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70篇
化学   113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10篇
综合类   7篇
数学   35篇
物理学   8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12.
高T_c氧化物超导体的元素替代效应(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同题系列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总结了几种特殊元素替代效应的有关最新结果,包括如YBCO单晶体CuO_2平面和Cu-O链Cu位的3d过渡族元素替代,(Y,Pr)Ba_2Cu_3O_(7-δ)的问题,阳离子替代和氧的化学计量比的改变而引起的各向异性物性的改变,氧化物超导体超晶格和电子型超导体(Nd,Ce)_2CuO_4系列的元素替代效应及其与空穴型超导体的比较。最后详细讨论了费密液体图像失效的Luttinger液体理论和有关高温超导体元素替代效应的一些推论。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采用磁控溅射法在α-Al_2O_3分形基底上沉积Ag薄膜表面的形貌、结晶状态以及其V-I特性.结果表明:分形的Al_2O_3基底导致Ag薄膜具有起伏不平的结构、较差的结晶状态并且存在大量的孔洞,它们同样受基底温度和薄膜厚度的影响.在一定的厚度范围内,Ag薄膜呈现反常的非线性I(V)特性,其行为也受薄膜厚度、基底温度和测试环境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采用磁控溅射法在α-Al3分形基底上沉积Ag薄膜表面的形貌、结晶状态以及其V-I特性.结果表明:分形的Al3基底导致Ag薄膜具有起伏不平的结构、较差的结晶状态并且存在大量的孔洞,它们同样受基底温度和薄膜厚度的影响.在一定的厚度范围内,Ag薄膜呈现反常的非线性I(V)特性,其行为也受薄膜厚度、基底温度和测试环境的强烈影响.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5.
在本文中给出了复Grassmann流形上陈氏示性式C_k(Ω)的积分公式如下:  相似文献   
16.
1.前言根据现行全日制中学数学数学大纲,讲二次根式以前,先讲数的开方和实数概念.这是完全正确的.因为二次根式的理论基础是有理数的平方根,因此必须先讲数的开方,由此就出现了无理数.这就迫使我们非讲实数概念不可.这是初中代数教学中一大难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要理解实数概念太困难了.可是不讲又不行.二次根式就无法进行了.没办法,只好马马虎虎地讲.目前中学数学大纲就是采取这个方针.  相似文献   
17.
一个稳定的补偿器可同时镇定n个对象(同时强镇定)等价于一个补偿器(不一定稳定)同时镇定n 1个对象(同时镇定).两个以上对象的同时强镇定和三个以上对象的伺时镇定是线性系统中一个急待解决的公开问题.文中所作的基本假定是所有的对象具有相同的简单不稳定零点,在此条件下给出了n个对象同时强镇定的一个充分条件.当仅有一个不稳定零点时.容易检验是否同时强镇定,否则仅需确定n个对象的不稳定零点并且判定由不稳定零点导出一个相应矩阵是正定的,就能判定n个对象同时强镇定.因此是一个易于检验的充分条件.文章同时给出了n个对象同时强镇定的算法,丰富了同时强镇定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给出了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3B1束线在BEPC专用模式(储存环电子能量Ee=2GeV)不同闭轨情况下的最佳光强输出及最佳工作条件选择,并给出不同状态下的能谱测试及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9.
吸附O的Cu(110)c(2×1)表面原子结构和电子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计算了清洁Cu(110)表面和吸附O原子的Cu(110) c(2×1)表面的原子结构, 结构弛豫和电子结构, 得到了各种表面结构参数. 分别计算了O原子在Cu(110)表面三个可能吸附位置吸附后的能量, 并给出了能量最低的吸附位置上各层原子的弛豫特性和态密度. 结果表明O吸附后的Cu(110)表面有附加列(added-row)再构的特性, O原子吸附在最表层铜原子上方, 与衬底Cu原子的垂直距离为0.016 nm, 以氧分子为能量基准的吸附能为-1.94 eV; 同时由于Cu 3d- O 2p态的杂化作用使得低于费米能级5.5~6.0 eV的范围内出现了局域的表面态. 计算得到清洁的和氧吸附的Cu(110)表面的功函数分别为4.51 eV和4.68 eV. 电子态密度的结果表明:在Cu(110) c(2×1) 表面O吸附的结构下, 吸附O原子和金属衬底之间的结合主要是由于最表层Cu原子3d态和O原子2p态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总能计算研究了一氧化碳和氢原子在Ni(111)表面上p(2×2)共吸附系统的原子结构和电子态,结果表明CO和H原子分别被吸附于两个对角p(1×1)元胞的hcp和fcc位置.以氢分子和CO分子作为能量参考点,总吸附能为2.81 eV,相应的共吸附表面功函数φ为6.28 eV.计算得到的C—O,C—Ni和H—Ni的键长分别是1.19?, 1.96?和 1.71?,并且CO分子以C原子处于hcp的谷位与金属衬底原子结合.衬底Ni(111)的最外两层的晶面间距在吸附后的相对变化分别是 关键词: Fisher-Tropsch反应 催化作用 Ni(111) p(2×2)/(CO+H) 共吸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