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48篇
  免费   2976篇
  国内免费   6268篇
化学   11939篇
晶体学   852篇
力学   1209篇
综合类   579篇
数学   2330篇
物理学   8683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27篇
  2022年   605篇
  2021年   574篇
  2020年   581篇
  2019年   548篇
  2018年   521篇
  2017年   824篇
  2016年   608篇
  2015年   897篇
  2014年   1082篇
  2013年   1350篇
  2012年   1268篇
  2011年   1498篇
  2010年   1554篇
  2009年   1617篇
  2008年   1758篇
  2007年   1507篇
  2006年   1547篇
  2005年   1298篇
  2004年   954篇
  2003年   701篇
  2002年   621篇
  2001年   700篇
  2000年   748篇
  1999年   378篇
  1998年   215篇
  1997年   168篇
  1996年   154篇
  1995年   129篇
  1994年   135篇
  1993年   130篇
  1992年   163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81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81篇
  1987年   56篇
  1986年   45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37篇
  1983年   42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30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4篇
  1971年   4篇
  195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提出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壮阳类保健品中4种PDE5抑制剂和达泊西汀含量的方法。样品溶于水中,再加甲醇提取。分取10μL提取液进样,并用Inertsil ODS-SP色谱柱为分离柱和由(A)三乙胺-乙酸-水(8+4+988)混合液,(B)乙腈和(C)0.02%(φ)磷酸溶液三者按不同比例相混的混合液作流动相进行梯度淋洗和分离。在检测波长290nm处进行测定。他达那非的质量浓度在1.25~25.0mg·L-1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线性关系,其余4种化合物的质量浓度在5.0~100mg·L-1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3S/N)在0.05~0.2mg·L-1之间。加标回收率在94.1%~109%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均小于1.0%。  相似文献   
972.
以活性炭为碳源,过氧化氢和醋酸为混合氧化剂,通过化学氧化法合成了碳点。经过乙醚提取纯化,并用聚乙二醇2000进一步钝化,碳点性能得到了改善。最终制得的碳点在316 nm处激发时,最大发射波长出现在435 nm左右,其荧光量子产率为19.6%。盐酸土霉素对碳点有猝灭作用,据此实现了对土霉素的测定。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r=0.998 6),回收率在98.0%~102.0%(RSD=1.7%),检测限达1.4×10-3μg·mL-1。  相似文献   
973.
以3-氨基-1,4,5,6-四氢吡咯[3,4-c]吡唑(Athpp)为配体合成了2个金属配合物即CoCl4(Athpp)2·2H2O(1)和CuCl4(Athpp)2(2)。用红外、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表征了晶体结构。配合物1结晶在P1空间群而配合物2结晶在P21/n空间群。金属中心均采取扭曲八面体构型。此外,还研究了配合物的固体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974.
试验表明在pH 9的碱性溶液中,伊托必利(ITPR)与茜素红(AZR)试剂反应生成1比1的荷移络合物,其吸收峰位于波长528nm处,表观摩尔吸光率为2.8×103L·mol-1·cm-1。ITPR的质量浓度在20~80mg·L-1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该法用于ITPR片剂的分析。取片剂20片,研细成粉末,称取其1/20溶于水中,定容至50mL,分取25.00mL,加入0.1mol·L-1氢氧化钠溶液0.45mL使其酸度为pH 9.2,加水定容至50mL。取此试液适量(mITPR不大于0.40mg,溶液体积不大于2.5mL)置于5mL比色管中,加入5×10-4 mol·L-1 AZR溶液2.5mL,加水定容至5mL,10min后,于528nm处测量其吸光度。样品中ITPR的测定值与标准方法的测定值相符。  相似文献   
975.
提出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动物源性食品中35种兽药残留量的方法。样品经含1%(体积分数)乙酸的乙腈提取,QuEChERS方法净化,所得净化液以Zobax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为分离柱,以不同体积比的0.1%甲酸(体积分数)溶液和乙腈混合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正离子源和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35种化合物的质量分数均在1~50μg·kg-1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3S/N)在0.02~1.07μg·kg-1之间,测定下限(10S/N)在0.08~3.58μg·kg-1之间。以空白样品为基体进行加标回收试验,所得回收率在45.6%~12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6)在2.4%~24%之间。  相似文献   
976.
