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5篇
  免费   444篇
  国内免费   1078篇
化学   1806篇
晶体学   44篇
力学   910篇
综合类   31篇
数学   49篇
物理学   127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146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56篇
  2011年   192篇
  2010年   176篇
  2009年   204篇
  2008年   203篇
  2007年   214篇
  2006年   228篇
  2005年   209篇
  2004年   230篇
  2003年   227篇
  2002年   145篇
  2001年   126篇
  2000年   145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01.
对近期发展的固体圆二色(CD)光谱测试方法进行了概述、评价和比较, 着重探讨了“浓度效应”的存在使固体CD光谱失真的原因. 通过对本课题组和其他作者已报道的四种化合物的固体CD谱再测试的反思, 强调了依手性化合物的手性光谱学性质不同, 根据浓度梯度实验选择其合适测试浓度的必要性. 对固有手性的阻转异构化合物(S)-1,1'-联二萘酚(S-BINOL)进行了成膜法固体CD谱浓度梯度测试, 发现所得固体薄膜CD谱中也存在着“浓度效应”  相似文献   
102.
通过对离子轰击下固体表面电离过程重新考虑认为,在固体表面覆氧或氧离子轰击下除表面原子的直接电离外,激发态双原子间电子交换和断键亦起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修正了局部热力学平衡模型,得到了一个包含各类离子内配分函数、电离能、金属-氧原子键断键能以及表面金属原子与氧原子结合份数等参数决定的新电离几率分析表达式。应用该分析表达式解释了金属表面覆氧、氧离子轰击金属、化合物半导体表面二次离子发射中氧增强效应、充氧量对二次离子发射的影响及其基体效应等实验现象。并由此得到了元素相对灵敏度因子的分析表达式,对化合物半导体及一些陶瓷材料表面二次离子质谱分析中元素灵敏度因子随元素电离能变化曲线给予了相应的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103.
制备并表征了二甲醚(DME)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s)系列Ni-Fe-La0.8Sr0.2Ga0.8Mg0.115Co0.085O3(LSGMC8.5) 复合阳极, 电极中Ni与Fe的摩尔比分别为9:1、8:2、7:3、5:5, 电极中Ni-Fe的总质量分数为75%. 利用多种技术考察了电极的物相组成, 电极以及电极/电解质界面的微观结构, 电极/电解质界面上进行的DME电化学氧化反应. 结果表明, 复合阳极中Fe含量的增加促进了电极的烧结, 同时改变了电极/电解质界面的微观结构. 电极催化DME电化学氧化的活性依赖于Ni、Fe的比例, Ni、Fe的摩尔比为8:2的电极具有最高的电化学活性. Ni-Fe-LSGMC8.5电极具有较高的催化DME氧化反应的活性与稳定性, 没有观察到电极中存在明显的积碳现象.  相似文献   
104.
用浸渍法制备并采用交流阻抗、极化等技术考察了不同组成的Ni-Sm3+掺杂的CeO2(SDC) 复合镍阳极的电化学性能及相应电池的功率输出性能.结果表明,SDC掺入镍阳极后,阳极极化过电位及电池的欧姆电阻显著减小.其中阳极过电位的减小与SDC掺入镍电极引起的三相界扩展有关,但SDC的掺入同时引起了电极反应活化能的增加,造成低温下Ni-SDC的极化过电位大于纯Ni电极.高温下,Ni-SDC阳极的阻抗谱由两个半圆组成,其中高频半圆随着SDC掺入量的增加而减小,而低频环与SDC的掺入量基本无关.低温下只观察到一个高频环.高频环可能对应三相界反应,而低频环可能对应氢的解离吸附及扩散.75%(w)Ni-25%(w)SDC/La0.9Sr0.1Ga0.8Mg0.2O3(LSGM)/Sm0.5Sr0.5CoO3(SSC)在所研究的电池中具有最大功率输出密度,其值在1073、973、873 K下分别达到1.1、0.43、0.14 W•cm-2.  相似文献   
105.
