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论述经电子显微镜观察、诊断后证明,小麦黄化卷叶病系类立克次氏体(RLO)侵染所致。病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在寄主植株内的分布具有典型的类立克次氏体特征。在寄主维管束的韧皮部、木质部均能见到RLO。导管中RLO颗粒与一些弥漫于导管中的电子致密物质关系密切,经常可见原木质部的管壁,有时是成熟的导管壁受到腐蚀而形成孔道,RLO可经这些孔道进入相邻细胞和细胞间隙。筛管中可见大量RLO,它们可以经过筛孔进入另一筛分子。RLO穿越细胞壁的位置大多在胞间连丝密集区,或纹孔区。这些地方连丝间的次生壁因RLO的侵染而消融形成孔道。少数胞间孔道与胞间连丝或纹孔无关。基于上述观察结果,对该病原物造成寄主系统感染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大麦蛋白湿法糖基化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大麦蛋白糖基化湿法改性工艺,分析了底物配比、温度以及pH值对大麦蛋白接枝反应的影响,并确定了大麦蛋白-葡萄糖接枝反应的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接枝反应最佳条件为蛋白质与葡糖糖质量比1∶1,反应温度90℃,pH=9,反应时间40 min.从氨基酸组成和聚丙烯凝胶电泳(SDS-PAGE)的分析可知,反应后精氨酸及赖氨酸含量减少,高相对分子质量区域增加.随着接枝度的上升,其热稳定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用荧光葡聚糖研究大麦细胞电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阴离子表面活性物质荧光葡聚糖 (F DX)研究了表面活性物质对大麦细胞电融合的影响 .结果表明 ,F DX可抑制电融合过程 .对放置过大麦细胞原生质体的F DX溶液 ,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其膜表面的荧光圈 ,证明F DX在膜上的吸附 .添加F DX可增加原生质体的电泳速度 ,说明吸附后原生质体表面负电荷增多 .由于相互间静电斥力的增强 ,使细胞的电融合率下降 .此外 ,还利用荧光显微技术研究了细胞电生孔现象 .观察到经电脉冲后溶液中的F DX可进入原生质体内部 ,间接证明了细胞电生孔的存在 .  相似文献   

4.
纳米银颗粒在模拟体液中的表面吸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纳米银颗粒在体内是以Ag+还是以纳米银颗粒的形式存在,本研究设计了体外模拟试验,考察纳米银颗粒在模拟体液中所发生的表面化学反应。将纳米银颗粒放在模拟体液中反应5 min, 30 min, 1 h和4 h,反应结束后利用ICP-MS测定溶解到模拟体液中的银离子浓度,利用TEM观察纳米银颗粒在模拟体液中的分散状态,利用XPS分析与模拟体液反应后纳米银颗粒表面化学元素组成。结果显示,纳米银颗粒与体液接触后,体液中的蛋白质会吸附到纳米银颗粒表面,绝大部分纳米银颗粒转化成覆蛋白膜的颗粒,这些覆膜颗粒可以均匀的分散在模拟体液中。只有极小一部分(小于0.01%)的纳米银颗粒会在初始阶段溶解为Ag+。这一结果说明纳米银颗粒在模拟体液中主要是以覆蛋白膜的纳米银颗粒形式存在,预示着在体内纳米银颗粒能够以颗粒形态在全身分布。这一特性可能会导致一些生物负效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首次将邻苯二胺(OPD)-H2O2-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伏安酶联免疫分析体系,应用于植物病毒南芥菜花叶病毒(ArMV),黄瓜花叶病毒(CMV),南方菜豆花叶病毒(SBMV)和芜箐花叶病毒的血清学检测。该法测定以上植物病毒感染病叶澄清液的最高稀释比(体积比)分别为1:5000000,1:500000;1:2500000和1:250000,而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测定的最高稀释比分别为1:  相似文献   

6.
小麦珠心组织中原生质细胞间运动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小麦未成熟籽粒的珠心表皮层活体制片中,频繁地出现着原生质在细胞间运动的现象。通过电镜观察、结合生理处理,对运动的机理进行了探讨;论证了珠心表层中的原生质胞间运动,是原生质经剧烈的收缩、伸展,穿越扩大的胞间连丝通道而进行的。胞间通道附近可检察到活跃的酸性磷酸酶活动,它可能参与了胞间连丝内部结构的瓦解和孔径的扩大。低温(5—6℃)、KCN(0.05M)和松胞素B(20μg/ml)处理可对运动予以可逆性的抑制。穿壁的原生质组份上显示活跃的三磷酸腺苷酶活性,表明运动的能量来自ATP,原生质在细胞间的主动迁移与微丝活性直接有关。  相似文献   

