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9篇
  免费   516篇
  国内免费   715篇
化学   1493篇
晶体学   147篇
力学   143篇
综合类   49篇
数学   293篇
物理学   129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201篇
  2012年   202篇
  2011年   237篇
  2010年   244篇
  2009年   226篇
  2008年   219篇
  2007年   200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51.
二甲醚反应化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明  余林  郝志峰  余倩  彭兰乔 《分子催化》2007,21(5):492-498
随着GTL(Gas-to-Liquid)技术的发展,从煤炭或天然气经由合成气制备甲醇的反应过程已转向合成二甲醚的反应过程,最近的研究表明由合成气直接生产二甲醚能突破甲醇合成的热力学限制,实现单程的完全转化[1],其中煤基合成气一步法合成二甲醚较甲醇更具技术和经济优势.从物理性质看,  相似文献   
52.
稀土乙酰丙氨酸咪唑配合物的合成及光谱性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稀土元素由于特殊的外层电子构型,在与不同类型配体配位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配位行为和结构,其配合物,特别是有机配合物,由于具有发光性强、选择性好的特点,在发光、激光材料创制、结构探针、荧光免疫分析及生物传感器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引起广泛关注.氨基酸、肽是各种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组成单元,咪唑存在于组氨酸、羧肽酶、血红蛋白等生物分子中参与配位或"变构效应"成为活性部位结构,唑环有丰富的能级,其作为含N富电子体系可与稀土离子形成既有生物活性,又有优良光学性能的配合物.  相似文献   
53.
HPLC法测定豆制品中游离异黄酮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豆制品中的大豆黄素和染料木素的含量进行测定,从而研究豆制品加工中的游离大豆异黄酮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54.
Recently the research on structures with an ordered two-dimensional(2D) pattern has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due to its versatile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s of microelectronic and optoelectronic devices, displays, biochips and sensors, enzymatic immobilization, drug carriers, and photonic band gap materials. Various well-arrayed 2D structures have been made by the modern technique such as laser writing pattern fabrication, photoetching technique,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based on scann…  相似文献   
55.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系列Ce1-XMnXO2-a-T(X=0.0,0.1,0.2,0.3,0.5,0.7,0.9,1.0;T表示焙烧温度),T=500,650,800 ℃)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用于甲烷的催化燃烧。通过XRD、N2吸/脱附、TG-DSC、UV-Vis-DRS和TPR表征手段研究了不同组成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对甲烷催化燃烧活性。结果表明,在500 ℃焙烧的情况下Mn进入CeO2晶格形成均相固溶体催化剂的最大取代值为0.7,而当Mn继续增加时则出现Mn2O3晶相偏析,同时各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进入CeO2晶格的Mn最大取代值逐渐减少,650和800 ℃时分别为0.5和0.3,且比表面积相应降低。Ce1-XMnXO2-a-800催化剂的还原行为大致呈现三阶段,即为Mn2O3 → Mn3O4的还原(340~420 ℃),Mn3O4 → MnO的还原(420~480 ℃)和体相氧化铈的还原(700~900 ℃),且Mn的引入整体上提高了催化剂的可还原能力。甲烷催化燃烧活性评价结果表明,比表面积并非影响催化剂活性的主要因素,影响催化剂甲烷催化活性的主要因素为催化剂的组成、可还原能力和焙烧温度;而其中以Ce0.3Mn0.7O2-a-800催化剂表现出较高的甲烷催化燃烧活性,在甲烷转化率为10%和90%时的温度分别为430 和613 ℃。进一步考察Ce0.3Mn0.7O2-a在不同温度(500、650、800和1 000 ℃)焙烧后的催化活性表明,随着焙烧温度的提高催化剂催化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56.
常压升温下油煤浆表观黏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煤直接液化工艺中油煤浆表观黏度随温度升高的变化规律,利用高温黏度计测定了煤浆体系的黏度,考察了溶剂、煤浆浓度、煤中含水量和不同显微组分等因素以及剪切速率、配浆温度、溶胀作用等对煤浆黏度 温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温下影响煤浆黏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溶剂本身的性质,煤浆的表观黏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温度继续升高在较宽温度范围内黏度变化不大,这是由溶剂性质以及煤在溶剂中的溶胀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温度达到约220℃后继续升高温度溶胀作用逐渐占优势,从而导致煤浆体系的表观黏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57.
Cp2 TiCl2 具有很好的抗癌活性 ,已成为第三代抗癌药物[1 - 3] 。为了寻求活性更高的抗癌药物 ,探索抗癌机理 ,我们用 (MeCp) 2 TiCl2 、水杨酸或其衍生物 ,按水相法合成了甲茂钛的水杨酸类配合物。合成路线如下图所示 :其中 :Ⅰ为pH <4 ,X =H ,Y =H的产物 ;Ⅱ为pH <4 ,X =H ,Y =NO2 的产物 ;Ⅲ为pH >6 ,X =NO2 ,Y =NO2 ,Z =O的产物 ;Ⅳ为pH >6 ,X =H ,Y =H ,Z =S的产物。 (Ⅰ~Ⅳ为新化合物 )1 实验部分1 .1 仪器与试剂水杨酸、TiCl4,AR ;5 -硝基水杨酸、3,5 -二硝基水杨酸、5 -磺基…  相似文献   
58.
In this paper, we deal with the nonlinear second-order differential equation with damped vibration term involving p-Laplacian operator. Of particular interest is the resolution of an open problem. An interesting outcome from our result is that we can obtain the fast homoclinic solution with general superlinear growth assumption in suitable Sobolev space. To our knowledge, our theorems appear to be the first such result about damped vibration problem with p-Laplacian operator.  相似文献   
59.
用高分辨质谱研究二茂铁类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八种N-二茂铁甲基苯胺衍生物的电子电离质谱(EI-MS),并与快原子轰击质谱(FAB-MS)作了比较,讨论了这些化合物的质谱特征。通过精确质量测量,确认了M^ -2 OH离子,并采用碰撞诱导裂解(CID)探讨了化合物质谱中主要离子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0.
Two new pyrrolizidines named lankongensisine A (1), B (2) were isolated from the roots of Ligularia lankongensis collected in Lijiang, Yunnan,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established by spectroscopic an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