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60篇
  免费   1780篇
  国内免费   2091篇
化学   2415篇
晶体学   51篇
力学   600篇
综合类   144篇
数学   340篇
物理学   5181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35篇
  2022年   155篇
  2021年   209篇
  2020年   150篇
  2019年   232篇
  2018年   159篇
  2017年   232篇
  2016年   266篇
  2015年   295篇
  2014年   635篇
  2013年   444篇
  2012年   402篇
  2011年   496篇
  2010年   503篇
  2009年   471篇
  2008年   412篇
  2007年   368篇
  2006年   377篇
  2005年   399篇
  2004年   347篇
  2003年   367篇
  2002年   249篇
  2001年   208篇
  2000年   162篇
  1999年   133篇
  1998年   113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95篇
  1991年   76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7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0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A novel amphiphilic copolymer,dipropenoxystyrene anthracene and acrylic acid copolymer(BASA-AA) was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based on divinyl anthracene. The polymer self-assembled rapidly in water to create polymer nanoparticles(BASA-AA NPs)with a uniform size of 45 nm,no dye leakage,and great brightness(Φ= 36%). Because of the enormous number of carboxyl groups on the surface of the particles,it can disperse extremely well in water,and can be used for the rapid detection of copper ion and cysteine(Cys)in pure water, with the limit of detection of 45 nmol/L. The fluorescent intensity of the nanoparticles will be greatly reduced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copper ion,realizing the detection of copper ion with high selectivity and sensitivity. A composite probe made of BASA-AA NPs and copper ion can detect Cys in the range of 0.1-10 µμmol/L,with the detection limit of 84 nmol/L,due to the high binding capacity of the sulfhydryl group and copper ion. The method is simple and rapid in material synthesis and preparation,and shows high selectivity and sensitivity in pure water. © 2023, Youke Publishing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992.
通过RAFT聚合制备了3种不同序列(无规、嵌段及梯度)的丙烯酸正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二元共聚物(PBA-r-PMMA、PBA-b-PMMA、PBA-g-PMMA),以及2种含可交联侧链的聚甲基丙烯酸酰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PTEPM)的三元共聚物PTEPM-b-(PBA-g-PMMA)和PTEPM-b-(PBA-r-PMMA),三元共聚物中PBA/PMMA分别为无规和梯度结构.这5个共聚物中PBA/PMMA段具有相近的分子量和组分比.三元共聚物通过共组装及交联后得到球状的共聚物接枝纳米粒子NP-(PBA-g-PMMA)和NP-g-(PBA-rPMMA). DSC结果表明NP-(PBA-g-PMMA)和PBA-g-PMMA具有较宽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区间(~130℃),证明成功合成了梯度共聚物和接枝梯度共聚物的纳米粒子.通过DMA测试和变温拉伸测试发现,在升温过程中梯度结构二元共聚物及其对应的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呈现渐进式变化,而无规或嵌段对应物力学性能呈现突变,原因是前者具有较宽的玻璃化转变过程.由于无机内核的作用,NP-(PBA-g-PMMA)和NP-(PBA-r-PM...  相似文献   
993.
一种基于纳米二氧化硅增强凝集反应的压电免疫传感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抗体包被纳米粒子的简单快速的压电免疫凝集法,用于蛋白质检测。该方法原理是利用羊抗人IgG(G-anti-hIgG)包被的二氧化硅(或金)纳米粒子和人IgG(hIgG)发生免疫凝集反应而使得压电晶体频率发生改变进行测定。当凝集反应发生时,修饰在探针表面的G-anti-hIgG通过hIgG与G-anti-hIgG包被的纳米粒子结合,将质量效应和粘弹性因素叠加作用于压电晶体。结果表明这使得背景值大幅减小而信号明显增强。另外,对修饰后了抗体及结合免疫复合物的探针表面进行了SEM表征,对使用聚乙二醇作为增敏剂和实验最佳离子强度、pH值进行了优化选择。该传感器检测hIgG线性范围是0.26-16.7 mg mL-1,最低检出限为84 ng mL-1。  相似文献   
994.
YVO4:Eu荧光纳米粒子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纳米材料的迅速发展及在生物科学领域的应用,近十年,以荧光纳米材料作为荧光标记物进行生物分子的标记和细胞成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相关的研究使生物标记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1~3].  相似文献   
995.
无机粒子对聚对二氧环己酮结晶性能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和配带热台的偏光显微镜研究了无机粒子[CaCO3,Ca3(PO4)2·H2O或CaSO4·2H2O]与聚对二氧环己酮(PPDO)共混体系的结晶行为.初步研究表明,无机粒子的加入并未明显改变PPDO的结晶形态,但无机粒子的存在能提高体系的结晶度.并显著加速PPDO的结晶过程.  相似文献   
996.
