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己内酰胺(CPL)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用于合成纤维、锦纶帘子布、尼龙6工程塑料等.目前,我国大型己内酰胺生产装置中,都采用较先进的由荷兰DSM公司发展起来的羟基胺磷酸盐肟法(HPO).合成CPL过程中主要中间原料羟胺(HYAM)的生产,是在磷酸体系...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Pd-Pt/Al_2O_3催化剂对有机物的完全氧化活性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Pd-Pt双组分催化剂的活性高于单组分催化剂。在实验范围内,催化剂的氧化活性与Pd、Pt负载量无关,热稳定性受Pd、Pt负载量影响而与Al_2O_3的表面积关系不大。高温处理引起催化剂表面Pd、Pt含量的降低是造成活性下降的主要原因。该催化剂对有机物具有很高的氧化活性,对氧的利用率很高,适用于工业有机废气的净化。  相似文献   

3.
冠醚树脂对Au,Pt,Pd的吸附及微量Au的富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了冠醚树脂对Au、Pt、Pd配合物的吸附及金的分离富集。在王水介质中三种金属分别以HAuCl_4、H_2PtCl_6、H_2PdCl_6形式存在,离解时有H_3O~+离子和相应的阴离子生成。冠醚树脂吸附时,H_3O~+离子与冠醚环上的氧原子结合,而相应的AuCl_4、PtCl_6~(2-)、PdCl_6~(2-)则以对阴离子配位在外。实验结果表明,冠醚树脂的种类,王水浓度,配合物浓度,碱金属阳离子和卤素阴离子的存在均影响吸附。冠醚树脂对Au的吸附容量为19mg/g树脂以上,可用于Au的富集。  相似文献   

4.
Pt/HM,Pd/HM催化剂上NO-TPSR和CO-NO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除NO对大气的污染,人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选择性催化还原是常用的方法[1].众所周知,分子筛是常用的NO选择性还原催化剂载体,熊金保等[2]考察了Cu-ZSM-5催化剂表面NO的程脱产物,认为NO只吸附在Cu上,载体ZSM-5不吸附NO,Alvarez等[3]认为Na-ZSM-5和NaY表面有少量吸  相似文献   

5.
Pt/HM和Pd/HM催化剂表面氧的恢复与供出活化能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催化氧化是最重要的工业催化反应之一。七十年代以来,关于氧化催化剂的基础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采用各种手段对氧化催化剂的表面及体相氧种进行了考察。本文作者根据研究实用氧化催化剂的经验,结合控制论方法,亦提出了多相催化氧化反应的集团结构适应性规律。近年来,作者用TPD和吸附平衡法研究了V_2O_5/SiO_2催化剂表面氧的种类、数目和供出活性,较好地关联了催化氧化的一些事实,使以上规律更趋于半定量化。在多相氧化反应中,催化剂表面活性氧不断处于供出和恢复的循环之中,催化剂表面氧中心的供  相似文献   

6.
Pt/HM,Pd/HM催化剂上CO氧化反应活性和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7.
运用循环伏安法将Pt纳米粒子电沉积到Pd纳米线阵列上,制备出Pt纳米粒子/Pd纳米线阵列复合修饰金电极,从而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甲醛电化学传感器。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复合材料的形貌进行表征。利用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对甲醛在此传感界面上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甲醛在该传感器上有较好的电化学响应。在0.02~1 mmol·L~(-1)范围内该甲醛的氧化峰电流与浓度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为:I(mA)=0.0124c(mmol·L~(-1))+7.8486e~(-5),相关系数为0.999,检测限为0.0067 mmol·L~(-1)。  相似文献   

