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高凌  张勇  郑凤兰  任锋 《分析化学》2001,29(9):1065-1067
研究了在含有正丁醇(n-Bu)的β-环糊精(β-CD) 溶液中,加入有机小分子苯酚(phenol)后诱导1-溴代萘(1-BrN)发射强的室温光(RTP )的光谱性质.实验表明所研究体系中形成了1-BrN/β-CD/n-Bu/phenol四元包络物 .考察了利用该体系测定痕量1-BrN的定量方法的可行性,结果发现1-BrN的线性范围为: 1.0×10-5~1.0×10-4mol/L,其检出限为6.02 ×10-9 mol/L.  相似文献   

2.
首次将杂环分子十氢喹啉(decahydroquinoline,DHQ)引入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诱导α-溴代萘(α-bromonaphthalene,α-BrN)室温磷光(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RTP)的体系中,由于DHQ和β-CD及α-BrN形成三元包络物,不经除氧就可观察到强而稳定的RTP信号。实验证实,孤对电子、氢键封盖作用和微晶的二次刚性化作用是DHQ存在下β-CD诱导α-BrN产生强而稳定的RTP的关键因素。在优化实验条件下,体系的RTP强度与α-BrN浓度在1.0×10^-6~3.5×10^-5mol.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60),检出限为6.25×10^-9mol.L^-1。该方法用于合成样中α-BrN的测定,回收率为90%~10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8%~6.5%(n=5),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α-溴代萘的β-环糊精诱导室温磷光(β-CD-RTP)分析,用3因素、3水平Box-Behnken响应面法(RSM)优化了影响α-溴代萘的RTP实验条件。研究发现:β-CD的浓度、环己烷浓度以及Na_2SO_3浓度等对α-溴代萘的RTP强度均有显著影响;统计结果显示各影响因素的主效应关系为:β-CD浓度NaSO_3浓度环己烷用量。α-溴代萘RTP最佳发光条件为:β-CD的浓度为3.4×10~(-3) mol/L,环己烷的浓度为0.8μL/mL,Na_2SO_3的浓度为9.5×10~(-2) mol/L。优化条件下改进了α-溴代萘RTP分析特性,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8.0×10~(-5)~1.0×10~(-7) mol/L,检出限为1.4×10~(-8) mol/L。RSM法与传统的单因素实验法相比,有较宽的线性范围和较低的检出限。  相似文献   

4.
将环β烷(CH)引入β-环糊精(β-CD)诱导西维因(CBL)室温磷光(RTP)体系,由于CH和β-CD及CBL形成色络物,可观测到CBL强的RTP。研究了温度、pH值以及形成包络物的3种组分物质的浓度变化对这一体系RTP的影响,优化了实验条件,建立了CBL的RTP测定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2.0~20.0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CBL的RTP强度和其浓度成正比,方法检出限达0.43μg/L,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50%(n=7)。将该方法用于合成样品的分析,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在环己烷存在下,β-环糊精诱导N-二氨乙基-4-溴-1,8-萘酰亚胺(DBN)的室温磷光(RTP),λex/λem=347/572 nm.详细考察了影响DBN室温磷光的各种因素,如β-环糊精、环己烷用量等.在pH 1.0~4.0范围内,RTP强度随pH值增大而减小.优化实验条件下,DBN的浓度在2.0×10-5~9.0×10-5mol/L范围内与RTP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84,栓出限为6.7×10-6mol/L.该方法已用于水样中DBN含量的测定,回收率为98.3%~102.6%,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4%.  相似文献   

