织内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细胞膜内外需要做合适的迁移,发挥其功能. 多巴胺在细胞膜中扩散和透过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涉及到多巴胺分子保护通道的畅通,与精神分裂症等病症有关. 本文采用1-棕榈酰-2-油酰-卵磷脂(POPC)双层膜模拟细胞膜,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获得多巴胺分子在细胞膜中和透过细胞膜运动自由能变化,探讨多巴胺在细胞膜中扩散和透过过程的分子动力学. 多巴胺分子在POPC磷脂双层膜中间层做扩散运动的自由能变化为10-54 kJ·mol-1 (310 K),显示多巴胺分子在细胞膜中间层很容易横向和纵向扩散,保持多巴胺保护通道的畅通. 多巴胺分子不容易透过POPC磷脂双层膜,因为透过过程自由能能垒为117-125 kJ·mol-1 (310 K). 因此,人脑组织神经细胞里生产的多巴胺分子可以储藏在生物细胞膜空间. 而过量的多巴胺则可以通过保护通道进入磷脂双层膜结构中间,做横向和纵向扩散运动,并且透过细胞膜,避免精神分裂症的发生. 生物细胞膜的正常功能对于保持多巴胺保护通道的畅通和避免精神分裂症的出现都是重要的. 研究结果与其它实验观察和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Zhao S  Wang Y  Dou A  Chen J  Lu X  Cao R  Xu C  Xu G 《色谱》2011,29(9):843-850
卵巢肿瘤日益影响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其中的卵巢癌是女性三大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高居三者之首。因此卵巢肿瘤尤其卵巢癌是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本研究利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对卵巢肿瘤进行磷脂轮廓分析,研究良性卵巢肿瘤(B)和卵巢癌(M)的患者血清中磷脂代谢的差异情况。首先用LC-MS采集血清中磷脂的指纹图谱,通过峰识别、峰匹配等得到峰表,然后利用正交校正的偏最小二乘法(OSC-PLS)进行多种分型,根据模型的变量重要因子(VIP)、VIP值的置信区间、S图和显著性差异检验结果等筛选有差异的磷脂。结果显示: M组和B组与正常对照(N)组比较都存在明显的磷脂代谢差异,发生改变的磷脂主要为缩醛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胆碱、缩醛磷脂酰胆碱、鞘磷脂和溶血磷脂酰胆碱。  相似文献   

8.
潘洁莉  胡长锋  韦双双  陈娇  周佳 《色谱》2016,34(6):550-557
心血管疾病(CVD)是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脂代谢紊乱与CVD发生有密切关联,因而有必要对RA和药物治疗导致的脂代谢改变进行探讨。该研究采用胶原诱导法(CIA)构建关节炎模型,引入多维质谱鸟枪法开展血清脂质分析,检测了血清中105种脂质分子,发现模型大鼠体内7种磷脂酰肌醇、15种鞘磷脂、5种神经酰胺、10种磷脂酰胆碱和2种溶血磷脂酰胆碱异常上调,环氧酶-2(COX-2)抑制剂可部分修复紊乱的脂代谢,但对5种磷脂酰胆碱和1种溶血磷脂酰胆碱具有异常调控作用。该研究从脂质分子水平探讨了RA及COX-2抑制剂对脂代谢的干预作用,可以为RA的心血管风险研究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9.
赵素敏  郑虹  路鑫  刘颖  苏本利  许国旺 《色谱》2011,29(4):307-313
糖代谢异常由于其发病率的升高和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而日益受到科学研究者的关注。实验中利用液相色谱与质谱(LC-MS)联用技术对糖代谢异常分别进行了代谢组学和磷脂轮廓分析,研究了糖代谢异常中的两个阶段——空腹血糖受损(IFG)和初诊糖尿病(NDD)的代谢差异情况。首先从LC-MS采集到血浆中代谢组学分析及磷脂轮廓分析的原始谱图,通过软件的峰匹配等步骤得到峰表,之后利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正交校正的偏最小二乘法(OSC-PLS)对样品进行分型,根据模型的变量重要因子(VIP)、显著性差异检验结果等筛选出差异性代谢物。结果显示: NDD组比IFG组与对照组(N组)比较存在更明显的代谢差异,发生变化的化合物主要为游离脂肪酸、溶血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鞘磷脂和磷脂酰胆碱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定量13C NMR证明了磷脂酶A1具有水解磷脂Sn-1位酰基脂肪酸的专一性,证实了Sn-2-溶血磷脂酰胆碱(Sn-2-lysophosphatidylcholine,Sn-2-LPC)的Sn-2位酰基会通过酰基转移到Sn-1位生成Sn-1-溶血磷脂酰胆碱(Sn-2-lysophosphatidylcholine,Sn-1-LPC)现象的存在,从而为磷脂酶A1催化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的酶解液中存在Sn-2-LPC,Sn-1-LPC和甘油磷脂酰胆碱(L-alpha glycerylphosphorylcholine,GPC)的现象提供理论依据.依据单甘酯自动酰基转移机理,推测出在酸、碱条件下Sn-2-LPC的自动酰基转移机理,并探讨溶液极性、p H、温度、底物浓度和反应时间等影响因子对酰基转移的影响规律.降低酰基转移的条件为:异丙醇溶剂、p H 7~8、温度35℃、合适的底物浓度、缩短反应时间.本研究为合成酰基磷脂混合物,验证磷脂酶专一性,以及解释产生混合酰基磷脂的生物合成途径(溶血磷脂中间体)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
采用31P核磁共振光谱法快速测定坚果类食品中的6种磷脂。样品经碾碎后,采用三氯甲烷-甲醇混合溶剂提取其中的脂类物质,用氮气流挥干溶剂后,将残渣直接溶于三氯甲烷-甲醇(2+1)氘代溶剂进行核磁分析。6种磷脂的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05~2.5g·L~(-1)。方法加标回收率在96.0%以上,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5)小于5%。实际样品分析结果显示,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肌醇为坚果类食品中3种主要磷脂,含量分别为1.72~2.92mg·g~(-1),0.61~2.20mg·g~(-1)和0.72~4.24mg·g~(-1)。  相似文献   

