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伯胺N_(1923)在盐酸体系中对Hg(Ⅱ)具有很好的萃取性能。本文报导伯胺N_(1923)从乙酸体系中萃取Hg(Ⅱ)的机理。文中伯胺N_(1923)用正己烷作溶剂;Hg(CH_3COO)_2按文献方法合成;所用仪器及伯胺N_(1923)的标定均同文献;Hg(Ⅱ)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用EDTA滴定。  相似文献   

2.
β羟肟萃取钯(Ⅱ)取代反应中的动力学催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β羟肟、硫醚等在盐酸介质中萃取钯(Ⅱ)的配位取代反应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有实用意义。Cleare等曾提出加入胺类化合物以加快β羟肟萃钯的速度。本文在研究β羟肟萃钯(Ⅱ)机理的基础上考察了加入伯胺后2-羟基-4-(1-甲基庚氧基)二苯甲酮肟(HL)萃取钯(Ⅱ)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行为以及界面特性,试图阐明伯胺对该取代反应的加速机理。试验所用伯胺N1923(Am)为混合支链伯胺,上海有机所实验厂生产。水相中伯胺含量用溴酚兰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它实验方法参见[3]。  相似文献   

3.
伯胺N1923在盐酸体系中对Hg(Ⅱ)具有很好的萃取性能[1]。本文报导伯胺N1923从乙酸体系中萃取Hg(Ⅱ)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β羟肟、硫醚等在盐酸介质中萃取钯(Ⅱ)的配位取代反应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有实用意义[1-5]。Cleare等[1]曾提出加入胺类化合物以加快β羟肟萃钯的速度。本文在研究β羟肟萃钯(Ⅱ)机理[2,3]的基础上考察了加入伯胺后2-羟基-4-(1-甲基庚氧基)二苯甲酮肟(HL)萃取钯(Ⅱ)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行为以及界面特性,试图阐明伯胺对该取代反应的加速机理。试验所用伯胺N1923(Am)为混合支链伯胺,上海有机所实验厂生产。水相中伯胺含量用溴酚兰分光光度法测定[6],其它实验方法参见[3]。  相似文献   

5.
丙醇-硫酸铵-水液-液体系萃取分离铂、钯、铑和金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高云涛  吴立生  王伟 《分析化学》2001,29(8):901-903
研究了丙醇-(NH4)2SO4-水液-液体系对铂(Ⅱ),钯(Ⅱ),铑(Ⅲ)和金(Ⅲ)氯化亚锡络阴离子的萃取行为及体系在盐酸介质中的分相条件。实验表明在盐酸介质中体系可同时萃取铂(Ⅱ_,钯(Ⅱ),铑(Ⅲ)和金(Ⅲ),对铂,钯,铑 和金的萃取率分别为99.4%,99.0%,98.3%和99.8%,方法可用于从贱金属中分离铂,钯,铑,金,对阳极泥,砂铂矿,废催化剂样品的分离分析结果与其它方法相符。  相似文献   

6.
有关HPMBP与胺类萃取剂的缔合问题,曾有报道,而且有光谱证实,其中 HPMBP 与TOA、TOMA 之间的缔合常数,也曾被测定。当胺的浓度超过某一值时,HPMBP 与伯胺N_(1923)、叔胺 N_(7301)均对 Pd(Ⅱ)出现反协萃现  相似文献   

7.
仲碳伯胺N_(1923)萃取铈(Ⅳ)的~1H,~(15)N-NMR研究表明,在萃取铈(Ⅳ)时也同时萃取H_2O和H_2SO_4进入有机相,当铈(Ⅳ)浓度较高时,铈(Ⅳ)与N_(1923)生成配合物。  相似文献   

8.
伯胺N1923萃取铁的囊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研究伯胺N1923萃取铁(Ⅲ)的平衡,提出了萃取体系中“囊效应”的概念,并用红外光谱和电镜等分析方法加以佐证.当萃取剂伯胺N1923的浓度达到一定值后,在有机相中形成了球状的胶囊(或反向胶团).其萃取过程中既有离子缔合萃取,又有胶束增溶作用,大大提高了伯胺N1923萃取铁的分配比,呈现出“囊效应”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磷酸对伯胺N1923从硫酸溶液中萃取分离稀土(Ⅲ)与铁(Ⅲ)的影响,指出了磷酸的存在有利于稀土(Ⅲ)与铁(Ⅲ)的分离。考察了不同结构的伯胺和不同性质的溶剂及温度对萃取平衡的影响。通过IR测定和斜率法等研究,提出了N1923从磷酸介质中萃取铁(Ⅲ)的机理。  相似文献   

