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5 毫秒
1.
用鲱鱼精DNA(hsDNA)修饰10nm的纳米金制备了Hg2+的hsDNA修饰纳米金共振散射光谱探针(AuhsDNA).在pH7.0Tris-HCl缓冲溶液中及0.017mol/LNaCl存在下,Hg2+与AuhsDNA形成稳定的Hg2+-DNA结合物,引起AuhsDNA中的纳米金析出并聚集形成纳米金簇.该溶液用150nm滤膜过滤后,滤液中过量的AuhsDNA可催化Fehling试剂-葡萄糖反应生成氧化亚铜微粒,该微粒在580nm处有一个较强的共振散射峰.随着汞离子浓度增大,形成的纳米金簇越多,滤液中AuhsDNA越少,生成的氧化亚铜微粒减少,580nm处氧化亚铜微粒的共振散射光强度线性降低,其共振散射光强度降低值ΔI580nm与汞离子浓度在1~833nmol/L范围内成线性,回归方程、相关系数、检出限分别为ΔI580nm2+Hg=0.37C+0.9,0.9990,0.3nmol/LHg2+.该法用于废水中Hg2+的检测.  相似文献   

2.
以柠檬酸三钠做稳定剂, 用硼氢化钠还原氯金酸制备了粒径为5 nm的纳米金. 用铅离子核酸适体aptamer保护纳米金获得了检测铅离子的适体纳米金(aptamer-NG)共振散射光谱探针. 在pH 7.0的Na2HPO4-NaH2PO4缓冲溶液中及30 mmol•L-1 NaCl存在下, aptamer-NG稳定而不聚集. Pb2+可与该探针中的aptamer形成非常稳定的G-四分体结构, 并释放出纳米金. 在NaCl作用下纳米金聚集形成较大的微粒, 导致552 nm处共振散射峰强度增大. Pb2+浓度在0.07~42 nmol•L-1范围内与552 nm处共振散射强度增大值ΔI成线性关系, 其回归方程为ΔI=12.0c+9.2, 线性相关系数为0.9965, 方法检出限为0.03 nmol•L-1 Pb2+. 该方法用于水样中铅离子检测, 结果与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3.
在pH8.5条件下,用粒径为9nm的金纳米微粒标记羊抗人IgG获得IgG金标免疫探针。在pH5.8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溶液中及聚乙二醇存在下,金标记羊抗人IgG与人IgG产生特异性结合,羊抗人IgG包裹的金纳米微粒释放出来,聚集形成较大的微粒,导致体系在580 nm处的共振散射峰增强。IgG浓度在1.3~1.5×103 ng·mL-1范围内与580 nm处的共振散射光强度增加值呈线性,方法的检出限为0.78ng.mL-1。该法用于定量分析人血清IgG,,简便快速,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Hg2+与Cl-, Br-和I-在不同条件下反应产物的组成和存在型体以及它们的吸收光谱、Rayleigh散射和共振Rayleigh散射光谱特征. 结果表明, 在适当条件下反应产物将以聚集体[HgX2]n的纳米微粒存在, 其平均粒径随X-离子半径的增大而增大. [HgCl2]n粒径小于4 nm, [HgBr2]n和[HgI2]n分别等于9和70 nm. 它们的吸收光谱也随X-离子半径的增大而逐渐红移. 前两者的吸收带位于紫外区, 而[HgI2]n在可见区有明显的吸收. 三者中只有[HgI2]n能产生强烈的共振Rayleigh散射(其特征散射峰为580 nm). 因此, 较大的粒径、界面的形成以及散射位于吸收带中是导致共振散射增强的根本原因. 而[HgI2]n纳米微粒的量子呈色效应和分子吸收光谱以及仪器因素(主要是光源的发射光谱特征和检测器的信号响应曲线), 是影响其共振散射光谱特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王敬平  王伟  刘迎红  牛景杨 《化学学报》2007,65(17):1826-1830
以Na2WO4•2H2O, Na2MoO4•2H2O, Na2HAsO4•7H2O和2,2'-bipyridine为原料, 在水热条件下制得了含一维阳离子的聚金属氧簇化合物: [{M(2,2'-bipy)}5O14]4[2,2'-H2bipy]2(As2W18O62)2•8H2O (M=Mo/W; 2,2'-bipy=2,2'-bipyridyl), 并用元素分析, IR, TG和单晶X-ray衍射等手段进行了表征. 标题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 C2/c空间群, a=4.1721(5) nm, b=2.4629(5) nm, c=1.7541(5) nm, β=91.119(3)°, V=18.021(5) nm3, Z=2, R1=0.0629, wR2=0.1605 [I>2σ(I)]. 标题化合物的阳离子链由五元金属氧簇构筑块[{M(2,2'-bipy)}5O14]2+通过氧原子桥联而成, 构筑块[{M(2,2'-bipy)}5O14]2+中的五个金属原子呈畸变的“A”字型排布, 阳离子展现出新颖的一维锯齿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6.
张明  王帅帅  朱罕  杜明亮 《无机化学学报》2015,31(10):2015-2020
采用改进的Brust方法,用硼氢化钠还原氯金酸,并以巯基丁二酸(MSA)、氮乙酰基半光胺酸(NAC)作为包裹剂,成功制备了单分散的水溶性金纳米团簇。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结果表明,增大硫醇与氯金酸的比例并增加氯金酸的初始浓度,有利于得到尺寸更小的金纳米粒子。当氯金酸的浓度(CAu)为9.3 mmol·L-1,CAu:CS为1:30时,得到了直径约为1 nm、标准偏差为0.2 nm的Au@MSA纳米团簇。结合紫外(UV)、热重(TG)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结果,可以推测出单分散金纳米簇的化学式为[Au38(MSANa)26]或[Au39(MSANa)27]。  相似文献   