12.
二亚油酰磷脂酰胆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栋 《分析试验室》2007,26(3):11-14
通过HPLC/HPLC-MS研究了二亚油酰磷脂酰胆碱的测定方法,磷脂样品首先经过HPLC分离得到磷脂酰胆碱,该磷脂酰胆碱再进一步通过不同的HPLC系统分离二亚油酰磷脂酰胆碱,并通过标准样品和质谱进行二亚油酰磷脂酰胆碱的定性.定量方法通过标准样品外标法定量,由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试验可知,该方法已用来测定一般磷脂样品和磷脂酰胆碱样品中的二亚油酰磷脂酰胆碱含量.  相似文献   

13.
HPLC与MALDI-TOF MS联用技术分析蛋黄中的磷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蛋黄中含有大量磷脂,其中磷脂酰胆碱(PC)和磷脂酰乙醇胺(PE)最为丰富.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联用技术分析了蛋黄中磷脂粗提物.将从蛋黄中提取的多种磷脂通过HPLC预先分离,收集各组分后分别进行MAIDI-TOF MS分析得到比较清晰的质谱图.通过质谱图解析确定了蛋黄中磷脂酰胆碱、神经鞘磷脂(SM)的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14.
田文杰  佐佐木善浩  池田 《化学学报》2004,62(13):1230-1236,J003
以细胞肌醇磷脂信号转导途径为原型,在合成肽脂囊泡(人工细胞膜模型)上,利用天然磷脂为信号分子,成功地激活了处于囊泡表面的乳酸脱氢酶.为此,将1,2-二-十四烷基磷脂酰乙醇胺等天然磷脂嵌入合成肽脂N,N-二-十六烷基-N^a-6-三甲胺基己酰基-L-甘氨酰胺囊泡中,制备了稳定的混合双层膜囊泡,用透射电子显微照相、动态光散射及差示扫描量热等手段确认了混合囊泡的形态及粒径分布.以磷酸吡哆醛等维生素B6类化合物为信号分子激活剂,利用它们与天然磷脂形成复合体,进而与Cu^2 形成强的金属配合物的性质,实现了对处于囊泡表面、被Cu^2 抑制的乳酸脱氢酶的激活,构建了一个新的仿生信号转导体系.紫外一可见光谱实验证实了以上结果.此外,结果还表明囊泡表面的疏水作用和静电引力是促进天然磷脂一磷酸吡哆醛复合体形成的主要因素.囊泡表面的疏水微环境作为反应场是构建此仿生信号转导体系不可缺少的要素.  相似文献   

