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电荷转移络合物反应机理是研究苯乙烯-马来酸酐自由基交替共聚反应机理的关键。本文简述了苯乙烯-马来酸酐电荷转移络合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简要地综合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反应机理和数学模型研究和进展。在一定程度上络合-解离模型更能说明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过程。  相似文献   

3.
应用络合-解离模型和络合参与模型,证明在70 ̄140℃区间内苯乙烯-马来酸酐本体自由基共聚合反应属于络合-解离机理,理论结果与实验数据相吻合,而络合-参与模型与实验数据偏较大。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络合物分子的聚合反应活性提高,链端自由基对组成络合物分子的单体选择性增强,生成交替共聚物程度增大。  相似文献   

4.
磺化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磺化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是由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直接磺化并中和成钠盐制备。由于它分子中含有很多磺酸及羧酸负离子,因此,是一很好的阴离子聚电解质,被广泛用于泥浆稀释剂、水泥添加剂和皮革鞣剂等。  相似文献   

5.
苯乙烯-马来酸酐本体自由基共聚合反应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络合-解离模型和络合参与模型,证明在70~140℃区间内苯乙烯-马来酸酐本体自由基共聚合反应属于络合-解离机理,理论结果与实验数据相吻合;而络合-参与模型与实验数据偏差较大.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络合物分子的聚合反应活性提高,链端自由基对组成络合物分子的单体选择性增强,生成交替共聚物的程度增大.  相似文献   

6.
王国建  屈泽华  郭建龙  李岩  刘琳 《化学学报》2006,64(24):2505-2508
利用羟基碳纳米管上的羟基与马来酸酐之间的简单反应, 在碳纳米管上引入双键, 进一步引发苯乙烯聚合, 在碳纳米管表面接枝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 同时采用羟基碳纳米管与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直接反应也在碳纳米管的表面引入了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 经IR, Raman, TG和TEM测定, 证明了碳纳米管与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之间为化学键连接关系.  相似文献   

7.
高马来酸酐含量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是一种具有优良耐热性、刚性和尺寸稳定性的新型高分子材料.由于SMA分子中含有极性很强、反应活性很高的酸酐官能团,所以它被广泛应用于涂料、粘合剂的改性剂、地板抛光的乳化剂、复合材料和颜料的分散剂、水处理剂等领域[1-5].  相似文献   

8.
苯乙烯-马来酸酐无规共聚合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系统介绍并评述了苯乙烯-马来酸酐无规共聚合研究的发展概况。讨论了共聚合动力学、聚合技术等对共聚物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认为该系列是一类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耐热材料和共混助剂。  相似文献   

9.
用溶胶-凝胶方法制备了苯乙烯、马来酸酐和r-缩水甘油丙基醚三甲氧基硅烷复合材料.利用红外光谱、动态力学分析、小角X-射线散射和原子力显微镜等手段研究了这种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这种材料以三维网络和纳米微相分离的形式存在,其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较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有大幅度提高,透明且不溶于丙酮.  相似文献   

10.
用溶胶-凝胶方法制备了苯乙烯、马来酸酐和r-缩水甘油丙基醚三甲氧基硅烷复合材料.利用红外光谱、动态力学分析、小角X-射线散射和原子力显微镜等手段研究了这种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这种材料以三维网络和纳米微相分离的形式存在,其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较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有大幅度提高,透明且不溶于丙酮.  相似文献   

11.
将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共聚单体苯乙烯(St)和马来酸酐(MA)溶解于甲苯中,采用沉淀聚合法合成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分别研究了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反应时间、单体配比和单体浓度对聚合物得率和酸酐含量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确定最优反应条件为:单体浓度20%,单体物质的量比为1∶1,引发剂用量为0.60%,反应温度为86℃,反应时间2h,产物得率为86.86%,酸酐含量为50.28%.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凝胶渗透色谱(GPC)和热分析法分别研究聚合物的分子结构、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产物是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窄,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在杷来酸酐-苯乙烯本体聚合反应过程中,于70℃和低引发剂浓度(0.59-1.8×10^-3mol/L条件下,共聚物组成与单体的配比无关,生成无规共聚物;在高引发剂浓度(2×10^-2mol/L),随马来酸酐单体含量的增加,趋向生成1:1交替共聚物,温度的提高可以使生砀共聚物结构向1:1组成移动,当温度超过140℃时将生成无规共聚物,在本体聚合反应体系中,存在共聚反应和苯乙烯的均聚反应,而且随着的提  相似文献   

