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9篇
  免费   851篇
  国内免费   1154篇
化学   1874篇
晶体学   162篇
力学   1381篇
综合类   49篇
数学   113篇
物理学   1825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117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31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189篇
  2013年   180篇
  2012年   199篇
  2011年   232篇
  2010年   223篇
  2009年   251篇
  2008年   266篇
  2007年   274篇
  2006年   283篇
  2005年   290篇
  2004年   296篇
  2003年   290篇
  2002年   189篇
  2001年   171篇
  2000年   174篇
  1999年   120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118篇
  1996年   115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78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5 毫秒
81.
 研究了邻苯二酚与乙醇气固相单醚化反应用固体酸催化剂表面上的积炭行为,并用TG-DTA,BET,GC-MS,FT-IR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对积炭物种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上有两种类型的积炭,一类属可溶性积炭,主要由二苯醚及其衍生物组成,可在低温燃烧除去;另一类属不可溶性积炭,主要为缺氢的芳烃类聚合物或类石墨碳,需在高温下才能烧除.积炭主要发生在4~8nm范围的中孔内,导致反应后的催化剂大孔范围的孔分布所占的分数增大.随着反应的进行,总积炭量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82.
本文研究了固体酸烷基化反应催化剂H3PO4-BF3/ZrO2及H3PO4-BF3-H2SO4/ZrO2的酸性及其结构。用指示剂法及正丁胺滴定法测定了催化剂的酸强度及酸量;用吸附吡啶的红外光谱法研究了催化剂的表面酸类型;用FT-IR、XPS、XRD、DTA-TG及TPDE等方法研究了催化剂的结构。结果表明;两种催化剂表面均只有Broensted酸,酸强度为-8.2<H0≤-5.6。H3PO4-BF3/ZrO2中,活性组分强能是以H2PO4^-:BF3的形态存在,BF3通过与H2O4^-的络合作用是催化剂的活性增强。H3PO4-BF3/ZrO2中,存在H2SO4与ZrO2的成盐作用,同时亦有可能存在H2SO4与H3PO4、BF3之间的相互作用。催化剂在下焙烧失活的主要原因是H2PO4^-失水生成P2O7^4-,使催化剂表面质子酸量大幅度降低所致。  相似文献   
83.
通过沉淀、回流和掺杂等方法制备了ZrO2呈四方相及单斜相的SO2-4/ZrO2(SZ),并用XRD,TEM,低温N2-BET和吡啶吸附IR等技术定量地测定和探讨了SZ的结构特征和表面超强酸性及其对丁烷异构化反应的催化活性. 结果表明,ZrO2呈单斜相结构的SZ表面Brnsted(B)酸与Lewis(L)酸的浓度比[B]/[L]较ZrO2以四方相为主的SZ高约40%,但其对丁烷异构化反应的比催化活性则较后者低约31%;由掺Mg2+所制备的ZrO2呈四方相的SMZ具有与ZrO2呈纯单斜相的SZ非常接近的[B]/[L]比,且表现出比未掺Mg2+的ZrO2以四方相为主的SZ更高的比催化活性. 从催化剂晶相结构对表面B酸浓度及强度影响的角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4.
利用压电频移法测定水中的痕量亚硝酸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志强  蔡青云 《分析化学》1998,26(2):177-179
提出了利用压电频移法测定亚硝酸盐的方法。方法以碘离子与亚硝酸根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为依据,通过测定由反应生成的碘所引起的压电晶体频率的变化,在被萃取水相中亚硝酸盐浓度为0.009 ̄2.3mg/L范围内,频移值与浓度成正比:ΔF=5.8+2.5×10^3C(mg/L),r=0.9901。方法简便,用于天然水中亚硝酸盐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5.
贺鹤勇  邹艳  马卓娜  岳斌 《物理化学学报》2004,20(Z1):1024-1031
结合实验研究,介绍了13C原位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及其在催化反应机理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工作包括温和条件下丙烷在镓改性H-ZSM-5上的活化研究,SO2-4/ZrO2、CsxH3-xPW12O40和H-MOR催化剂上正丁烷的异构化反应机理研究,以及利用原位13C MAS NMR测定催化剂超强酸性.  相似文献   
86.
