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
应用2D NMR技术研究羌活苷的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秀伟 《波谱学杂志》2006,23(4):429-442
从传统中药羌活中分离得到1个香豆素类化合物,应用1D和脉冲梯度场反相2D NMR检测技术 (gCOSY, gNOESY, gHMQC, gHMBC) 研究了其结构,鉴定为6′-O-(反式阿魏酰基)-紫花前胡苷,命名为羌活苷(Forbesoside). 本文对其碳氢NMR信号进行了全归属. 对从伞形花内酯衍生化为7-去甲基软木花椒素、紫花前胡苷元和6′-O-(反式阿魏酰基)-紫花前胡苷的NMR信号变化规律以及糖残基NMR信号归属方法进行了讨论和总结.  相似文献   

2.
《波谱学杂志》1999,16(6):1
应用1D NMR和梯度2D NMR反相技术(gCOSY,gNOESY,gHMQC,gHMBC)研究了从疏毛吴茱萸中分离得到的三个生物碱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去氢吴茱萸碱的结构,并对其碳氢NMR信号进行了全归属.  相似文献   

3.
应用1D NMR 和梯度2D NMR技术(gCOSY,gNOESY,gHSQC,gHMBC)深入研究了从链霉菌发酵物中分离提取得到的Manumycin的结构,并对其1H和13C NMR化学位移进行了全归属. 计算机分子模拟与NMR研究取得一致结论.  相似文献   

4.
用一维1H、13CNNMR,二维1H-1H COSY、13C-1H COSY和NOE差谱技术研究了从鲜罗汉果中分离出一种含5个葡萄糖的三萜甙、罗汉果甙V,确定了其甙元与糖基、糖基与糖基之间的连接方式,并首次对其1H和13C NMR谱中的全部信号进行了归属。  相似文献   

5.
一些药物分子的核磁共振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应用1D NMR 和脉冲梯度场2D NMR技术(gCOSY,gNOESY,gHSQC,gHMBC)深入研究了氯雷他定(Loratadine)、依托度酸(Etodolac)、福莫特罗(Formoterol)和扎莱普隆(Zaleplon)的结构,对它们的1H和13C NMR 化学位移进行了全归属.  相似文献   

6.
张虎  杨秀伟 《波谱学杂志》1999,16(6):563-568
应用1DNMR和梯度2DNMR反相技术(gCOSY,gNOESY,gHMQC,gHMBC)研究了从疏毛吴茱萸中分离得到的三个生物碱: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去氢吴茱萸碱的结构,并对其碳氢NMR信号进行了全归属.  相似文献   

7.
应用1DNMR和梯度2DNMR反相技术(gCOSY,gNOESY,gHMQC,gHMBC)研究了从疏毛吴茱萸中分离得到的三个生物碱: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去氢吴茱萸碱的结构,并对其碳氢NMR信号进行了全归属.  相似文献   

8.
李文  沙沂  朱丹 《波谱学杂志》2009,26(1):120-125
替尼泊苷是从北美鬼臼或西藏鬼臼提取到的鬼臼树脂,经化学成分分离得到鬼臼毒素通过半合成方法获得的衍生物,是一种周期特异性细胞毒药物.作为一种抗肿瘤药物,替尼泊苷已逐渐成为治疗颅内恶性肿瘤的主要化疗药物.本文应用1D NMR和2D NMR实验技术(COSY,NOESY,TOCOSY,gHSQC,gHMBC)研究了其结构,并对其1H NMR、13C NMR谱信号进行了全归属.  相似文献   

9.
张振华  姚遥  王娜  王基云  王琦  王妍 《光谱实验室》2011,28(5):2566-2569
研究鹅绒藤地上部分水提物的化学成分.应用硅胶柱层析技术,薄层层析技术,凝胶柱层析技术,重结晶技术进行分离纯化以及应用MS,NMR技术进行结构鉴定.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为A:7-O-α-L-鼠李吡喃糖基-山奈酚-3-O-α-L-鼠李糖苷,B:正三十三烷醇,C:正三十八烷,D:胡萝卜苷.化合物B,C,D为首次从该植物中...  相似文献   

10.
(7R, 8S)-脱氢双松柏醇-4, 9双-O-β-D吡喃葡萄糖苷是从中药北沙参(Glehnia littoralis Fr. Schmidt ex Miquel)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一种苯并二氢呋喃新木脂素苷类化通过化学方法和波谱分析鉴定了该化合物的结构.采用2D NMR技术对其1H和13C号进行了全归属.  相似文献   

11.
土大黄苷的NMR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大黄苷,3-羟基-5-[2-(3-羟基-4-甲氧苯基)乙烯基]苯-β-D-葡萄糖苷是从植物中提取分离的单体化合物,应用1D NOE 和2D NMR(1H-1H COSY、HMQC、HMBC)等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大黄苷的1H和13C NMR信号进行了准确归属,并对文献中错误的碳氢数据做了纠正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Parisaponin I 和Parisvietnaside A 的NMR数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滇重楼中分离得到2个甾体皂苷,利用1H NMR、13C NMR、1H-1H COSY、HSQC、 HMBC、1D和2D TOCSY等多种核磁共振方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3β, 22α, 26-三羟基-呋甾-5-烯- 3-O-α-L -吡喃鼠李糖基-(1→2)[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1, Parisaponin I)和(25R)-3β, 5α, 6β-三羟基-△7-螺甾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2, parisvietnaside A). 对化合物1和2的1H NMR和13C NMR信号分别进行了归属和详细分析,并纠正了文献中的核磁数据归属错误. 化合物2为首次从滇重楼中分离得到.   相似文献   

