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9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446篇
化学   894篇
晶体学   1篇
综合类   34篇
物理学   2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设计合成了10个4-二甲氨基黄酮衍生物,产物结构均经1H NMR,ESI-MS和元素分析确认.采用噻唑蓝(MTT)法测试了化合物对HepG2(人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在30μmol/L浓度下对HepG2细胞损伤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大部分化合物优于对照药物槲皮素,其中化合物5c,5e,5f和5j活性最强,抑制率分别为91.0%,90.1%,95.7%和92.1%,而且化合物5f在10μmol/L浓度下对HepG2的抑制率为93.1%,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62.
20世纪60年代,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Rosenberg发现了顺铂具有抗癌活性,开辟了金属类抗肿瘤药物研究的新领域.经过40余年的研究,已相继成功开发了卡铂、奈达铂、奥沙利铂、舒铂、洛铂和双环铂等铂类抗肿瘤药物.虽然对于铂类抗肿瘤药物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其毒副作用和抗药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进一步广泛应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研工作者开始寻找新的金属类抗肿瘤药物以弥补现有铂类抗肿瘤药物的不足.在金属元素中,唯有钯(II)与铂(II)配合物具有相似或相同的结构特征,进而表现出相近或相似的化学性质.因此,继铂类抗肿瘤配合物后,钯(II)配合物作为潜在抗肿瘤药物成为一个诱人的领域.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钯(II)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其构效关系,这对于指导新型钯(II)类抗肿瘤药物的合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3.
DNA是携带遗传信息和基因表达的基本物质.因为复杂的生物环境以及外源因素的影响,DNA存在灵活多变的结构,而不同的构型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相关研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针对近年来钌多吡啶化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研究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包括DNA结构的识别,DNA二级、三级结构的调控,DNA光交联以及作为非病毒基因载体,细胞成像以及抗肿瘤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64.
人体端粒由富含鸟嘌呤(G)的DNA重复序列组成,该序列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形成G-四链体DNA的结构.小分子化合物诱导该结构的形成并使之稳定,不但可以抑制端粒酶的活性或降低癌基因的转录表达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还可以作为G-四链体DNA的探针,辅助G-四链体DNA生物功能的研究及与之相关疾病的诊断.因此,G-四链体DNA稳定剂的设计是近年来化学生物学的重要前沿领域之一.到目前为止,G-四链体DNA稳定剂主要可分为有机小分子化合物和金属配合物.本文重点综述这两方面特别是后者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5.
为了寻找高效低毒的新型抗肿瘤药物,设计并合成了新型的5位与6位取代的吲唑类化合物.采用噻唑蓝(MTT)法对目标化合物在PC-3(人前列腺癌细胞)、MCF-7(人乳腺癌细胞)、Hep G-2(人肝癌细胞)和MGC-803(人胃癌细胞)四种人类癌细胞的抗增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大部分化合物对PC-3具有特异性的抗增殖活性.其中,N-(1-苄基-1H-1,2,3-三唑-4-基)甲基)-1-异丙基-1H-吲哚唑-5-羧酰胺(8a)和N-[(1-苄基-1H-1,2,3-三唑-4-基)甲基]-1-异丙基-1H-吲唑-6-甲酰胺(14a)对PC-3细胞的抗增殖活性较好, IC50值分别为6.21和6.43μmol/L,为前列腺癌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66.
槲皮素是具有丰富生物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药理活性显著。本文以槲皮素为先导物,选择性对C环3位羟基进行修饰,以廉价的芦丁为原料,经苄基保护、Williamson成醚反应,再经Pd/C催化加氢脱苄基得到28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槲皮素-3-O-丙基衍生物,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ESI-MS进行确证。采用MTT法考察了所合成化合物对人食管鳞癌(EC109)、人胃癌(HGC27)、人乳腺癌(MCF-7)、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显示,通过化学方法对槲皮素结构进行修饰后,其体外抗肿瘤活性增强。其中,化合物F3(IC50=5.23±0.37μmol/L)、F5(IC50=2.63±0.09μmol/L)对小鼠黑色素瘤(B16-F10)抑制作用比5-氟尿嘧啶(IC50=14.38±0.27μmol/L)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7.