采用自组装单层膜(SAMs)技术在压电石英晶体的金电极表面组装巯基丙酸SAMs,以盐酸1-乙基-3-(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EDC)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作偶联剂,以共价键合方式固定高密度脂蛋白抗体,研制成一种高灵敏的压电免疫传感器用于检测人血清中低含量的高密度脂蛋白。利用压电装置的实时监测功能,考察了巯基丙酸在金电极表面的自组装成膜过程与机制;研究了晶振固定抗体及其反应结合抗原的液相振荡行为和传感特性。传感器采用初始速率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的线性浓度范围为1.63~18.8 mg.L-1,检出限为0.82 mg.L-1。  相似文献   
87.
纳米色料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色料是一类可以结合颜料和染料两者优点的新型色料,除了在传统的着色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外,在光电高新技术领域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机纳米色料在制备和应用上的最新研究进展,归纳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制备有机纳米色料以及有机色料/无机物杂合纳米色料的最新研究方法。着重论述了细乳液聚合法制备纳米色料,对各种制备方法作出比较评价,并结合研究现状对纳米色料在光电领域的应用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88.
尹双凤  徐柏庆 《催化学报》2002,23(6):507-512
采用BET,XRD,TG-DTA,FT-IR,XPS和NH3-TPD等分析手段,研究了活化焙烧温度(500-800℃)对B2O3/ZrO2催化剂织构/结构、表面性质和环己酮肟气相重排反应的影响。催化剂活化焙烧温度升高促进了ZrO2向单斜晶相转化,同时活性组分氧化硼由以BO4为主要结构单元的物种转变为以BO3为基本结构单元的B2O3,导致催化剂比表面积,孔体积以及表面酸量减小,ZrO2与B2O3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弱、700℃活化焙烧的催化剂表面拥有最大比例的中强酸中心,而且Beckmann反应的活性稳定性最高。这些结果表明,活化焙烧温度为B2O3/ZrO2催化剂上气相重排反应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催化剂中B原子的配位状态和表面酸性实现的。  相似文献   
89.
预处理条件对Ni-Ce-P非晶态合金液相加氢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宗保宁  闵恩泽  朱永山 《化学学报》1991,49(11):1056-1061
采用真空骤冷技术制备了Ni82Ce0.31P17.7和Ni82P18非晶态合金。通过高压氢气中热处理, 使其粉化。DSC研究结果表明加入少量Ce使Ni-P非晶态合金晶化温度提高160℃。用高压反应釜考察了氧化温度和氢还原温度对Ni-De-P非晶态合金本乙烯液相加氢活性的影响, 并对比了Ni-P和Ni-Ce-P的加氢活性, 活性测试的结果表明: 氧化、还原处理过程使Ni-Ce-P加氢活性显著增加, 最佳的预处理条件是240℃氧化1h, 300℃氢气还原2h; Ni-Ce-P加氢活性是Ni-P加氢活性的3-4倍, 用AES和XPS研究了氧化、还原过程中,Ni-Ce-P表面性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90.
S2O2-8和SO2-4促进ZrO2固体超强酸正戊烷反应性能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考察了常温下S2O2-8促进ZrO2(PSZ)固体超强酸催化剂上正戊烷的反应性能,并与SO2-4促进ZrO2(SZ)反应相比较,观察到PSZ和SZ对正戊烷都具有异构化和裂解的双重作用,主要产物分别为异戊烷和异丁烷.正戊烷的异构化转化率和表观反应速率常数主要取决于样品的焙烧温度.但对于正戊烷异构化反应,PSZ的最佳焙烧温度为550℃,比SZ的低50℃.在各自的最佳焙烧温度下反应1h后,前者的异戊烷生成率为后者的1.3倍.通过S含量和比表面积测定以及用XRD和FTIR等手段分析了PSZ的物理化学特性.从原位FTIR谱图发现,PSZ(550℃)表面S-O键的红外吸收明显比SZ(600℃)的强;通过吡啶红外手段发现PSZ(550℃)吡啶离子吸收峰的红移大于SZ(600℃),表明前者的Lewis酸强于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