8.
The reactions of 18-crown-6 with Na2[M(SCN)4] (M= Pd,Pt) were studied and the complex 1 [{Na(18-C-6)}2(H2O)]n[Pd(SCN)4]n and complex 2 [{Na(18-C-6)}2(H2O)]n[Pt(SCN)4]n were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IR and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The complexes belong to monoclinic, space group P21/n with cell dimensions, 1:a=1.05734(7),b=1.42250(10),c=1.47762(10) nm,β=107.5330(10)°,V=2.1192(2)nm3,Z=2,Dcalcd=1.460g·cm-3,F(000)=964,R1=0.0406,wR2=0.1264 and 2:a=1.05985(19),b=1.4237(3),c=1.4744(3) nm,β=107. 096(3)°, V=2.1264(7)nm3,Z=2,Dcalcd=1.690g·cm-3,F(000)=1028,R1=0.0292,wR2=0.0859. In the solid state, the complexes 1 and 2 show an one-dimensional chain of [{Na(18-C-6)}2(H2O)]2+ complex cations and [M(SCN)4]2- (M=Pd,Pt) complex anions bridged by Na-N in-teractions.  相似文献   

9.
采用恒电位法在多孔阳极氧化铝模板中电沉积Pd纳米线阵列,再运用循环伏安法在Pd纳米线阵列表面沉积Pt纳米粒子制备出复合纳米材料电极。运用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研究了该复合纳米材料电极对乙醇的电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t纳米粒子/Pd纳米线复合电极相比于单独的Pd纳米线电极或Pt纳米粒子电极,对乙醇氧化有更高的电催化活性和很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欠电位沉积亚单层的Cu及Pt置换取代Cu的方法, 制备了具有不同表面元素组成的Pd/Pt二元合金电极(用Pd/Ptx表示, x指欠电位沉积Cu-Pt置换取代Cu过程的次数),并对其表面元素组成、氧还原性能进行了表征. 在控制欠电位沉积Cu的下限电位恒定(0.34 V)的前提下, 表面Pt/Pd的元素组成比通过重复欠电位沉积Cu及Pt置换取代Cu的次数(1~5次)来可控地调变. 光电子能谱(XPS) 以及红外光谱实验表明,Pd/Ptx电极表层区的Pt:Pd元素组成比随着Pt沉积次数增加而增加, 对Pd/Pt4电极, 在电极表层区约2~3 nm内的Pt/Pd的原子比大约是1:4,而最表层裸露Pd原子的比例仍在20%以上。循环伏安结果显示, 随着Pt沉积次数的增加(1-5次), Pd/Ptx电极表面越不易被氧化。氧还原测试结果显示随着Pt沉积次数的增加(1~4次), Pd/Ptx二元金属电极的氧还原活性依次增加, 经过第3次沉积后其氧还原活性已优于纯Pt,而经4次以上沉积,其氧还原活性基本不变。在其它反应条件相同条件的前提下, Pd/Pt4电极上氧还原的半波电位与纯Pt相比右移约25 mV。结合本文与文献的实验结果,我们初步认为Pd/Ptx二元金属体系氧还原性能改善主要源自表层Pd原子导致其邻近的Pt原子上含氧物种吸附能的降低.  相似文献   

