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99篇
  免费   2967篇
  国内免费   6277篇
化学   11963篇
晶体学   853篇
力学   1223篇
综合类   577篇
数学   2331篇
物理学   8696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27篇
  2022年   606篇
  2021年   578篇
  2020年   581篇
  2019年   561篇
  2018年   521篇
  2017年   826篇
  2016年   608篇
  2015年   897篇
  2014年   1083篇
  2013年   1349篇
  2012年   1267篇
  2011年   1504篇
  2010年   1556篇
  2009年   1616篇
  2008年   1759篇
  2007年   1507篇
  2006年   1546篇
  2005年   1302篇
  2004年   956篇
  2003年   701篇
  2002年   622篇
  2001年   704篇
  2000年   749篇
  1999年   378篇
  1998年   215篇
  1997年   168篇
  1996年   154篇
  1995年   130篇
  1994年   135篇
  1993年   130篇
  1992年   163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81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82篇
  1987年   56篇
  1986年   44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37篇
  1983年   42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30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4篇
  1971年   4篇
  195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以氧化石墨烯(GO)作为增强光催化剂活性的调节剂, 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钼酸铋/氧化石墨烯(Bi2MoO6/GO)异质结光催化剂, 其可见光响应拓展至570 nm, 带隙能降至2.56 eV. 当mBi2MoO6/mGO=100∶1时, Bi2MoO6/GO(100∶1)光催化剂在可见光的辐射下, 对水溶液中四环素和喹诺酮类抗生素选择性的高效催化降解去除能力为Bi2MoO6的2.1倍. Bi2MoO6/GO(100∶1)光催化剂活性的提高依赖于范德华力作用下的二维Bi2MoO6纳米片-二维GO纳米片界面的紧密接触. 有效的界面接触改善了光生电子的转移和光生载流子的分离. 自由基清除实验结果表明, ?OH起主要作用. 结合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法对降解产物的分析, 提出了不同光催化剂催化降解恩诺沙星具有相似的降解途径和降解产物.  相似文献   
982.
采用沉淀法制备了Fe(OH)_3和Fe_2O_3。通过硫酸化处理得到SO_4~(2-)/Fe(OH)_3和SO_4~(2-)/Fe_2O_3两种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O_x(NH_3-SCR)反应,研究了SO_4~(2-)功能化处理对Fe_2O_3催化剂上NH_3-SCR脱硝性能的促进机理。结果表明,与纯的Fe_2O_3相比,硫酸化处理得到的催化剂上SCR活性得到显著提升;其中,SO_4~(2-)/Fe(OH)_3表现出更加优异的催化性能,在250-450℃时NO_x转化率高于80%,且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抗H_2O+SO_2性能。XRD、Raman、TG、FT-IR、H_2-TPR、NH_3-TPD和in situ DRIFTS等表征结果显示,硫酸功能化处理能抑制Fe_2O_3的晶粒生长,同时SO_4~(2-)与Fe~(3+)结合形成硫酸盐复合物,提高了催化剂表面酸性位点的数量和酸强度,抑制了Fe_2O_3上的氨氧化反应,从而提高了其脱硝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983.
采用自旋极化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系统地研究了Fe_3O_4(001)-B表面水煤气变换的反应机理,计算了整个反应历程。结果表明,对于Fe_3O_4(001)-B表面上的水煤气变换反应,氧化还原、联合和再生三种反应路径共存,但氧化还原和联合机理的有效能垒较低,因而更占优势。对于生成H_2的基元反应,其活性受表面H浓度和催化剂表面O缺陷浓度影响;较高的表面H浓度和O缺陷浓度均有利于H_2生成。这些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铁氧催化剂上的水煤气变换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984.
采用共沉淀法分别制备了不同F-T组分(Fe、Co、Ni)改性的KCuZrO_2催化剂,并用于催化CO加氢合成异丁醇。通过BET、XRD、TEM、XPS、H_2-TPR、CO-TPD以及in-situ DRIFTS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F-T组分的加入促进了乙醇和丙醇的形成,但是对异丁醇选择性影响不同。结果表明,Fe促进了催化剂中各组分的分散,活性组分Cu在催化剂表面发生了富集,提高了H_2/CO活化吸附;另外,KFeCuZrO_2的催化剂表面含有较多的C_1物种,有利于乙醇和丙醇进一步发生β-加成反应得到异丁醇,而Co和Ni改性的催化剂上缺少足够的C_1物种,因此,异丁醇的选择性并未明显增加。Co的引入对催化剂结构以及Cu的分散影响不大,但是Co改性后催化剂性能有所下降,其原因是催化剂发生了失活;Ni添加后催化剂比表面积有所减小,且催化剂表面Cu/Zr物质的量比也降低到0.19,催化剂粒径增大,Cu-Zr之间相互作用减弱,异丁醇选择性降低。  相似文献   
985.
以中温热解煤焦油为原料,对其性质进行了分析,其中,350℃重质馏分中胶质含量30.88%,沥青质含量37.27%,四氢呋喃不溶物3.36%,属于常规固定床加氢裂化难以直接处理的馏分。合成了一种Mo系超分散催化剂,采用FT-IR、XPS、XRD、SEM和TEM等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催化剂中含有Mo=O和Mo-S特征结构,活性金属的硫化率为84.34%,在体系中具有优良的分散性,在反应体系内原位分解为超分散MoS_2颗粒;在0.25 t/d连续装置上进行了热解重油悬浮床加氢裂化实验研究,考察了反应条件对产物分布情况和结焦率的影响,得出适宜的反应条件为19 MPa,440℃,催化剂的添加量为300 mg/kg;此条件下石脑油收率24.47%,柴油馏分收率49.71%,结焦率1.32%。  相似文献   
986.
