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03篇
化学   248篇
力学   1篇
综合类   6篇
物理学   1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利用分子印迹技术,以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使用自由基热聚合法在石墨烯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合成毒死蜱( CPF)分子印迹聚合膜,制得了CPF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采用循环伏安法、线性扫描伏安法和电化学交流阻抗法等,考察了此CPF分子印迹膜的电化学性能。在最佳检测条件下,传感器的峰电流与CPF浓度在2.0×10-7~1.0×10-5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Ip(μA)=-7.1834-0.2424C (μmol/L),相关系数r2=0.9959,检出限为6.7×10-8 mol/L(S/N=3)。构建了CPF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动力学吸附模型,测得印迹传感器的印迹因子β=2.59,结合速率常数k=12.2324 s。传感器表现出良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并成功用于实际水样和蔬菜样品中CPF的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4.1%~101.4%。  相似文献   
32.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松香胺类衍生物在非表面活性剂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催化特定氧化反应、手性反应及手性拆分、Maillard反应、抗菌活性、离子识别、施胶、废水处理、缓释、缓蚀、助焊剂等方面。  相似文献   
33.
以松香基季铵盐(脱氢枞基三甲基溴化铵,标记为DTAB)为模板剂、正硅酸乙酯为硅源、氨水为碱性介质成功合成出具有纳米片状形貌的六方有序超微孔二氧化硅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N2吸附-脱附、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体系中模板剂添加量、硅源添加量、碱性介质添加量、晶化温度、搅拌时间对前驱体的有序度有着较大的影响。当物质的量之比为nSi O2∶nDTAB∶nNH3·H2O∶nH2O=1.0∶0.1∶11.3∶924.0,晶化温度为373 K,搅拌时间为24 h,所得样品有序度最高。经煅烧后样品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1 024 m2·g-1)和孔容(0.56 cm3·g-1),以及狭窄的孔径分布(集中于1.80 nm)。  相似文献   
34.
歧化松香胺为原料合成了6个新型含脱氢松香骨架的1,8-萘酰亚胺衍生物2a~2b和3a~3d,其结构用1H NMR,13C NMR,MS和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对3a~3d进行了阴离子识别研究,并对其识别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5.
用5-硝基水杨醛与色氨酸缩合制备了一种Schiff碱配体,将其与过渡金属Cu(Ⅱ)、Zn(Ⅱ)进行作用合成出两种新型的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差热-热重、IR、UV、摩尔电导率等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化合物的荧光性质和对超氧离子的催化歧化作用.  相似文献   
36.
37.
利用CO和NO作为双探针分子和TP-IR动态方法研究了Rh~+Co/A1_2O_3催化剂上的吸附中心类型,CO吸附态的动态行为以及CO歧化反应.结果表明在Rh+Co/Al_2O_3上存在大量的孪生CO吸附中心和少量的线式CO吸附中心以及Co上的NO吸附中心.在TPD(真空中)动态过程中,孪生CO谱带强度逐渐减弱并在325℃完全脱除.明显低于Rh_4/Al_2O_3上孪生CO谱带的脱附温度,表明Co的加入减弱了孪生中心对CO的吸附强度.在TP(CO中)动态过程中,吸附的CO谱带在250℃以上才发生强度减小直至消失的行为表明CO歧化在250℃以上才发生.并且孪生中心上的歧化速率高于线式中心.  相似文献   
38.
聚合松香中锌含量的火焰原子吸收法直接测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95%乙醇作溶剂,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聚合松香中的锌含量,因内未见类似报道,此方法非常适合在林化企业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9.
烯烃歧化反应(又称烯烃复分解反应)是两分子烯烃通过碳-碳键断裂重排生成新烯烃分子的反应,自1964年Phillips公司的Banks等发现以来,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且在均相催化体系的发展尤为迅速;与此同时,多相烯烃歧化催化剂因其在分离简单、可循环再生利用方面的优势而在工业界崭露锋芒.多相烯烃歧化催化剂通常由活性金属组分(Re,Mo,W)分散到大比表面积的多孔载体制备而成.多相催化剂上烯烃歧化反应主要集中在乙烯和2-丁烯反歧化制丙烯反应,其中WO_3/SiO_2催化剂先后应用于Phillips公司的Triolefin Process和ABB Lummus公司的OCT工艺,低温Re系催化剂被法国石油研究院应用到Meta-4歧化工艺.同时丙烯歧化也是研究最多的反应,多数情况下被用作探针反应来研究催化剂的性能.烯烃歧化反应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变产物分布,为碳四烃类的高效转化利用提供很好的途径.受国内拉动内需的政策及下游应用行业强劲需求的影响,中国液化石油气的产量逐年递增.2014年我国液化气产量约为2550万吨,其中仅有39%左右用于碳四深加工,大部分当做燃料直接烧掉.从组成来看,液化气中烯烃含量在40%-50%,可以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乙烯和丙烯进一步利用.本文重点开发了一条从1-丁烯出发生产乙烯/己烯的反应路线及对应的催化剂.首先从热力学角度分析了碳四歧化反应网络中各反应路径发生的难易程度.在此基础上,以Mo/Al_2O_3为催化剂考察了Mo负载量和反应条件对产物分布的影响-.在优化的6Mo/Al_2O_3催化剂上,80°C,1.0 MPa和丁烯空速3 h1的条件下,产物中乙烯和己烯的摩尔选择性超过85%,并且在48 h内保持良好的反应稳定性.为了进一步探究催化剂结构与反应性能的关系,系统考察了催化剂载体差异对Mo物种状态和反应性能的影响.借助N2吸附,NH_3-TPD,Py-IR,H_2-TPR,UV-Vis和HRTEM等表征手段,发现催化剂反应活性与其酸密度直接相关.催化剂酸量越大,丁烯转化率越高,但副反应越多;载体适宜的酸量和较大的比表面积更有利于钼物种的分散和四配位钼物种的形成,促进目标1-丁烯自歧化制乙烯/己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0.
脱氢枞酸是一种从松香中分离出来的具有三环二萜结构的树脂酸,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在医药、工业、农业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用途。本文综述了脱氢枞酸衍生物在抑菌、抗病毒、K离子通道开启、抗肿瘤等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脱氢枞酸衍生物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