7.
以禾本科植物大麦的幼苗为原料,建立了基于制备型高速逆流色谱技术的大麦黄苷和皂草黄苷标准样品的规模化快速制备工艺,从200 g大麦幼苗中制得1.2 g大麦黄苷和1.6 g皂草黄苷。经HPLC和HPLC/MS分析,纯度均大于99%,无明显杂质峰;经1H-NMR和13C-NMR确定其结构为大麦黄苷和皂草黄苷。该样品在95%置信区间均匀性良好,4℃条件下24个月内稳定性良好,定值结果确定其纯度分别为99.59%和99.52%,相对扩展不确定度(包含因子k=2)分别为0.52%和0.50%。  相似文献   

8.
从感病的萝卜叶片中得到芜菁花叶病毒(TuMV)的分离物,以oligo(dT)为引物,合成了其基因组RNA的互补DNA,并克隆到载体λ-ZAPⅡ中。通过单链cDNA探针杂交和DNA末端序列分析找出含有poly-A尾巴的阳性克隆。我们对一个含有1429个碱基插入片断的克隆进行了序列分析,根据芜菁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分子量的大小和马铃薯Y病毒组蛋白质加工位点氨基酸序列的保守性,确定了外壳蛋白基因的5′末端。利用PCR方法对其5′末端进行改造,加进起始密码ATG和两个限制性内切酶位点。通过基因重组操作,将该基因插入到双元载体pBI121的衍生物pBIN437中,得到芜菁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9.
大麦花药培养中的密度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大麦(Hordeum vulgare)花药在漂浮培养中,为获得大量花粉愈伤组织,用已经低温预处理的单核中期花药,接种密度至少需在60枚/毫升。外源激素(2,4-D和激动素)对于愈伤组织的形成并非必须。但如不加激素,需用更高的花药密度。 高密度也可用相应减少培养基的体积(用0.2毫升的液滴培养)来达到。使用预先培养过二核期花药的条件培养基,也可有效地降低所需的密度,而愈伤组织的产量和生长情况常仍比用新鲜培养基在最适密度下的培养为优。作者认为对于其他象大麦一样,花药小、对培养反应差的植物,有可能用类似本文所提出的方法,以提高花药培养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利用热电离质谱检测了进口自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大麦样本的87Sr/86Sr同位素比值。研究了TIMS测定进口大麦87Sr/86Sr同位素比值的精密度,利用SPSS 25.0对不同进口国大麦样本的87Sr/86Sr同位素比值进行了正态性验证、置信区间分析、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比较。结果表明:TIMS技术测定进口大麦87Sr/86Sr同位素比值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分别达到0.003 59%和0.010 20%;不同进口国的大麦样本87Sr/86Sr同位素比值成正态分布,置信区间分析、方差分析以及事后多重比较都显示不同进口国大麦87Sr/86Sr同位素比值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可以利用TIMS测定大麦中的87Sr/86Sr同位素比值并进行进口国溯源。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DNA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从括楼基因组DNA中扩增并克隆了天花粉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我们克隆的是天花粉蛋白的成熟肽及N端23个氨基酸的信号的编码序列,与前人从基因组或cDNA中克隆的该基因的比较发现,其同源性为99.25%,并且证实与发表的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序列有较大差异,将该基因克隆到大肠杆菌高效表达质粒pJLA_(502)的P_RP_L启动子下游,通过温度诱导,得到了表达产物,进一步将该基因克隆到植物中间载体pE_3的花椰菜花叶病毒35S启动子下游,应用根癌农杆菌Ti质粒介导的遗传转化系统,成功地将该基因导入了烟草基因组,获得了转基因植株,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证实,天花粉蛋白基因已在大肠杆菌和转基因烟草中表达。  相似文献   

12.
表达烟草花叶病毒外壳蛋白的转基因烟草及其对TMV的抗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体外重组DNA技术构建携带烟草花叶病毒(TMV,国内流行的普通株)外壳蛋白基因(CP)的中间表达载体,通过土壤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Ti质粒,重组TMV-CP基因被转移至烟草细胞,并获得大量再生的转基因烟草。工程烟草的基因组经Southern印迹法分析证明,CP基因在再生工程株染色体中有1—5个拷贝的插入。分子杂交分析确证TMV-CP基因在转基因株中获得正确表达,其mRNA和蛋白产物的丰度分别达0.005—0.01%及0.05—0.2%。攻毒实验表明90%以上的能表达TMV—CP基因的工程烟草能不同程度地抑制病毒的复制、扩散,并显著延缓,减轻系统病状的发生。有3株工程植株直至花期无病状表现,生长正常。这一抗性作用机制在于转化细胞中的外壳蛋白在病毒侵染早期有效地抑制了入侵病毒颗粒的脱壳,从而阻断病毒的复制。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纳米颗粒探针检测核糖体失活蛋白的方法.以聚苯乙烯纳米颗粒为载体并进行表面修饰,在其表面固定特异性蓖麻毒单抗并作为探针,用于蓖麻毒蛋白的检测.采用场流分离技术对纳米颗粒探针进行准确表征,并利用扫描电镜比较聚苯乙烯纳米颗粒的形貌变化.结果表明:通过扫描电镜图片能够观察到聚苯乙烯纳米颗粒表面结合的蛋白,此纳米颗粒探针能够与蓖麻毒蛋白等核糖体失活蛋白的特异性结合,应用于目标蛋白的检测.  相似文献   

