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严宣申 《化学教育》2004,25(6):63-64
和强酸制弱酸,HCl NaCH3COO=NaCl CH3COOH,难溶物转化为更难溶物,AgCl NaI=NaCl AgI相同,氧化还原反应,如Cl2 2NaBr=2NaCl Br2,被氧化产物(Br2)的氧化性弱于使用的氧化剂(Cl2),被还原产物(NaCl)的还原性弱于原先的还原剂(NaBr)。显然,酸(碱)性强度、难溶的难溶程度、氧化性(还原性)倾向相差越大,以上诸反应越完全。  相似文献   

2.
张静  徐京汉 《化学教育》2010,31(3):64-65
“氧化还原反应”一节内容在新教材中没有编排实验,传统的习题课教学也往往比较枯燥。为改善习题课的教学效果,设计了一节实验习题课,创设“如何检验海鲜浸泡液中是否含有H2O2”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对氧化还原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更深的体会,同时能更加熟练掌握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确定、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王美文 《化学教育》2007,28(1):43-44,47
氧化还原反应是极为重要的化学反应类型,也是历年高考的重要考点。对此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掌握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常见反应;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能配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等5项考点。另一方面新课  相似文献   

4.
逆向配平法     
李勘 《化学教育》2007,28(1):56-58
逆向配平法是从给生成物配系数开始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种方法。此方法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数的增减总数相等的原则,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步骤如下。(1)写出反应式,标出发生氧化和还原的元素原子在反应前后的氧化数,例如:Cu2S 1-2 HN 5O3Cu 2(NO3)2 H2S 6O4 N 2O H2O(2)分别确定氧化剂、还原产物、还原剂和氧化产物的代表,通常它们的代表是化学式中标明氧化数的原子和标明氧化数的同种原子部分(如Cu 12S-2中的Cu 12)。例如在上面反应式中,氧化剂HN 5O3的代表是N 5,还原产物N 2O的代表是N 2,还原剂Cu 12S-2的代表是…  相似文献   

5.
关于含氧酸氧化力与酸分子的内在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氧化剂和还原剂是相提并论的,没有还原性的环境物存在,就谈不上氧化剂的氧化力。在特定条件的还原性环境中,原则上所有的含氧酸都能表现氧化性。然而在通常情况下,有些含氧酸并不表现氧化性,例如H_2CO_3、H_2SiO_3、H_3PO_4等等。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在初中三年级时,就对氧化-还原反应有所了解。可是,从电子观念为出发点的氧化-还原反应,按目前的教材系统来看,要到高中三年级才讲。因而,讲课之后,如果教师不通过经常的教学反复巩固,学生对这一概念的一知半解就很难避免。“氧化-还原反应”一书,是根据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的教材范围编写的,是帮助教师讲解和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参考书。全书共分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以电子观念为基础的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第二部分介绍中学课程中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的教学法。当我读过这本书以后,深感由于原著者的意图是在于帮助中学教师解决有关问题,所以这本书就与高等学校教材等其它参考材料有所不同。主要的是:一、有许多习题可以直接采用。本书第一部分有一些习题;第二部分更针对电离学说、电解、金属活动顺序、过氧化物、铝、铁、氢、卤素、氧族、氮、磷、碳等问题提出了各种类型的习题。象“最强的氧化剂是什么?”“最强的还原剂是什么?”“在2FeCl_3 2HI→2FeCl_2 I_2 2HCl 和 Zn 2HI→ZnI_2 H_2这两个反应中,什么是氧化剂?什么是还原剂?氢碘酸在这些反应中的作用是否相同?”等,都较富有思考性。二、有些内容可以用作课堂演示、实验或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实验的材料。象“将亚硫酸注入硫化氢水  相似文献   

7.
胡武亭 《化学教育》2001,22(9):47-48
用电极电位可比较水溶液中氧化剂或还原剂的强弱。在298 I}的标准态下,即气体的压强为101 325 Pa,水溶液中溶质的活度(近似于浓度)为1mol儿时,可用标准电极电位(还原电位)来量度氧化剂的氧化性或还原剂的还原性的强弱。  相似文献   

8.
在化学学科中,为了能不详细研究化合物的结构,反应机理,而能方便地: 1.定义氧化剂、还原剂以及氧化还原反应, 2.配平氧化还原反应, 3.计算氧化还原当量, 4.分类、比较元素化合物, 引进了“氧化数”的概念。虽然它是很有用  相似文献   

9.
一道离子方程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孙富 《化学教育》2006,27(9):27-27,31
离子方程式"Fe2++ClO-"该怎么书写?此问题源于一道卤素框图题,原题中是:H+D—>沉淀J,由原题条件推论得知H为FeCl2、D为NaClO,由于Fe2+具有还原性,ClO-具有氧化性,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了+3价的铁,所以此处的沉淀J只能是Fe(OH)3.  相似文献   

