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最近130ka中国的古季风——Ⅱ.古季风变迁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根据海陆相互作用对古季风变迁的影响和代用气候指标的时间序列,初步重建了最近130ka和18ka东亚季风变迁的历史,重点阐述了夏季风环流活动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中、东部季风气候旋回及有关环境过程模式,初步探讨了我国古季风变迁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中国黄土磁学性质与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对陕西渭南黄土剖面古土壤层位S8和黄土层位L8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确定中国黄土和古土壤的主要磁性矿物是磁铁矿。赤铁矿是次要矿物,对剩余磁性贡献较小。磁性质不稳定的磁赤铁矿存在于黄土和古土壤中。但不影响剩磁稳定性。稳定的天然剩磁载体主要是磁铁矿,而不是赤铁矿。磁性矿物的粒度是以准单畴(PSD)为主。古土壤到黄土之间过渡带磁性矿物的矫顽力、剩磁矫顽力和饱和剩余磁化强度的变化为渐变过程。这一过渡带记录的气候由温暖逐渐变为干冷。  相似文献   

3.
中国黄土区第四纪古气候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论述了,根据我国黄土与古土壤的风化指数、等温剩余磁化强度和孢粉的变化,可以肯定黄土是冰期形成的,古土壤是间冰期形成的,而且这种冷一暖气候的循环变化,在中国黄土区发生过23次。古气候变化界线的古地磁年代、古土壤的热释光年代同终止点(termination)的平均年代值基本一致,表明黄土中的古气候记录和深海岩芯V28—239的氧同位素气候期,能很好地对比起来。因此,可以认为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的陕西洛川和西安附近的黄土-古土壤系列,不但可以作为我国的标准古气候地层系列,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典型的。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及邻区马兰黄土成因与来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及邻区马兰黄土的初步研究表明,以昆仑山—布青山—阿尼玛卿山—南秦岭(摩天岭)为界,马兰黄土大致可分为两大沉积区系,以北为热黄土区,物质主要来源于亚洲内陆干旱地区;以南为冷黄土区,物质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高原隆起和其特殊的地形效应及由以产生的东亚季风、绕流西风和高原季风的相互作用以及源区物质的差异,可能是导致黄土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交河故城古车师人的线粒体DNA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距今2000~2500年左右的交河故城古代人骨中提取古DNA,用4对重叠引物对线粒体基因组的调控区(363bp)进行了扩增及测序.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区的扩增片段用于限制性片段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4个个体中具有3个DNA序列,其中来自不同墓穴的两个个体的序列相同,说明这两者间有密切的母系遗传关系.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古车师的这4个个体分散分布在现代新疆维吾尔人的序列之中.从这些结果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即古车师人群并不是一个同源群体,在早期铁器时代,欧亚人群的混合就已经存在了.  相似文献   

6.
“南永1井”礁相碳酸盐的O,C同位素组成可分为四段,它们的δ~(18)O(‰)和δ~(13)C(‰)平均值分别为:(Ⅰ)-5.0,-0.5;(Ⅱ)-7.7,-5.3;(Ⅲ)-6.4,-2.8;(Ⅳ)1.3,2.1.(Ⅱ)段的δ~(18)O值波动曲线以变化频率低、幅度小为特征,与布容期冰期-间冰期存在对应关系;(Ⅲ)和(Ⅳ)段的δ~(18)O和δ~(13)C值之间有正相关,在成因上与白云石化有关。△~(87)Sr和Pb同位素组成同样存在四分的特点。整个钻孔岩芯中△~(87)Sr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全部正值都出现在第Ⅱ段。第Ⅳ段的Pb,sr同位素均呈现变化波动频繁的特点,在白云石化阶段有高μ值的Pb带入。礁相碳酸盐的O,C,Sr和Pb同位素组成记录了南海第四纪古气候、古环境变迁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中国黄土高原中部晚第四纪黄土的粒度分布及其中15种元素的含量。通过元素浓度的绝对主分量分析证明,黄土是两种过程作用产物的混合体,即风成大气粉尘和粉尘沉积后经再作用转化的物质。风成粉尘是黄土高原中部黄土的主要组分(≥90%)。粗粒子方式和细粒子方式中粒子量及其比值,两种不同过程产生的粒子中元素浓度之比,大气输入粉尘中元素的通量,以及Ca的总浓度都能敏感地反映东亚季风气候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交河矿城古车师人的线粒体DN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距今2000-2500年左右的交河故城古代中提取古DNA,用4对重叠引物对线粒体基因组的调控区(363bp)进行了扩增及测序,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区的扩增片段用于限制性片段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4个个体中具有3个DNA序列,其中来自不同墓穴的两个个体的序列相同,说明这两者间有密切的母系遗传关系。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古车师的4个个体分散分布在现代新疆维吾尔人的序列之中。从这些结果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即古车师人群并不是一个同源群体,在早期铁器时代,欧亚人群的混合就已经存在了。  相似文献   