13.
徐健  余红敏 《化学研究》2010,21(5):97-102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具有优异的乳化、成膜、增稠等特性,是一种重要的功能化聚合物.从酯化、胺化、苯环接枝、带上电荷、引入功能性基团和引入第三单体等方面对于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化学改性进行了全面的总结,简评了各种化学改性的方法及改性共聚物的优点,报道了化学改性方法近年来出现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一系列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并对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用土埋法和CO2释放法研究了共聚物的生物降解性。探讨了分子量、组成、环境等因素对生物降解性的影响,发现共聚物的分子量降低。降解率增大;共聚物中马来酸酐含量提高。降解率增大;适宜的环境有利于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15.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分子结构中含有酸酐官能团,易于化学改性得到新型功能高分子,在生物以及化学方面均表现出优异特性,而酸酐含量是影响其性能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准确分析共聚物中酸酐含量。本文首先对SMA水溶液进行pH值滴定,确定了SMA在pH值突跃范围内以一元羧基/一元羧酸钠的形式存在,利用微商法确定该范围内pH滴定终点,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确定酸酐含量的pH值滴定方法,并经元素分析验证了该方法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4-PEG接枝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的合成及功能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普通自由基聚合和可逆加成一断裂链转移(RAFT)自由基聚合方法合成了对位PEG取代苯乙烯(PEG-g-St)和马来酸酐的交替共聚物(P((PEG—g—St)-alt-MA)),”CNMR分析表明PEG-g-St和马来酸酐单元采取交替的序列结构.利用反应性基团-马来酸酐单元的水解以及胺解可以制备功能性的PEG聚合物.以月桂胺为模型小分子研究了该聚合物的胺解,得到4-PEG-苯乙烯与羧酸基团以及疏水烷烃的交替序列聚合物,该双亲聚合物在水溶液中形成组装体.  相似文献   

17.
烷基硫醇诱发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硫醇由其上S—H弱键易遭受自由基进攻而用作调聚剂是熟知的。硫醇作为氧化-还原体系的一个组成促进丁苯乳液聚合也有报道,但单独硫醇,在相当于引发剂的用量范围内及常温条件下,诱发烯类单体或CTC(电荷转移络合物)型单体对的共聚报道极少。我们发现了微量硫醇在常温下对苯乙烯(St)、马来酸酐(MAn)共聚的催化效应,并  相似文献   

18.
马来酸酐-苯乙烯多组分单体熔融接枝聚丙烯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用单螺杆挤出机研究了马来酸酐(MAH)-苯乙烯(St)对聚丙烯(PP)的多组分单体自由基熔融接枝体系。研究结果表明,用St作共单体能够显著提高MAH的接枝率。讨论了St用量、引发剂用量对接枝反应的影响。发现当两种单种物质的量比约为1:1时,接枝物的接枝率最高,熔体流动速率(MFR)也最大,通过对反应机理的探讨,认为St和MAH的相互作用或反应在接枝反应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自由基的作用下,St与M  相似文献   

19.
羰基在电荷转移络合过程中的作用及络合组成比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丁二酸酐作为马来酸酐的模型化合物,用NMR法研究了羰基在电荷转移络合过程中的作用,建立起用NMR法确定络合组成比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丁二酸酐以1:1与苯乙烯或N-乙烯基咔哇彤成电荷转移络合物,马来酸酐中的羰基比碳碳双键更强地参与电荷转移络合作用.  相似文献   

20.
Fe-Al络合催化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应用Fe(acac)3 Al(i Bu)3(acac=乙酰丙酮)催化苯乙烯 马来酸酐共聚,制得富于交替的白色粉末共聚物.共聚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共聚反应与单体浓度呈一级关系,表观活化能为486kJ/m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