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XPS考察了超细Mo/Al2O3的氧化态及反应后的表面结构性质.结果表明,氧化态催化剂中Mo主要以Mo6+形式存在,而反应后则以Mo6+和Mo4+两种价态共存;硫亦存在-2及+6两种价态.不同价态Mo、S物种存在的比例受催化剂Mo含量及制备方法的影响.Mo含量增加,Mo6+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小,Mo4+所占比例逐渐增加,S6+的比例则随Mo含量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2.
硫化态K—MoO3/γ—Al2O3催化剂表面物种的XPS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卞国柱  伏义路 《分子催化》1995,9(5):329-338
采用X光光电子能谱及曲线氦合手段对硫化态K-MoO3/Al2O3合成醇催化剂进行了研究,分别考察负载量及硫化前不同条件预处理对催化剂表面的S、Mo组分的物种形式及各物种相对含量的影响,以及表面不同组分的相对组成。结果表明,根据其电子结合能变化,S组分可区分为SO^2-4、SO3、S^0、MoS2、MoS2-x等六种存在形式不同的物种;Mo组分可分为Mo^6+、Mo^5+、MoS^2+、MoS2、M  相似文献   

3.
铜基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对草酸二乙酯加氢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草酸二乙酯加氢性成乙二醇的反应过程中,所用的铜基催化剂是由Cu(NO3)2与硅溶胶凝法制得的。本文考察了该催化剂的TPR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催化剂中Cu/SiO2值的增大,其TPR主峰TM峰温有所升高,这意味着催化剂的还原温度随Cu/SiO2值的增大而提高。用XRD和XPS等手段对该催化剂还原后铜的含量及价态进行了考察,表明用胶凝法制备的铜基催化剂,还原后存在Cu^o和Cu^+两种价态。结合活性评  相似文献   

4.
用ESR对比研究了掺杂Nb对α-Bi2Mo3O12催化剂丙烯还原和氧再氧化的影响,并用XPS原位Ar^+溅射研究了催化剂的还原与再氧化过程,观察了上述过程中催化剂内金属离子的价态变化和晶格氧的扩散现象,提出了Bi-Mo间通过晶格氧扩散所发生的氧化还原作用及模型,探讨了Nb^5+取代MO^6+产生的氧空位对加速晶格氧扩散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Bi4PMo(12)O(49)催化剂的性质及其在丙烷选择氧化中的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钼磷酸出发制备了Bi4PMo12O49催化剂,IR及XRD分析结果表明,高温焙烧后其基本组成为α-Bi2Mo3O12/MoO3,考察了该催化剂对丙烷的选择氧化生,ESR及XPS测定结果表明,反应后催化剂中Mo^5+的含量明显增加,这暗示着反应物种吸附在Mo^6+上,而Bi则为气相氧的入口。  相似文献   

6.
采用X光光电子能谱(XPS)及曲线拟合手段对硫化态K-MoO_3/Al_2O_3合成醇催化剂进行了研究,分别考察负载量及硫化前不同条件预处理对催化剂表面的S、Mo组分的物种形式及各物种相对含量的影响,以及表面不同组分的相对组成。结果表明,根据其电子结合能变化,S组分可区分为SO_4 ̄(2-)、SO_3、S ̄0、S_2 ̄(2-)、MoS_2、MoS_(2-x)等六种存在形式不同的物种;Mo组分可区分为Mo ̄(6+)、Mo ̄(5+)、MoS_(2+x)、MOS_2、MOS_(2-x)等五种存在形式不同的物种。MoO_3/Al_2O_3.重量比为0.03的样品,Mo组分硫化还原不完全,表面S、Mo组分均以多种物种形式并存,MoO_3/Al_2O_3比增加至0.08和0.24后,表面S、Mo组分中MOS_2物种形式所占比例有所增加,样品的硫化还原也较彻底,但负载量增加至MoO_3/Al_2O_3比为0.35后,表面存在较多的S ̄(6+)物种和Mo ̄(6+)、Mo(5+)物种,同时K组分在表面富集。对MoO_3/Al_2O_3比为0.24,样品硫化前不同条件预处理的研究表明,该样品与水蒸汽接触对其表面结构影响很大,与水蒸汽接触后再硫化,其表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了CoMo/TiO3和CoMo/γ-Al2O3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性能及表面结构变化和预处理条件对其活性的影响.担体TiO2(A)和TiO2(B)分别采用TiCl4中和法和TiOSO4水解法制备.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活性顺序为CoMo/TiO2(A)>CoMo/TiO2(B)>CoMo/γ-Al2O3催化剂的预处理条件对催化剂的加氢脱硫(HDS)和加氢(HYD)活性有很大影响,TiO2担体上Mo物种主要以八面体配位构型存在,Mo6+更易于还原成低价态.  相似文献   

