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98篇
化学   165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3篇
综合类   1篇
数学   12篇
物理学   4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51.
采用自由基共聚制得了甲基丙烯酸甲酯与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磷酰胆碱(MPC)的共聚物, 在模板中将溶剂蒸发得到了共聚物膜. 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凝胶渗透色谱(GPC)、元素分析仪(EA)、氢核磁共振(1H NMR)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共聚物及其膜的结构与形态进行了表征, 并测定了膜的溶胀度与表面的亲水性, 结合对牛血清蛋白(BSA)吸附研究结果表明: 共聚物膜的溶胀度随着MPC含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 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 由动态接触角(DCA)结果可知共聚物膜表面的链段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重排, MPC链段向膜表面的迁移提高了膜表面的亲水性, 降低了对蛋白质的吸附. 并通过体外血小板粘附试验对膜材料的抗凝血性能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 当共聚物膜中w(MPC)=0.25时, 膜表面吸附的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 共聚物膜表现出良好的抗凝血性能.  相似文献   
52.
Co-Mo/Al2O3催化剂上裂解汽油中单烯烃加氢宏观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绝热管式固定床积分反应器,在2.0MPa~4.0MPa、524K~644K、氢/裂解汽油摩尔比1.5~3.5和反应器入口环戊烯、3 乙基 1 戊烯、苯乙烯和1 己烯的分压分别为0.87kPa~5.60kPa、1.09kPa~7.01kPa、1.14kPa~7.35kPa和0.25kPa~0.97kPa下,对Co Mo/Al2O3催化剂上裂解汽油中单烯烃催化加氢的宏观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以Powell优化法和Merson迭代法对动力学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参数估值,建立了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裂解汽油中单烯烃催化加氢的幂函数型宏观动力学模型。其中,环戊烯、3 乙基 1 戊烯、苯乙烯和1 己烯的反应级数分别为1.725、0.685、0.7和0.655,对应的加氢反应宏观活化能依次为63455 J·mol-1, 61781 J·mol-1, 52105 J·mol-1和54181 J·mol-1。实验所用Co Mo/Al2O3催化剂对环戊烯、3 乙基 1 戊烯和苯乙烯加氢具有明显的催化作用,对1 己烯加氢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但对1 庚烯加氢基本无催化活性。加氢反应压力控制在3.5MPa左右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53.
表面活性剂疏水链长对高温下泡沫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不同疏水链长的α-烯烃磺酸盐(AOS)形成泡沫, 分别用泡沫衰减法和泡沫岩芯封堵法测定不同温度下的泡沫稳定性, 并采用动态表面张力、界面流变、分子模拟等方法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的吸附行为和界面吸附层的性质, 分析了高温下泡沫的稳定机制. 实验结果表明, 在高温下, 极性头的“锚定作用”减弱, 表面活性剂疏水链难以在气液界面保持以直立状态吸附, 疏水链碳数大于20的表面活性剂分子难以分立吸附, 其疏水链相互交叉缠绕, 增强了泡沫膜的强度, 减缓了气体通过液膜的扩散, 形成的泡沫在高温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4.
以壳聚糖为基本原料制得壳聚糖缩水杨醛负载钯配合物(S-CTS-Pd)和交联壳聚糖缩水杨醛负载钯配合物(CL-S-CTS-Pd)两种催化剂,利用XPS、TG、DTA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两种催化剂不需在惰性气体氛围中就能有效地催化芳基碘与丙烯酸、苯乙烯的Heck反应,高产率地得到反式肉桂酸、1,2二苯乙烯,芳基碘上吸电子和供电子取代基的存在对反应没有明显影响.与S-CTS-Pd相比,CL-S-CTS-Pd在较低的温度或较少的催化剂用量下,对Heck反应仍有较高的催化活性.负载催化剂CL-S-CTS-Pd重复使用性能的研究表明,在催化碘苯与丙烯酸反应重复10次后,肉桂酸的产率仍达75.3%.  相似文献   
55.
采用气质联用单离子监测法(SIM)测定纺织品中1-萘胺和2-萘胺,对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保留时间和全扫描质谱图定性,特征离子m/z143为监测离子,以其峰面积定量。  相似文献   
56.