7.
用共振Rayleigh散射(RRS)光谱并结合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金纳米微粒与藏红T(ST)的相互作用. 在pH 5左右的柠檬酸盐介质中, 柠檬酸根(H2L)2−自组装于带正电荷的金纳米微粒表面, 形成[(Au)n(H2L)m]x−复合物. 此时(H2L)2−的一个羧基氧原子向内结合于金纳米微粒表面, 另一个羧基氧原子向外形成带x个负电荷的超分子复合阴离子, 此时它再与藏红T阳离子借静电引力、疏水作用力和电荷转移作用形成新的结合产物. 这里(H2L)2−起了“桥”的作用. 讨论了结合产物在引起吸收光谱红移, 金纳米微粒等离子体吸收带降低和荧光猝灭的同时, 将导致RRS的急剧增强并出现新的RRS光谱. 研究了金纳米微粒与藏红T相互作用对RRS、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影响, 结合产物引起RRS增强的原因, 并结合量子化学方法对于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认为RRS光谱不仅可对纳米微粒及其反应产物的研究提供新的信息并且也可作为表征和检测纳米微粒的一种灵敏手段.  相似文献   

8.
在乙腈溶液中, 由混合价三核锰配合物[Mn3O(ClCH2COO)6(py)2]•(H2O) (py为吡啶)与2,2′-联吡啶(bipy)反应合成了混合价(Mn3IIIMnII)四核锰配合物[Mn4O2(ClCH2COO)7(bipy)2]•H2O. 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法确定了其组成和结构. 标题化合物晶体属于三斜晶系, 空间群P-1, 晶胞参数: a=0.89854(13) nm, b=1.4027(2) nm, c=1.9037(3) nm, α=93.518(3)°, β=96.736(3)°, γ=94.875(3)°, V=2.3680(6) nm3, Z=2, Dc=1.734 g/cm3, F(000)=1238, GOF=1.036, R1=0.0592, wR2=0.1162 [I>2σ(I)]. 在标题化合物中, 配位结构单元中心为一蝶型[Mn43-O)2]7+多核簇, 含有2个Mn33-O)单元, 具有近似C2对称轴. 4个Mn离子均为六配位, 外围配体为7个氯乙酸根和2个2,2′-联吡啶, 处于变形的八面体环境. 变温磁化率研究表明标题化合物在整体上表现为反铁磁性耦合作用, 但在低温下的磁相互作用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热法以聚乙二醇为分散剂合成了Er3+,Yb3+共掺的ZnWO4纳米棒。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表明:所得产物为直径约20 nm的ZnWO4纳米棒。在激发波长为980 nm的半导体激光器做光源激发下,确定样品的3个发射峰的发光中心位于532、553和656 nm,分别对应于铒离子 2H11/24I15/2, 4S3/24I15/24F9/24I15/2的跃迁。  相似文献   

