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02篇
化学   118篇
晶体学   2篇
物理学   1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李婷  李欣  周尚永  田丽 《无机化学学报》2015,31(6):1215-1223
利用5-磺酸基间苯二甲酸钠(NaH2sip)和双三唑烷烃,合成了3个配合物[Cu0.5(btm)(H2O)](H2sip)·H2O}n(1,btm=双三唑甲烷),{[Cu(btp)2(H2sip)(H2O)](NO3)·4H2O}n(2,btp=双三唑丙烷)和{[Cu(btb)2(Hsip)]n(3,btb=双三唑丁烷)。化合物1为一维双链结构;化合物2为二维四方网络结构,多个二维层依次叠加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化合物3也具有二维层状结构,其中金属铜离子和双三唑丁烷构成的一维双链结构经双齿μ2-Hsip2-配体连接构成了二维层状结构。同时对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和顺磁共振特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Cs以不同覆盖度吸附在石墨烯表面时系统的结构稳定性和场发射性能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单原子Cs吸附在石墨烯表面的碳六元环的中心位置时系统的能量最低。随着Cs的覆盖度增加,碱金属Cs与石墨烯之间的吸附作用逐渐增强,(4×4)R 0°和(2×2)R 0°结构是稳定的。由于碱金属Cs的修饰作用,Cs/石墨烯体系的功函明显下降,且随着碱金属Cs的覆盖度增大,系统的功函逐渐减小。态密度的计算结果表明功函的下降主要与Cs和石墨烯之间的电子转移有关。随着覆盖度的增大,石墨烯的电子态逐渐向低能方向移动,系统的费米能级升高并导致材料的功函下降。  相似文献   
13.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平面波赝势的方法,计算了LiFeSO_4F和LiTi_(0.25)Fe_(0.75)SO_4F正极材料的电子结构。计算结果表明:当锂嵌入材料后,S、O和F的原子布居变化较小,电子主要填充在过渡金属的3d轨道,导致过渡金属被还原,成为电化学反应的活性中心。在嵌锂态中,锂和氧(氟)之间形成了离子键,而过渡金属(Ti和Fe)与氧(氟)之间则形成了共价键,S-O键的共价性最强。态密度的计算结果则表明:Ti和Fe均保持高自旋排列结构;LiFeSO_4F的两个自旋通道的带隙分别为2.88和2.29 e V,其导电性很差;Ti掺杂使体系的带隙消失,显著地提高了正极材料的导电性;LiTi_(0.25)Fe_(0.75)SO_4F系统中Ti-O和Ti-F键均比纯相中的Fe-O和Fe-F键的共价性更强,因此Ti掺杂材料具有更好的结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发光液晶材料的合成及发光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陆红波  张超  吴少君  邱龙臻  杨家祥 《发光学报》2015,36(11):1227-1232
具有聚集诱导发光增强效应的发光液晶材料,能有效地解决一般发光材料聚集时荧光猝灭和液晶自组装之间的矛盾,在液晶显示等领域有极大的应用价值。本文报道了一种自发光液晶材料(2Z,2'Z)-2,2'-(1,4-亚苯基)二(3-(4-己氧基)苯基)丙烯腈(PHPA)。研究了PHPA的聚集态发光性质、溶剂化效应、热力学性质及发光各向异性。结果表明,PHPA同时具有聚集态诱导发光增强效应和液晶性,其有序取向的薄膜发出的光具有各向异性。该发光液晶材料应用于液晶显示将能简化器件结构、增加亮度、对比度和能效。  相似文献   
15.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La0.75Sr0.25Cr0.5Mn0.5O3(LSCM)并利用XRD,SEM以及电化学阻抗谱(EIS)分别对粉体及电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LSCM在C3H8-O2-N2混合气氛下能够保持很好的高温化学稳定性,且与电解质材料YSZ在1400℃空气气氛下不发生化学反应。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阳极支撑型单室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Ni-YSZ|YSZ|LSCM在700℃、C3H8-O2-N2混合气氛下的短路电流密度达317 mA·cm-2,最大功率密度73 mW·cm-2。将LSCM与CGO形成梯度阴极,相同测试条件下,单室电池的短路电流密度为560 mA·cm-2,功率密度达到110 mW·cm-2,电池输出性能提高约50%。  相似文献   
16.