6.
 将新型氯化钴/吡嗪-2-羧酸钾催化体系用于苄基氯双羰化反应,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 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 氯化钴浓度0.03 mol/L,吡嗪-2-羧酸(Pzca)浓度0.156 mol/L,n(Pzca)/n(KOH)=1,n(Ca(OH)2)/n(苄基氯)=2.7,V(1,4-二氧六环)/V(H2O)=5,反应温度70 ℃,CO压力2.0 MPa,反应时间10 h,此时β-苄基-α-苯丙酮酸的产率为77.3%,双羰化选择性为99.6%. 该催化体系能有效地抑制单羰化反应,双羰化反应的选择性和苄基氯转化率都较高. 同时对该体系的催化活性体进行了初步解释,并用红外光谱和质谱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7.
利用光谱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与杀鼠剂溴敌隆(BRD)的超分子作用, 结果发现二者可形成1∶1的超分子包络物, 室温下包络常数为357.7 L/mol. 通过相关数据和对4-羟基香豆素的对比试验初步探索了溴敌隆和β-环糊精的包络模式, 应该是溴敌隆结构中的疏水基团4-羟基香豆素母环或者溴代联苯基进入了β-环糊精的疏水空腔之中从而形成超分子包络物. 实验还观察到这种包络作用可以大大增敏溴敌隆的荧光. 据此, 建立了水溶液中测定溴敌隆的荧光光度法并考察了影响二者包络作用的因素. 在优化的条件下, 线性范围为8.0×10-8~1.0×10-5 mol/L, 检出限2.5×10-8 mol/L. 该方法用于渠水中微量溴敌隆的测定, 回收率为92.2%~109.4%.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新合成试剂5-(5-氟-2-吡啶偶氮)-2,4-二氨基甲苯(5-F-PADAT)与钴(Ⅱ)的显色反应。实验表明,在pH4.7~9.0范围内,钴与试剂形成紫红色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位于506 nm。该配合物在无机酸作用下,可转化为另一具有较高吸收特性的质子化型体,最大吸收波长红移到565 nm,适宜的酸浓度范围分别为:0.24~3.6 mol/L HClO4、0.16~3.84 mol/L H2SO4、0.48~2.4 mol/L HCl、0.64~3.84 mol/L H3PO4。配合物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565=9.1×104L.mol-1.cm-1,钴(Ⅱ)质量浓度在0~0.5μg/mL内符合比尔定律。所拟方法已应用于维生素B12针剂中微量钴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在脱氧的流体中,以1,2-二溴乙烧(DBE)作重原于徽扰荆,β-环糊精(β-CD)诱导α-萘乙酸(NAA)的室温燐光(RTP)。详细探讨了NAA-DBE-β-CD形成包接配合物的几种实验条件。NAA浓度与RTP之间在三个数量级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同时测定α-萘酚和β-萘酚异构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硼砂-HCI(pH=8.2)的水溶液中,α-萘酚(α-N)和β萘酚(β-N)分别与卢一环糊精(β-CD)形成包合物,对共振瑞利散射光谱(RRS)有很强的增敏作用.实验发现.α-N和β-N两种包合物的RRS光谱在320hm处有等强度的等散射点,β-N的包合物在338nm处出现一个突出尖峰,经偏振实验证实是共振荧光峰,而两者在470nm处的共振瑞利散射峰形和增强趋势一致,且具加和性.故可在470nm处测定萘酚的总量,再在338nm处以"同原射线计量法"测定β-N和α-N的含量.在470nm处测定萘酚总量实验的线性范围为5.0×10-63.6×10-4mol/L,最低检出限为2.0×10-6mol/L,RSD为3.5%.在338nm处测定β-N和α-N含量的线性范围均为5.0×10-6~3.1 X 10-4mol/L,最低检出限分别为1.6×10-6mol/L和1.8×10-6mol/L.RSD分别为3.7%和3.6%.测定的选择性较好,据此可对合成样品进行同时测定和对α-萘酚试剂的纯度分析,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在含有正丁醇(n-Bu)的猓泛ㄢ-CD)溶液中,加入有机小分子苯酚(phenol)后诱导1-溴代萘(1-BrN)发射强的室温光(RTP)的光谱性质。实验表明所研究体系中形成了1-BrN/猓瑿D/n-Bu/phenol四元包络物。考察了利用该体系测定痕量1-BrN的定量方法的可行性,结果发现1-BrN的线性范围为:1.0×10―5―1.0×10-4mol/L,其检出限为6.02×10-9mol/L。  相似文献   

12.
荧光光谱法研究α-溴代萘与β-环糊精2:2重叠包络物的形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勇  黄贤智 《化学学报》1997,55(1):69-75
本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α-溴代萘(α-BrNp)在β-环糊精(β-CD)水溶液中与β-CD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这一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体系的荧光光谱的变化反映了两个1:1的α-BrNp-β-CD包络物分子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进一步形成一种2:2的重叠包络物。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丝裂霉素(MMC)在β-环糊精(β-CD)修饰金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β-CD/Au电极能与MMC发生表面包络反应。25℃,pH 7.0时,该电极表面包络常数为3.32×105L/mol,且表面包络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表现为吸热过程。该电极与MMC的包络呈不可逆的电化学过程。25℃,pH 7.0时,其速率常数为0.0706 s-1,且速率常数值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活化能为2.13 kJ/mol。在4~8μmol/L浓度范围内β-CD/Au电极上MMC的还原峰电流与浓度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Ip=14.86+0.43c,相关系数0.9931,检出限0.75μmol/L。  相似文献   

