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95篇
化学   719篇
晶体学   4篇
物理学   5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01.
本文合成了2个新型Cu(Ⅱ)配合物:[Cu2(L1)2Cl4]L1 (1)和[Cu(L2)2(NO3)2(H2O)] (2),其中L1为3,6-二(苯并三唑-1-)哒嗪,L2为3-(1,2,4-三氮唑-1-)-6-氯哒嗪。配合物1的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铜离子与3个氯原子和配体的2个氮原子形成五配位的四角锥构型,2个氯原子以μ-2方式桥联2个中心铜原子。在配合物1的晶胞中1个游离配体未参与配位。配合物2的晶体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铜原子处于五配位四角锥配位环境中。分子间氢键将2的分子结构延伸为一维链、二维网状结构,并通过分子间的π-π堆积作用进一步使配合物构型发展成三维拓扑结构。应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对本文所涉及的化合物进行了清除自由基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这2个配体都具有较好的活性。  相似文献   
102.
在水热条件下,以乙醇胺为还原剂,实现了亚碲酸根(TeO~(2-)_3)的分步还原,并以新生成的单质Te纳米棒为碲源,原位一步法合成出六方相Sb_2Te_3纳米片.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对产物的物相、形貌及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产物Sb_2Te_3为六方纳米片,厚度约为100~200 nm,直径约为0.6~1.5μm,形貌均一,分散性良好.适宜的合成条件是水/乙醇胺体积比为8∶12,180℃下反应24 h.依据部分实验结果以及单质Te和六方相Sb_2Te_3晶体结构的比较,证明了Sb_2Te_3主要以外延方式在单质Te纳米棒表面生长,且两者的晶面取向为(003)Te//(003)Sb_2Te_3,[110]Te//[110]Sb_2Te_3.  相似文献   
103.
利用吲哚~-3~-醛和邻硝基苯基半卡巴肼设计合成了新型含内氢键的阴离子识别受体吲哚~-3~-醛~-邻硝基苯基半卡巴腙.利用核磁共振波谱、质谱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对该受体进行了表征,利用荧光光谱滴定和核磁共振波谱滴定研究了该受体对Ac O~-,F~-,H_2PO~-_4,Cl~-,Br~-,I~-,HSO~-_4等阴离子的识别性能.结果表明,该受体与Ac O~-,F~-,H_2PO~-_4,Cl~-,Br~-,I~-,HSO~-_4的结合常数和结合比分别是6.98,1∶2;6.85,1∶2;5.40,1∶2;13.51,1∶2;6.34,1∶1;5.40,1∶1;2.88,1∶1.该受体由于具有内氢键,与具有适当体积、碱度的Cl~-很匹配,对Cl~-具有很强的结合能力和很高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04.
分别以2-苯基-5-(2-吡啶基)-1,3,4-噁二唑及2,5-二苯基-1,3,4-噁二唑为荧光基团,设计合成了基于杯[4]冠醚结构的荧光探针分子1a和1b;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碳谱(~(13)C NMR)及高分辨质谱(HRMS)表征了其结构.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及荧光光谱考察了探针分子1a和1b对碱金属离子(Na~+,K~+,Cs~+)、碱土金属离子(Mg~(2+),Ca~(2+))及过渡金属离子(Mn~(2+),Co~(2+),Ni~(2+),Cu~(2+),Zn~(2+),Cd~(2+),Ag~+)的识别作用.结果表明,Na~+可使探针分子1a的二氯甲烷溶液荧光强度显著增强,K+和Cs~+对探针分子1a的荧光强度几乎无影响,而Ca~(2+)及所有过渡金属离子均可有效猝灭探针分子1a的荧光.探针分子1b对于碱金属离子的识别作用与探针分子1a相似,但其与过渡金属离子的络合作用弱于探针分子1a.根据核磁共振表征结果讨论了金属离子与荧光探针的络合位点.  相似文献   
105.