姚秀伟  王国凤  李莹  张继森 《发光学报》2013,34(10):1319-1323
采用EDTA辅助法合成了NaLuF4∶Yb3+,Er3+微米晶,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对样品的结构进行了表征。XRD分析表明样品NaLuF4为六角相。研究了初始反应溶液的pH值对NaLuF4∶Yb3+,Er3+微米晶的组分、形貌和荧光性质的影响。在980 nm光激发下,观察到了4G11/2→4I15/2、2H9/2→4I15/2、2H11/2→4I15/2、4S3/2→4I15/2和4F9/2→4I15/2发射,荧光强度比I(2H11/2/4S3/2→4I15/2)/I(4F9/2→4I15/2)和I(4G11/2/2H9/2→4I15/2)/I(2H11/2/4S3/2→4I15/2)随着pH值的变化而变化。研究了样品的上转换发光机制。  相似文献   
17.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一个由三连接的2,3-喹啉二甲酸桥联扭曲的Cd2+八面体形成的二维层状配位聚合物[Cd(QDA)]n1)。该配合物发射出较强的蓝色荧光并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更为重要的是,该配合物在乙醇分散体系中可快速识别痕量的2,4,6-三硝基苯酚和Fe3+离子,其对2,4,6-三硝基苯酚的淬灭常数(Ksv)和检测限(LOD)分别为6.61×104 L·mol-1和0.83 μmol·L-1,对Fe3+离子的淬灭常数和检测限分别为1.74×104 L·mol-1和2.70 μmol·L-1。  相似文献   
18.
合成并通过单晶和粉末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失重以及荧光光谱技术表征了含有4-(1,2,4-三唑-1-基)苯酚(hptrz)配体的2个过渡金属配合物{[Ni(H_2O)_2(hptrz)_2(tp)]·2DMF}_n(1)和[Cu(hptrz)_2(SCN)_2]·2H_2O (2)(H_2tp为对苯二甲酸)。配合物1中八面体的Ni(Ⅱ)离子由tp~(2-)阴离子拓展形成线性的一维链状结构;而配合物2则呈现中心对称的单核结构。配合物中,中性的hptrz配体呈现端基配位模式,并通过形成O-H…O氢键相互作用将低维结构拓展为高维超分子网络。此外,配体内的电荷转移使这2个配合物均在紫外区发射出强的荧光发射峰。  相似文献   
19.
在水热条件下,利用多齿的单-和双-三唑衍生物,制备了3种基于多金属氧簇基(POM)的Cu(Ⅱ)和Cu(Ⅰ)杂化材料,即{[Cu(L12(Mo4O13)]·2H2O}n1),{[Cu1.5(L2)(HL2)(H2O)(Mo4O13)]·2H2O}n2),{[Cu2(L31.5(Mo4O13)]·H2O}n3)(L1=4-pyridine-2-1,2,4-triazole,HL2=3-(4H-1,2,4-triazol-4-yl)benzoic acid,L3=trans-4,4''-azo-1,2,4-triazole)。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在1中,Mo4O132-阴离子和Cu(Ⅱ)中心通过双齿L1相互连接,最终形成了二维(2D)POMs基的Cu(Ⅱ)杂化金属-有机骨架。在2中,Mo4O132-阴离子和Cu(Ⅱ)中心通过桥接水原子(O18),双齿HL2和三齿L2-相互连接,最终形成了三维(3D)POMs基的Cu(Ⅱ)微孔金属-有机骨架。在3中,L3配体桥接相邻的Cu(Ⅰ)中心和Mo4O132-阴离子,最终形成独特的双重穿插结构的3DPOMs基的Cu(Ⅰ)杂化配位框架。光催化实验研究表明,样品1~3对于不同有机染料罗丹明B(RhB)、亚甲基蓝(MB)和甲基橙(MO)都具有很好的光催化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20.
发展了一种三苯基膦参与的三氟甲烷磺酰氯对吲哚嗪和吡咯的直接三氟甲硫基化反应.由于该反应无金属参与,试剂廉价易得,所以容易进行放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