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130ka中国的古季风——Ⅰ.古季风记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现今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可以作为辨认古季风气候记录的线索。文中着重阐述最近130ka东南季风区的各种古季风记录,它们主要是:历史记录,包括黄土-古土壤序列、沙漠、湖泊、雪线和林线、大陆架沙漠化现象等的地质记录,由植被和哺乳动物代表的生物记录。其中,黄土高原的黄土-古土壤序列反映了过去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环境效应突出气候期相互交替的历史。亚洲古季风变迁是中国古气候和古环境变迁的一个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岱海湖泊环境变化与东南季风强弱的关系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岱海位于东南季风区的西北缘,属气候波动的敏感段,最近100ka湖泊连续沉积剖面的分析表明,季风迁移存在不同时间尺度波动的准周期,根据湖泊沉积环境的特点,岱海地区始终表现出干冷和暖湿气候型的交替,说明东南季风的强弱和进退在气候变化中扮演了主导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波动与重要事件   总被引:180,自引:0,他引:180  
根据70年代以来中国全新世孢粉及其他古植物、古动物、古土壤、古湖泊、冰芯、考古、海岸带变化等多方面研究资料,推断中国全新世大暖期(Megathermal)出现于8。5—3ka BP,延续达5.5ka,其间有多次剧烈的气候波动与寒冷事件。8.5—7.2ka BP为不稳定的暖、冷波动阶段,伴随着降水增加和植被带的北迁西移。新石器文化的迅速发展。7.2—6ka BP为稳定的暖湿阶段,即大暖期的鼎盛阶段(Megathemal Maximum)。夏季风降水及新疆与蒙古,北方降水显著增加,植被空前繁茂,为仰韶文化的盛期。6—5ka BP是气候波动剧烈,环境较差的阶段,出现强降温事件,影响文化发展。5ka BP后,气候和环境较前改善,文化遗址数量猛增。4.0ka BP左右,气候一度恶化,出现大洪水灾害,此后直到3ka BP左右气候仍相当暖湿。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古青海湖及其环境的演变,描述了青海湖地区自冰后期以来的气候变化;重建的7kaB.P.以来湖区气候变化序列反映了历史气候变化过程中,冷、暖、干、湿相应干不同时间尺度的不同组合;初步推断了东亚地区6ka.B.P.和500a.B.P.时期,分别代表暖湿和冷干气候的盛行环流型;最后,对未来气候变化及其对湖泊水情的影响进行了情景研究和估计。  相似文献   

5.
交河故城古车师人的线粒体DNA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距今2000~2500年左右的交河故城古代人骨中提取古DNA,用4对重叠引物对线粒体基因组的调控区(363bp)进行了扩增及测序.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区的扩增片段用于限制性片段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4个个体中具有3个DNA序列,其中来自不同墓穴的两个个体的序列相同,说明这两者间有密切的母系遗传关系.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古车师的这4个个体分散分布在现代新疆维吾尔人的序列之中.从这些结果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即古车师人群并不是一个同源群体,在早期铁器时代,欧亚人群的混合就已经存在了.  相似文献   

6.
交河矿城古车师人的线粒体DN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距今2000-2500年左右的交河故城古代中提取古DNA,用4对重叠引物对线粒体基因组的调控区(363bp)进行了扩增及测序,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区的扩增片段用于限制性片段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4个个体中具有3个DNA序列,其中来自不同墓穴的两个个体的序列相同,说明这两者间有密切的母系遗传关系。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古车师的4个个体分散分布在现代新疆维吾尔人的序列之中。从这些结果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即古车师人群并不是一个同源群体,在早期铁器时代,欧亚人群的混合就已经存在了。  相似文献   