13.
维库溴胺合成中的6个中间体均为雄甾类化合物,我们以重要中间体2β,16β-二(1-哌啶基)-5α-雄甾烷-3α, 17β-二醇为例,使用质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技术确定了它的结构,并结合1H NMR, 13C NMR, DEPT, 1H-1H COSY, HSQC, HMBC多种核磁共振分析方法,详细归属了其所有的1H NMR和13C NMR数据,利用ROESY确定了其相对构型. 根据相同方法,归属了其它5个中间体的13C NMR数据,为它们的结构鉴定提供了重要依据,为维库溴铵合成工艺的中间体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4.
对3′″-羰基-2″-β-L-奎诺糖基淫羊藿次苷Ⅱ(3′″-carbonyl-2″-β-L-quinovosyl icariside Ⅱ),进行了1H和13C MNR检测,参考2″-O-鼠李糖基淫羊藿次苷Ⅱ (2″-O-rhamnosyl icarisid Ⅱ)、淫羊藿次苷Ⅱ(icarisid Ⅱ)和淫羊藿苷(icariin)的1H、13C NMR数据,通过DEPT和1H-1H COSY、HSQC、HMBC等2D NMR技术对该化合物所有的1H和13C NMR信号进行了全归属和详细解析.  相似文献   

15.
利用原子电性作用矢量(atomic electronegativity interaction vector, AEIV)对脂肪族醚类化合物中碳原子局部化学微环境进行表征, 并结合γ-效应参数与其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建立定量构谱相关(QSSR)模型,建模计算值和留一法(leave-one-out, LOO)交互校验(cross-validation, CV)预测值的复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5 7和0.994 2. 进一步使用外部样本对所得模型稳定性能进行检验,其外部校验相关系数(Qext)为0.996 3,结果表明: AEIV、γ-效应参数与13C NMR谱化学位移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用原子电负性、静电作用、极化度作为基本参数,并结合表征原子空间连接方式的立体效应参数,对醇分子中不同环境碳原子的化学位移进行关联, 将120个模型化合物(91个脂肪一元醇, 29个二元醇)中747个碳原子相关参数值和化学位移值带入模型中得到如下估算方程:  δC=42.947 9 + 63.064 0Qi-3.628 6F+5.121 3Σαx-6.584 8QiΣαx -4.842 7NαH-0.585 5NγH-4.104 6NγOH (R=0.998 1 R2=0.996 1 S=1.14 F=27 125.2 n=747)  方程中各参数物理意义比较明确. 通过用“留一法”(LOO)检验(Rcv=0.998 0,R2cv = 0.996 0,Scv=1.16)及对样本外5个化合物69个碳原子化学位移的预测值和实验值比较, 结果表明模型方程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预测精度, 该模型的提出为以后计算更加复杂化合物的13C NMR化学位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以7-羟基香豆素为原料,经过Mannich反应化学选择性地得到了8位的7-羟基香豆素Mannich碱,然后在三乙胺存在的条件下,与磷酰二氯氮芥发生环合反应得到了一种新型的香豆素-7,8-环磷酰胺衍生物. 通过中间产物Mannich碱和目标产物的NMR图谱,都证实了Mannich反应的化学选择性位点是7-羟基香豆素的8位而不是6位;通过DEPT、1H-1H COSY,HSQC和HMBC等2D NMR技术对目标化合物的1H 和13C NMR数据进行了全归属和较详细的解析.   相似文献   

18.
何留  梅虎  李志良 《波谱学杂志》2008,25(2):228-233
采用表征分子内部化学微环境及原子所处杂化状态的结构描述子:原子电性作用矢量(AEIV)和原子杂化状态指数(AHSI),对42个吖啶酮生物碱分子792个共振碳原子进行结构表征,以多元线性回归技术建立13C核磁共振化学位移定量结构波谱关系模型,所得回归模型的复相关系数为R=0.957,标准偏差为SD=12.247. 采用留一法交互检验的结果为Rcv=0.956,标准偏差SDcv=12.331. 对外部样本集预测结果表明,AEIV和AHSI具有表征能力强、物化意义明确等优点,所建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估计能力.  相似文献   

19.
间苯三酚类化合物——鹤草酚的NMR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宁  张鹏  肖皖  李铣 《波谱学杂志》2009,26(1):103-110
鹤草酚(agrimophol)是从中药仙鹤草(Agrimonia pilosa Ledeb.)根芽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具有显著驱虫活性的一种间苯三酚类化合物. 通过化学方法和波谱分析鉴定了该化合物的结构.采用2D NMR技术完善了文献中的1H NMR 信号归属,并对其13C NMR 信号进行了全归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