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19篇
化学   224篇
数学   3篇
物理学   7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3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5篇
  1955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1.
应用光谱减法研究了二甲基甲酰胺(DMF)和二甲基乙酰胺(DMA)水化作用所引起的红外光谱变化,由于羰基和水分子形成氨键的水化作用,含水DMF和DMA的羰基伸缩振动向低波数移动,根据含水DMF和DMA中红外指纹区及远红外区某些谱带的变化,水化作用似乎也表现为酰胺基上具有孤对电子的氮原子与水分子形成氢键。DMF和DMA的水化作用使水峰向高波数移动。  相似文献   
42.
在水溶液中合成了{[Lu2(ttha)(H2O)6Lu2(ttha)(H2O)4]·21H2O}n , 通过X 射线衍射确定其晶体结构。该配合物为一无限链状结构, 三斜晶系, 空间群P1 , 单胞参数a = 1-09787(7) nm , b=1-27603(10) nm , c = 1-45903(10) nm , α3 = 75-769(6)°, β= 85-288(5) , γ=71-577(6)°, V= 1-8797(2) nm3 . Z= 1 , Dc = 1-975 g/cm3 . F(000) = 1106 , μ= 5-312 nm - 1 ,R1 = 0-0239 ,w R2 = 0-0527 。  相似文献   
43.
在25℃下,以2MNaClO4维持水相的离子强度恒定,用离子交换法测定了除Ce和Pm以外的镧系元素及钇与CNS-和NO3-的络合作用。用北京大学6912计算机处理了实验数据。结果表明:(1)RE3+与CNS-的络合作用不大,当[CNS-]≤1.5M时,主要以RECNS2+,RE(CNS)2+及RE(CNS)3三种络合物形式存在;镧系元素与CNS-的络合度Y(1)随原子序数Z的增大,总的趋向是增大,钇的Y(1)值为最小。(2)RE2+与NO2+的络合作用较弱,当[NO2+]≤1.5M时,主要的络合物是RENO32+;各镧系元素与NO3-的Y(1)随Z的增大,总的趋向是减小,钇的Y(1)值最小。(3)在本实验中,稀土络合离子在树脂上的吸附量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相似文献   
44.
本文测定了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吡唑啉酮-5(HPZL)-Zn2+萃取体系在不同溶剂中的萃取平衡常数以及其他几个协萃体系的协萃平衡常数,结果列于表4~8.证实惰性溶剂对萃取平衡常数的影响可以近似地用正规溶液理论解释,非惰性溶剂的影响则和它们的配位作用有关.对于协萃体系,协萃平衡常数βn0k0随溶剂不同有很大变化,其中中性协萃剂活度系数的变化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5.
研究螯合萃取和协同萃取机理的两相滳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严格而简洁的方法导出用两相滴定法研究螯合萃取和协同萃取机理的理论公式。用两相滴定法研究了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吡唑啉酮-5(HPZL)的苯溶液对锌离子的萃取机理以及HPZL和TBP(磷酸三丁酯)的苯溶液对锌离子的协同萃取机理,证明这个方法得到的结果是可靠的。对两相滴定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6.
用福里埃变换红外光谱(FT-IR)法研究了钠皂环烷酸体系的加水过程,观察到了环烷酸阴离子的水化效应,水合配位发生在皂化的环烷酸阴离子的羧基和部分未皂化环烷酸分子的羰基上。钠皂环烷酸微乳状液同时发生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水化效应,巨大水化能的释放可能是微乳状液作为一种热力学稳定体系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47.
酸性磷萃取剂在皂化过程中的结构变化与萃合物的组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研究了酸性磷酸酯(D2EHPA等)皂化过程和萃取前后有机相结构的变化,证实了酸性磷酸酯萃取剂在皂化过程中生成微乳状液,进一步阐明萃取稀土离子时,在微乳状液的油水界面上发生离子交换反应,生成具有螫合型结构的萃合物,同时伴随着有机相中微乳状液的破乳过程。在用完全皂化的D2EHPA-仲辛醇-煤油溶液萃取二价离子时,得到萃取有机相中苹合物的组成为MA2,而不是通常认为的MA2·2HA,从而可以提高萃取容量。  相似文献   
48.
本文通过组成和物相分析证明按Roy和Okarfor的方法所合成的不是RE(PMBP)3而是RE(PMBP)3·HPMBP络合物。我们提出一种合成RE(PMBP)3络合物的新方法,井用此法合成了45种稀土与HPMBP的固体络合物,对它们进行了组成分析,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等研究,其中有30种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49.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红外光谱方法揭示晶态物质中分子的氢键结构的新方法。用KBr压片和氟油研磨法制备于红光谱测量的样品。测得的光谱有时基本相同,有时同明显的差别。对此现象一直没有一个十分满意的解释。我们用低温红外光谱法证明压力诱导晶格中氢键网络的微细变化是造成不同产法测得的光谱不同的原因。具有平面氢键结构的晶体不能有效地的御加于样品上的应力,易一城较低的外力作用下发生结构畸变,因此,用KBr压片和氟油  相似文献   
50.
采用放射性同位素198Au示踪法研究了伯胺N1923和TBP从碱性氰化液中萃取金(Ⅰ),考察了酸化率、水相pH值、萃取剂浓度等对萃取率的影响,以及NaOH对载金有机相的反萃作用。结果表明,TBP含量大于20%,酸化的N1923与KAu(CN)2摩尔比值在1:1时,金能够完全被萃取。载金有机相可采用0.lmol·L-1的Na0H溶液定量反萃。机理研究表明,伯胺和TBP萃取Au(CN)2-,符合BC类协同萃取机理。当金浓度大于10g·L-1时,在萃取有机相中形成纳米级的聚集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