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军 《化学教育》2003,24(4):32-34,37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是一条贯穿高中化学始终的“动脉”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必要进行专题复习。1 概念体系在氧化还原反应中 ,氧化剂表现氧化性、还原剂表现还原性。2 反应类型为了研究的方便 ,可以把氧化还原反应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如 :3 反应规律3.1 表现性质规律 :元素处于最高价时只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时只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3.2 性质强弱规律 :在“氧化剂 +还原剂→还原产物 +氧化产物”中 ,氧化性 :氧化剂 >氧化产物 ;还原性 :还原剂 >还原产物。3.3 正易逆难规律 :若“氧化剂 +e- →还…  相似文献   

2.
栗艳丽  袁振东 《化学通报》2022,85(10):1267-1272
18世纪末,拉瓦锡在氧化学说范式下,建立了“得失氧”角度上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19世纪,约翰逊在化合价学说的基础上,发现氧化还原反应的共同特征是“化合价升降”,其概念扩大至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升降的一类反应。20世纪初,弗莱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解释了化合价升降的原因,揭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微观本质。1948年,格拉斯顿在价键理论和电负性基础上,从“氧化数变化”的角度提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人为表征概念。20世纪末,古德斯坦和李良助分别从“电负性顺序”和“极性翻转”角度提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现代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史,反映了化学思想的发展和科学认识的变化,对化学研究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王美文 《化学教育》2007,28(1):43-44,47
氧化还原反应是极为重要的化学反应类型,也是历年高考的重要考点。对此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掌握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常见反应;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能配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等5项考点。另一方面新课  相似文献   

4.
麦裕华 《化学教育》2014,35(17):20-23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技能是学生需要发展的化学基本技能之一。从学生需要的基础技能、氧化还原反应的复杂性、教科书教学内容的安排、高考的命题和考试要求这4方面讨论了影响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技能的因素。对在“化学1”模块阶段、高考总复习阶段中,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技能的学习过程进行分析,提出1个包括4个预期水平的预期水平方案。最后分别对围绕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技能的教学实践、学术研究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氧化还原反应的有效教学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利用已有经验,快速更新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通过简约化处理,准确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判断;进行科学探究,总结发现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规律。  相似文献   

6.
在化学学科中,为了能不详细研究化合物的结构,反应机理,而能方便地: 1.定义氧化剂、还原剂以及氧化还原反应, 2.配平氧化还原反应, 3.计算氧化还原当量, 4.分类、比较元素化合物, 引进了“氧化数”的概念。虽然它是很有用  相似文献   

7.
学生在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以后,往往感到,对某些物质相遇能否反应,反应后生成什么物质,不易判断。我们认为,对高中学生可以向他们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是:强氧化型_1+强还原型_2→弱还原型_1+弱氧化型_2需指出:这里的“强”、“弱”是相对的。例如:Cu~(2+)+Zn→Cu+Zn~(2+)在反应中,对铜元素而言 Cu~(2+)为氧化型,其氧化能力比 Zn~(2+)强,因此 Cu~(2+)是强氧化型,对锌元素而言锌单质的还原能力比铜单质强,因此  相似文献   

8.
李晓光  杨仁茂 《化学教育》2022,43(13):42-46
“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学科的核心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是对微观粒子发生变化的认识,其学习过程应从化学反应的宏观现象出发辨识物质种类,借助反应物微观粒子模型和生成物微观粒子模型探析粒子变化,从而得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反应物中原子是如何转化成生成物中原子的,通过分析典型反应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有清晰的认识之后,可不直接研究反应,而间接分析化学方程式得出反应物到生成物是否有电子的转移。  相似文献   

9.
探讨在高一年级氧化还原反应新课教学中,使用口诀教学对学生氧化还原反应分析能力的影响,涉及简单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广度和速度、不同复杂程度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深度。结果显示:口诀教学对实验组学生氧化还原反应分析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良好的即时效果和保持效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均获得显著提高,但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教学和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在初中三年级时,就对氧化-还原反应有所了解。可是,从电子观念为出发点的氧化-还原反应,按目前的教材系统来看,要到高中三年级才讲。因而,讲课之后,如果教师不通过经常的教学反复巩固,学生对这一概念的一知半解就很难避免。“氧化-还原反应”一书,是根据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的教材范围编写的,是帮助教师讲解和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参考书。全书共分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以电子观念为基础的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第二部分介绍中学课程中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的教学法。当我读过这本书以后,深感由于原著者的意图是在于帮助中学教师解决有关问题,所以这本书就与高等学校教材等其它参考材料有所不同。主要的是:一、有许多习题可以直接采用。本书第一部分有一些习题;第二部分更针对电离学说、电解、金属活动顺序、过氧化物、铝、铁、氢、卤素、氧族、氮、磷、碳等问题提出了各种类型的习题。象“最强的氧化剂是什么?”“最强的还原剂是什么?”“在2FeCl_3 2HI→2FeCl_2 I_2 2HCl 和 Zn 2HI→ZnI_2 H_2这两个反应中,什么是氧化剂?什么是还原剂?氢碘酸在这些反应中的作用是否相同?”等,都较富有思考性。二、有些内容可以用作课堂演示、实验或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实验的材料。象“将亚硫酸注入硫化氢水  相似文献   