10.
伯胺N1923从HCl溶液中萃取Zn(Ⅱ)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研究了仲碳伯胺N_(1923)从HCl介质中萃取Zn(Ⅱ)的平衡规律,通过IR、NMR的测定和斜率法、饱和法得出了不同酸度下的萃取平衡反应,并分别计算了萃取过程的热力学函数。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在盐酸介质中钯与氯化亚锡和2-巯基苯并噻唑(MBT)显色体系的生成及萃取条件。实验表明,在2.8—4.0M盐酸介质中所生成的Pd(Ⅱ)-Sn(Ⅱ)-MBT三元络合物易为乙酸乙酯所萃取,且萃取液可直接用于钯的光度测定。络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368nm,但在此波长处试剂也存在强烈吸收,故实际测量移至380nm,其摩尔吸光系数ε=1.03×10~4,室温下放置8小时吸光度维持不变。用连续变化法和平衡移动法测得络合物的组成比为1:2:2。钯量在0—24微克/10毫升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对于20微克钯的测定,Ir(Ⅳ)5毫克,Ag(Ⅰ)、Cu(Ⅱ)、Co(Ⅱ)、Ni(Ⅱ)、Zn(Ⅱ)、Pb(Ⅱ)、Sb(Ⅴ)、Bi(Ⅲ)各0.5毫克,Fe(Ⅲ)0.1毫克不构成干扰;但Pt(Ⅳ)、Rh(Ⅲ)有严重干扰。采用丁二肟萃取钯而与铂、铑分离,存在于有机相中的丁二肟钯络合物于盐酸介质中再转化为Pd(Ⅱ)-Sn(n)-MBT三元络合物,按所拟条件测定钯从而消除铂、铑的干扰。方法适用于某些贵金属冶金物料中钯的测定。主要试剂2M氯化亚锡的3.6M盐酸溶液,用时现配;0.1M MBT的乙醇溶液;0.5%丁二肟乙醇溶  相似文献   

12.
用恒界面池法研究了伯胺N1923和三苯基氧化膦(TPPO)二元萃取剂体系从盐酸介质中萃取AuCl_4~-的动力学,提出了界面化学反应控制机理。认为在界面区域内同时进行着N1923、TPPO以及二者的缔合物萃取AuCl_4~-的三个平行反应,三者的共同作用使Au(Ⅲ)向有机相的传质较N1923或TPPO的一元萃取剂体系明显加速。文中对这种动力学加速现象和动力学协同效应以及它们与热力学协同萃取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Ph3PO和N1923协同萃取金(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对萃取金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而协同萃取金的研究却较少。Miller指出,胺和中性膦氧化物的混合体系可以有效地提高从氰化物中萃取金和分离金、铜的能力,但没有讨论其协同萃取机理。我们在此基础上,选用三苯基氧膦(Ph_3PO)和伯胺N_(1923)作为协同萃取金的混合萃取荆,详细考察了多种因素对其从氯化物介质中协同萃取金(Ⅲ)的影响,确定了协萃配合物的组成,并对协同萃取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用恒界面池法研究了伯胺N1923和三苯基氧化膦(TPPO)二元萃取剂体系从盐酸介质中萃取AuCl4-的动力学,提出了界面化学反应控制机理.认为在界面区域内同时进行着N1923、TPPO以及二者的缔合物萃取AuCl4-的三个平行反应.三者的共同作用使Au(Ⅲ)向有机相的传质较N1923或TPPO的一元萃取剂体系明显加速.文中对这种动力学加速现象和动力学协同效应以及它们与热力学协同萃取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伯胺N1923和三苯基氧化膦(TPPO)两个一元萃取剂体系从盐酸介质中萃取AuCl_4~-的动力学.认为两体系的萃取速率均受界面化学反应控制;得到298K时两体系萃取反应的速率常数;计算出萃取反应的活化能.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用二乙基二硫代磷酸作萃取剂时,一些贵金属的萃取行为。文中着重考查了铂在萃取过程中的行为,并研究了萃取的适宜条件。实验表明,由于光化学反应,铂会部分进入有机相,只要避免光照,铂可定量留于水相,根据研究的结果,提出了一个大量钯、银与少量铂、铑、铱萃取分离的方法,方法简便快速。此法能应用于钯、银合金中铂、铑铱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伯胺N1923萃取钯(Ⅱ)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伯胺萃取钯(Ⅱ)的动力学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用恒界面池搅拌法考察了N1923-正辛烷溶液从氯化物介质中萃取Pd(Ⅱ)时,诸因素的影响,用离子选择电极连续检测萃取过程中水相Pd(Ⅱ)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实验试剂 N1923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实验厂生产,经减压蒸馏,收集175-205℃/5-10Torr馏分,电位滴定法分析,每克N1923含3.535mmol伯胺,即平均分子量为283,含量>99.7%。0.200mol·dm~-3N1923的正辛烷溶液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伯胺N_(1923)硝酸盐(RNH_3NO_3)从硫代硫酸盐溶液中对Ag(I)的萃取。结果表明,Ag(I)同时以AgS_2O_3~-和Ag(S_2O_3)_2~(3-)两种形式萃入有机相。  相似文献   

19.
伯胺N_(1923)萃取AgNO_3的性能及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研究了伯胺N_(1923)萃取AgNO_3的性能及不同因素对其分配比的影响,通过多种方法确定其萃合物的组成为[Ag(RNH_2)_2]NO_3;测定并计算出该反应的表观平衡常数及热力学函数,同时分析了萃合物的红外及核磁共振谱。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仲碳伯胺N_(1923)与中性磷萃取剂的正庚烷溶液,从盐酸介质中对Zn(Ⅱ)的协同萃取。用斜率法及等摩尔系列法确定协萃配合物的组成为:(RNH_3Cl)_3·ZnCl_2·TBP、(RNH_3Cl)_2·ZnCl_2·DBBP,求得协萃反应的平衡常数分别为logK_(12)(TBP)=3.09,logK_(12)(DBBP)=2.90,协萃配合物的生成常数分别为logβ_(12)(TBP)=1.34,logβ_(12)(DBBP)=1.90.计算了协萃反应的热力学函数值,并对协萃配合物的IR、NMR谱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