郭新  袁润章  孙尧卿  崔崑 《物理学报》1996,45(5):860-868
在实验的基础上将ZrO2基固体电解质的晶界分为三类:“清洁”晶界、含非晶相的晶界和含晶态相晶界,并分析了各类晶界的形态与性质,其中根据有效介质理论的计算,晶态晶界相的电导率约为基体的三倍,因而据此提出了一个运用“晶界工程”进一步提高ZrO2导电性的方法。用理论模型分析了各类晶界对ZrO2氧传感器输出电势的影响。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06.
固体铁系超强酸的制备及催化水杨酸异丙酯的合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卢泽楷  朱万仁 《有机化学》2002,22(6):450-452
报道固体铁系超强酸作为酯化催化剂,并研究了用此催化剂催化合成水杨酸异 丙酯,实验结果表明:水杨酸与异丙醇的投料比n酸:n醇=1:6,催化剂的用量占 反应物总投料质量的6%,反应时间为4h,得产物水杨酸异丙酯,其产率达到94.5 %,同时对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7.
神东煤液化残渣显微组分的特征与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SU处理能力为0.1t/d的小型连续液化装置上对神东煤进行了加氢液化试验,对其液化残渣进行了显微光学研究。结果表明,在液化过程中,原料煤中的壳质组和镜质组全部转化,惰质组部分转化,在残渣中可见未反应的惰质组,同时在残渣中出现中间相小球体和半焦等新生组分。矿物质大量富集,并基本保持煤中原有的形态特征。THF处理后残余惰质组反射率在2.0%~3.8%,略高于煤中高反射率惰质组反射率,煤中高反射率惰质组是残余惰质组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08.
通过团体吸附剂富集,再用超临界CO2脱附后用气相色谱及质谱技术对实验室内空气中气相有机污染物进行了考察。文中对采样和萃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并与热脱附所得结果做了比较。结果表明在22MPa,80℃时,用甲醇改性的超临界CO2进行萃取的结果优于热脱附法。该法鉴定出气相有机污染物中52个组分,占色谱峰总面积的99.6%。  相似文献   
109.
正庚烷在超稳Y沸石(USY)负载超强酸催化剂上加氢异构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The Pt-bearing SO42-/ZrO2 superacid catalysts supported on ultra stable Y (USY) zeolite were prepared by impregnation and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nitrogen adsorption and Hammett indicators. Their catalytic activities were evaluated in the hydroisomerization of n-heptane with an atmospheric fixed-bed reactor. The catalysts possessed a high surface area, superacidity and well maintained pore structure of USY support. The supported catalysts with a suitable SO42-/ZrO2 loading exhibited a higher catalytic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than the unsupported SO42-/ZrO2 catalyst or the Pt supported on USY catalyst without superacid. At the reaction temperature of 220 ℃, over the catalyst with a Pt loading of 0.8wt% and ZrO2 loading of 10wt%, the conversion of n-heptane could be as high as 35.2% with a selectivity of 87.9% for isomerization products.  相似文献   
110.
聚吡咯衍生物的合成及液晶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论述了新型导电功能性液晶聚合物3-和N-液晶基元取代聚吡咯的合成和液晶行为。指出通过化学氧化聚合、电化学氧化聚合和脱卤缩合聚合可以获得液晶性聚吡咯衍生物。它们均显示热致液晶行为,且多数呈现近晶液晶相,少数呈现向列液晶相,有些具有2种近晶相,有些具有单变液晶性。N-液晶基元取代聚吡咯比3-位取代聚吡咯具有较高的液晶稳定性。较长的亚甲基间隔和极性的介晶基团能够使N-取代聚吡咯具有较大的液晶微区和稳定的液晶相。N-取代液晶聚吡咯在摩擦力的作用下还可以诱发单轴取向。这种热致液晶性聚吡咯衍生物的研究成功有希望克服聚吡咯难以成型加工的巨大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