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利用147Sm(19F,4nγ)162Lu反应研究了162Lu的高自旋态. 由7个带BGO康普顿抑制的高纯锗探测器和一个小平面探测器进行了在束γ测量,首次建立了双奇核162Lu转晕带的能级纲图. 发现在低转动频率下,162Lu的转晕带能级发生符号因子反转. 对质量数A=160核区双音核的转晕带重新进行了分析和考察,讨论了转晕带能级符号因子反转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152Sm(19F,4n)167Lu反应观测到167Lu的一个新的转动带.发现其高自旋γ跃迁能量与163Lu和165Lu三轴超形变的十分相近.按基于推转壳模型的总转动位能面计算,167Lu和前人工作中的171Ta[660]1/2转动带被指定为三轴超形变带.讨论了该核区三轴超形变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3.
董保国  马海亮 《中国物理 C》2006,30(Z2):106-108
用组态相关推转Nilsson-Strutinsky模型研究了38K, 36Ar, 32,34S和35Cl的超形变转动带结构性质. 对一些特殊的近转晕线组态的性质做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并预言了其带终止态的自旋值, 尤其是预言了38K有利于实验测量到超形变带终止态的自旋值为19h, 而其四极形变值达ε2~0.50. 36Ar的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较好的一致表明这些预言结果是较可靠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熔合蒸发反应65Cu+19F,66Zn+18O及68Zn+16O,在3种入射束流的能量分别为75MeV,76MeV及80MeV研究了80Rb高自旋态的能级结构.增加了20多条新的γ跃迁,在已知负宇称转晕带上建立了两条新的边带.将原有的第二条负宇称带的自旋态从12推高到了22,并首次观察到这个带的回弯,它的回弯频率为0.49MeV;负宇称转晕带在15时出现了旋称反转,第二负宇称带存在明显的旋称劈裂,但没有观察到旋称反转,这两条负宇称带的结构均与其同中子数核82Y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5.
用组态相关推转Nilsson-Strutinsky方法研究了缺中子核素125,127,129Ce的转动结构性质, 讨论了转晕带的旋称劈裂和核的形状. 转晕带相应的核形状均是近轴对称的. 127,129Ce在同一个组态中可能有形状共存. 理论指出即使对于无三轴形变核也有可能出现较大的旋称劈裂.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52Cf自发裂变产生的瞬发γ射线的多重符合测量,对丰中子核116,118,120Cd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实验是利用美国罗仑兹伯克利实验室的超级γ球探测装置进行的.118Cd的晕带自旋扩展到18h,而116,120Cd的晕带扩展到16h.利用推转壳模型对带结构进行了计算,对这几个核晕带很陡的回弯现象做了讨论.在每个核中观测到了5和7能级,对其特性进行了讨论.在118Cd中还观测到一个基于7能级的准转动带  相似文献   

7.
通过重离子核反应与在束γ谱的实验技术, 对A=135核区近N=82满壳附近的奇A核137La与奇奇核138Pr的高自旋态结构进行了研究,所用核反应分别为130Te(11B,4n)与128Te(14N,4n). 实验结果扩展了这两个核的能级纲图. 在137La中, 新识别了4个集体转动带, 其中, 近晕带的转动带为弱的长椭形变, 而另一集体带为扁椭形变; 在138Pr中, 观测到6个集体带, 其晕带也为弱的长椭形变, 其余5个集体带(其中有两个为我们新识别的)均为为扁椭形变. 对这些集体带的结构特性, 如signature反转、组态起源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三轴超形变核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次利用粒子-转子模型描述了163Lu、165Lu和167Lu三轴超形变带.γ跃迁能量、运动学和动力学转动惯量以及163Lu的跃迁四极矩理论值和实验值较好地符合.  相似文献   