8.
Co-Mo/TiO2和Co-Mo/γ-Al2O3加氢脱硫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考察了CoMo/TiO2和CoMo/γ-Al2O3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性能及表面结构变化和处理条件对其活性的影响,担体TiO2(A)和TiO2(B)分别采用TiOSO4水解法制备,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活性顺序为CoMo/TiO2(A)>CoMo/TiO2(B)>CoMo/γ-Al2O3,催化剂的预处理条件对催化剂的加氢脱硫和加氢活性有很大影响,TiO2担体上Mo物种主要以八面体配位构型存在,Mo^-  相似文献   

9.
用ESR对比研究了掺杂Nb对α-Bi2Mo3O(12)催化剂丙烯还原和氧再氧化的影响,并用XPS原位Ar+溅射研究了催化剂的还原与再氧化过程,观察了上述过程中催化剂内金属离子的价态变化和晶格氧的扩散现象。提出了Bi-Mo间通过晶格氧扩散所发生的氧化还原作用及模型,探讨了Nb(5+)取代Mo(6+)产生的氧空位对加速晶格氧扩散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Co—Mo/Al2O3型重整预加氢催化剂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了不同方法制备的Co-Mo/Al2O3型重整预加氢催化剂对石油加氢脱硫活性的影响,选出了一种工业生产步骤简单,金属含量容易控制,并且不腐蚀设备的碱必等量共浸法制备的DS-948催化剂。该催化剂在温度350℃,压力3.0MPa,液体空速6.0h^-1,体积氢油比70的条件下,满足了双金属重整催化剂对精制石油脑油杂质含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采用FTIR、XPS和AES研究了金属铜表面M-S(M=Mo,W)簇合物膜。结果表明,Mo(W)S^2-4与铜表面的Cu2O反应,形成了Mo(W)-S-Cu键。簇合物膜由Mo(W),S,Cu,O元素组成,分别呈+6、-2、+1、-2价,膜为多分子层结构并保持,MoS4或WS2单元,膜表面只有Cu,O而不存在Mo(W),S,膜层厚度与反应时间有关,时间越长,膜越厚,膜为多组分的复杂体系,其颜色是各组  相似文献   

12.
对比考察了Mo/CuH-ZSM-5和Mo/H-ZSM-5催化剂的甲烷无氧芳构化性能,并用XRD,XPS,ESR等多种测试手段对反应前后催化剂上的Mo物种及铜助剂的价态变化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Cu(Ⅱ)部分取代H-ZSM-5变换位上的H^+后,抑制了活性组分MoO2的还原,而Cu物种自身被还原,进而将这种价态变化与催化剂的活性进行了关联。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催化剂制备方法、Mo含量、预处理条件和反应条件对在无氧条件下HZSM-5负载的Mo基催化剂上甲烷直接芳构化反应的影响,及积炭和烧炭再生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发现Mo含量为3.5~4%时催化剂活性最高,生成苯的速率高达1.2×10-3mol·g-1·s-1.降低空速和提高反应温度均有利于甲烷的直接芳构化.随着反应的进行,乙烯的选择性不断提高,苯的选择性则不断降低.XPS结果表明,反应后催化剂表面积炭,且研磨法制备的催化剂中Mo6+被还原成不具活性的金属态Mo0.卡宾中间体(Mo=CH2)可能是甲烷芳构化反应的起始物.  相似文献   

