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8篇
化学   108篇
综合类   3篇
物理学   1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CAB高分子为膜材料,研究了铸膜液的溶剂体生添加剂对膜形态及选择性渗透N2、O2、CH4、CO2等气体的影响。溶剂体系以丙酮为基本组分,混合甲酰胺或乙酸,可得到具有好的气体渗透性或气体选择性的非对称膜,通过溶剂的红外光谱羰基吸收峰的偏移,认为溶剂体系有可能存在Lewis酸;碱络合物。  相似文献   
12.
在仅以碘化钾为重原子微扰剂、亚硫酸钠为除氧剂及无任何保护性介质存在的水溶液中 ,吲哚_3_丁酸 (IBA)能发射很强的室温光 (RTP) ;详细研究了分析测定条件及有机溶剂对RTP的影响 ;在最大光波长λex/λem =281/447nm处 ,光强度与IBA浓度在2.0×10 -7~1.0×10 -5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检出限4.3×10-8 mol/L ;方法直接用于强化水样和土壤中IBA的测定 ,回收率96 %~104 % ,相对标准偏差2.37 %~3.97 %。  相似文献   
13.
人体内酮体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念章  李光  廖静敏 《分析化学》2005,33(7):1019-1022
论述了检测人体内酮体浓度的重要意义和酮体的代谢过程,对各种检测技术的发展过程、检测原理、操作步骤及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着重探讨了对血液中β-羟丁酸的检测,并对各种技术的发展方向作了进一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4.
We demonstrate a simple interconnection layer (ICL) that can be employed in tandem organic solar cells. An ICL with an optimized structure of Ca/Au/MoO3 is used between two sub cells composed of identical regioregularpoly(3-hexylthiophen) (P3HT):[6,6]-phenyl C61-butyric acid methylester (PCBM) photoactive layers.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PCE) of 3.24% and fill factor (FF) of 68.0% are achieved with such an ICL under simulated sunlight (1 O0 m W. cm- 2 ). Compared with the best values of devices with ICLs of Ca/Al/MoOa, PCE is improved by 68.9% and FF is improved by 15.5%. The improved performances are attributed to the optical and electrical balances in both sub cells. The presented ICL extracts free charges efficiently from both sub cells thereby suppressing the exaction recombination in each sub cell.  相似文献   
15.
为了深入了解生物柴油在ZSM-5沸石上的催化反应机理,在常压的流动反应器中进行了生物柴油代用品丁酸甲酯在氢型ZSM-5(HZSM-5)催化剂上的热解和催化热解. 热解产物使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定性和定量测量. 动力学模型和实验表明,气相中氢提取反应是热解过程中丁酸甲酯分解的主要途径,但在HZSM-5上,丁酸甲酯则主要通过解离生成烯酮和甲醇消耗;与无催化反应相比,丁酸甲酯在HZSM-5上的初始分解温度降低了约300 K. 并且通过Arrhenius方程获得了在催化热解和均相热解条件下丁酸甲酯消耗的表观活化能. 明显降低的表观活化能证实了HZSM-5对丁酸甲酯热解的催化性能. 此外催化剂的活化温度对HZSM-5的某些催化性能具有一定的影响. 该研究对进一步的实际生物柴油燃料的催化燃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强  孟庆意  班春兰  张蕊 《光谱实验室》2011,28(5):2448-2450
采用气相色谱快速分析方法测定环氧氯丙烷反应体系中的缩水甘油丁酸酯.采用SE-30( φ3mm×1.5mm)填充柱,载气流量:48.86mL/min;柱温:100℃;气化室温度:185℃;热导检测器温度185℃;缩水甘油丁酸酯的量(x)与峰面积(y)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y=1594.1x+1370.1,R2=0.9993...  相似文献   
17.
纳米复合锆基固体超强酸的制备及其催化酯化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性技术和浸渍—沉淀法制备出纳米固体超强酸催化剂S2O82-/ZrO2-Al2O3。通过正交试验获得催化剂制备的最佳条件,即ω(Al2O3)为2.0%,-15℃陈化24h,浸渍液(NH4)2S2O8浓度为0.8mol/L,焙烧温度为650℃,焙烧时间为3h。用XRD、TEM、BET、TG-DTG和化学分析等手段分析了S2O82-/ZrO2-Al2O3的晶化过程、比表面积、含硫量和热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这四个方面对催化剂的酸性有较大影响。500~650℃焙烧温度下制备的催化剂属纳米材料(<41nm),有较大比表面积和较好的热稳定性。以优化的催化剂S2O82-/ZrO2-Al2O3用于催化合成丁酸异丁酯的最佳条件为:n(异丁醇):n(丁酸)=1.8:1.0,催化剂用量为1.0g(以0.3mol丁酸为准),脱水剂环己烷用量为10mL,反应时间为3.0h,催化剂重复使用8次后酯化率仍在90%以上,该催化剂具有催化活性高、不污染环境、可重复使用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采用改进后的流动相体系,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婴儿配方奶粉中8种水溶性维生素(盐酸硫胺素、核黄素、烟酰胺、烟酸、吡哆胺、叶酸、氰钴维生素、抗坏血酸)的快速分析方法.以马尿酸作为内标,Inertsil-ODS-SP柱分离,采用含1 mmol/L七氟丁酸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和乙腈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紫外检测器,16 min内实现8种维生素的同时分离测定.对4种婴儿配方奶粉中的8种维生素进行测定,加标回收率在97%~105%,相对标准偏差在0.2%~2.3%.  相似文献   
19.
孙汝淑  曹卫国  丁维钰  叶青  高金森 《合成化学》2004,12(4):351-354,J002
顺-1乙酰基-2-对位取代苯基-6,6-二甲基-5,7-二氧-螺-[2,5]4,8-辛二酮(1a~ld)与苯硫酚(2)在封管中100℃反应得β-乙酰基-r-苯硫基-r-对位取代苯基丁酸苯硫酯(3a~3d),当反应物为1a时,还同时得到α-苯硫羰基-β-乙酰基-r-对甲苯基-r-丁酸内酯(4)。  相似文献   
20.
三环己基羧酸锡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了三个三环己基羧酸锡化合物—三环己基丁酸锡(1), 三环己基-间氯代苯甲酸锡(2), 三环己基-间溴代苯甲酸锡(3)的分子和晶体结构. 三种化合物均属正交晶系, 空间群分别为P212121(1), Pnaa(2), Pnaa(3). 1的晶胞参数为:a=9.963(2), b=11.004(3), c=20.144(6)埃, Z=4. 2的晶胞参数为: a=8.135(2),b=16.716(3), c=36.426(6)埃, Z=8. 3的昌胞参数为: a=8.165(1), b=16.714(3),c=36.710(4)埃, Z=8. 在1的晶体中, 锡原子呈五配位的三角双锥构型. 桥联的羧基使其结构成为含有两种不同Sn-O键(2.198(4)和2.427(3)埃)的线型聚合物. 2和3的晶体则是由孤立的分子所组成. 在每个分子中, 四配位的锡原子呈畸变的四面体构型, 羧基不能象在化合物1中那样在锡原子之间成桥, 可能主要是由于环己基与卤代苯甲酸根之间的空间位阻效应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