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腰接基对对苯二甲酸-双(4-甲氧基苯酯)液晶性的 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糜七定  周其凤 《化学学报》2000,58(4):454-457
合成了一系列不同腰接取代基的刚性对苯二甲酸-双(4-甲氧基苯酯)小分子液晶化合物,研究了不同腰接取代基液晶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如果在对苯二甲酸-双(4-甲氧基苯酯)的腰部引入不同结构的取代基,将不同程度地降低其熔点和液晶清亮点,合适的取代基则有利于液晶相的生成。  相似文献   

2.
王国芝  胡继文 《广州化学》2010,35(3):7-10,15
酚在碱性条件下与卤代烃反应生成相应的芳香醚,是典型的亲核取代反应,对于2,4-二硝基酚和二氟溴甲基膦酸二乙酯在碱性条件下的反应,其实验过程包括室温中和,甲苯回流脱水和亲核取代等三步反应。对产物进行了提纯和一系列的表征,结果发现主要生成了一种酚醚化合物。  相似文献   

3.
全取代的呋喃酮[Ⅰ]易与胺类发生缩合反应,生成相应的插烯式酰胺,与甲胺在不同溶剂中可得单分子或双分子缩合产物。这类缩合产物不能用碘甲烷,重氮甲烷甲基化;用过氧化氢氧化得到少一碳原子的二元酸;与乙酰乙酸乙酯作用生成吡啶衍生物;与格氏试剂作用,发生类似于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1,4-加成反应,生成产物业经合成方法证明。  相似文献   

4.
题示化合物分子中的铁铁键被钠汞齐还原断裂, 生成相应的单核铁负离子, 后者分别与PhCOCl, PhCH~2Cl,ClCH~2COOC~2H~5, Ph~3SnCl 及Ph~2SnCl~2进行亲核取代反应,生成在铁原子上引入相应取代基的产物。题示化合物分别与卤素和二氯化汞反应, 生成铁铁键断裂的铁卤化物和铁氯汞化物。用X-射线测定了题示化合物与Ph~3SnCl反应生成产物的晶体和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5.
张虹锐  吴隆民 《有机化学》2005,25(10):1248-1253
羟基取代的黄烷酮与NO反应, 得到了羟基邻位或对位单硝基化产物. 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 有羟基邻位和对位双硝基化以及羟基两个邻位双硝基化产物生成. 多羟基取代的黄烷酮可以生成多硝基化产物.  相似文献   

6.
α,β-环氧甾酮类化合物Ⅰ,Ⅶl及Ⅺ经用Kishner-Wolff改良法还原分别得相应的煤丙醇型化合物Ⅱ,Ⅷ及Ⅻ.至于芳基取代的链状环氧酮化合物ⅩⅦ及ⅩⅩⅡ则分别还原生成相应的吡唑化合物ⅩⅧ及ⅩⅩⅢ.化合物ⅩⅤ用水合肼处理得双羟基化合物ⅩⅥ.对于上述反应产物以及副产物的生成机理曾加以推测.  相似文献   

7.
在丙基磷酸酐催化条件下,由对甲基苯甲酸和取代苯甲酰肼通过环合反应得到含甲基的1,3,4-噁二唑单环,经高锰酸钾氧化反应得到单环1,3,4-噁二唑芳香酸;然后再次利用丙基磷酸酐的催化效应,实现芳香酸与邻羟基苯甲酰肼的环合反应,制备得到含双1,3,4-噁二唑结构的荧光化合物.利用红外光谱仪和核磁共振谱仪表征了合成产物的结构,并测定了产物的元素组成和荧光性能.结果表明,各合成产物的总收率为44%~49%;目标化合物具有较大的Stokes位移.  相似文献   

8.
李国 《有机化学》2003,23(Z1):41
1,4-二锂-1,3-丁二烯衍生物与非活化炔烃不反应,而与具有吸电子基团的2-丁炔-1,4-二酸二甲酯(DMAD)反应生成聚合物[1,2].但是,在FeCl3的存在下,非活性炔烃与二锂化合物反应生成取代苯[1];在AlCl3的存在下,与DMAD反应同样生成了相应的苯衍生物[2].这些结果表明,二锂化合物与无机卤化物发生金属交换之后,生成的相应金属有机化合物具有不同于二锂化合物的反应性能.为了进一步发现和发展双(多)金属有机合成试剂,我们尝试了其他一些无机盐.  相似文献   

9.
以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为起始原料,通过与各种溴化剂的加成和取代反应,在3-位和meso-位上引进溴原子,分别得到单取代、三取代和四取代的溴化卟吩;其3-位乙烯基与溴化氢的加成则分别生成正常溴代产物和水解产物及其酯化产物.用四氧化锇和高碘酸钠将焦脱镁叶绿酸甲酯的3-位乙烯基氧化成醛,进而与四溴化碳和三苯基磷反应,生成3-位偕二溴取代焦脱镁叶绿酸衍生物.所合成的叶绿酸溴代衍生物均经UV, IR, 1H NMR及元素分析证明其结构.  相似文献   