10.
选取“维生素C”这一生活中常见的还原性物质,面向已经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基础知识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展项目教学活动。通过提出项目问题、师生共同拆解项目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和子任务、学生实施子任务研究等项目教学环节,在形成相应子任务成果的同时,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从氧化性和还原性视角认识化学物质性质的认识角度,建立基于物质性质定量分析目标物质含量的实验思路和思维框架,提升学生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功能和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崔文辉 《化学教育》2016,37(24):66-73
硝基苯在不同的还原剂及不同的介质中可以被还原成亚硝基苯、苯胲、偶氮苯、氧化偶氮苯、氢化偶氮苯等不同产物。这一性质深刻揭示了还原剂的还原能力除了与本身的性质有关之外,还与反应介质密切相关。由于这些还原产物结构复杂,相应反应的机理在国内外常见经典有机化学教科书中鲜有描述,给初学者的学习理解造成了困难。本文从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守恒原理出发,探讨了这一组还原反应的可能机理,并导出了完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过硫酸铵-三乙醇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中,氧化剂、还原剂用量以及氧化还原剂配比对丙烯酸镁溶液固化时间以及固化物吸水膨胀性能的影响,实验设计氧化剂和还原剂用量为0.3%,0.5%,1%,1.5%,2%,2.5%,3%;氧化还原剂配比为3:1,2:1,1:1,1:2,1:3,以此分别研究不同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用量对丙烯酸镁...  相似文献   

13.
学生在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以后,往往感到,对某些物质相遇能否反应,反应后生成什么物质,不易判断。我们认为,对高中学生可以向他们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是:强氧化型_1+强还原型_2→弱还原型_1+弱氧化型_2需指出:这里的“强”、“弱”是相对的。例如:Cu~(2+)+Zn→Cu+Zn~(2+)在反应中,对铜元素而言 Cu~(2+)为氧化型,其氧化能力比 Zn~(2+)强,因此 Cu~(2+)是强氧化型,对锌元素而言锌单质的还原能力比铜单质强,因此  相似文献   

14.
吕志芳  陈国松 《化学教育》2020,41(14):107-109
对于复杂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从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得失入手,提出了总电子得失守恒法,并通过实例加以运用说明。具体步骤为:首先写出反应方程式,无需配平;然后找出整个反应过程前后氧化数发生改变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并标注其氧化数;最后根据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相等的原则列等式并带入数据计算。该方法简单易懂,无需配平反应方程式,可以缩短解题时间,减少出错概率,并有助于强化学生对氧化还原滴定的定量依据——总电子得失守恒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宋立栋  刘翠 《化学教育》2021,42(23):44-50
以“设计过氧化氢使用注意事项标签”为项目主题,开展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教学。学生通过说明书对比发现问题,完成“探究过氧化氢能否与氧化性物质混用”“探究过氧化氢为何不能与还原性物质混用”“探究过氧化氢起消毒作用原理”等3个主项目任务及“寻找日常生活中常见消毒剂”的拓展任务,完成过氧化氢性质的预测及验证,在探究过程中建构并应用价性模型,形成从化合价角度认识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思路方法,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意义。本教学设计为单课时微项目,学生思维的开放度稍弱,可以适当延长课时。  相似文献   

16.
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理解和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对生产实践很有好处。氧化还原反应体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法则氧化还原反应,就是体系内有关各种物质的元素原子参与电子得失过程所引起的化学变化。得电子的过程叫还原,失电子的过程叫氧化。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电子与失电子是一对矛盾。没有失电子,就无所谓得电子;一物质失去电子的同时,必有另一物质获得电子。假如没有氧化剂存在,还原剂就不会无的放矢地把电子释放出来;没有还原剂放出电子,氧化剂就不可能获得电子。在 S~(2-)离子变成 S 的反应中失去了两个电子,但这仅仅是反应的一半,必须有另一物质获得  相似文献   

17.
杨大可 《化学教育》2001,22(1):21-22
“乙醛”这节课的重点是乙醛的还原性。由于学生脑海中存在的是以往在无机化学中从电子得失和化合价升降来分析氧化还原的概念,现在又陡然转到从得失氢(或得失氧)的角度来看待有机物的氧化还原反应,感到很不适应,有些茫然,特别是感到乙醛的银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难记。因此,讲好乙醛的还原性也就同时成了这节课的“难点”。  相似文献   

18.
<正> 氧化还原体系引发乙烯类单体自由基聚合过程中,氧化剂或还原剂浓度的变化可能引起聚合机理的改变,Reddy等研究“铜(Ⅱ)——维生素C-氧”体系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自由基聚合时,发现随着Cu~(2+)离子浓度增加,聚合速度由上升至下降;单体反应级数从3/2增至2.0,我们在空气气氛下,对Cu~(2+)-Na_2SO_3体系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进行了研究,亦发现Cu~(2+)离子浓度对聚合速度和聚合机理有很大影响,在较低的Cu~(2+)离子浓  相似文献   

19.
氧化还原反应的有效教学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利用已有经验,快速更新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通过简约化处理,准确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判断;进行科学探究,总结发现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规律。  相似文献   

20.
探讨在高一年级氧化还原反应新课教学中,使用口诀教学对学生氧化还原反应分析能力的影响,涉及简单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广度和速度、不同复杂程度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深度。结果显示:口诀教学对实验组学生氧化还原反应分析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良好的即时效果和保持效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均获得显著提高,但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教学和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