9.
中国黄土磁颗粒分析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运用岩石磁学方法,对各地黄土和古土壤样品进行低温磁化率、频率磁化率和低温剩磁退磁的研究,证明了黄土中的磁颗以顺磁(单畴和多畴,即>0.03μm)为特点,而古土壤以超顺磁(<0.03μm)为主要特征.黄土中的磁铁矿相对含量(占天然剩磁强度的百分比)比古土壤高,黄土频率磁化率的波谷、波峰分别与剖面黄土和古土壤的风化或土壤化程度相关,说明在黄土形成古土壤的成土过程中,是由于许多细小铁磁性矿物(磁赤铁矿和磁铁矿)生成,使其磁化率增高.这些细小铁磁性矿物的含量反映了古气候温湿程度的强弱和持续时间的长短.  相似文献   

10.
黑漆古铜镜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肇曾 《大学化学》1995,10(2):58-62
黑漆古铜镜研究进展马肇曾(北京科技大学化学系100083)一过去的工作锡青铜镜约含25%Sn、70%Cu、5%Pb,是古人的实用器物。在我国出土的铜镜中有一种被金石学家称为黑漆古的铜镜,表面乌黑发亮,很少有腐蚀痕迹,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且又因其抗土壤...  相似文献   

11.
中国滇西古特提斯构造带岩石大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滇西三江地区位于扬子、印支、缅泰马3个微大陆的交接部位,它们之间的地缝合带均以产出蛇绿岩套和蓝片岩为标志。岩石学的大量成果为本区古特提斯的存在提供了系统的证据,并据之重塑了其大地构造演化。晚古生代时古特提斯为多岛洋格局,三叠纪时有残留洋盆发育;新特提斯已西移至缅甸等地。本区是经复杂的洋壳消减和强烈的印支期陆-陆碰撞形成的造山带,并受到嗣后的构造运动尤其是喜马拉雅运动的强烈改造。  相似文献   

12.
末次冰期旋迴兰州黄土剖面与南极东方站冰岩芯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临夏市北塬阶地剖面的磁化率曲线与南极东方站2083m冰岩芯的同位素曲线变化趋势十分吻合,剖面厚35m,马兰黄土之下出现5层古土壤,上部3层(S_(1-a),S_(1-b),S_(1-c))对应末次间冰期的3个温暖阶段,末次冰期的间冰段(南极冰岩芯的C阶段)在北塬黄土剖面中有清楚的反映,形成3层古土壤和两层黄土,剖面底剖已属于倒数笫二次冰期,发现有耐干冷的哺乳动物和软体动物化石。  相似文献   