11.
Polymeric ester thiourea resin (PDTU-I) is a new kind of chelating resin with functional atoms S, N and O, so it is an excellent adsorbent for noble metal ions. In batch testes, the adsorption capacities of PDTU-I for Pt(IV) and Pd(II)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contact time, temperature and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metal ions. The adsorption data fit Boyd's diffusion equation of liquid film, Langmuir adsorption isotherm and Freundlich adsorption isotherm.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ies calculated by Langmuir equation are 2.54mmol/g for Pt(IV) and 4.88mmol/g for Pd(II). According to FTIR and XPS results, functional groups of PDTU-I coordinate with noble metal ions in the adsorp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12.
以贵金属M(=Pd,Pt)为主要活性成分,掺加过渡金属Fe和Ni作为助剂,采取浸渍和氢气还原法制备了椰壳活性炭(ACcs)负载的单元金属(M/ACcs)、二元金属(M-Ni/ACcs、M-Fe/ACcs)和三元金属(M-Ni-Fe/ACcs)系列催化剂;通过CC_l4液相催化加氢制氯仿反应考察了这些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结果表明,Pd基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明显高于Pt基催化剂,但后者对氯仿的选择性优于前者;在前5 h加氢反应时段,两系列催化剂的活性顺序为:Pd-Ni-Fe/ACcsPd-Fe/ACcsPd/ACcsPd-Ni/ACcs和Pt/ACcs≈Pt-Fe/ACcsPt-Ni/ACcsPt-Ni-Fe/ACcs;总体上,引入Fe对于催化性能的改善效果要优于Ni,Ni的单独引入则会不同程度地降低催化活性。综合考量成本、活性和选择性等因素,优选Pd-Ni-Fe/ACcs作为催化剂,在393 K下反应5 h,可实现CC_l497.6%的转化率以及接近100%氯仿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3.
应用电化学去合金法制备了表面覆盖有Pt(Pd)原子层的Pt(Pd)-Cu合金催化剂.研究该催化剂在0.1mol.L-1HClO4酸性溶液中对氧气电化学还原的催化活性,并采用同步辐射反常X-射线衍射法(Anomalous X-ray Diffraction,AXRD)和表面X-射线散射法(Surface X-ray Scattering,SXS)从原子尺度研究了去合金化后催化剂的结构.分析对比纳米颗粒、薄膜和单晶3种不同形式的去合金化Pt-Cu的结构和催化活性以及Pt-Cu和Pd-Cu两种不同合金薄膜的结构和催化活性.结果表明,表面应力是影响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关键因素,而应力大小则与去合金化后所形成的表面Pt(Pd)层的厚度相关,材料尺寸和组成元素等都影响表面Pt(Pd)层的厚度.提出可利用调控材料表面的应力来设计高催化活性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4.
把电子受体苄基紫精引入到多联吡啶中,设计合成了新型三齿多吡啶配体[HC∧N∧N(PhMV2+Ph)],并以其合成了新配合物[C1Pt{C∧N∧N(PhMV2+Ph)}](ClO4)、[C1Pd{C∧N∧N(PhMV2+Ph}](PF6)2。用核磁共振氢谱表征了配体和配合物的结构,证实所得合成产物与设计结构一致;利用UV研究了配体及配合物的光谱性质,两种配合物在可见光区有MLCT吸收;采用三组分的"S-R/D/C"体系,对配合物[C1Pt{C∧N∧N(PhMV2+Ph)}](ClO4)2的光解水制氢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与[ClPt{C^N^N(PhMV2+)}](PF6)2及没有实现敏化剂与电子中继体MV2+直接连接的四组分体系ClPt[C∧N∧N(PhCH3)]做了对比。结果表明对于光敏剂与电子受体共价连接的Pt(Ⅱ)多吡啶类配合物,制氢效果并没有提高。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微波密闭消解难处理贵金属合金PtW、PtRh、PtPdRh和PdIr、PtIr、PtIrRE、PtRuIr的方法;对比了它们的微波密闭消解和传统分解法的条件;分析了消解后贵金属Pt、Pd、RhI、r的含量。结果表明:上述各类合金对应消解时间分别为传统法的1/14~1/15和1/24~1/8倍;总分析流程大大缩短;两种方法测得贵金属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废Al2O3基催化剂中Pt,Pd的ICP-AES测定新方法。以王水溶解样品,在HCl(5 95)介质中,用工作曲线法对废Al2O3基催化剂中的Pt,Pd直接进行测定,不需进行基体匹配。方法的检出限分别为:Pt 0.1μg/mL,P 0.045μg/mL;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Pt 95.2%-105.5%,Pd 95.3%-100.6%;RSD(n=6)均<9%。  相似文献   