以一种纯天然产物——白藜芦醇(resveratrol,RST)作为辣根过氧化物酶(HRP)荧光底物运用于酶联荧光免疫传感体系.RST对HRP,H2O2的荧光响应性能优于传统HRP荧光底物,诸如对羟苯丙酸、AmplexRed和佳味醇.RST本身只有极弱的荧光,在HRP催化下可被H2O2氧化成二聚体产物,该二聚体在315nm的激发光下能发射波长为462nm的强荧光,并且反应体系的荧光强度增加值与HRP量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成线性相关.根据此关系和竞争型免疫定量原理,以日本血吸虫抗体(SjAb)为模型分析对象,建立了基于新HRP荧光底物的酶联荧光传感分析新方法.运用制备的传感装置测定SjAb的线性范围为1.5×10-6~7.3×10-4g/L,检出限为1.5×10-6g/L,测定浓度为5×10-6g/LSjAb的相对标准偏差为4.7%(n=10).RST的二聚体产物水溶性很低,通过该装置可将酶反应产物沉积在具Ag/SiO2纳米粒子的传感界面上,利用纳米Ag/SiO2对产物吸附富集作用,不仅解决了传统方法不便于测定低水溶性的产物的问题,而且提高了分析灵敏性.  相似文献   
997.
一种新型季胺盐壳聚糖纳米载药体系的制备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制备壳聚糖衍生物N,N,N-三甲基壳聚糖盐酸盐(TMC)的基础上,通过将两种性质相反的电解质溶液进行共混,制备了一种新型的 TMC/CMC(羧甲基壳聚糖)纳米载药颗粒体系.用激光散射仪和透射电镜表征了空白颗粒和载药颗粒的粒径、粒径分布、Zeta 电位和形态结构.栽药体系纳米颗粒的粒径在 200~600 nm 范围,表面可带正或负电荷,且 Zeta 电位具有可调性.研究表明:牛血清蛋白(BSA)的包封率与起始的 TMC、BSA 浓度相关;纳米载药颗粒对 BSA 的释放表现为,先爆释而后缓释并可保持 40 h 以上的释放.  相似文献   
998.
南红燕  郑行望  李桂新 《化学学报》2008,66(21):2384-2390
研究了Co2+掺杂TiO2纳米粒子在光信号诱导下产生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在纳米粒子表面的吸附和解吸特性. 当以该纳米粒子为光催化氧化剂进行原位光致化学发光反应时, 光诱导产生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通过扩散穿过纳米粒子表面的双电层到达本体溶液, 与溶液中的化学发光试剂进行化学发光反应. 由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在纳米粒子表面的吸附、解吸和双电层效应, 使得光化学反应和其后的光生氧化剂的化学发光反应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分辨特性. 将 Co2+掺杂TiO2纳米粒子光致化学发光反应的特点与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结合, 建立了一种原位光致化学发光反应的新方法, 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纳米技术调控化学发光反应的新思路. 在最佳反应条件下, 该方法对格列本脲响应的线性范围为2.0×10-8~1.0×10-6 g•mL-1, 检出限为6×10-9 g•mL-1.  相似文献   
999.
制备出CeO2纳米晶包裹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并运用循环伏安法、交流阻抗谱探讨了该电极的电化学特性。研究了特布他林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特布他林在该修饰电极上具有良好的电流响应,与裸玻碳电极相比在pH 7.0缓冲溶液中氧化峰电位负移314 mV。采用计时电流法测定特布他林,其氧化峰电流与浓度在5.0×10-7~1.0×10-4mol/L范围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Ip(μA)=4.952-0.04724c(μmol/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20,检出限为5.0×10-8mol/L(信噪比为3)。该电极已用于特布他林片剂中特布他林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00.
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正丁醇/正辛烷/钐盐水溶液(氨水)所形成的反相微乳液体系, 控制合成Sm2O3球形纳米粒子. 绘制出25 ℃下CTAB/正丁醇/正辛烷/钐盐水溶液(氨水)体系的拟三元相图, 得到了反相微乳液区.在此反相微乳区内合成了Sm2O3的前驱体, 对前驱体进行热分析(TG-DSC), 确定了得到纳米Sm2O3产物的适宜焙烧温度为900 ℃, 并考察了微乳液中反应物浓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合成产物的影响. 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激光粒度仪(NSA)、荧光光谱(FS)仪等分析方法对Sm2O3产物的形貌、晶形、粒径及荧光性质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25 益下利用反相微乳液法, 成功地制备了粒径分布较窄、分散性良好的球形纳米Sm2O3粒子, 粒径约20 nm左右, 且表现出较强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