10.
标题化合物1与HgCl~2反应, 除生成希望的产物2外, 还分离到2的歧化产物3和4。1经Na-Hg还原, 生成Fe-Fe键断裂的双铁负离子5, 5分别与多种氯化物反应, 生成在铁原子上引入取代基的衍生物6, 7和8。以元素分析、IR及^1H NMR谱表征了化合物2-4及6-8的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1.
以3-[邻(或对)羧苯胺基]-4-羟基-3-环丁烯二酮(1a, 1b)为底物,与一些磺胺反应, 成功地制得了14个新的不对称取代的异方酰胺。3a~3f和4a~4f结构上的共同特点是, 有药物作用的磺酰胺和邻(或对)氨基苯甲酸的结构单元, 通过方酸四碳环的桥接作用而共存于同一分子之中。  相似文献   

12.
在方酸内鎓盐中,四碳环的电荷分离使其氧原子带部分负电荷,成为潜在的良好配位基。 据此,作者于前文中合成了以双苯氨基方酸内鎓盐为骨架、苯环的2—位对称引入多甘醇醚氧 链的多齿配体,并以它们为萃取剂或电活性物质成功地实现了水相中UO_2~(2 )的萃取及碱水中NH_3 的测定。如果配基链由苯环的2—位移至N上,整个配体分子的几何及电子结构将发生改变, 四碳环上的氧与侧链的匹配情况也将不同。此外,苯环上的取代基将可能通过共轭体系直接影响 四碳环上氧的电荷状态及配位能力。因此,本文合成并研究了一类新的1,3—双(N—取代苯氨基) 方酸内鎓盐型多齿配体2(a~h)(见下式)。  相似文献   

13.
1,3-双(N-取代苯氨基)方酸内翁盐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利用方酸和苯胺合成了一类新的1,3-双(N-取代苯氨基)方酸内翁盐型多齿配体. 其中一些方酸内翁盐具有较强的与Cu^2^+, Co^2^+, Zn^2^+等配位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1,3-双芳基异方酰胺与六甲基磷酰三胺(HMPA)及其它羧酰胺的反应制得了15个既含芳胺基又含脂肪基的不对称方酰胺。该反应提供了制备既含芳胺基又含二甲胺基、甲胺基和乙胺基的不对称方酰胺的较为有效的方法。对反应机理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5.
以量子化学MP3优化构型为基础,利用INDO/CI方法研究系列嵌入1,3方酸的对称二苯乙烯衍生物的电子光谱,并利INDO/CI-SOS方法计算系列化合物的三阶非线性光学系数γ(-ω;ω,-ω,ω)和γ(0,0,0,0)值,探讨了γ和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在双推电子基团取代二苯乙烯衍生物中适当地嵌入方酸,可使其三阶非线性光学系数有所增加,达到并保持其透明性。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两个新型方酸菁染料3和5。在催化下,2,3,3-三甲基假吲哚不需N- 烷基化,可直接与方酸反应。反应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质子转移。结晶学数据表明,分子3的整体位于同一平面;溶剂苯规则地排在方酸四碳的周围, 后者酷似电子陷肼。染料5有良好的水溶性。  相似文献   

17.
方酸是一种结构特殊的二元酸,它的主要反应是其衍生物化反应,生成插烯的二元羧酸的衍生物,其中1,3—二取代衍生物在农业、医药、光化学及染料等方面有极大的应用价值.鉴于此,我们研究了三类二苯醚胺与方酸的反应,合成路线如下:  相似文献   

18.
N-芳基氮氧方酸(3-芳胺基-4-羟基-3-环丁烯二酮)是合成不对称方酸衍生物的关键中间体之一,开展了对其合成方法的研究,发现并实现了方酸与芳伯胺在水中的脱水反应,制得17个N-芳基氮氧方酸3a~3q,其中N-8'-喹啉基氮氧方酸(3q)具有热致变色性质,根据实验事实,提出了可能的反应历程。该合成方法产率较高,产物易于分离纯化,是制备N-芳基氮氧方酸简便有效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方酸与醇反应成方酸二酯,后者与天然麻黄碱反应得到N-方酰麻黄碱或N-方酰双麻黄碱。单N-方酰麻黄碱与脂肪胺及硫氢化钠等反应合成了C-3位含氮和含硫的系列配体。首次将这些方酰麻黄碱配体经原位制备手性恶唑硼烷催化前手性芳酮及二酮的不对称还原反应,得到化学产率和e.e.值分别为85%-98%和52.5%-87.4%的手性仲醇。新化合物的结构已IR,^1H NMR,MS和元素分析所证实,化合物4b的晶体结构用X射线射确认。  相似文献   

20.
Ajayaghosh A  Eldo J 《Organic letters》2001,3(16):2595-2598
[reaction: see text] Polycondensation of 2,5-dialkoxydivinylbenzene-bridged bispyrroles and squaric acid resulted in extensively conjugated polymers with strong near-infrared (NIR) absorption around 800-1000 nm, which is a signature of their low band gap (E(g)). Conjugated polymers with such a strong NIR absorption are rare. One of the synthesized polysquaraines showed a significantly low E(g) of 0.79 eV with an intrinsic conductivity of 5.3 x 10(-4) S/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