提出了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串联线性离子阱质谱法测定水产及饲料中的孔雀石绿、结晶紫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隐色结晶紫)的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Agilent XDB C18色谱柱分离,四极杆串联线性离子阱质谱进行检测。以氘代孔雀石绿、氘代隐色孔雀石绿、氘代结晶紫、氘代隐色结晶紫为内标物。4种化合物的线性范围均为0.05~5.0μg·L-1,检出限(3S/N)均为0.5μg·kg-1。以空白样品为基体做加标回收试验,计算得4种化合物的回收率在93.3%~12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6)在1.4%~18%之间。另外,还采用数据相关采集模式结合增强离子扫描模式对4种化合物进行定性分析,可对试样中4种化合物在定量同时进行定性确证。  相似文献   
977.
郑玲  吴玉杰  赵永锋  李丽华  马燕娟 《色谱》2014,32(8):867-873
建立了饲料中克仑特罗、莱克多巴胺、喷布特罗、妥布特罗等18种β-兴奋剂的QuEChERS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检测方法。饲料样品加水分散后经4%(v/v)氨水乙腈提取,加入25 mg十八烷基硅烷(C18)和50mg N-丙基乙二胺(PSA)吸附剂分散固相萃取净化后,以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采用Agilent Zorbax Eclipse XDB-C18(50 mm×4.6 mm,1.8μm)分析柱,以甲醇-0.1%(v/v)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串联质谱在多反应监测(MRM)正离子模式下进行检测,基质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18种待测物在质量浓度为5~2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12~0.9995;在0.05、0.1、0.5 mg/kg 3个浓度加标水平下,饲料中18种β-兴奋剂的平均回收率为78.4%~107.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5%~12.3%,定量限(以信噪比≥10计)均为0.05 mg/kg。该方法准确、灵敏,前处理简单,可作为饲料中克仑特罗等18种β-兴奋剂筛选和确认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78.
合成了一种不对称Salamo-型螯合配体4-氯-6′-甲氧基-2,2′-[乙二氧双(氮次甲基)]二酚(H2L)及其钴髤配合物[Co(L)(H2O)],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对配体H2L及其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体属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配合物属正交晶系,Iba2空间群。配合物为单核结构,由1个Co髤离子和1个四齿的L2-配体单元和1个配位水分子组成,中心Co髤原子的配位数是5,且具有稍微扭曲的三角双锥几何结构,而配合物分子通过分子间C8-H8···Cl1氢键组装成1D链状的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979.
利用双齿配体2-氨甲基-1H-苯并咪唑(AMBI)和硫氰酸钾以及硝酸钴或硝酸镍在甲醇-水中反应制备了2个新的异质同晶配合物trans-[M(AMBI)2(NCS)2](1:M=Co2+,2:M=Ni2+)。X-射线衍射单晶结构表明:2个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M(Ⅱ)与来自AMBI的4个氮原子和异硫氰酸根的2个氮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结构。配合物中的N-H…S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将配合物连接成三维网络结构。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对配合物1和配合物2进行了表征,并对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做了研究。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作为抑菌菌种,研究了配体AMBI和2个配合物的抑菌能力。  相似文献   
980.
纳米结构Au/Fe_2O_3的制备、表征及催化氧化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纳米和块状氧化铁为载体,通过沉积沉淀法制备了Au/Nano-Fe2O3和Au/Bulk-Fe2O3,并对其进行了表征和催化氧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对于Au/Nano-Fe2O3,5 nm Au颗粒被尺寸相当的Nano-Fe2O3所包覆,形成新颖的类似核壳结构;对于Au/Bulk-Fe2O3,3 nm Au颗粒高度分散于Bulk-Fe2O3的表面。在1-苯乙醇的氧化反应中,Au/Nano-Fe2O3显示出比Au/Bulk-Fe2O3更好的催化活性。活性的增强主要与小尺寸的Nano-Fe2O3以及Au和Nano-Fe2O3更大的接触界面有关。相比于广泛受到重视的Au的尺寸效应来说,对于Au/Nano-Fe2O3而言,Fe2O3尺寸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