9.
用推转壳模型PNC方法研究了166Hf94170Hf98核,计算了这三个核晕带和次晕带间的带交叉频率、带间互作用强度、顺排角动量和转动惯量等,并与实验值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在Nilsson势参数完全按照Lund系统学选取的情况下,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10.
用投影壳模型对101Tc的受激正/负宇称转晕态结构进行了探讨, 为了从定量结果中抽取出物理内容也作出了正宇称转晕带的能带图. 此外, 各自起源于3/2[301], 5/2[303]和1/2+[431]尼尔逊态的3个带也在这个模型框架下进行了分析. 到目前为止, 在Z~42—44区关于N=52—54的中间核性质知之甚少, 为了解这些"过渡核", 以95Tc为例, 对其能级结构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A≈80区奇-奇核旋称反转问题上已提出几种机制,但没有一种理论推断是结论性的.在本工作中将角动量投影壳模型应用到80,82Rb核,对组态为πg9/2⊙νg9/2的正宇称晕带和组态为π(p1/2,p3/2,f5/2)⊙νg9/2 的负宇称晕带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特别是对正宇称晕带中的signature反转机制进行了探讨.角动量投影壳模型计算显示正宇称晕带中的signature反转是原子核随自旋增加形状发生变化的信号,其间原子核从低自旋的长椭球变到高自旋的扁椭球.此外,还确定了此两带的原子核形状  相似文献   

12.
通过熔合蒸发反应160Gd(19F,6n2p)对171Lu的1/2[541]转动带进行了研究,观测到了此带的第一带交叉频率.与相邻偶偶核相比该频率值推迟了约40keV.推转壳模型对单准质子的顺排角动量和能量的计算结果表明πh9/2[541]1/2轨道的形变驱动作用对这种推迟的贡献是不应被忽略的.  相似文献   

13.
利用粒子一转子模型研究了奇A Lu核负宇称Yrast态带交叉前后的能谱和跃迁几率,理论值和实验值符合得较好.研究表明,161,163,165,167Lu负宇称Yrast态是三轴形变的;ab公式正确地描述了带交前后核心的转动惯量随角动量I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用能量为105MeV的16O束流,通过159Tb(16O,5nγ)170Ta反应研究了170Ta的高自旋态,观察到170Ta的3个转动带,其中一个耦合带和一个半退耦带中的非优先ΔI=2转动系列是由本工作发现的.文中还讨论了这些转动带可能的准粒子组态.  相似文献   

15.
通过束流能量为97MeV的152Sm(19F,5n)166Lu熔合蒸发反应,用在束γ(谱学方法研究了166的高自旋态,建立了5条转动带,其中3条带是本实验中首次确定的.发现了π1/2[541]⊙ν5/2+[642]带的低自旋旋称反转现象,该带的反转点自旋值17.5h同A=170区奇奇核的π1/2[541]⊙νi13/2带的反转点变化趋势非常相符.  相似文献   

16.
利用推转玻尔–莫特森模型指定的能级自旋,研究了A=190区奇奇核194Tl和196Bi超形变带的顺排角动量的相加性.194Tl的6条超形变带中,有4条满足顺排角动量的相加性规则,而196Bi的超形变带不满足这个规则.  相似文献   

17.
高自旋态下160Lu能级自旋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44Sm(19F,3n)反应对160Lu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首次建立了160Lu高自旋态能级纲图.依据相加性法则对160Lu各能级的自旋及宇称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用组态相关推转Nilsson-Strutinsky模型研究了131La转动带结构性质.对一些特殊组态带的形状共存和带终止做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并把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理论计算结果表明,131La是软γ形变核,很多具有不同组态的转动带都有形状共存.实验上测量的131La的宇称和辛量子数为(π,α)=(+,±1/2)的转动带的组态是[02,8],即组态π(h11/2)2⊙ν(h11/2)8,其中负辛量子数带几乎达到该带的带终止理论预言值I=41.5h,但是该带对实验上测量带终止不利,因为接近带终止态时能量增加太快.  相似文献   

19.
利用TRS方法对双奇核164Lu的位能面进行了计算,确认了164Lu核的一条三轴超形变带,结果与实验较好地符合,同时指出了三轴超形变带的一个具体的组态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252Cf自发裂变产生的瞬发γ谱的测量,对丰中子奇A核145,147Ce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首次识别了145Ce的集体带结构,扩展了147Ce的集体带结构,扩展了147Ce的能级,并新识别了3个边带,粒子–转子模型的计算指出,145,147Ce的晕带可能来自于νi13/2轨道的耦合,145Ce基态起源于(νh9/2νf7/2)组态混合,而147Ce基态则起源于νh9/2轨道.在这两个核中未观测到明显的八极形变带,然而,在147Ce中观测到的一个边带,可能显露出八极关联的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