17.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 选取DMol3程序模块, 对噻吩在M(111) (M=Pd, Pt, Au)表面上的吸附行为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噻吩在不同底物金属上的吸附能、吸附构型、Mulliken 电荷布居、差分电荷密度以及态密度的分析发现, 噻吩在Pd(111)面上的吸附能最大, Pt(111)面次之, Au(111)面最小. 吸附后, 噻吩在Au(111)面上的构型几乎保持不变, 最终通过S端倾斜吸附于top 位; 噻吩在Pd(111)及Pt(111)面上发生了折叠与变形, 环中氢原子向上翘起, 最终通过环平面平行吸附于hollow 位. 此外, 噻吩环吸附后芳香性遭到了破坏, 环中碳原子发生sp3杂化, 同时电子逐渐由噻吩向M(111)面发生转移, M(111)面上的部分电子也反馈给了噻吩环中的空轨道, 这种协同作用最终导致了噻吩分子稳定吸附于M(111)面.  相似文献   

18.
Pt,Pd助剂对Ni基催化剂中Ni的分散度及抗积碳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研究了添加少量贵金属(Pt,Pd)的Ni/Al2O3催化剂对甲烷水蒸汽重整反应抗积碳能力和催化性能的影响.催化活性实验表明,添加少量Pt的样品显著提高了Ni/Al2O3催化剂的活性,稳定性,抗积碳和抗氧化能力,而添加Pd的样品对Ni/Al2O3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提高并不明显.利用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X射线晶体衍射(XRD),热重-差热分析(TG-DTA)等手段对反应前后的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在Ni-Pt/Al2O3催化剂中Ni与Pt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力,在主要由Ni覆盖的表面形成了Ni-Pt双金属簇,提高了Ni的分散度,在催化剂的表面易于形成较小的Ni颗粒,抑制了Ni的烧结,改善了Ni基催化剂的抗积碳能力;贵金属Pt通过H2的溢流效应促进了Ni的还原,抑制了催化剂的氧化.而在Ni-Pd/Al2O3中,Ni和Pd存在着一定的偏析效应,不能有效的形成Ni-Pd双金属簇,在还原过程中分别被还原.  相似文献   

19.
以聚芳醚三乙酸氯化铵树枝分子为稳定剂在乙醇水溶液中制备了金属Pt和Pd纳米粒子。通过UV-Vis、IR、TEM和XRD等方法对纳米粒子进行了表征。聚芳醚三乙酸氯化铵树枝分子根部3个乙酸基基团与金属纳米粒子表面原子间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以其为稳定剂制备的Pt和Pd金属纳米粒子在溶胶中及反应过程中均表现出很好的稳定性。以间苯氧基苯甲醛催化加氢反应为模型反应,研究了Pt和Pd金属纳米粒子的催化反应性能。以Pt金属纳米粒子为催化剂,在常压,40 ℃下反应12 h,间苯氧基苯甲醛加氢转化率大于99%,在相同反应条件下Pt金属纳米粒子的催化加氢活性高于Pd金属纳米粒子。  相似文献   

20.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选取DMol3程序模块,对噻吩在M(111)(M=Pd,Pt,Au)表面上的吸附行为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噻吩在不同底物金属上的吸附能、吸附构型、Mulliken电荷布居、差分电荷密度以及态密度的分析发现,噻吩在Pd(111)面上的吸附能最大,Pt(111)面次之,Au(111)面最小.吸附后,噻吩在Au(111)面上的构型几乎保持不变,最终通过S端倾斜吸附于top位;噻吩在Pd(111)及Pt(111)面上发生了折叠与变形,环中氢原子向上翘起,最终通过环平面平行吸附于hollow位.此外,噻吩环吸附后芳香性遭到了破坏,环中碳原子发生sp3杂化,同时电子逐渐由噻吩向M(111)面发生转移,M(111)面上的部分电子也反馈给了噻吩环中的空轨道,这种协同作用最终导致了噻吩分子稳定吸附于M(111)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