刘硕  翟玉平  韩杰 《大学化学》2016,31(11):67-71
采用微波辐射及相转移催化剂改进了高锰酸钾氧化制备苯甲酸实验,系统研究了微波功率、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物物质的量比、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产率的影响,并同电热套加热方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反应的最佳条件为:微波辐射时间40 min,微波功率80 W,反应温度80℃,相转移催化剂氯化苄基三乙铵用量为甲苯的0.2当量,高锰酸钾与甲苯的物质的量比为4.5:1.与电热套加热方式相比,微波辐射法缩短了反应时间,并显著提高了反应效率.以苯甲酸制备实验为例介绍了“讲一练二考三”教学新理念及其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6.
用分级结晶或柱层析方法对2-(2-吡啶基)-4-羧甲基-1,3-噻唑烷(A)及2-甲基-2-(2-吡啶基)-4-羧甲基-1,3-噻唑烷(B)两种手性配体进行提纯,分别考察了其与[Rh(COD)Cl]2制备的在位催化剂催化苯乙酮的不对称硅氢化反应,发现只有噻唑烷环上的C4位手性中心对催化反应结果有影响,其C2位手性中心在Rh(1)催化下发生了快速差向异构化反应.  相似文献   
107.
朱守非 《化学教育》2021,42(18):7-8
正朱守非(1977—),1977年出生于安徽省太和县。2000年和2005年在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分别获得理学学士和理学博士学位,曾在日本东京大学做博士后。2005年至今在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工作,2013年晋升为教授。长期从事有机合成化学研究,重点研究了几类以氢转移为关键步骤的有机反应,提出了"手性质子梭"概念,发现了催化卡宾对硼氢键的插入反应,发展了多种用于负氢转移反应的高效催化剂。  相似文献   
108.
蔡岩  苗志伟 《化学通报》2021,84(10):1108-1113,1119
玫瑰红景天具有上千年的药用历史,是我国传统中药中的瑰宝。大量研究表明,玫瑰红景天提取物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具有保护和调节作用,尤其在抗疲劳、抗抑郁、抗肿瘤及提高人体免疫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药效。本文介绍了玫瑰红景天的药用开发历史及其特征活性成分的功能,以期提高人们对这种传统中药的认识,为进一步开发玫瑰红景天的药用功能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9.
以两个形状杂化分子(Shape Hybrid Molecules)为目标分子, 研究了它们在气液界面上形成Langmuir膜的过程和Langmuir-Blodgett (LB)膜的聚集态结构. 杂化分子是由Wells-Dawson型磷钨氧簇(Polyoxometalates, POMs)和T8型的倍半硅氧烷簇(Polyhedral Oligosilsesquioxane, POSS), 通过对苯二甲酸有机连接链(OL)用共价键构筑的具有杂化性质和哑铃形状的簇-簇杂化分子(POM-OL-POSS). 这两种杂化分子的差别在于POSS段中, 外围有机基团的尺寸不同. 在实验中, 采用Langmuir和LB膜技术, 了解POSS外围的七个取代基变化导致的分子尺寸变化对Langmuir膜形成过程和LB膜结构的影响. 采用Langmuir技术测定了表面压-平均分子面积(π-A)等温曲线和π-A循环等温曲线, 跟踪并研究了这两个杂化分子在水表面上形成Langmuir膜的过程. 实验结果表明, 两个杂化分子都表现出良好的两亲性, 从气相变化到固相的过程中, 杂化分子经历了从分散到集中的过程. 将这些膜转移到基片上, 得到单层的LB膜, 再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LB膜的表面形貌和聚集态结构. 由于POM段中含有钨和钒金属, 可以直接用TEM观察聚集态结构, 发现了在气-液和液-固相转变过程中, LB膜中杂化分子的聚集态结构都呈现涨落特征, 一种凝聚态物理中由相转变导致结构涨落的重要物理现象. 本研究获得的结果能够帮助我们以及这个领域的研究者们继续优化杂化分子的结构, 进一步构筑具有有序结构的膜和本体材料.  相似文献   
110.
基于静电作用,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与阳离子聚铵组装形成复合胶束. 借助阳离子聚铵,复合胶束可以作为模板与硅源协同组装, 形成高度有序的介孔二氧化硅. 本文通过调变不同种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合成体系pH值、合成温度及阳离子聚铵和硅源用量等因素, 合成了具有不同介观结构和形貌的介孔二氧化硅. 实验证实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聚铵复合胶束模板法是合成介孔二氧化硅的一种通用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