14.
SiO2负载的氮化钼催化剂的合成和表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MoO3/SiO2和NH3程序升温反应的方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Mo含量的Mo2N/SiO2催化剂,并采用XRD、BET、XPS、TPR、H2-TPD和IR等手段,结合中压下吡啶加氢脱氮反应,研究了它们的表面性质和反应性能。发现Mo2N/SiO2催化剂在反应性能和吸氢性质等方面类似于非负载的氮化钼。氮化前后,低Mo担载量催化剂的比表面积降低不大,在高Mo担载量下,由于氮化态的Mo-SiO2催化剂上  相似文献   

15.
在位ESCA表征不同状态下Cu-Co类晶石催化剂表面状态和组成。氧化态催化剂表面富铜,钾表面浓度较低。Cu为Cu^+2;Co大部为Co^+3,部分为Co^+2。还原态催化剂表面形成富钾层。Cu为Cu^0或Cu^+1,Co为Co^0。Cu、Co间有强相互作用,合成气通过Cu、Co的协同催化作用形成低碳醇。解析反应后脱附的C1s峰表明存在三种类型的碳物种;非解离吸附CO,解离吸附的CO物种,表面碳酸钾  相似文献   

16.
活性炭为载体加氢脱氮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o/C、Ni/C和Ni-Mo/C催化剂吡啶加氢脱氮研究表明,Mo/C催化剂在Mo含量小于3.65%时,随着Mo含量的增加,脱氮活性增加,其后趋于稳定。Ni/C催化剂也具有加氢脱氮活性,在Ni含量为5%左右达到最大值。Ni-Mo/C催化剂只有在Ni和Mo相互匹配时才具有较高的活性。XPS的研究表明,硫化后Ni-Mo/C催化剂的Mo主要是以MoS2的模型存在的;Ni是以NiS和Ni3S2的混合生存在  相似文献   

17.
炭担载的Mo和CoMo加氢脱硫催化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仲钼酸铵和酸钴水溶液浸渍方法将MoO3和CoO担载在少在性炭担体上,制成Mo/C和CoMo/C催化剂。运用DTA,XPS,FT-LRS等手段考察了MnO3在活性炭担体表面的分散状态及H2还原能力随MoO3含量的变化,并在中压固定床反应装置上测定了催化剂的噻吩加氢脱硫和环己烯加氢反应活性。  相似文献   

18.
应用XPS能谱技术和合成气中压反应等对醇合成用铜钴基催化体系进行了表征研究。还原后的铜钴催化剂样品表面上钴以Co^2+和Co^2+形式共存,铜主要是Cu^0物种。在反应条件下处理后,发生了再氧化现象,即钴主要以Co^2+形式存在,铜变为Cu+或Cu^3+物种。从催化剂的XPS和XAES结果可知,铜和钴之间具有强有相互作用和电荷转移。改良铜钴催化剂具有良好的醇合成的反应活性和碳链增长,助剂钼在样品还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5,10,15,20-四(4-乙酰氧基苯)卟吩(T(4AOP)P)及其Cu,Zn,Fe,Co,Ni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在CH2Cl2-0.1mol/ITBAP体系中的循环伏安(CV)。研究结果。CV实验表明:Cu^2^+,Zn^2^=,Ni^2^+离子以稳定的+2价存在于T(4AOP)P中,电子转移反应在卟啉环上进行,而Fe^3^+,Co^2^+离子在氧化还原过程中发生价态变化。实验发现...  相似文献   

20.
LRS,XRD,XPS结果表明,仲钼酸铵浸渍仅经干燥的Zr(OH)4,再焙烧制得的固体超强酸(MoO3/ZrO2(I))与浸渍晶态ZrO2制得的部分氧化催化剂(MoO3/ZrO2(Ⅱ)中,活性组分的存在形式明显不同,在MoO3/ZrO2(Ⅱ)中,MoO3以二维聚钼酸根和Mo-O-Zr表面物种两种表面态存在于介稳的四方ZrO2上,后者在LRS谱中表现为~814cm^-1的宽峰,MoO3含量超过一定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