14.
对阳泉3号无烟煤4张HRTEM图像的条纹长度、取向和堆垛分布进行了定量表征。结果表明,条纹分布特征均符合无烟煤的煤级特点。对图片1中3个不同微晶结构区域的条纹进行统计,结果表明,1号区域中,晶格条纹较短平均长度为0.87 nm,整体条纹取向分布杂乱,但短条纹之间以及长条纹之间仍各自存在小范围的有序排列,堆垛最大层数仅4层;3号条纹区域中,晶格条纹较长平均为1.01 nm,取向在135°-180°有较高富集,比例达62.46%,同时堆垛最大层数可达到6层;2号区域条纹分布特征则介于1号和3号之间。大部分条纹表现出弯曲的形态,可能其中有杂元环以及脂肪环的存在。FT-IR和~(13)C NMR的数据表明,脂肪结构多以脂肪环形式存在,其在短条纹拼接形成长条纹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患香蕉花叶心腐病香蕉病叶分离的黄瓜花叶病毒中,发现一株新卫星RNA(定名为Ba-Sat)。以CMV卫星RNA两端保守序列为引物合成了Ba-Sat cDNA并将其克隆到载体pGEM7Zf(+)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Ba-Sat由390个核苷酸组成,其5′端、3′端各有一段序列与其它株系卫星RNA有很高的序列同源性,但其中间区域则无任何序列同源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Ba-Sat的二级结构,并研究了Ba-Sat的生物学特征,实验结果证明Ba-Sat具有致弱卫星RNA的特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10株不同倍性的(2x,3x,4x,混倍体)构杞胚乳植株进行了研究。观察到3x,4x和混倍体植株的气孔、叶片、花药较二倍体枸杞增大。花器有明显的变异现象。育性显著降低,种子中多数是秕粒。3x植株中有二株,平均每个果内仅有2.7和3.3粒饱满种子,比对照分别减少91.8%和89.9%。在3x植株的减数分裂过程中,观察到许多染色体行为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一种基于毛细管的振荡流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的微流控装置检测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新方法.根据TMV移动蛋白基因设计一对PCR引物,对粗提纯TMV颗粒直接进行RT-PCR.用0.025%小牛血清蛋白(BSA)对反应毛细管内壁进行静力学和动力学钝化,提高了PCR效率.在此微流控装置上进行RT-PCR,流速为70 μL/min时, 检出限为0.01 μg cDNA;可以在17 min内成功扩增出179 bp的目的DNA片段.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一种结合核酸适配体技术和纳米技术,以凝血酶蛋白为研究对象的高效、高灵敏、特异性识别蛋白质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利用金纳米颗粒标记的核酸适配体以及被固定在磁性纳米颗粒上的核酸适配体与凝血酶蛋白同时结合形成磁性颗粒/凝血酶/纳米金胶的三明治结构, 利用磁性分离, 将金胶纳米颗粒特异性地吸着到电极表面, 通过检测电极上金胶的电化学信号, 实现对凝血酶靶蛋白的检测. 这种生物传感器对凝血酶蛋白具有很高的特异性识别能力, 其检测不受其他蛋白质如牛血清白蛋白等存在的干扰, 可应用于实际血浆中凝血酶的检测. 由于利用磁性纳米颗粒使得分离、富集和测定在同一个自制的电化学反应池中进行, 其操作不仅简单, 而且检测的灵敏度得到提高. 该蛋白质生物传感器的线性范围为5.6×10-12 ~ 1.12×10-9 mol/L, 检测限可以达到1.42×10-12 mol/L.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BSV—RNAs的变性行为,进一步证实了它们具有环状分子结构。1980—1983年对BSV—RNAs在不同植株中分布的电泳分析证明,BSV—RNA—1和BSV—RNA—2分别存在于不同的植株中。从含BSV—RNA—1的病叶诱导的愈伤组织的生长比健叶的缓慢。BSV—RNA—1可在愈伤组织中连续复制8个月以上,表明它具有类病毒复制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叙述南京丰年虫中雌中间性以卵黄颗粒为基础在离体培养下重建核和细胞的电镜观察。观察到的核结构和细胞结构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可能与中雌的发育情况,不同方式的重建过程、不同培养时间以及不同发展程度有关。同时也观察到卵黄颗粒结构的变化,核重建和细胞重建的某些过渡形态等。这些结果与中雌以卵黄颗粒为基础在离体培养下重建细胞的显微缩时电影和相差定位观察是可以相互对应的,而且与中雌生殖囊内长成卵母细胞以卵黄颗粒为基础重建细胞从原位切片进行电子显微镜观察的结果也是相类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