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8篇
化学   175篇
晶体学   3篇
力学   1篇
综合类   3篇
物理学   7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应用超声技术辅助预处理,以纳米银为活性基底,在溶液pH 5.0、纳米银与阿斯巴甜(APM)混合比例1∶1、混合温度30℃、加热时间6 min的条件下,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结合化学计量法对纯品及软饮料中APM进行定量检测。结果表明:APM在0.5~1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较好,其中水标准溶液的相关系数为0.993 3,检出限(LOD)为0.41 mg/L,苏打水、雪碧、可乐、芬达等标准溶液的相关系数为0.974 7~0.984 8,加标平均回收率为88.4%~121%,相对标准偏差小于7%。运用SERS检测软饮料中APM具有分析速度快、无损、环境污染小等优点,适用于食品中阿斯巴甜的定量分析,为食品添加剂的进一步表征和检测建立了依据,显示了SERS技术在化学物质检测领域具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32.
《光散射学报》2015,(3):225-230
在恒温条件下(80℃)加热硝酸银和柠檬酸三钠混合液制得纳米银胶。将混合液66mL分别加热60,90,120,150,180和210分钟制得六个不同时间的纳米银胶样本。用紫外-可见(UV-Vis)分光光度计对上述6个样品进行检测,通过UV-Vis吸收光谱分析了纳米银胶中纳米银颗粒的粒径和粒径分布变化情况。同时使用激发光波长为785nm的便携式拉曼光谱仪,以结晶紫(1×10~(-6) mol/L)作为探针分子对加热不同时间的纳米银胶进行近红外表面增强拉曼散射(NIR-SERS)活性研究。最后分析了激光功率和银粒子浓度对结晶紫NIR-SERS光谱的影响。  相似文献   
33.
34.
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树脂基托表面沉积一层纳米银(Ag NPs)涂层.研究了纳米银改性PMMA树脂基托的机械性能,为改性材料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根据国际标准ISO2409:2007描述的划格法对涂层与基底的附着力强度进行测试,各组试件的接触角采用静态液滴法测量,三点弯曲法检测试件的弯曲强度.结果显示,各组涂层与PMMA基底材料结合良好,各组试件的表面润湿性变化不大,其中PMMA-Ag NPs80s组疏水性略有提高,各组试件的弯曲强度均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35.
纳米银由于具有优良的杀菌性能,越来越多地用到饮用水消毒等领域.其作为杀菌剂主要针对饮用水中细菌超标以及水处理膜组件中存在的膜污染(菌污染)等问题.然而,由于AgNPs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活性,可能会影响水处理系统中共存无机砷[As(Ⅲ)和As(V)]的形态转化.本研究采用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联用技术(HPLC-ICP/MS)测定As(Ⅲ)和As(V),系统考察了水相中AgNPs对As(Ⅲ)和As(V)的吸附性能,体系pH值、NOM及共存离子(以Ca2+为例)等环境因素以及AgNPs的粒径和包覆剂等对As(Ⅲ)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AgNPs对As(Ⅲ)不存在物理吸附,但对As(Ⅲ)的氧化具有明显的催化作用.体系pH大于7.0时,AgNPs开始呈现对As(Ⅲ)氧化的显著催化作用,NOM、Ca2+、光照等环境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As(Ⅲ)的形态转化.此外,该过程与AgNPs本身的性质密切相关,粒径越小其催化性越好,PVP/CTS包覆AgNPs对As(Ⅲ)的催化氧化反应速率常数(k=15.82×10-2 h-1)为柠檬酸包覆AgNPs的2倍.最后,在实际环境水样中验证了AgNPs对As(Ⅲ)的催化氧化.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水处理系统中的AgNPs在杀菌抑菌的同时,还能够促使As(Ⅲ)向低毒As(V)的转化,为As污染的去除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6.
本文主要采用液相还原法,以硼氢化钠为还原剂,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保护剂,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制备银纳米颗粒。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所制得的纳米银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并统计所制得的纳米银溶胶的粒径,结果表明:当mAgNO3∶mPVP=1∶20时,所制得的纳米银颗粒均一性较好,此时粒径约10 nm;同时,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对所制得的纳米银的光学性能进行研究;并研究纳米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用此法制得的纳米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均显示出较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37.
以葡聚糖-乙二胺聚合物为载体制备纳米银.首先合成葡聚糖-乙二胺聚合物,并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对聚合物进行表征;该聚合物与硝酸银反应生成葡聚糖-乙二胺聚合物-银配合物,再通过化学还原或光化学还原法使配合物中的银离子转变成单质银纳米粒,以透射电子显微镜激光纳米测定仪对制备的纳米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制备出了粒径为23.1nm的纳米单质银.以葡聚糖-乙二胺聚合物为载体制备纳米银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8.
徐香玉  王浩  杜中玉  毛旭艳  姜靓  孙德志 《化学通报》2016,79(3):279-282,231
通过化学还原法合成了球形银纳米颗粒,并利用电子显微镜方法对其形貌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UV)、荧光光谱法(FL) 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研究了球形纳米银与人血清白蛋白(HSA) 的结合反应。随着纳米银溶液浓度的增加,混合溶液的紫外吸收峰强度增加,但荧光强度则发生了明显的猝灭。光谱学实验结果表明,球形纳米银与人血清白蛋白在溶液中发生了相互作用,此结果也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实验得到了验证。由荧光实验还可获得纳米银与HSA 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以及吉布斯自由能变,由这些热力学数据可知纳米银与人血清白蛋白可以自发结合发生反应,并形成缔合物。  相似文献   
39.
通过"绿色"重氮化反应,利用亚硝酸异戊酯和对苯二胺在石墨烯表面共轭接枝苯胺基团,并在过硫酸铵和硝酸银的共同氧化作用下,制得纳米银掺杂的聚苯胺/石墨烯复合材料。通过FTIR、SEM、TEM、XRD、TG和四探针电阻率测试仪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石墨烯表面的聚苯胺接枝率随着重氮化反应过程中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此外,随着氧化剂中银离子含量的增加,银粒子掺杂聚苯胺以及银粒子掺杂聚苯胺/石墨烯的电阻率均逐渐下降,当重氮化反应温度为80℃,氧化剂中过硫酸铵与硝酸银摩尔比为14时,银粒子掺杂聚苯胺/石墨烯的电阻率为0.0011Ω·cm,导电性能优良。因此,银/聚苯胺/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在导电涂料、电磁屏蔽、电容器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0.
大量研究表明,纳米零价铁(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nZVI)对水中重金属,尤其是金、银等稀贵金属,有良好的分离富集作用.利用纳米零价铁反应器证明了nZVI可从废水中分离低浓度的银离子(Ag+),并生成高含量的“银矿石”.此外,也证明了反应区氧化还原电位能够反映nZVI与Ag+的反应速率和分离效率.利用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反应产物进行表征,证实了Ag+可被nZVI还原为单质银,并以纳米颗粒的形式(<10 nm)沉积在nZVI表面.与其他材料(常见吸附/还原材料)相比,nZVI具有效率高,受pH影响小的优点.研究结果表明,nZVI是一种能够高效富集痕量银资源并产生高价值纳米银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