7.
福建莆田海岸沙丘岩——Ⅰ.沉积构造与古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福建莆田后石井海岸沙丘岩由三个沙脊组成。本文记述了这些沙脊的形状与沉积构造,并在讨论其成因的基础上重建了古沙丘类型与古风向。本文认为,它们是中全新世末盛行的东北季风吹扬海滩沉积物再堆积所形成的有植被沙丘与风影沙丘,古今风向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公元2世纪时,古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随着铅的大规模开采和广泛使用、妇女饮酒禁令的取消、贵族生活的腐败,铅中毒在古罗马广泛流行。婴儿出生率的降低和死亡率的增加,使贵族人数不断减少,文化素质和传统精神全面衰落。但古罗马富人几乎没有铅中毒的观念,医生们也仅知道铅的急性中毒,在当时的文献中也找不到任何有关由水或食物引起铅中毒的报道。一千五百年后,科学家终于认识到铅中毒是古罗马迅速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铅中毒——古罗马迅速衰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黑漆古铜镜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肇曾 《大学化学》1995,10(2):58-62
黑漆古铜镜研究进展马肇曾(北京科技大学化学系100083)一过去的工作锡青铜镜约含25%Sn、70%Cu、5%Pb,是古人的实用器物。在我国出土的铜镜中有一种被金石学家称为黑漆古的铜镜,表面乌黑发亮,很少有腐蚀痕迹,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且又因其抗土壤...  相似文献   

10.
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时代是全球铅生产的第一个高峰期,此时,古罗马对铅的应用也达到了顶峰。罗马文化直接继承了古希腊文化和伊特鲁里亚文化,其建筑成就达到了欧洲奴隶制时代建筑的最高峰。工程奇迹之一是输水道工程,这是古罗马为供应城市生活用水而建造的送水渡槽。公元前3 1 2年建造了一条长1 6公里的地下输水道,公元前2世纪时又开始架设地上引水道,第一条地上引水道全长达86 6公里。至公元2 2 6年,罗马先后修建了1 1条大型输水道,有些水道高达49米,这些输水道都修建得十分豪华,有些输水道由铅管或陶器和隧道组成。据报道,仅建造里昂的一…  相似文献   

11.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为文物保护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其中化学这门学科与古文物保护的关系尤其密切。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超过四、五千年,如果再上溯到中国猿人(北京人、蓝田猿  相似文献   

12.
以没食子酸、1-溴代十二烷、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为原料,经过酯化,威廉逊醚化,酯水解和酰胺化反应,合成了侧链含有三个长链烷基的硅氧烷,并将其用作新型古琉璃瓦的保护材料。结果表明,该保护材料填充了古琉璃瓦的内部孔隙,起到了粘结加固的作用,在降低古琉璃瓦吸水性,提高抗压强度和耐冻融老化性能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滇西古特提斯构造带岩石大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滇西三江地区位于扬子、印支、缅泰马3个微大陆的交接部位,它们之间的地缝合带均以产出蛇绿岩套和蓝片岩为标志。岩石学的大量成果为本区古特提斯的存在提供了系统的证据,并据之重塑了其大地构造演化。晚古生代时古特提斯为多岛洋格局,三叠纪时有残留洋盆发育;新特提斯已西移至缅甸等地。本区是经复杂的洋壳消减和强烈的印支期陆-陆碰撞形成的造山带,并受到嗣后的构造运动尤其是喜马拉雅运动的强烈改造。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及邻区马兰黄土成因与来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及邻区马兰黄土的初步研究表明,以昆仑山—布青山—阿尼玛卿山—南秦岭(摩天岭)为界,马兰黄土大致可分为两大沉积区系,以北为热黄土区,物质主要来源于亚洲内陆干旱地区;以南为冷黄土区,物质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高原隆起和其特殊的地形效应及由以产生的东亚季风、绕流西风和高原季风的相互作用以及源区物质的差异,可能是导致黄土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几种寡聚古罗糖醛酸的制备和结构表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多聚古罗糖醛酸为原料,在稀酸加压条件下进行酸水解得到寡聚古罗糖醛酸混合物,用低压凝胶渗透色谱(LPGP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进行分离纯化,并用荧光基团辅助碳水化合物电泳(FACE)检测纯度.运用IR,ESI/MS/MS,1D,2DNMR等方法对古罗糖醛酸二糖至五糖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6.
方解石脉在断层新活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发育在断层带内的方解石脉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野外调查、显微镜下观测、同位素测年法相结合,对许多重大工程区的断层活动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南盘江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场址区F_8断层最后一次强烈活动时间为200ka B。P。左右,150ka以来断层无活动:河北省阳原县石匣里水库坝区五条主要断层最后一次强烈活动时间为200—300ka B。P。,200ka为断层活动的时间上限。  相似文献   