报道一种新型1,2,4-噁二唑衍生物,N-[2,6-二氯-4-(1,2,4-噁二唑-3-基)苯基]-2-甲氧基烟酰胺(C15H10Cl2N4O3)的合成,其结构通过1H NMR、13C NMR、HRMS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表征。该晶体结构属于三斜晶系, P 1(—) 空间群,晶胞参数 a = 7.1291 (9), b = 8.4352 (10), c = 14.0021 (18) ?, α = 73.834 (3), β = 77.407 (3), γ = 70.019 (3)°, Mr = 366.18, V = 752.97 (16) ?3, Z = 2, Dc = 1.611 g/cm3, μ(MoKα) = 0.454 mm-1, F(000) = 372.0 , 晶体尺寸为 0.36 × 0.2 × 0.1 mm,Rint = 0.023。初步活性研究发现,该化合物对LoVo, A549, SK-BR-3, HeLa这四种肿瘤细胞株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对HeLa细胞的抑制活性与阳性药物5-氟尿嘧啶 (5-FU)相当。  相似文献   
68.
以课题组前期设计合成的非经典叶酸拮抗剂6-(4'-甲基苯乙基)-N5-氯乙酰基-2,4-二氨基哌啶并[3,2-d]嘧啶(wm-8.2)为先导化合物,将wm-8.2中的哌啶并嘧啶双环结构简化为嘧啶单环结构,以提高分子柔韧性并简化分子结构,根据6-位空间占位设计6-H和6-甲基两个系列,考察了不同桥链长度和不同芳香杂环侧链对抗肿瘤活性的影响.同时对具有叶酸抑制剂分子结构特征的关键中间体进行活性对比测定,研究了N(5)位氯乙酰基对活性的影响.两个系列目标化合物和关键中间体共36个化合物的结构均经1H NMR,13C NMR和MS确证.生物活性测定表明,6位为甲基的化合物中,具有三碳桥链及对甲基苯环侧链的6-甲基-2,4-二氨基-5-(N-(4-甲基苯基)丙基-N-(2-氯乙酰基))氨基嘧啶(6b-3)具有最好的HL-60、A549和HCT116细胞增殖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0.25,0.83和0.63μmol?L-1.化合物6b-3在N(5)位氯乙酰基取代之前的关键中间体6-甲基-2,4-二氨基-5-(N-(4-甲基苯基)丙基)氨基嘧啶(5b-3)具有最优的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活性.总结了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并用计算机模拟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69.
利用类salen配体二苯乙二酮苯甲酰腙或二苯乙二酮水杨酰腙与二苯基二氯化锡反应,合成了2个二苯基锡配合物[(C_6H_5(O)C=N—N=C(Ph)—(Ph)C=N—N=C(O)—C_6H_5)_2SnPh_2(CH_3OH)]·3CH_3OH (1)和 [(o-OH—C_6H_4(O)C=N—N=C(Ph)—(Ph)C=N—N=C(O)—(o-OH—C_6H_4))_2SnPh_2(CH_3OH)]·CH_3OH (2),通过IR、~1H NMR、~(13)C NMR、~(119)Sn NMR、元素分析、HRMS 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表征了配合物结构。测试了配合物1、2的热稳定性及其对癌细胞的体外抑制活性,发现配合物2对癌细胞NCIH460、HepG2、MCF7表现出略优的抑制活性。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猝灭光谱研究了配合物2与ct-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以嵌入模式与DNA结合。  相似文献   
70.
靶向抑制DNA拓扑异构酶的抗肿瘤药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NA拓扑异构酶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的一种基本酶,广泛存在于细胞核中,对DNA的转录、复制以及基因表达过程中的DNA拓扑结构的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DNA拓扑异构酶在肿瘤组织中高度表达,许多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与抑制拓扑异构酶有关,目前拓扑异构酶已成为筛选抗肿瘤药物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