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64篇
化学   383篇
晶体学   4篇
力学   1篇
综合类   6篇
物理学   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1.
陈之旸  倪友明  文富利  周子乔  朱文良  刘中民 《催化学报》2021,42(5):835-843,中插33-中插34
芳烃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目前主要通过石油催化裂化和催化重整制得.随着石油资源的消耗以及芳烃的需求日益增长,开发非石油路线制备芳烃势在必行.因此,从煤、天然气和生物质出发,经合成气一步制芳烃(STA)广受关注.将合成气制甲醇的金属催化剂和甲醇制芳烃的分子筛催化剂复合,可以制备双功能催化剂,用于合成气反应可高选择性得到芳烃.然而,关于此过程中芳烃的生成机理仍有争论.目前人们认为,生成芳烃的中间体主要分甲醇和其他含氧物种(乙烯酮,醛类)两种.本文以ZnCrAlOx和H-ZSM-5为模型催化剂,进行合成气制芳烃、甲醇制芳烃和丙烯制芳烃反应,确定了传统的甲醇制芳烃路径不是合成气制芳烃中的主要途径,并通过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气相色质谱解释了STA反应中两种活性组分距离越近,芳烃选择性越高的原因,从而提出了在合成气制芳烃过程中芳烃的生成机理.通过比较双功能催化剂上合成气、甲醇以及丙烯的反应性能发现,在甲醇和丙烯转化时,其芳烃选择性远小于合成气转化时的,由此可认为,在合成气制芳烃的路径主要不经由传统的甲醇制芳烃,而是通过烯烃聚合脱氢生成芳烃.红外表征和共进料实验表明,合成气可以在金属催化剂表面生成甲酸盐物种,它可与烯烃反应生成羧酸盐物种,再迁移到分子筛上反应生成芳烃,且羧酸盐物种在分子筛上的芳构化能力要高于丙烯;即使在氢气氛围下,当丙烯的芳构化能力受到氢气极大抑制时,羧酸盐物种仍能高选择性生成芳烃.本文制备了一系列金属催化剂和分子筛物理接近距离不同的双功能催化剂,研究了合成气在双功能催化剂上制芳烃时,金属催化剂和分子筛二者组分的距离对芳烃选择性的影响.随着二者接近距离的增加,芳烃选择性急剧增加;通过GC-MS分析合成气转化时的停留物种,发现随着二者接近距离的增加,羧酸盐物种和甲基环戊烯酮的量明显增加,因此,羧酸盐物种和甲基环戊烯酮物种在生成芳烃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我们提出了STA中一条新的芳烃生成路径,并证明了羧酸盐物种是其中重要的中间物种.它经由金属表面的甲酸盐物种和烯烃反应生成,随后迁移到分子筛上生成甲基环戊烯酮物种,再脱水生成芳烃.  相似文献   
32.
在pH 2.0~3.0的B-R缓冲介质中,对乙酰基偶氮羧(p-ACA)与铈(Ⅲ)生成蓝色配合物,其吸收峰在727nm处,而显色剂本身吸收峰在577nm处,对比度达150mm。在此显色体系中加入人血清白蛋白(HSA)时,发生消光反应,呈现在波长727nm处吸光度的减弱。试验表明:HSA的质量浓度在10~120mg·L-1范围内与相应的吸光度减弱程度(ΔA)之间呈线性关系。显色体系对HSA的表观摩尔吸光率为5.14×105L·mol-1·cm-1。加入TX-100使该体系的灵敏度提高45%。应用上述方法测定了3份人血清样品中HSA的含量,测定值与考马斯亮蓝法的测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33.
以溴代环戊烷和丙二酸二乙酯为起始原料,经缩合、水解、脱羧、还原、氧化、环合六个步骤合成了目标化合物环戊噻嗪;所得产物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确证,产物纯度经高效液相色谱(HPLC)归一化法测定.结果表明,目标产物总收率可达25.5%,纯度为99.4%;经过改进的工艺条件稳定,操作简便,收率明显提高,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34.
铂电极上Kolbe反应的现场FTIR反射吸收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5.
用差示扫描量热、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氢核磁共振等方法对自制双(4-羧苯基)苯基氧化膦(BCPPO)进行定性分析.其结构和纯度经确认后,紫外光谱扫描发现:BCPPO的吡啶溶液在302 nm波长处有稳定吸收,在6.0×10-5~3.6×10-3mol·L-1之间,吸光度与浓度呈线性关系.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BCPPO进行定量分析时,相对标准偏差(n=5)在0.14%~0.25%之间,可有效避免反应副产物苯甲酸对测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6.
37.
综述了近几十年来取代的噻唑烷-4-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有机合成、药物合成、化学分析和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8.
间羧基偶氮羧光度法测定痕量铬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间羧基偶氮羧与Cr2 O2 -7的褪色反应 ,建立了一种新的测定痕量Cr(VI)的光度方法 .发现其在高氯酸介质中具有高灵敏的褪色反应 ,摩尔吸收系数达到 3 .5× 10 6L/mol·cmCr(VI)量在 0~ 48μg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  相似文献   
39.
40.
史华红  杨燕生 《发光学报》1994,15(4):354-359
研究了四种新型氨羧螯合剂在水溶液中自身的荧光及对Eu3+、Tb3+离子的敏化发光性能.考察了浓度、pH值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