10.
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和苯基氨基硫脲缩合反应生成1-[4-(二甲氨基)苯亚甲基氨基]-4-苯基硫脲(DMB), 产物能从溶液中析出单一手性对映体晶体. 用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了它的绝对构型, 晶体属正交晶系, P212121空间群, a=0.7870(2) nm, b=1.1560(2) nm, c=1.6668(3) nm, V=1.5164(5) nm3, Z=4, Dc=1.307 g/cm3, F(000)=632, μ=0.213 mm-1, 2557个可观测点[I>2s(I)]精修的最终残差因子: R=0.0409, wR=0.1061, Flack参数为0.00(9), 能够确定绝对构型. 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和大宗粉末样品的固体圆二色谱表明化合物在结晶过程中发生单一对映体的手性堆积.  相似文献   

11.
王越  姚洁  曾毅  王公应 《化学学报》2005,63(7):603-611
研究了二丁基氧化锡催化碳酸二甲酯与苯酚酯交换合成碳酸二苯酯的反应机理, 发现原料苯酚和产物DPC都能与二丁基氧化锡生成同一种中间体, 并测定了其晶体结构. 该晶体属于单斜晶系, P21/n空间群; 晶胞参数: a=1.3336(2) nm, b=1.7208(2) nm, c=1.3759(3) nm, β=101.00(2)°; V=3.0993(9) nm3; Dc=1.432 g/cm3; Z=4; F(000)=1352; μ=1.635 mm-1. 分析结果显示该中间体是一种新型的二聚四烃基二锡氧烷化合物[Bu2Sn(OPh)OSnBu2O(Ph)]2 (I), 该化合物具有中心对称的层状结构. MS和XPS结果证实I在酯交换反应条件下能稳定存在. 基于实验结果, 本文提出了一个合理的酯交换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2.
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 以氧化钇、氧化铕、正硅酸乙酯(C8H20O4Si)、无水乙醇、PVP和DMF为原料, 成功制备出大量的Y2O3:Eu3+@SiO2豆角状纳米电缆. 用TG-DTA, XRD, SEM, TEM和荧光光谱等分析技术对样品进行了系统地表征. 结果表明, 得到的产物为Y2O3:Eu3+@SiO2豆角状纳米电缆, 以无定型SiO2为壳层, 晶态Y2O3:Eu3+球为芯, 电缆直径约为200 nm, 内部球平均直径约150 nm, 壳层厚度约为25 nm, 电缆长度>300 μm. 纳米电缆内部为球状结构, 沿着纤维长度方向有序排列, 形貌均一. Y2O3:Eu3+@SiO2豆角状纳米电缆在246 nm紫外光激发下, 发射出Eu3+离子特征的波长为614 nm的明亮红光. 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3.
陈三平  范广  高胜利 《化学学报》2007,65(14):1385-1388
利用水热反应, 合成了一个具有二重穿插结构的一价铜配位聚合物[Cu(bpy)(OH)]n (1) (bpy=4,4'-联吡啶), 并利用元素分析, X射线单晶衍射, 红外光谱以及热重分析等手段对标题化合物进行了表征. 晶体学数据: 四方晶系, I41/acd空间群, a=1.41802(6) nm, b=1.41802(6) nm, c=3.8568(3) nm, β=90.00°, V=7.7552(7) nm3, Z=32, S=1.074, 最终残差因子[I>2σ(I)] R1=0.0345, wR2=0.0767, 对于全部数据R1=0.0566, wR2=0.0867.  相似文献   