13.
古菌是一类兼具真菌及细菌细胞特征、大多生活在极端环境下的单细胞微生物。由于膜结构及代谢通路的特殊性,研究古菌脂质对深入探究极端环境下生命的正常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前处理方法在组学分析中会极大影响最终结果的准确度及可靠性。该文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UPLC-HRMS)技术,以嗜热嗜压古菌Pyrococcus yayanosii为模式生物,采用Bligh-Dyer加酸法、Folch法、甲基叔丁基醚(methyl tert-butyl ether,MTBE)法及固相萃取(SPE)法提取脂质成分,从提取效率、重复性、歧视性等角度进行方法评价,并最终确定SPE法和MTBE法的提取重复性和提取效率最好,适合高通量古菌全脂质提取。利用SPE提取、高分辨质谱分析对P.yayanosii的常规脂质进行了全面分析,共鉴定到了1402种脂质。本研究旨在为古菌和其他极端微生物的非靶向脂质组学分析和脂质代谢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4.
几种寡聚古罗糖醛酸的制备和结构表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多聚古罗糖醛酸为原料,在稀酸加压条件下进行酸水解得到寡聚古罗糖醛酸混合物,用低压凝胶渗透色谱(LPGP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进行分离纯化,并用荧光基团辅助碳水化合物电泳(FACE)检测纯度.运用IR,ESI/MS/MS,1D,2DNMR等方法对古罗糖醛酸二糖至五糖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5.
杭州老虎洞窑古陶瓷成分的化学计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支持向量机算法研究了与杭州老虎洞古陶瓷有关的两个断源、断代问题。作为化学计量学的~种新型分类算法,支持向量机在小样本问题上表现出良好的泛化能力,与特征选择方法结合,可以有效处理样本少,特征多的问题。本研究综合利用支持向量机、特征选择算法和其它化学计量学算法研究了杭州凤凰山麓万松岭附近的古窑遗址和“传世哥窑”的断源、断代问题,证明老虎洞窑与郊坛下窑产品截然不同,万松岭附近地面收集瓷片样本是老虎洞窑宋代地层的瓷片滑落所致,而“传世哥窑”样品可能是老虎洞窑元代时的产品。实验表明:支持向量机算法与化学分析相结合可以成为研究古陶瓷断源和断代问题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1888年以来南亚夏季风活动长期变化的主要特点,用Mann-KendallRank Statistic方法检测到本世纪20年代夏季风活动突然增强的季风气候突变现象,并且发现这一突变现象与该时期全球迅速增暖几乎是同时的,对突变时期季风区环流和海陆热状况的诊断表明,北半球增暖期间陆地增暖明显大于、早于海洋,陆地和海洋热力差异迅速加大,促使季风低压发展,季风气流中的扰动加强,是夏季风突然增强的一个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7.
那丹哈达地体的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通过那丹哈丹地体与相邻地块在演化历史、构造背景、变形特征等诸方面的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断层接触关系确认该地体的存在,通过生物地层学、古地磁学的研究讨论那丹哈达地体自三叠纪至晚侏罗世期间古地理位置的变迁以及地体与古大陆边缘拚贴的时期。最后通过地体拚贴后的构造变动讨论了地体增生的后继效应。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岱海湖泊环境变化与东南季风强弱的关系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岱海位于东南季风区的西北缘,属气候波动的敏感段,最近100ka湖泊连续沉积剖面的分析表明,季风迁移存在不同时间尺度波动的准周期,根据湖泊沉积环境的特点,岱海地区始终表现出干冷和暖湿气候型的交替,说明东南季风的强弱和进退在气候变化中扮演了主导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关于古罗马人的铅中毒,人们还可以举出下列证据:( 1 )罗马贵族的铅摄入量。据加拿大国立水资源研究所恩里亚哥( 1 983 )估计,罗马贵族每人每日所吸收的铅平均为2 5 0微克,而平民和奴隶则分别为3 5微克和1 5微克,后者与2 0世纪80年代美、欧城市居民的铅摄入量( 3 0~5 0微克/天)相当,也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大允许摄入量( 4 5微克/天)一致,可见,罗马贵族每日摄入的铅至少要比平民和奴隶高出7~1 7倍,这样的量势必使大多数有钱人处于铅中毒危险之中。( 2 )考古学证据。1 90 6年,罗森布莱特分析了2 2名古代人的骨骼,结果发现2名罗马迦太基人…  相似文献   

20.
王向阳  姚莉秀  杨杰  陈念贻 《分析化学》2006,34(12):1767-1770
本工作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抽提古陶器发明和技术演变的历史信息。数据分析表明:若干早期陶器的烧制是用在土中掺入未燃烧完全的植物茎叶灰,采用含铁较高的粘土,使之含有能形成低温共熔体的氧化亚铁、磷酸盐等组分,成为能在较低温度烧结的制陶原料。因此,当时能在700~800℃低温烧制成功。其后随着窑的发明和窑技术的进步,达到1000℃以上的烧成温度,所用制陶原料亦相应发生改变。但类似的易熔组分和添加草木灰又成为配制原始瓷铀的配方,从而过渡到原始瓷器的发明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