采用浸渍法合成了纳米钛硅TS-1沸石负载的钼系列多金属氧酸盐(POM)复合催化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固体紫外漫反射(UV-Vis)、X-ray粉末衍射(XRD)、氮气吸附脱附(BET)、31P和29Si魔角核磁共振(MAS-NMR)等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表征。 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温焙烧或烘干条件下,负载后催化剂多酸的结构保持,钼酸铵高温(550 ℃)焙烧后转变为三氧化钼。 以有机硫化物噻吩(TH)、苯并噻吩(BT)和二苯并噻吩(DBT)的正辛烷溶液为模拟油品评价了催化剂的氧化脱硫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纳米TS-1沸石载体上不同结构多酸作为脱硫催化剂对硫化物的脱除活性顺序为:Keggin型Mo-POM>Anderson型Mo-POM>Dawson型Mo-POM>Mo-金属氧化物。以上述负载的多酸为催化剂,在反应条件为:V(模拟油)=V(乙醇)=10.0 mL,m(催化剂)=0.2 g,n(H2O2)∶n(S)=10∶1,温度60 ℃,硫化物按照由易到难的脱除顺序为TH>DBT>BT,与常规的TS-1沸石或者多酸催化剂的脱除顺序存在明显差异。 这是纳米TS-1沸石对于有机硫分子氧化反应的择形效应和POM催化氧化脱硫的电子云密度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 Keggin型Mo-POM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循环使用性能,是一类制备方法简单、催化活性高且稳定性好的绿色环保型催化剂。  相似文献   
987.
以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离子([NTf2]-)为阴离子,合成阳离子烷基取代不同(C1、C2和C4)的硅烷基咪唑离子液体,以其为固定相制备气相色谱填充柱。 硅烷基咪唑离子液体为强极性固定相;阳离子结构影响固定相的热稳定性、极性和分离性能。 在这些离子液体固定相中,1-丁基-3-[(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咪唑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PBIM]NTf2)对Grob试剂分离性能较好。 利用溶剂化作用参数模型,评价[PBIM]NTf2固定相特性,研究固定相-组分分子之间相互作用机制;同时考察[PBIM]NTf2色谱柱对不同类型化合物的分离性能。 结果表明,[PBIM]NTf2固定相主要作用力是氢键碱性和偶极作用,对烷烃、醇、酯和胺等不同类型的样品组分表现出良好的分离能力。  相似文献   
988.
以电纺Ho3+-TiO2纳米纤维为基质,葡萄糖酸钠为还原剂,采用水热法制备Ho3+-TiO2/Bi等离子体复合纤维光催化剂。 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和瞬时光电流(IP)等分析测试手段对样品的物相、形貌和光电性能等进行表征。 以三乙醇胺为电子给体,研究了Ho3+-TiO2/Bi光催化分解水产氢的反应过程。 结果表明:在水热过程中,Bi3+被葡萄糖酸钠还原成单质Bi纳米颗粒,复合在Ho3+-TiO2纳米纤维表面形成肖特基结。 金属Bi通过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结合稀土元素丰富的能级结构和4f电子跃迁特性,对TiO2进行双重修饰改性,有效提高了TiO2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可见光下产氢速率最大为43.6 μmol/(g·h)。  相似文献   
989.
古鑫宇  郎乐  王建伟  赵丽辉 《应用化学》2020,37(11):1324-1332
本文构建了特异性识别黄曲霉毒素B1(AFB1)的磁珠-适配体,并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LC-MS/MS),建立食品中AFB1的定量检测方法。 利用碳二亚胺盐酸盐(EDC)活化法,将羧基磁珠进行活化。 活化后的羧基磁珠与5'端氨基修饰的适配体进行孵育结合,通过酰胺反应将适配体共价连接在羧基磁珠表面,固定在磁珠表面的适配体作为捕捉探针将样品提取液中的AFB1分离,通过LC-MS/MS对AFB1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检测结果表明:AFB1在浓度0.25~25 ng/m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9,定量检出限为0.25 ng/mL,回收率达到80.3%~92.5%,相对标准偏差(RSD)低于8%。 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便捷、可痕量地检测AFB1,所制备的磁珠-适配体可重复利用,为定量检测AFB1提供了另一种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90.
赵兴云  张红燕  周孝禹  王莉  万丽红  吴仁安 《色谱》2020,38(12):1357-1362
采用一步法在二氧化硅(SiO2)表面涂覆酚醛树脂聚合物(PF),并在氮气气氛下碳化,制备了核壳硅碳复合微球(Sil@MC)固定相。实验对Sil@MC固定相进行形貌观察和孔结构分析,表明制备出的Sil@MC固定相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包覆后的Sil@MC材料比表面积为302 m2/g,平均孔径为9.5 nm,孔容为0.63 cm3/g,说明通过共聚反应成功地将碳材料固定在二氧化硅上。将制备的Sil@MC材料作为HPLC固定相,采用匀浆法装柱,以乙腈-水(含0.1%(v/v)甲酸)作为流动相,发现Sil@MC色谱柱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中可以实现4种极性糖类化合物(D-(+)-氨基葡萄糖盐酸盐、葡萄糖、D-(+)-海藻糖二水合物和棉子糖)的分离,然而未涂覆酚醛树脂的SiO2材料未能对这4种极性糖类化合物实现分离。实验进一步对Sil@MC固定相的性能进行了评价,代表性的低聚糖异构体松三糖和棉子糖、耐斯糖和水苏糖及乳寡糖异构体3'-唾液酸乳糖和6'-唾液酸乳糖、乳-N-四糖和乳-N-新四糖在Sil@MC色谱柱中被成功分离,峰形良好,展现了基于酚醛树脂衍生碳的核壳硅碳复合材料在在极性化合物色谱分离方面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