14.
沈娟  蒋琪英  钟国清  贾玉庆  郁开北 《化学学报》2007,65(16):1588-1592
合成了锑-镨与乙二胺四乙酸形成的新颖三维配合物[Sb24-(EDTA)2Pr(H2O)5]NO3•4H2O, 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分析及X射线单晶衍射法等进行了组成和结构表征. 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正交晶系, 空间群Pnn2; 晶胞参数: a=1.07031(2) nm, b=2.30805(4) nm, c=0.72343(2) nm, V=1.78711(7) nm3, Z=2, Dc=2.202 g/cm3, F(000)=1164, μ=2.955 mm-1, GOF=1.000, 最终偏离因子R1=0.0203, wR2=0.0545 [I>2σ(I)]. 在标题化合物中, 每个镨(III)离子的配位数为9, 与五个水分子中的五个氧原子和四个羧基氧原子配位, 形成三帽三角棱柱空间配位多面体. 锑(III)与EDTA离子中的四个氧原子和两个氮原子配位, 在赤道平面上有一孤对电子. 同时讨论了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  相似文献   

15.
袁爱华  沈小平  周虎  陆路德 《化学学报》2005,63(19):1795-1801
将Ni(teta)(ClO4)2 (teta=5,7,7,12,14,14-hexamethyl-1,4,8,11-tetraazacyclotetradecane)的DMF溶液和K3[Fe(CN)6]的水溶液在填充了琼脂冻胶的U型管中通过扩散反应, 得到了标题化合物(H2teta)2{[Ni(teta)][Fe(CN)6]2}•17H2O, 该化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P1, 晶胞参数为a=0.9998(2) nm, b=1.5514(3) nm, c=1.6647(4) nm, α=114.15(2)°, β=100.91(2)°, γ=93.42(2)°, V=2.2863(10) nm3, z=1, Dc=1.196 g•cm-3, F(000)=890, μ=5.84 cm-1, GOF=0.894, R1=0.0582, wR2=0.1446 [I>2σ(I)]. 该化合物的基本单元由2个[H2teta]2+阳离子、1个{[Ni(teta)][Fe(CN)6]2}4-阴离子和17个水分子组成, 它们之间通过N—H…N氢键而形成具有二维平面结构的超分子化合物. 1.8~300 K变温磁化率研究表明, 化合物中三核体系Fe (s=1/2)-Ni (s=1)-Fe (s=1/2)中心原子间通过氰基桥联而发生强的铁磁相互作用, 磁参数J=4.33 cm-1, g=2.6, θ=60 K. 通过TG-DTG测定了配合物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梁爱惠  王素梅  蒋治良 《中国化学》2008,26(8):1417-1423
用粒径为10 nm的金纳米微粒标记羊抗人免疫球蛋白M(IgM),制备了IgM的免疫纳米金共振散射光谱探针。在pH4.49的KH2PO4-Na2HPO4缓冲溶液及PEG存在下,金标羊抗人IgM与IgM发生特异性结合生成胶体金免疫复合物,离心分离,获得未反应的金标抗上层清液。以此纳米金标抗作为催化剂,在pH 1.93的盐酸-柠檬酸钠缓冲溶液,催化NH2OH·HCl还原吸附在免疫纳米金表面的金络离子物种(AuCl4-)生成粒径更大的金纳米微粒,导致580 nm 处金纳米微粒的共振散射强度急剧增大。结果表明,随着IgM浓度增大,离心上层液中金标抗降低,I 580 nm线性降低,其△I580 nm与IgM浓度在0.06~4.80 ng· 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ΔI580 nm=14.5cIgM + 1.8,检出限为0.03 ng·ml-1。本法具有灵敏、快速和较高的特异性,用于定量分析人血清中IgM,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β-环糊精与水杨酸包合物的合成与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志  刁春华  宋海斌  景作亮  郁铭  陈鑫  郭敏杰 《化学学报》2007,65(15):1449-1453
合成了β-环糊精与水杨酸的包合物b-cyclodextrin-salicylic acid (β-CD-sal) [(C42H70O35)2•(C7H6O3)2•(H2O)24], 用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和核磁共振对其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 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 包合物的晶体属于单斜晶系, 空间群为C2, a=1.9269(5) nm, b=2.4395(7) nm, c=1.6095(4) nm, β=107.816(5)°, V=7.203(3) nm3, Z=4, Dc=1.373 g•cm-3, F(000)=3176, R[I>2σ(I)]=0.0971. 在形成的2∶2包合物中, β-环糊精通过羟基间的氢键形成头对头的二聚体, 两个水杨酸分子以不同的形式与环糊精形成包合物, 其中一个水杨酸分子寄居于环糊精的空腔中, 而另一个水杨酸则位于由两个环糊精形成二聚体的空隙中.  相似文献   