17.
黄大一 《化学进展》2022,34(7):1626-1641
研究古生物学,必须从古生物变“化”之学的方向着手,深入化石骨头和细胞里面,探讨在漫长时间内、该古生物的化学组成、细微构造等起了什么变化?化成了什么?如今保留的是什么?保存这些有机残留物的化学机制 (Mechanism) 是什么?凝聚态化学在此又扮演了什么关键角色?在此我以个人所知一点点从凝聚态化学的角度,来探讨古生物领域诸多古化学相关的最基本底层奥秘,本文举三个实例说明可能的凝聚态化学反应,肯定在古生物化学中扮演了关键的基本机制,等着我们去揭发;如:一般认为化石就是古代生物变化成为石头,从有机体变成无机的矿物质,有机体不可能保存成千万上亿年;然而,我们团队却在 1.95 亿年前的禄丰龙胚胎骨头内,发现了被保存下来的原生 I 型胶原蛋白 (Native Collagen I);又在 22 亿年前化石内发现多种氨基酸,和证明为最早多细胞真核生物的甾烷;这是地球生命演化重大的发现;从这些古生物化石的实例来说,可以看出凝聚态化学绝非仅是个理论化学的旁观者,而是关键角色,它的重要性,非常值得我们投入去深入探讨,揭开从古代生物到你我手中化石无数化学反应最底层化学的奥秘。  相似文献   

18.
古菌是一类兼具真菌及细菌细胞特征、大多生活在极端环境下的单细胞微生物。由于膜结构及代谢通路的特殊性,研究古菌脂质对深入探究极端环境下生命的正常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前处理方法在组学分析中会极大影响最终结果的准确度及可靠性。该文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UPLC-HRMS)技术,以嗜热嗜压古菌Pyrococcus yayanosii为模式生物,采用Bligh-Dyer加酸法、Folch法、甲基叔丁基醚(methyl tert-butyl ether,MTBE)法及固相萃取(SPE)法提取脂质成分,从提取效率、重复性、歧视性等角度进行方法评价,并最终确定SPE法和MTBE法的提取重复性和提取效率最好,适合高通量古菌全脂质提取。利用SPE提取、高分辨质谱分析对P.yayanosii的常规脂质进行了全面分析,共鉴定到了1402种脂质。本研究旨在为古菌和其他极端微生物的非靶向脂质组学分析和脂质代谢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9.
罗马人铅暴露的最主要食品是酒和葡萄糖浆。在罗马共和时代早期直至布匿战争结束前(公元前2世纪以前) ,罗马的酒是很稀少和极珍贵的,但在征服希腊(公元前1 47年) ,并引进希腊的烹调术后,酒就变得非常丰富,此时酒已不再是稀有的奢侈品而成了有钱人的日常饮料,同时也放宽了对女人禁酒的规定。古罗马时代还没有糖,希腊人和罗马人在制酒时都用葡萄糖浆作为香料和增甜剂,当含铅的美味糖浆加入酒中时,酒就变得更加芳香、浓郁和经久。古代希腊和罗马人使用的葡萄糖浆由葡萄汁制成。未发酵的葡萄汁称为新葡萄酒,根据这种鲜葡萄汁煮干浓缩的程度,他们…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在旋转层结流体中,按相似条件要求,考虑了西印度洋过赤道气流、青藏高原地形、海陆冷热地表等因素的影响,成功地模拟了南亚西南季风、印度季风低压、阿拉伯海低槽、伊朗高压、中国南部切交线等中低层夏季风环流系统及高层青藏高压、南亚东风环流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西印度洋过赤道气流对亚洲中低层季风环流系统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南亚西南季风的形成与它直接关联。此外,它与伊朗高压东南部的东北气流构成气旋性切变形势,为印度季风低压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背景条件。又由于印度的雨水凝结潜热和阿拉伯海冷海面的影响,可使印度季风低压形成和发展。文中还对其它季风环流系统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