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0篇
  免费   967篇
  国内免费   1288篇
化学   1983篇
晶体学   95篇
力学   950篇
综合类   133篇
数学   835篇
物理学   2449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70篇
  2022年   183篇
  2021年   212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201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164篇
  2016年   177篇
  2015年   207篇
  2014年   425篇
  2013年   266篇
  2012年   281篇
  2011年   361篇
  2010年   292篇
  2009年   302篇
  2008年   365篇
  2007年   312篇
  2006年   296篇
  2005年   248篇
  2004年   294篇
  2003年   236篇
  2002年   185篇
  2001年   178篇
  2000年   142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94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3种中成药中的葛根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田菁  黄阁  赵怀清  李发美 《色谱》2001,19(5):457-460
 建立了测定小儿清感灵片、步长新脑心通胶囊和感冒清热颗粒 3种中成药中葛根素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采用APEXODS色谱柱 ,以醋酸铵缓冲液 (10 0mmol/L ,pH 5 0 ) 甲醇 (体积比为 75∶2 5 )的混合溶液为流动相 ,检测波长为 2 5 0nm ,流速为 0 8mL/min。葛根素在 2mg/L~ 2 0mg/L时其色谱峰面积与质量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 (r =0 9999) ;上述 3种中成药中的葛根素含量分别为 3 48mg/g ,1 0 8mg/ g及 1 5 2mg/ g(蔗糖型 ) ;其加样回收率分别为 99 0 % ,93 4%和 97 5 %。该法简便、快速、专属性强 ,可以作为多种中药制剂中葛根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92.
用量子化学 AMI方法优化了 1 -苯基二苯并膦二磺化产物 ( PDBPDS)和三磺化三苯基膦 ( TPPTS)的几何构型 .比较两种化合物的空间结构和电子结构发现 ,在氢甲酰化铑膦催化反应体系中 ,PDBPDS的配体性能优于 TPPTS.首次研究了以 PDBPDS为配体的铑膦催化剂对丙烯氢甲酰化反应的催化性能 ,考察了反应温度、压力、膦铑物质的量比和搅拌速度对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 2 .0 MPa,1 0 0℃ ,膦铑物质的量比为 35 ,搅拌速度为 5 0 0 r/min及 V( H2 ) /V( CO) =1 /1的条件下 ,催化活性可达到 2 80 0 g(丁醛 ) /[g(铑 )·h],正异构产物物质的量比为 1 2 .3,在相同条件下与传统的三磺化三苯基膦 ( TPPTS)为配体的铑膦催化剂相比 ,催化活性和选择性提高了 2倍 .反应结束后 ,有机相和水相分离简单 ,有机相铑浓度仅为3.6× 1 0 - 8mol/L,有效地解决了铑流失问题 ,表明 PDBPDS是极具开发前景的新型水溶性配体  相似文献   
93.
钟平  郭圣荣 《中国化学》2004,22(10):1183-1186
2-Azido-3,5-dichloropyridine and 2-azido-5-chloro-3-fluoropyridine were given by reaction of sodium azide with 2,3,5-trichloropyridine, 3,5-dichloro-2-fluoropyridine or 5-chloro-2,3-difluoropyridine in ionic liquids. 1,3-Dipolar cycloaddition of 2-azido-3,5-dichloropyridine or 2-azido-5-chloro-3-fluoropyridine to alkynes in ionic liquids afforded the corresponding 1,4,5-trisubstituted [1,2,3]-triazoles in good yields and regioselectivities.  相似文献   
94.
 提出用两个热流变简单粘弹体的并联体系作为两相聚合物的粘弹模型,将先前的动态力学温度谱分析方法推广到两相聚合物中去.运用这种新方法从动态力学数据求出了PET/70PHB共聚物的双活化能,其中150℃左右的转变活化能为71.9kcal/mol,70℃左右的转变活化能为117.5koal/mol,这一数值与文献上PET/60PHB这个转变的活化能120kcal/mol相接近.文中还计算了共聚物在不同温度下的10s应力松弛模量,所得结果与实测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95.