15.
对RAW264.7细胞在不同状态(正常、炎症、给药)下的甘油磷脂成分进行分析,寻找相关的潜在病理药理标志物,阐明二苯基庚烷A在抗炎过程中对甘油磷脂代谢的影响。实验分为空白组(C)、炎症模型组(L)、二苯基庚烷A给药组(D)和布洛芬给药组(B,阳性对照药组)4组。空白组和炎症组给予新鲜培养基,给药组分别给予新配含20μg/m L二苯基庚烷A和100μg/m L布洛芬的培养基,1 h后,炎症模型组和给药组按终浓度为0.5μg/m L加入脂多糖(LPS)培养,24 h后,运用修饰后的Bligh-Dyer方法提取不同状态下RAW264.7细胞的甘油磷脂成分,并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 MS)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对甘油磷脂进行一级(MS)和二级(MS/MS)质谱分析。结合二级质谱裂解数据、元素组成、数据库比对等方法鉴定磷脂成分,再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以及t检验筛选潜在的甘油磷脂生物标志物。结果显示,炎症组与空白组比较得到27个潜在病理标志物,二苯基庚烷A给药组与炎症组比较得到23个潜在药理标志物,布洛芬给药组与炎症组比较得到17个潜在药理标志物,主要包括磷脂酰胆碱(PC)、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 PC)、磷脂酰乙醇胺(PE)、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yso PE)。研究表明二苯基庚烷A在抗炎过程中引起了甘油磷脂代谢的明显变化,而这些代谢变化与炎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针对油料脂质分子众多、结构难识别的难题,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对油菜籽、大豆、花生、向日葵籽、玉米5种油料作物中脂质进行分析。使用反相色谱柱ACQUITY UPLC BEH C_(18)(2.1 mm×100 mm,1.7μm)分离脂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仪(UPLC-Orbitrap Fusion Mass)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Data Dependent MS~2数据,利用二级质谱碎片特征、精确分子质量、保留时间以及数据库匹配对脂质分子进行定性分析,获得脂质分子的唯一结构式。共鉴定出油料作物中132种脂质分子,包括8种甘油二酯(DG)、5种溶血磷脂酰胆碱(LPC)、2种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24种磷脂酰胆碱(PC)、18种磷脂酰乙醇胺(PE)、8种磷脂酰肌醇(PI)、1种磷脂酰甘油(PG)、1种磷脂酰丝氨酸(PS)以及65种甘油三酯(TG),并使用峰面积比进行相对含量的比较。该方法可以很好地实现脂质成分的分离,将油料作物中脂质成分的分析从脂肪酸分析水平提升到脂质分子层面,为更好地实现油料作物中脂质成分的应用提供了研究基础,并促进了脂质组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友谊  张虹  戴志远 《分析化学》2012,40(6):893-898
建立了直接进样电喷雾串联质谱测定草鱼肌肉组织中磷脂的方法.以Bligh Dyer法提取总脂质,采用流动注射泵直接进样的方式将样品导人电喷雾离子源,利用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的母离子扫描和中性丢失扫描功能,通过扫描磷脂的特征性子离子或中性质量丢失实现对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甘油和磷脂酸六类磷脂的源内分离和鉴定.结果显示,在-定的浓度范围内,磷脂的浓度与磷脂直接进样电喷雾电离后形成准分子离子的响应值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67.1%~96.6%)和精密度可以满足生物样品分析的要求.采用本方法测定了草鱼肌肉组织中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和磷脂酰丝氨酸4类磷脂的分子种及含量.本方法前处理简单,定性和定量分析快速准确,可以应用于其它生物样本脂质组学中磷脂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将含磷脂酰肌醇的大豆磷脂水解后,进行乙酰衍生化得到肌醇六乙酯,然后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肌醇六乙酯,从而计算出大豆磷脂中磷脂酰肌醇的含量。对一大豆磷脂试样,按提出方法测定6次,得磷脂酰肌醇含量的平均值为8.61 mg.g-1,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2%。又在此试样的基础上加入不同量的磷脂酰肌醇标准(10.0~110.0 mg)作回收试验,所得回收率结果为95.6%~104.2%。  相似文献   

19.
以三氯氧磷、1,2-二肉豆蔻酰甘油及甘油缩丙酮为原料,通过磷酰化、水解等反应合成1,2-二肉豆蔻酰磷脂酰甘油(DMPG),反应收率为75.8%,其结构经过IR,MS,~1H NMR及~(13)C NMR等确证。该合成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条件温和、收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设计合成了具有2个活性序列的线性和环状多肽及具有单个活性序列的短链多肽, 研究了它们的杀菌活性、 细胞毒性及溶血性. 结果表明, 线性肽和环状肽的杀菌活性高于短链肽. 利用计算模拟的方法计算了多肽与细菌细胞膜中一种重要的成分磷脂酰甘油(DMPG)的结合能. 结果表明, 多肽-DMPG的结合能与多肽的杀菌活性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线性和环状多肽与DMPG的结合能大于短链肽. 线性和环状多肽均含有2个活性序列, 可提供多个荷正电氨基酸与荷负电的磷脂结合, 结合能较大, 杀菌活性较强. 采用模拟生物膜对其中几条多肽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该类多肽有可能使正常哺乳动物细胞的细胞膜产生孔洞; 而对于细菌细胞膜, 多肽并未在膜上产生明显孔洞, 而是引起了细菌细胞膜的聚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