使用最大气泡法测定了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C_(18)DAC)水溶液的动态表 面张力,考察了浓度、温度等对其DST的影响,详细表征了DST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计算了动态表面张力的各种参数(n,t_i,t~*,t_m,R_(1/2))。结合Word- Tordai方程计算了表观扩散系数(D_a)和吸附势垒(E_a),对其吸附动力学模式 进行了研究,探讨了DST参数的物理意义。结果表明,t~*值越小,吸附势垒E_a越 大,宏观扩散系数D_a越小,表面活性剂分子越不易吸附在溶液表面;C_(18)DAC低 浓度时吸附属于扩散控制模式,高浓度时属于混合控制模式;高浓度时,在吸附初 期(t → 0)为扩散控制模式,吸附后期(t → ∞)为混合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57.
以N,O-双(三甲基硅烷基)三氟乙酰胺(BSTFA)作衍生化试剂,采用微波辅助萃取-衍生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法(GC-ECD)测定电子电气产品中的四溴双酚A。使用V(甲苯)∶V(甲醇)=10∶1微波辅助萃取电子电气样品,用正己烷沉淀萃取液中的高聚物,净化后,将萃取液进行衍生化反应,采用ECD检测器进行定量测定。对衍生化时间、衍生化温度、衍生化试剂用量、沉淀试剂用量等前处理条件进行了优化,并进行了线性、回收率、精密度等试验。结果表明,方法线性范围为0.005~5 mg/L,相关系数为0.9985,方法的检测下限为0.02 mg/kg。采用样品加标的方式进行四溴双酚A的精密度及回收率实验,回收率在81.7%~11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n=7)小于7.2%。所建方法能很好的应用于电子电气产品中四溴双酚A的检测。  相似文献   
58.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代表着一类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分子中过氧基与抗疟活性密切相关.本文采用多种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青蒿素分子中过氧基在Hg电极上的还原,还原电位在0.OV(vs.Ag/AgCl)附近,电极过程为不可逆还原.反应电子数n=2,半波电位E_(1/2)=0.012V,电子转移系数α=0.66,表观标准电极反应速率常数k_s~’=6.34×10~(-6)cm/s,扩散系数D=4.3×10~(-6)cm~2/s反应产物在电极表面具有吸附性.文中提出了可能的电化学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59.
几种齐墩果酸糖缀合物的合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曲峰  李英霞  张一纯  臧静 《有机化学》2003,23(3):249-257
报道了齐墩果酸与四种单糖和二糖(葡萄糖、半乳糖、乳糖及葡萄糖醛酸)进 行糖苷化制备糖缀合物的方法。在合成过程中首先将葡萄糖、半乳糖及乳糖转化成 相应的全苯甲酰三氯亚胺酯糖基供体(10a-10c),将葡萄糖醛酸转化成为1-溴代 乙酰葡萄糖醛酸甲酯糖基供体(10d);在齐墩果酸的28-位羧基上进行酰胺化引入 ω-氨基羧酸甲酯得到其衍生物6。然后10a-10c在TMSOTf的催化下与化合物6的3-位 羟基进行β-糖苷化;10d在AgOTf的催化下与6进行β-糖苷化,最后脱掉保护基得 到相应的糖缀合物13a-13d,所有目的化合物均为新化合物,其结构经IR,^1H NMR,^13C NMR,2D-COSY,HMQC,DEPT及HRMS进行了确证。  相似文献   
60.
海洋硫酸多糖911的荧光标记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硫酸多糖(911)的性末端的半缩醛基,通过还原胺化反应与酪胺(Tyr)的氨基共价偶联,911-Tyr中酪胺引入的仲氨基通过与异硫氰酸酯荧光素(FITC)进行亲核反应,实现对911还原末端的选择性荧光标记。用UV-Vis吸收光谱,^1H NMR和HPSEC对偶联与标记结果进行确证,从^1H NMR谱推测911与酪胺的偶联率及FITC为911-Tyr标记率分别为60%和80%。由于采用的是911末端选择性标记,对911的抗凝活性无明显影响,也无明显细胞的毒性。以荧光标记的911作为探针,对淋巴细胞有较强的选择性标记染色。该法适用于具有还原末端的多糖及寡糖的荧光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