磷酸酯甜菜碱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磷酸酯甜菜碱从皮肤溶出的氨基酸量少,脱脂低,毒性和刺激性低,易降解,是一类性能优良两性表面活性剂[1,2]。它的合成大多以长链卤烷或胺为原料,成本较高。本文以高级脂肪醇、氯乙醇以及二甲胺为原料、P2O5为磷酸化剂,合成了C12H25OCH2CH(OOCCH3)CH2N+(CH3)2CH2CH2OP(O)(O )(OH)磷酸酯甜菜碱。测定了表面张力、泡沫性能、钙皂分散力及增溶能力。1 合成十二烷基缩水甘油醚(Ⅰ)[2] 在500ml三颈烧瓶中加入月桂醇0 2mol,正已烷200ml和四丁基溴化铵0 01mol;在室温和强烈搅拌下加入50%的NaOH水溶液48g,滴加环氧氯丙烷0 4mol后升…  相似文献   
96.
水/有机两相体系中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红  姜恒  孙兆林 《合成化学》2002,10(4):302-305,313
论述了水/有机两相体系中催化氧化反应的一些最新进展。由于采用水溶性催化剂,使得水/有机两相体系中的催化反应具有催化剂与产物容易分离的优点。阐述了水溶性催化剂在催化氧化反应中的应用,列举了一些典型的水溶性配体、水溶性催化剂以及催化氧化反应实例。参考文献21篇。  相似文献   
97.
针对一系列疏溶剂嵌段与溶剂间的相互作用,用模拟退火方法研究了双亲半柔性两嵌段共聚物在溶液中的自组装形态.模拟结果显示共聚物在溶液中均形成核-壳聚集体,其中疏溶剂嵌段形成聚集体的核,亲溶剂嵌段形成聚集体的壳.当上述相互作用较小时,核呈球形,而壳如同长在核上的刺.随着上述相互作用的增大,核逐渐增大.在较大的相互作用时,核呈柱形;而随着相互作用的加大,长在核上的刺逐渐伏贴于核表面.在更大的相互作用时,核又呈球状,壳伏贴于核表面.  相似文献   
98.
两亲嵌段共聚物溶液内胶束形成的温度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两亲嵌段结构的聚(乙二醇)(PEO)一聚(丙二醇)(PPO)共聚物.利用荧光探针及示差量热法测定了共聚物水溶液的临界胶束形成温度(CMT)值.发现二嵌段共聚物(PEO-PPO)和三嵌段共聚物(PEO-PPO-PEO)有着类似的变化规律,即随共聚物分子中疏水链(PPO)长度的增大,其CMT值降低.但三嵌段共聚(PPO-PEO-PPO)则因疏水链段处于共聚物分子的两端,因而在溶液中有可能形成立体网状交联结构.此外,利用探针分子在不同极性溶剂中荧光峰值波长发生位移的现象可以对形成胶束内核的组织程度、极性大小进行估测.  相似文献   
99.
Stable poly(styrene-co-sodium styrene sulfonate) (P(St-NaSS) nanoparticles with broader size distribution were synthesized by thermal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without any conventional initiators and emulsifiers. The obtained polymer nanoparticles have higher ξ potential, and the particle sizes have broad distribution. The stability of polymer particles originated from the addition of small amounts of ionic comonomer, NaSS, which can act as an emulsifier in somewhat. The monomer conversion could reach up to about 28 wt% in 48 h, and did not increase by further polymerization when higher polymerization temperature (120 ℃) was employed. This polymerization system may be give some further understand for mechanism of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相似文献   
100.
银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用鞣酸还原法制得了PVP保护的Ag纳米颗粒,并通过TEM、XRD、TG、DTA及FT I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所选择的实验条件下制备了粒径小、单分散且化学稳定的Ag PVP纳米颗粒,其粒径约10nm,有良好的水分散性.PVP的加入和银氨络离子的形成对制备出小尺寸纳米银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