14.
乙醇-硫酸铵双水相萃取荧光法测定痕量α-萘乙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提出了一种基于有机溶剂-盐-水体系双水相萃取、荧光法测定痕量α-萘乙酸的新颖而简便的方法.研究了包括盐及有机溶剂的种类和用量、α-萘乙酸的荧光光谱和浓度、萃取时间、共存物和pH等的影响.在最佳萃取体系乙醇-(NH4)2SO4-H2O中,测定α-萘乙酸的线性范围2.4×10-7~5.2×10-6 mol/L,检出限7.8×10-9 mol/L.方法用于强化水样和大米样品中痕量α-萘乙酸的测定,回收率95%~103%,相对标准偏差2.2%~4.3%.  相似文献   

15.
β-环糊精与分散RGFL染料二元包络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 β-环糊精 (β- CD)与分散 RGFL染料包络反应的紫外 -可见光谱、二阶导数光谱和荧光光谱现象分析 ,得出 β- CD与 RGFL形成摩尔比为 1∶ 1包络物 ,包络物的平衡常数 Kf=1 .5× 1 0 3 L/mol。初步推测包络形成机制及包络物形式。  相似文献   

16.
在仅以碘化钾为重原子微扰剂、亚硫酸钠为除氧剂及无任何保护性介质存在的水溶液中 ,吲哚_3_丁酸 (IBA)能发射很强的室温光 (RTP) ;详细研究了分析测定条件及有机溶剂对RTP的影响 ;在最大光波长λex/λem =281/447nm处 ,光强度与IBA浓度在2.0×10 -7~1.0×10 -5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检出限4.3×10-8 mol/L ;方法直接用于强化水样和土壤中IBA的测定 ,回收率96 %~104 % ,相对标准偏差2.37 %~3.97 %。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用电化学技术测定非电活性物质的新方法.利用合成的β-CD对甲苯磺酸基衍生物(Ts-β-CD)获得新型β-CD单层.虽然β-CD的覆盖率只有10%左右,但该单层对二茂铁表现出有效的主客体响应.界面上二茂铁的包络符合Langmuir吸附响应.利用Langmuir吸附等温式,得到二茂铁与β-环糊精形成包络物的包络常数为4.2×10~4mol-1·L二茂铁在该单层上的最大表面覆盖度为8.6×10~(-12)mol/cm2.当二茂铁溶液中含有非电活性物质间甲苯甲酸(mTA)或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时,mTA和SDS与包络在电极表面的二茂铁发生客体竞争反应而使二茂铁的氧化还原峰电流降低.利用该原理,分别测定了非电活性物质mTA和SDS,线性范围分别为0.8~2.7μmol/L和5~100nmol/L.  相似文献   

18.
采用循环伏安法测量水溶液中β-环糊精(β-CD)/哌啶氮氧自由基(以2,2,6,6-四甲基哌啶-1-氧化物(TEMPO)为例)体系氧化还原电位及峰值电流,并基于此探讨TEMPO与β-CD之间的包结反应。电化学测量表明,在pH=7.4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以玻碳电极为工作电极,随β-CD浓度增大,β-CD/TEMPO体系的峰电位不断增大,峰电流不断减小。通过电位法测得TEMPO与β-CD的包络比为1∶1,包络常数KS为154L/mol,与电流法测得的包络常数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超分子化合物β-CD/咔唑/1,2-二溴乙烷的形成,成功建立了非除氧条件下咔唑的室温磷光(RTP)测定方法。同时,对比研究了在除氧或不除氧条件下不同重原子对咔唑RTP的影响,并详细考察了影响咔唑RTP的各种因素,如pH、1,2-二溴乙烷用量、β-CD的浓度及不同时间下咔唑的RTP信号的稳定性,最后进行了实际样品测定。结果表明,在1,2-二溴乙烷存在且不除氧条件下,最大激发和发射波长λex/λem为295/440nm,咔唑在2.0×10-5~4.5×10-5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8,检出限为2.5×10-5 mol/L。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新合成试剂5-(5-碘-2-吡啶偶氮)-2,4-二氨基甲苯(5-I-PADAT)与钌(Ⅱ)的显色反应。实验表明,在30%乙醇存在下于pH 4.0~6.2 HAc-NaAc缓冲介质中,钌(Ⅱ)与5-I-PADAT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位于529 nm。该配合物在无机酸(HCl,H2SO4,HClO4,H3PO4)作用下,可转变为另一种具有较高吸收特性的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位于509 nm,适宜的酸浓度范围分别为0.15~0.60 mol/L HCl,0.15~0.48 mol/L H2SO4,0.15~0.48 mol/LHClO4和0.15~0.90 mol/L H3PO4。表观摩尔吸光系数5ε09=5.72×104L.mol-1.cm-1,钌含量在0~0.5μg/mL内符合比尔定律。40倍的银、10倍的锇、6倍的金和4倍的Pt、Rh、Ir等贵金属离子不干扰钌的测定,钯的干扰可利用其与钌(Ⅱ)显色温度和酸度的差异性消除。方法可用于催化剂中微量钌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