18.
覃事栋  冯思思  张红梅  朱苗力  杨频 《化学学报》2005,63(13):1155-1160
报道六齿配体N,N,N',N'-四(2-苯并咪唑亚甲基)-1,2-乙二胺(EDTB)及单核镍(II)配合物[Ni(EDTB)]•2Cl• CH3OH•C2H5OH的合成、晶体结构和SOD模拟活性. 该配合物为三斜晶系, P1空间群, a=1.0931(2) nm, b=1.1693(2) nm, c=1.6756(4) nm, α=76.042(3)°, β=88.787(3)°, γ=72.044(3)°, V=1.9740(7) nm3, Dc=1.321 g/cm3, Z=2, F(000)=824, μ=0.670 mm-1. 最终因子R[I>2σ(I)]: R1=0.0611, wR2=0.1497; R(全部数据): R1=0.0870, wR2=0.1604. 结构分析表明, 镍(II)分别与配体中的四个苯并咪唑氮和两个亚胺基氮配位形成扭曲的八面体构型. 改良的邻苯三酚自氧化活性测定表明, 该配合物具有较高的SOD模拟活性.  相似文献   

19.
郭金玉  张建国  张同来 《化学学报》2006,64(16):1693-1699
用水热法以5-硝基间苯二甲酸和吡啶为配体合成并培养了Co(nip)2(py)2(H2O)2的单晶. 对单晶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元素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差热分析和热重-微商热重分析. 该配合物晶体为单斜晶系, 属于P2(1)/c空间群. 晶胞参数为a=1.1662(3) nm, b=1.7734(4) nm, c=0.6988(2) nm, β=102.46(4)°, V=1.4112(6) nm3, Z=2, Dc=1.585 Mg/m3, μ(Mo Kα)=0.688 mm-1. 所有晶体数据的R因子为: R1=0.1064, wR2=0.1270; 最终R因子[I>2σ(I)]为: R1=0.0467, wR2=0.1008. 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的结果表明, 依靠分子内氢键、分子间氢键、硝基氧之间的弱相互作用以及π-π堆积作用, 配合物分子被连成二维无限平面结构. 根据配合物的热分析结果, 配合物及热分析各阶段残渣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我们推测出了配合物的热分解机理.  相似文献   

20.
新型配合物Mn2Hg4(SCN)12的合成与晶体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new inorganic coordination compound Mn2Hg4(SCN)12 was synthesized. The grown crystals were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infrared spectroscopic analysis and powder 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in detail.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Mn2Hg4(SCN)12 was determin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It belongs to monoclinic system, P21/c space group. The cell dimensions are: a=1.171 6 nm, b=1.431 05 nm, c=2.105 1 nm, β=100.738°, and Z=4. In the structure of it, half of Mn2+ cations have five-coordinate number, and other half of Mn2+ cations have six-coordinate number; 3/4 of Hg2+ cations are coordinated by four SCN-, 1/4 of Hg2+ cations are coordinated by three SCN- and one NCS-, all the coordination geometry of Hg2+ show slightly distorted tetrahedrons. CCDC: 24493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