11.
有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对于研究和定量计算有机反应是很重要的。但由于有机氧化还原反应比无机反应更为复杂,因此,用直观或氧化数法直接配平整个反应方程式就更加困难。本文介绍一种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氧化与还原两个半反应,以配平有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方法。这种所谓的半反应法比较简便,又易于掌握。为了理解和掌握半反应法,首先应当弄清有机化学中的氧化还原概念。在有机化学中,氧化反应一般是指有机物脱氢或得氧的过程,而还原反应是指加氢或失氧的过程。因此,烃转变为醇、醇转变为醛、醛转变为酸是氧化反应,其逆过程是还原反应;而烷转变为烯、烯转变为炔是氧化反应,其逆过程是还原反应:  相似文献   

12.
张兆麟 《化学教育》2002,23(2):43-44,48
Fe2O3被CO还原的反应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用高炉从赤铁矿炼铁的主要反应,新教材 全日制高中化学第一册(试验修订本、必修,2000年3月第2版)也充分重视它,把这个反应 作为用氧化还原反应制取物质的2个例子之一写出来:Fe2O3+3CO高温2Fe+3CO2请注意反应方程式明确注明了反应条件是“高温”。难道这个“高温”只是指高炉炼铁的反 应条件?在实验室里用CO还原粉状的Fe2O3条件又如何呢?近年发表的CO还原Fe2O3 的实验文章[1]却认为此反应很容易进行,写到:用酒精灯加热,“片 刻后,…  相似文献   

13.
氧化―还原反应是普遍存在的一类重要的反应。冶金、锈蚀及许多化工生产都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得失或偏移,如何通过化学能转变为电能,使氧化―还原反应获得或失去电子等,是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化学的概念和原电池的原理,利用电化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些电化学腐蚀现象。  相似文献   

14.
胡孝忠 《化学教育》2016,37(18):72-74
配位平衡的移动,可以遵从相同的“推导总反应的平衡常数”模式来做定性和定量的探讨。但在“氧化还原反应对配位平衡的影响”中,只是对化学反应做定性描述,总反应的平衡常数并没有推导,缺乏定量的探讨。原因在于氧化还原平衡常数与其他3大平衡常数不同,无法直接查得,需借助公式算出,具有隐蔽性,给总反应的推导造成了障碍。本文通过总反应平衡常数的推导解决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有机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值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成树 《化学教育》2005,26(12):61-61,F0003
用氧化值的概念讨论了有机氧化还原反应,并把有机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值法推广到无机氧化还原反应中。  相似文献   

16.
严宣申 《化学教育》1981,2(2):13-15
氧化还原反应是大学普通化学课程中的一个重点。某些普通化学教科书在叙述这部分内容时,还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下面结合实验讨论其中的几个问题。一、氧化还原反应是可逆反应氧化还原平衡是四大平衡之一,但却很少讨论氧化还原反应的可逆性。下面的实验可以说明氧化还原反应可逆性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张静  徐京汉 《化学教育》2010,31(3):64-65
“氧化还原反应”一节内容在新教材中没有编排实验,传统的习题课教学也往往比较枯燥。为改善习题课的教学效果,设计了一节实验习题课,创设“如何检验海鲜浸泡液中是否含有H2O2”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对氧化还原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更深的体会,同时能更加熟练掌握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确定、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朱宇萍  覃松 《化学教育》2020,41(24):25-29
介绍了大学无机化学课堂中“原电池”部分的教学实践。通过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启发学生把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经过不断的设问和探究,最终设计成原电池,实现了通过原电池装置来证实氧化还原反应发生了电子传递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探究、分析、推导、创新和修正,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知识的前后逻辑关系,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原电池装置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辩证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9.
杨大可 《化学教育》2001,22(1):21-22
“乙醛”这节课的重点是乙醛的还原性。由于学生脑海中存在的是以往在无机化学中从电子得失和化合价升降来分析氧化还原的概念,现在又陡然转到从得失氢(或得失氧)的角度来看待有机物的氧化还原反应,感到很不适应,有些茫然,特别是感到乙醛的银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难记。因此,讲好乙醛的还原性也就同时成了这节课的“难点”。  相似文献   

20.
王明德  高敏 《大学化学》2014,29(4):68-73
非氧化还原反应既包括氧化数不变的化学变化过程,也包括变化前后无新物质生成的物理变化过程。把非氧化还原反应组装成原电池的关键是寻找一种合适的具有不同氧化数的中间产物,从而把非氧化还原反应分解为有电子得失的两个半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